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羽彤,張學眾
(內蒙古財經大學 公共管理學院,內蒙古 呼和浩特 010070)
2020年10月17日是第7個國家扶貧日,也是第28個國際消除貧困日,社會低收入群體的貧困問題是世界各國經濟社會發展面臨的一個不能回避、不可忽視的難題。我國在全面脫貧上取得的階段性勝利也貢獻出“中國智慧”和“中國經驗”。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十三五”規劃的收官之年,也是脫貧攻堅的收官之年。根據《中國統計年鑒(2020)》,按照現行農村貧困標準計算,2010年—2020年10年內,中國農村貧困人口由16 567萬人減少至551萬人,約有16 016萬人脫離貧困,貧困發生率由17.2%降至0.6%,按現行標準已基本消除絕對貧困,取得里程碑意義的成果。在全民奔小康的過程中,自2016年起全國多個省份紛紛出臺政策將扶貧線與低保線“兩線合一”,使得社會救助的兜底性幫扶成為改善城鄉低收入或無收入群體生產生活水平的一項扶貧措施。社會救助作為具有中國特色的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的一部分,與社會保險不同,專門針對生活困難群體提供資金或物質幫助,充分發揮互濟性的基本功能,解決貧困群體發展的后顧之憂。
與此同時,學者們也從不同角度對這一社會熱點問題建言獻策。截至2020年底,僅以“脫貧攻堅”為主題的文章就有17 725篇,以“社會救助”為主題的文章有14 630篇,文獻數額之多可見一斑。一方面,針對較大的文獻量,簡單定性分析或存在信息量缺失的短板,需要通過聚類和耦合算法從文獻的作者、學科、發文期刊以及關鍵詞等方面分析相互關系并通過可視化圖譜的方式展現;另一方面,學者們大多是對上述兩個方面分別研究,鮮少有文獻將二者結合進行分析,筆者在這些研究的基礎上,結合“兩線合一”的扶貧舉措,分析“脫貧攻堅”與“社會救助”之間的相互關系并通過可視化的方式直觀表現出來,為之后的研究提供支撐。
由于上述兩個方向均屬社會熱點問題,科研文獻眾多,為保證檢索內容的精確可用,筆者以中國知網(CNKI)數據庫這一大數據平臺所收錄的文章作為數據來源,運用平臺提供的高級檢索功能,以主題為“扶貧攻堅”和“社會救助”檢索截至2020年的所有期刊文章,初步得到532篇文獻,檢索日期為2020年1月5日。為保證數據信息的科學性和完整性,對檢索成果進行兩次篩選去重,刪除新聞紀要、會議紀要、期刊征稿和作者信息缺失等文章后,最終得到470篇文章。
文獻計量分析是一種廣泛應用于醫學、社會學、經濟學、管理學等學科的新興文獻分析方法,借助計量軟件對文獻內作者[1]、機構[2]、學科、文獻來源以及關鍵詞[3-4]等內容進行可視化操作,通過聚類算法將其內在聯系以圖譜和網絡化的方式[5]展現出來,便于研究人員和讀者理清其中的相互關系,找到研究的熱點和發展趨勢。CiteSpace作為其中一種較為成熟的文獻計量軟件,一方面,能夠處理CNKI、CSSCI、WOS等不同數據平臺收錄的信息,并實現跨平臺除重、轉置操作;另一方面,根據關鍵詞首次出現的年份,分析該領域的發展趨勢和時區分布并據此計算關鍵詞突顯時間及熱度[6]。以量化的方式分析文字信息,以共現頻率調節節點大小,以網絡狀視圖分析相關關系,以時間軸及色帶調整展現發展趨勢。由于檢索到的文獻數量較少,為保證計量分析的準確性,筆者采用CiteSpace V軟件對索引到的470篇文章的題錄信息進一步細化設置:“時間軸”(Time Slicing)=2010年—2020年(CNKI檢索到的該主題最早發表時間為1974年);“節點類型”(Node Types)=Keyword或Author;“可視化設置”(Pruning)= Pathfinder AND Pruning Sliced Networks AND Pruning the Merged Networks。從知識圖譜網狀結構和時間脈絡分布兩個角度分析“脫貧攻堅背景下社會救助研究”這一主題內關鍵詞的相互關系、研究熱點和未來趨勢。
