潘麗琴
2022 年4 月,教育部印發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2022 年版),對推動義務教育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回望我國義務教育課程改革的二十余年,以音樂學科為例,如果說《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實驗稿)》是音樂學科課程改革的1.0 版,《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2011 年版)》(以下簡稱“2011 年版課標”)則為實驗稿基礎上的修訂完善,其一脈相承的課程理念和推陳出新的課程性質,可謂音樂學科課程改革2.0版,而《義務教育藝術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新課標”)作為音樂學科課程改革的3.0版,將引領藝術教師實現從素養內涵到目標定位、從理念層面到實踐層面的變革。只有深入研究新課標,理性思考新變化,教師才能準確定位新方向,有效實施新教學。
課程性質、理念與目標反映著學科的核心特性、實施路徑和培養目標,對教師明晰課程定位、實施與評價課程教學起著引領作用。
從課程性質來看,與2011 年版課標提出的“人文性、審美性、實踐性”相比,新課標增加了“情感性、創造性”。在20 多年的課程改革歷程中,中小學音樂教學始終堅持正確的改革方向,學習和借鑒了國內外先進的教育理念,實現了音樂教師教育理念的根本性轉變,并進一步革新了音樂課堂教學的方式,提高了音樂課堂教學的質量。但我們也看到了2011 年版課標實施過程中的一些問題,如三維目標相互割裂且偏向知識與技能、評價體系不夠完善、學生主體性未能凸顯、對學生音樂素養的形成缺乏應有關注等。針對以上問題,新課標在課程性質的界定上有了更精準的表述:“藝術教育是美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核心在于弘揚真善美,塑造美好心靈。”這樣的表述直擊藝術教育的內核,表明藝術教育要脫離學科知識本位主義的束縛,將其培育目標指向育人。
從課程理念來看,由2011 年版課標的五項課程基本理念轉變為新課標的三項課程理念,不變的是對審美、美育的追求和對藝術體驗的關照,正如雷默先生所說:“如果教育中的人文藝術學科作為藝術要有意義,它們就必須從審美角度來教授。”[1]新課標凸顯了藝術體驗的地位,強調通過主題單元、問題導向、項目式、情境任務等方式,培育學生的基本藝術素養;體現了課程綜合的理念,從“關注學科綜合”到“突出課程綜合”,既是對音樂本位視角的打開,又是對育人本位格局的堅定,同時也是對如何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潤心、以美培元等問題的回應。
從課程目標來看,“藝術課程圍繞核心素養,體現課程性質,反映課程理念,確立課程目標。”這充分表明了核心素養作為貫穿藝術課程的主線,在新課標中有著“定海神針”的聚焦地位并一以貫之。藝術課程的核心素養主要包括審美感知、藝術表現、創意實踐和文化理解。溯源核心素養,時光回到2016 年9 月,《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研究成果發布,核心素養以“全面發展的人”為核心,三方面、六大素養和十八個基本要點為組成要素進入公眾視野。隨后修訂的《普通高中音樂課程標準(2017 年版)》首次凝練了音樂學科核心素養——審美感知、藝術表現、文化理解。新課標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歷時三年研制而成的,其將培養“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的時代新人作為構建義務教育課程體系的邏輯起點和落腳點,對三維目標進行了整合和提升,進一步明確了學生學習藝術課程后應該達成的正確價值觀念、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可見,這既是對普通高中課標修訂亮點的繼承,又是深化義務教育課程改革的成果體現。核心素養的內涵具體明確,既有延續性又有發展性,它貫穿于藝術課程標準的全過程,主導和統整了藝術課程和教學的各要素,使育人目標更為集中統一。
