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詩璇,沈 芳,白千川,高清泉,黃浩杰,許 敏
廊坊市氣象局,河北廊坊 065000
近年來,全球變暖已經成為一個主要特征。根據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第5次評估報告指出,1880—2012 年全球平均氣溫上升了0.85℃[1]。2021年,IPCC第6次評估報告《氣候變化2021:自然科學基礎》指出,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全球地表平均溫度已上升約1℃,并指出:從未來20年的平均溫度變化來看,全球溫升預計將達到或超過1.5℃。全球絕大部分地區極端高溫事件的頻率和強度在增加,極端低溫事件的頻率和強度在下降。
在全球變暖的氣候背景下,我國冬季氣溫也呈現出上升的趨勢。許多氣象學家的研究發現,氣候變暖在冬季表現突出。例如,孫林海等[2]發現20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冬季持續偏暖,我國氣溫存在著30年左右的年代際變化趨勢。王淼[3]發現宜君縣近50年的年平均氣溫總體呈上升趨勢,20世紀90年代末(1997年)之前為偏冷期,之后為偏暖期;紀凡華等[4]發現聊城市春季、秋季、冬季的平均氣溫都隨時間呈線性上升的趨勢,年平均氣溫增溫速率為0.18℃/10年,各季增溫速率從大到小依次為冬季、秋季、春季,而夏季則呈現一定程度的弱降溫趨勢,不同地區也表現出了明顯的差異。
冬季氣溫升高對人類社會發展無疑是一把雙刃劍。冬季升溫對小麥等農作物安全越冬有利,但農作物遭遇“倒春寒”和低溫凍害的風險也進一步加大;另外,有研究發現,冬季氣溫升高,會加劇病蟲害暴發,并增高了人類呼吸道感染疾病的發病概率[5-8]。劉學峰等[9]分析了河北省冷暖氣候變化,發現年平均氣溫、年平均最高氣溫、平均最低氣溫年際和年代變化都呈現增溫趨勢,河北各個區域增溫幅度不一,年平均、最高、最低氣溫增溫幅度最大的區域是冀東。
廊坊地區地處河北中東部,目前針對廊坊地區暖冬現象的研究極少,因此,在統計分析1971—2020年廊坊地區冬季平均氣溫變化特征的基礎上,引入氣溫、降水等氣象要素,分析冬季冷暖事件發生特征和冷暖冬變化對人體健康的影響,為今后的氣象服務提供科學支撐和數據參考,進一步提升氣象防災減災能力。
選取廊坊轄區國家級自動站1971—2020年逐月觀測資料,包括月平均氣溫、月最低氣溫、月最高氣溫等氣象要素。定義冬季為12月至翌年2月。
氣溫的分析采用數理統計方法:采用線性擬合方法分析平均氣溫資料的氣候變化趨勢,采用累積距平法分析極端氣溫資料的氣候變化趨勢。
平均值采用1971—2020年的數據;年代劃分為:1970—1979年為20世紀70年代,1980—1989年為20世紀80年代,1990—1999年為20世紀90年代,2000-2020年為21世紀初。
趨勢分析采用線性傾向率配合差異顯著性檢驗(信度采用α=0.05,α=0.01),每10年進行階段性分析[10]。
線性傾向率將氣象要素的時間序列用一次線性方程來擬合,即:

式中:X為氣象要素,α0和α1為氣象要素變化率,t為時間(年)。其趨勢變化率方程為:

α1>0,表示氣象要素隨時間t增加;α1>0,表示氣象要素隨時間減少;把α1×10年稱氣候變化傾向率,表示氣象要素每10年的變化率。
暖冬、冷冬等級采用《GB/T 21983—2008暖冬等級》《GB/T 33675—2017冷冬等級》劃分指標中的暖(冷)冬等級劃分指標,具體見表1。