自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就一直致力于解決無收入或低收入人口的貧困問題,消除貧富差距,實現全體國民的共同富裕。改革開放后,土地、勞動力等多種生產要素競相迸發活力,1994年國務院頒布《國家八七扶貧攻堅計劃》,目標是到2000年基本解決8 000萬貧困人口的溫飽問題。自黨的第十八次代表大會以來,扶貧工作進入新的歷史階段。2012年印發《扶貧開發工作考核辦法(試行)》《農村殘疾人扶貧開發綱要(2011—2020年)》等文件,一方面細化扶貧對象,針對不同貧困群體尋找可行的脫貧方案;另一方面,將扶貧工作納入政府工作考核的一部分,激勵政府工作人員積極尋找脫貧措施,激發工作熱情。2014年將金融扶持納入扶貧工作中,支持發展扶貧小額貸款,鼓勵貧困群體自主尋找脫貧機會,逐步實現脫貧致富。2016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加大脫貧攻堅力度支持革命老區開發建設的指導意見》《關于進一步加強東西部扶貧協作工作的指導意見》,以及國家旅游局、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土資源部、環境保護部、住房城鄉建設部、交通運輸部、水利部、農業部、國家林業局、國務院扶貧辦、國家開發銀行、中國農業發展銀行聯合制定了《鄉村旅游扶貧工程行動方案》。不僅因地制宜,而且創新扶貧方式,以旅游業等第三產業帶動貧困地區經濟發展,東西協作促進脫貧工作的同時,實現國內產業平穩轉型,吸收過量產能,保障經濟提質發展。2018年創造性地提出“生態扶貧”“教育扶貧”“網絡扶貧”等新舉措,將生態文明建設、基礎教育普及以及信息網絡發展與扶貧工作相結合,在改善貧困人口生活現狀的同時,保障下一代的教育質量,從“根”上脫離貧困。2020年,在鞏固脫貧成果的同時,受新冠肺炎疫情和洪澇災害的影響,保障城鄉居民生產生活不受突發事件影響成為政府當前工作的中心。可以看出,雖然不同的歷史時期有不同的工作任務和重心,但我國的脫貧攻堅工作仍一脈相承,立足腳下的同時著眼于未來。圖1是“十二五”和“十三五”規劃期間學者們對“脫貧攻堅背景下社會救助研究”這一主題的發文量統計與預測圖。

圖1 發文量統計及趨勢預測
根據圖1,研究趨勢出現“雙峰”式發展,因而可以按照波動規律分為兩個階段:2010年—2018年和2019年—2020年。
第一個階段是“脫貧攻堅背景下社會救助研究”的起步和發展階段(2010年—2018年),在2016年達到頂峰。自習近平總書記在對扶貧工作調研時首次提出“精準扶貧”這一概念后,“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就成為政府扶貧工作的重點,不僅要扶貧,更重要的是“精準”。“精準扶貧的標準是什么”“如何實現精準扶貧”“如何測量精準扶貧的程度”“如何考核精準扶貧的績效”等問題就成為學者們研究的話題。
第二個階段是“脫貧攻堅背景下社會救助研究”的總結和展望階段(2019年—2020年),在2019年達到頂峰。隨著脫貧攻堅工作取得豐碩成果,“貧困如何界定”“如何區分絕對貧困與相對貧困”“如何長期保障脫貧人員生產生活”等問題也逐漸突顯出來,學者們希望通過數據分析、案例調研等方式找到脫貧致富的內生動力和組織機制,形成脫貧問題上“中國經驗”的理論邏輯。