課程目標作為核心素養的具體體現,是基于教學內容、教學行為、學生學習特征而提出的課程具體目標,體現了學科內容、活動特征與學段特點等。藝術課程總目標從五個維度逐步落實課程目標的核心素養化,第一個維度側重審美感知,第二個維度側重藝術表現和創意實踐,第三個維度側重創意實踐,第四個維度側重文化理解,第五個維度關注音樂與姊妹藝術、社會生活等的關系,側重文化理解和創意實踐。這也說明了不同課程目標對核心素養的體現既有所側重,又相互交融。
聚焦核心素養是我們理解、內化新課標的第一步。在把握教學內容和實施課堂教學時,教師應以培育和發展學生的藝術核心素養為統領來引領教學實施,將“目中有人”作為新課標落地的首要著眼點,真正踐行“以美育人”的理念。
在解讀課程性質、理解課程理念、厘清課程目標的基礎上,我們把目光轉向課程實施層面。新課標圍繞核心素養的落實,進一步優化課程設置,重組課程內容,加強學段銜接,突出藝術學科之間及藝術與其他學科的綜合,提出基于核心素養表現特征的學業質量標準和學業評價,將藝術核心素養的培育與發展貫穿藝術課程和教學的全過程。
在課程設置上,新課標規定1~7 年級以音樂、美術為主線,融入舞蹈、戲劇(含戲曲)等內容,8~9 年級分項選擇開設。這樣的課程設置,改變了長期以來音樂、美術單科開設的情況,從遵循藝術學習規律、體現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出發,將1~2 年級設定為藝術綜合,3~7 年級以音樂、美術為主,有機融入姊妹藝術,8~9年級開設藝術選項,學生可以在音樂、美術、舞蹈、戲劇(含戲曲)、影視(含數字媒體藝術)課程中自主選擇。先綜合后分項、分段的課程設置方式,既體現了課程設置的階段性特征,也兼顧了藝術學習的整體性。
課程內容的重組是新課標修訂的又一大突出變化。以音樂學科為例,其學科課程內容框架從原來的四大領域變為如今的四類藝術實踐,并在不同學段設置了不同學習任務,如1~2年級“唱游·音樂”有“趣味唱游”“聆聽音樂”“情境表演”“發現身邊的音樂”4項學習任務,3~9年級“音樂”有“聽賞與評述”“獨唱與合作演唱”“獨奏與合作演奏”“編創與展示”“小型歌舞劇表演”“探索生活中的音樂”6項學習任務。在表述各學段的學習任務時,新課標從具有內在關聯的內容要求、學業要求和教學提示這三個方面展開。內容要求強調的是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學習的重要性,指向“學什么”;學業要求結合內容要求,指向“學得怎么樣”;教學提示則回答了要學習教學內容、達到教學要求,必須要經歷哪些教學活動,指向“怎么學”。同時,新課標還鋪設了課程內容的暗線和明線。暗線指學生不斷增長的生活經驗,以學生的視角看整個藝術學習和真實世界;明線指將重大主題教育有機融入課程,強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教育。這樣的課程內容觀體現了學生學習從強調學科知識到基于生活經驗的邏輯轉換,旨在使學生嘗試實踐、合作、探究,經歷深度學習,并由此獲得知識、解決問題。
以3~5 年級的音樂學習任務“聽賞與評述”為例,內容要求中提出感知音樂表現要素、音樂主題與基本段落等要求,關注音樂本體的學習內容;學業要求中提出“能聽辨音樂中的情緒和情感變化,并判斷是哪些音樂要素引起音樂情結、情感的變化”等要求,體現學習內容的具體化以及知識向能力的轉化;教學提示中提出教學策略、情境素材、學習活動建議,為學生的學習鋪設了從“學什么”到“怎么學”再到“學得怎么樣”的有效路徑。此外,課程內容還有機融入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革命文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等,提出聽賞“以中國作品為主”的要求,單列中華民族音樂知識技能或文化與中外音樂雙線并行的組織方式,旨在通過講好中國故事,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
新課標在課程設置和內容安排上具有明晰的學段特性。在幼小銜接上,1~2 年級的藝術學習課程以“唱游·音樂”“造型·美術”為主,采取游戲化、活動化、綜合化、生活化的學習設計,進一步落實了教育部發布的《關于大力推進幼兒園與小學科學銜接的指導意見》中提出的“堅持兒童為本”“堅持雙向銜接”。在小初銜接上,新課標提出要結合學生從小學到初中在認知、情感等方面的發展變化特征,把握課程深度、廣度的變化,讓藝術學習循序漸進。在初高銜接上,8~9 年級開設音樂、美術、舞蹈、戲劇(含戲曲)、影視(含數字媒體藝術)五門學科,不僅為學生的學習提供了選擇性,同時也為學生進入高中階段的分項藝術學習做好了鋪墊。可見,在課程設置和內容編排的縱向學段銜接上,新課標體現了連續性和進階性。而這樣的學段銜接,也正落實了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中所提出“構建大中小幼相銜接的美育課程體系”。