表1 暖(冷)冬等級劃分

其中,T為目標年冬季平均氣溫,單位為攝氏度(℃);T為冬季平均氣溫的氣候平均值,單位為攝氏度(℃);ΔT為某一目標年冬季平均氣溫距平,單位為攝氏度(℃)。

式中:δ為冬季平均氣溫標準差。
對氣溫資料進行數理統計發現,廊坊地區1971—2020年冬季年平均氣溫最低為-4.4℃,出現在1977年;2020年冬季年平均氣溫最高為0.1℃,出現在2000年;年平均最低氣溫為-17.4℃,出現在1986年;年平均最高氣溫為8.0℃,出現在2011年。
繪制趨勢變化圖,求解其一元回歸方程發現,廊坊地區近50年的冬季年平均氣溫總體上呈不同幅度的波動上升趨勢,具體見圖1。氣候傾向率為0.4℃/10年,(增溫速率通過α=0.01顯著性檢驗)
由圖1可以發現,廊坊地區近50年的冬季年平均氣溫增長趨勢明顯,存在5個波谷,但是增長速有所差異。從20世紀70年代至80年代中期,平均氣溫增長速度較為緩慢,存在小幅波動,于1978年跌至50年最低為-4.4℃;從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至21世紀初,平均氣溫出現顯著的增長,年平均氣溫從-4℃(1985年)增長至0℃線(2000年);21世紀后,年平均氣溫階段性波動,但在21世紀初,年平均氣溫的極小值仍出現不斷增大的趨勢。
根據圖2發現,廊坊地區近50年的冬季年平均最高氣溫、年平均最低氣溫隨時間呈現線性增加的趨勢,但增長速率有所有差異。年平均最高氣溫增長較慢,增長速率為0.1℃/10年(增溫速率通過α=0.01顯著性檢驗),差異極顯著;年平均最低氣溫增長較快,增長速率為0.8℃/10年(增溫速率通過α=0.01顯著性檢驗),差異極顯著。
由此可知,廊坊地區近50季平均氣溫以1985年為界,之前各年基本保持相對穩定,氣溫增長速度較慢,而之后則出現較快增長,圖1與圖2的冬季平均氣溫年際間變化趨勢相一致。同時冬季平均氣溫排序前3位的年份均出現在21世紀,即2000年(-3.1℃)、2013年(-3.9℃)、2015年(-0.1℃),可以看出廊坊地區近50年遭遇冬季偏暖的氣候概率逐漸升高。
通過對廊坊地區冬季平均氣溫求標準差,得出標準差δ=1.1℃,即0.43δ、1.29δ分 別 為0.47℃、1.42℃。根據暖(冷)冬等級劃分,對廊坊地區1971—2020年進行冷暖冬劃分,詳細冷暖冬出現年份見表2。

表2 廊坊地區1971—2020年各年代冷暖冬出現年份
由圖3可以發現,廊坊地區冷暖冬以20世紀80年代中期為界。強暖冬主要發生在20世紀之后,強冷冬主要發生在20世紀80年代之前。在近50年中,常冬發生概率為20%,主要分布在20世紀90年代,隨著時間推移,常冬先逐漸增多,到20世紀初,常冬減少,暖冬增多;冷冬發生概率為31%,主要分布在20世紀80年代之前,其中包含3次強冷冬事件,分別為1977、1984、1985年,80年 代 之 后 冷冬僅出現過5次,降至10%;暖冬主要發生在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此結論與劉學峰等[9]關于河北省冷暖變化氣候特征研究變暖趨勢一致,廊坊地區暖冬發生概率為38%,包括9次強暖冬事件,占暖冬發生概率的50%。總之,廊坊地區近年冷冬逐漸減少,暖冬逐漸增加,且1987年以來僅出現1次強冷冬,1996年的年強暖冬開始出現并趨多,即廊坊地區1971—2020年冬季升溫導致暖冬頻率及強度均有所增加。

圖3 廊坊地區近50年冬季冷暖的時空分布
在極端氣溫環境條件下,老人、小孩、病人等敏感性人群極易誘發呼吸道疾病、心腦血管疾病以及神經紊亂等癥狀。此外,極端氣溫也是誘發一些病毒和細菌的關鍵因子,能夠促使其蔓延和暴發。極端氣溫對人類健康的影響不容忽視。
秋冬季節是呼吸道傳染病的高發季節,流行性感冒(以下簡稱“流感”)是常見的疾病之一,選擇研究2008—2018年的冬季平均氣溫變化與流感人群發病數的關系,初步探究冬季平均氣溫變化對流感發病數的影響。流感人群發病數見圖4。
根據圖1與圖4可以發現,2008—2018年冬季平均氣溫呈現增溫趨勢,流感人群發病數同樣出現增長。由圖3與圖4可以發現,在強暖冬與暖冬事件下(2012—2018年)影響下,流感人群發病率逐年升高,在強暖冬事件下,增長速率更快。但由于流感人群病例數據有限,以及未考慮流感病類型、原因等要素,此項研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圖4 2008—2018年流感人群發病數變化趨勢
(1)廊坊地區近50年的冬季年平均最高氣溫、年平均最低氣溫隨時間呈現線性增加的趨勢,但增長速率有所有差異。年平均最高氣溫增長較慢,增長速率為0.1℃/10年;年平均最低氣溫增長較快,增長速率為0.8℃/10年,兩者差異極顯著。可以看出廊坊地區近50年遭遇冬季偏暖的氣候概率逐漸升高,估計未來50年將升高1℃~2℃。
(2)廊坊地區近50年冷暖冬以20世紀80年代中期為界。強暖冬主要發生在20世紀之后,強冷冬主要發生在20世紀80年代之前。常冬發生概率為20%,主要分布在20世紀90年代,到20世紀初,常冬減少,暖冬增多;冷冬發生概率為31%,主要分布在20世紀80年代之前,80年代之后冷冬降至10%;暖冬主要發生在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發生概率為38%。廊坊地區近50年冷冬逐漸減少,暖冬逐漸增加,即廊坊地區1971—2020年的冬季升溫導致暖冬頻率及強度均有所增加。
(3)2008—2018年,冬 季 平 均 氣溫呈現增溫趨勢,流感人群發病數同樣出現增長。在強暖冬與暖冬事件下(2012—2018年)影響下,流感人群發病率逐年升高,在強暖冬事件下,增長速率更快。但是由于流感人群病例數據有限,以及未考慮流感病人群、類型、原因等要素,此項研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需要后期做進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