期刊來源作為文獻資料中包含的重要信息,能夠進一步分析文獻的研究領域及動態。表1是發文量前10的期刊排列,可以看出“脫貧攻堅背景下社會救助研究”這一主題主要集中發表在社會科學領域并與農業、農村發展聯系緊密。這是由于脫貧攻堅工作的重點和難點都在農村,尤其是在基礎建設不完備或受地理、自然環境影響而經濟發展緩慢甚至落后的地區,政府通過對貧困人口建檔立卡保障其基本生活水平、引進人才和產業技術提振當地經濟、易地扶貧和金融援助釋放貧困人口生產活力,激發其勞動熱情,逐步脫離貧困。此外,農村地區也是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的薄弱環節。在2014年《關于建立統一的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制度的意見》提出之前,社會保障制度長期處于條塊分割的狀態:一方面,農村居民的養老保險和醫療保險與城市居民略有差距,與城市職工的差距就更加明顯;另一方面,由于農村青壯年勞動力流動性較強,社會保障的征繳和發放又與戶籍制度緊密掛鉤,使得農村地區常有社會保障覆蓋不到的地區和人群。

表1 發文期刊統計(TOP 10)
基于上述分析,“脫貧攻堅背景下社會救助研究”主要集中于社會科學領域,更精確地說集中于“三農”問題的社會科學領域。表2是發文量前10所涉及的學科分布。可以發現,脫貧攻堅作為政府主導的一項民生工程,是行政管理、政治學、社會學研究的熱點問題。從行政管理角度,上級政府通過設置扶貧任務考核工作、立“軍令狀”,將扶貧與其績效考核掛鉤,提高扶貧攻堅工作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從政治學角度,習近平總書記在2021年新年賀詞中說道:“現行標準下近一億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這一成果對世界來說都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隨著經濟全球化浪潮的推進,貧富差距成為各國經濟政治發展必須解決的一大問題。而我國僅在短短8年時間里就實現了全面脫貧這一階段性目標,為世界各國應對貧困問題提供了“中國經驗”和“中國智慧”。從社會學角度,解決了貧困人口生產生活問題,保障了社會穩定,促進了經濟發展。自21世紀初,我國人口紅利逐漸消失,青壯年勞動力數量隨時間的推移逐漸減少,經濟發展面臨著產業轉型升級的重要節點,政府通過產業扶貧、技術扶貧等方式,一方面提振鄉村經濟,加強當地基礎設施建設,提高當地居民生活質量;另一方面,為產業發展提供勞動力、土地等生產要素,減輕企業運營成本,促進產業升級。在脫貧攻堅同時,生態保護、產業轉型和基礎建設一同發力,促進經濟高質量、穩增速發展。

表2 所屬學科統計(TOP 10)
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韓愈曾在《師說》中寫道:“聞道有先后,術業有專攻”。研究人員通常是在自己所研究的領域內進行分析,找到研究的創新點和實踐意義,并通過與合作者之間的溝通聯系,搭建數據庫和理論框架,最終形成學術理論[7]。因此,研究文獻作者之間的相互關系,有助于深挖某一領域的學術前沿動態和研究視角。圖2是CiteSpace基于前文所述的470篇文章提取出的作者信息網絡化圖譜。可以看出國外作者在研究這一問題時聯系較為緊密,相互之間有自己的合作關系“橋梁”,通過作者之間的相互交流后形成研究成果。圖2按照聚類的思想將國內作者及其合作關系分為3個區域,可以發現,國內作者的交互聯系較少且多傾向于固定的合作伙伴,眾學者之間呈現出“百花齊放”的特點,針對具體問題不同的學者有不同的切入點,研究方法和數據庫的使用也各不相同,因而研究的聯系較少。

圖2 文獻作者及其合作關系可視化圖譜
對于一篇研究型文獻,摘要和關鍵詞至關重要。摘要需盡可能涵蓋整篇文章的研究背景、研究方法、研究結果以及政策建議;而關鍵詞則是整篇文章的靈魂,涵蓋文章主題、研究領域、研究方法等內容,在文章中起著提綱挈領的作用。因此,借助CiteSpace軟件檢索上述470篇文章的關鍵詞后,得到319個節點,365條節點連線。進一步對軟件畫圖面板進行操作:Line Shape = Straightline;Node Shape(Keywords, Terms) = Circle,即可得到“脫貧攻堅背景下社會救助研究”的關鍵詞可視化圖譜(見圖3)。圖譜中節點的大小與關鍵詞出現的頻率緊密聯系,出現的頻率越高,節點同心圓越大,反之,若節點同心圓較小,則關鍵詞在這一領域出現的頻次較少。同心圓內不同層級之間顏色與圖片上方年份漸變色帶一致,表現出該關鍵詞在不同年份的研究脈絡。節點與節點之間的連線代表著關鍵詞之間共現的關系,連線越粗則關鍵詞之間相互共現的頻率越強,反之亦然[8]。