評價是檢驗和提升教學質量的重要方式和手段。新課標首次研制了學業質量,在學生學什么(防止內容虛化)、學到什么程度(把握藝術學習的整體質量)、怎么學(經歷基本的典型活動)等方面建立了一個立體動態的結構,不僅讓教師明了學生在每個學段學習后應達到的合格標準,以便更好地進行教學設計和教學評價,把握音樂課堂教學的深度和廣度,還讓學生的素養形成更為明晰并可測可評。以藝術表現素養中的表現特征之一——識讀樂譜的學業質量標準為例,其描述如表1所示。

表1 “識讀樂譜”的學業質量描述
以上描述從“識讀樂譜”維度出發,根據學生學習規律,循序漸進,同時也與學習任務中的內容要求、學業要求、教學提示環環相扣。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不僅要關注“如何教”,更要關注學生“如何學”以及“學得如何”,從而逐步構建核心素養統領下的“教—學—評”一致性。
無論是優化課程設置、重組課程內容,還是加強學段銜接、研制學業質量,新課標均把著眼點落實到人,即學生。這就要求教師要提高站位,從育人的角度去研讀課標文本,在“心中有本”的基礎上,不斷細化課程實施,這也是新課標落地的關鍵點。
如何立足江蘇實踐,高質量地實施義務教育課程,實現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我們要牢牢把握課程改革方向,嚴格落實國家課程,緊扣課程實施路徑,加快教師培養培訓,在素養導向、實踐育人等方面做好排頭兵。
要想通過新課標構建高質量教育體系,落實“雙減”政策,培養學生核心素養,教師是關鍵。如果教師沒有理解新課標,便一頭就扎進教材里,就如同走進了一片森林,“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理解并內化新課標的內涵是教師把握教學整體面貌和路徑的必由之路。據此,省教研部門將組織專家學者在研讀新課標的基礎上,編制《義務教育藝術課程標準教學指南》,從“頂天”的育人目標,到“立地”的課堂教學例析,教學指南打通上位理念和下位實踐之間的通道,讓教師的課堂教學有抓手、有路徑、有方法。
為深入貫徹落實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頒布的《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和省委辦公廳、省政府辦公廳頒布的《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實施意見》,進一步落實教育部出臺的《中小學生藝術素質測評辦法》,深化學校藝術中考改革,省教育行政部門將研制《關于深入推進藝術中考改革的指導意見》,從總體要求、工作原則、測評要求和舉措等方面提出指導性意見,以期充分發揮評價的診斷、激勵和改進功能。
課堂是實施課程改革的主陣地。藝術教師如何轉變教育教學觀念、探索并踐行藝術課程改革的路徑和方法尤為重要。基于此,省教研部門擬開展“指向核心素養的中小學音樂學科單元教學設計與實施專題研討活動”。此專題研討活動旨在通過音樂課堂教學的設計與實施研究,引導教師從以往的單一教案撰寫轉向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教學設計,從單一課時設計轉向單元(主題)整體教學設計,促使教師反思并研討教學實施中出現的問題,提高課堂教學各關鍵環節設計的有效性,推出一批既有理論底蘊又有應用意義的教學設計,并在此基礎上形成不同風格特征的教學課例,從而推進我省中小學音樂課堂教學改革走向縱深。
“什么知識是最值得所有的音樂學生學習的呢?該哲學問題的回答很明確:音樂素養。音樂素養是實現音樂教育的價值、目的和目標的關鍵。”[2]面對新課標,我們要厘清和解讀的還有很多,如關注大觀念、大任務、真實性、實踐性,從注重學科邏輯到更多地關注生活邏輯……其學習與實踐的道路正如朱熹在《朱子語類》中寫的那樣:“知之愈明,則行之愈篤。行之愈篤,則知之益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