圖3 關鍵詞共現圖譜
按照關鍵詞出現的頻次和節點同心圓的大小,如圖3所示“精準扶貧”“社會救助”“反貧困”“低保標準”“扶貧開發”屬于出現頻次≥20的重點高頻關鍵詞,“社會保障”“社會救助制度”“鄉村振興”“農村低保”“相對貧困”“農村”“貧困”“扶貧開發政策”“貧困治理”“農村社會救助”“醫療救助”“社會救助體系”為頻次≥10的高頻關鍵詞[9],表現出社會救助領域與脫貧攻堅領域穿插交織、互動發展的狀態。在上述關鍵詞中,農村地區及農村貧困人口救助和扶貧成為關鍵詞中一條貫穿引線,這也與前文對出版期刊的分析相一致。由于城鎮化進程的加快,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的發展逐漸成為帶動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推動經濟發展的主要力量,而以第一產業為主的農村地區就在這一過程中逐漸喪失動力甚至落后下來。由于農村青壯年勞動人口外出務工,一方面,大量農田閑置,土地等生產要素無論是與農業用地還是工業用地相比價值都被大大降低,因而政府通過行政舉措引進優質產業和技術,通過產業幫扶實現激發農村地區發展潛能、減輕企業生產建設成本消耗的雙重功效;另一方面,由于農業的特點是靠天吃飯,有著極強的穩定性和風險性,穩定性是指在固定的地區從事生產活動,受河流、土壤等先決因素影響種植農作物的時間與品種,具有時間和地點上的穩定性;風險性是指農業活動也易受到干旱、洪水、冰雹等自然因素影響,從農作物的種植到收獲的過程中存在著較大的風險性。因而,需要國家設置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通過農村最低生活保障、醫療救助等社會救助措施提升農村貧困人口的生產生活質量,共享經濟社會發展成果。因此,社會救助與脫貧攻堅二者在解決農村貧困人口問題上是相輔相成、缺一不可的關系。
關鍵詞可視化分析是將關鍵詞及其共現關系通過網絡化視圖的方式呈現出來,但是由于節點與連線較多,通過分析節點大小、顏色分布以及關鍵詞出現頻次來分析“脫貧攻堅背景下社會救助研究”略顯單薄和紛雜。基于“人以群分,物以類聚”的思想,CiteSpace在可視化分析的基礎之上,按照關鍵詞內容進行聚類分析后,得到10個聚類詞條及圖形分區,圖4即為關鍵詞聚類圖譜。

圖4 關鍵詞聚類圖譜
對上述319個共現關鍵詞聚類后,得到“社會救助”“鄉村振興”“反貧困戰略”“保障”和“改善民生”等10個聚類區間,這一過程將紛繁復雜的關鍵詞關系進一步精簡,展現出2010年—2020年10年間學者們對這一領域研究的方向和內容。根據圖4不難發現,雖然劃分了10個區間并賦予標簽,但是區間之間相互重疊,有的領域甚至是幾個模塊共同疊加的區域,如保障和改善民生與反貧困戰略、低保標準三者相互獨立又相互重疊的關系,說明聚類區間之間有其內在的相互聯系。基于此,將上述10個聚類標簽按內容分為“措施層”和“制度層”。措施層包括低保標準(#0)、社會救助(#1)、扶貧開發(#8)、低保對象(#6)和收入貧困(#9)5個部分,制度層劃分為鄉村振興(#3)、反貧困戰略(#4)、保障和改善民生(#5)、精準扶貧(#7)以及農村牧區幫扶(#11)5個部分。每一個制度標簽下都包含著措施標簽涉及的內容,是制度標簽的重要支撐。
具體地,鄉村振興戰略和精準扶貧戰略都是為解決農村地區發展問題而制定的政策方針,但二者的側重點略有不同[10]。精準扶貧是要解決我國近一億農村貧困人口(《國家統計年鑒(2020)》中2010年數據)吃飽穿暖等基本生產生活問題,因而精準識別貧困人口、貧困原因、貧困地區、貧困類型,通過建檔立卡、產業幫扶、異地搬遷、生態移民等方式改善其生產生活質量,加強農村地區基礎設施建設,發展優質產能,促進農村勞動力、土地等生產要素盡快融入城鎮化進程。鄉村振興戰略則不僅僅著眼于經濟發展,也不僅僅局限于農村貧困地區,鄉村振興戰略是面向全國農村地區的一次升級和振興,從產業、生態、文化、人才和組織5個方面推動鄉村地區全面發展,迸發鄉村地區潛在的無限可能。以人才引進為例,毛澤東主席曾在《中國農村的社會主義高潮》一書中寫道:“農村是一個廣闊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為的”。中央政府及各地方政府通過“三支一扶”政策吸引高校學生基層就業,在豐富高校畢業生的工作經驗和見識、提升其工作能力的同時,加強鄉村地區文化、組織與生態建設,為當地發展注入新活力。因而,鄉村振興戰略是精準扶貧的預設目標,精準扶貧是鄉村振興戰略的發展前提。
3.2.1 反貧困戰略與精準扶貧(農村牧區)
我國幅員遼闊,作為地理學和人口學的重要劃分依據——胡煥庸線將中國分為西北和東南兩個部分[11],西北地區地廣人稀,貧困原因主要是干旱少水;東南地區位于長江和黃河的中下游地帶,多丘陵、平原,人口眾多,貧困原因主要是土壤污染和流失[12]。不同的地理特征使得致貧原因產生差異,相較于傳統粗放式扶貧模式,精準扶貧更加強調因地制宜、精準識別的重要性。
學者們通常將我國70年來的扶貧舉措分為兩種類型,即造血式扶貧和輸血式扶貧[13]。造血式扶貧是指政府采取措施推動貧困地區經濟發展或幫助貧困人口創造價值。其中:一種方式是通過向貧困地區引進新興技術和人才,通過產業幫扶、教育扶助等方式促進貧困地區基礎建設,推動經濟發展;另一種方式是基于地理、氣候、交通等條件限制,通過異地搬遷、生態移民等方式助力貧困人口融入城鎮化進程,通過就業培訓、企業吸收等方式幫助貧困人口創造價值,脫貧致富。這種造血式扶貧模式通過挖掘貧困地區發展潛力,有針對性的創新扶貧措施,“是我國扶貧攻堅工作在短時間內取得重大成果的重要法寶”[13]。輸血式扶貧則是以政府財政撥款、慈善機構捐贈等籌資渠道的社會救助資金為支撐,對生活困難群眾提供物質和資金幫助,保障其基本生產生活需求。
社會救濟思想作為對貧困人口最直接、最快捷的一種幫扶方式,是世界各國緩解貧富差距、保障社會穩定的一項重要措施。英國資產階級自12世紀以來就在本土圈占農場作為機器大生產用地,迫使失地農民進入工廠做工,史稱為“圈地運動”。殘酷而血腥的資本原始積累使得農民逐漸喪失生產資料和生活能力,只能出賣勞動力獲取微弱報酬,社會貧富差距逐漸拉大。1601年為緩和資本家與失地農民之間的貧富差距、促進社會穩定,伊麗莎白一世頒布《濟貧法》,將貧困人口分類救濟:為老弱病殘提供衣物、吃食等基本生活保障;對有勞動能力的貧困人口進行職業培訓,幫助其進入工廠做工,通過勞動力價值獲取報酬。《濟貧法》通過將失地農民轉變成產業工人的救濟方式,幫助英國實現了封建制度向資本主義制度過渡[14]。18世紀中期,受第二次世界大戰、經濟大蕭條等因素的影響,歐美國家經濟發展停滯,急需政府這只“看得見的手”來提振經濟[15-17]。1948年英國建立第一個福利國家[18]后,歐洲國家爭相效仿進入社會保障發展的“黃金時期”。但是福利國家發展過程中“搭便車”和“養懶漢”現象成為自由市場資本主義抨擊國家干預經濟的凱恩斯主義的實例[19]。隨著國家社會保障逐漸健全,接受社會救助的人群與辛苦工作的人群之間在收入和消費水平上并沒有較大差別,這極大挫傷了勞動力群體的生產積極性,導致在偏好選擇時偏向閑暇。國家不工作的人群逐漸增多,而創造價值的人群又逐漸減少,政府財政負擔日益加重。19世紀中后期,石油危機的爆發成為“壓倒駱駝的最后一根稻草”,福利國家面臨著“內憂外患”的局面[20],開始改革。但是自古“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削減社會救助資金以減輕政府財政負擔引起歐洲國家國民的極大不滿,降低政府公信力,改革措施寸步難行。
我國的社會救濟也是自古就有,作為封建統治者維護自身統治的一種工具,在發生自然災害等突發事件時常通過減輕稅負、救濟災民等方式保證社會穩定。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社會救助仍是中國特色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中不可或缺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全民共享經濟社會發展成果的有力保障。有學者將我國農村救助扶貧分為3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計劃經濟時期的小規模救濟;第二個階段是以2007年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立為節點的改革開放時期開發式救濟;第三個階段就是2007年至今的保障式救濟[13]。社會救濟隨著國家經濟、社會的發展逐漸制度化、穩定化,成為貧困人口可預期的收入補助。黨的十八大以來,“精準扶貧”成為扶貧工作的重中之重,一方面,對于貧困人口要精準識別,建檔立卡,保證每一筆扶貧資金都真切的發放到貧困群體手中;另一方面,對區域致貧原因精準識別,因地制宜引進技術或資金,創新發展旅游扶貧、教育扶貧、電商扶貧等扶貧舉措,促進區域發展。對地理、生態環境脆弱或宜居環境較差的地區實行整村搬遷、生態移民等舉措,以人口為單位,化整為零,促進貧困人口積極融入城鎮化建設之中,自主脫貧。
在社會救助與精準扶貧的共同作用下,我國實現了現行標準下全面脫貧,消除了絕對貧困,脫貧攻堅工作取得里程碑意義成果。在我國反貧困戰略執行過程中,逐漸找到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扶貧方式:發展式扶貧[21-22]。將扶貧開發與貧困救濟[23]并軌前進,立足于長遠,從基礎設施建設、生態保護、產業轉型、教育衛生等方面提升貧困人口基本素質,將依靠社會救助的貧困人口轉化為自力更生的優質勞動力,將貧困地區閑置的土地資源轉化成優質生產要素,幫助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搭乘信息革命快車,自主脫貧致富[24]。
3.2.2 保障和改善民生與鄉村振興(農村牧區)
鄉村振興戰略是黨的十九大以來農村地區保障和改善民生、促進經濟發展的重大戰略部署,是新時期解決“三農”問題的重要指南。在2018年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的《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中就提出“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的發展方針,從產業、生態、文化、組織建設和生活幸福感5個方面著手,迸發鄉村發展的無限潛力。2020年是脫貧攻堅的收官之年,在貧困縣全部摘帽、消除絕對貧困之后,鄉村該如何發展、如何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如何保障和改善民生等問題成為學術界關注的重點問題,學者們希望從上述5個方面入手,找到鄉村振興發展的研究機理,為鄉村振興的實踐行動提供理論基礎。
3.2.2.1 從產業角度。與大中型城市相比,鄉村地處偏僻,交通、通信等基礎建設不完備,與城市群相隔較遠,因而城市群的輻射帶動作用較差,在城市化進程中鄉村逐漸流失青壯年群體,呈現出鄉村空心化、老弱化等趨勢,經濟發展逐漸落后于城鎮。但是鄉村有其發展的自身優勢,由于大批青壯年勞動力外出務工,土地撂荒現象明顯,相較于城市而言,產業生產用地成本低廉,在減輕企業生產成本的同時,逐漸加強當地基礎設施建設,吸引外出農民工回流,減輕大城市人口流動壓力,促進當地經濟發展。因而,在2018年頒布的《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中將產業興旺作為鄉村振興的重點,是鄉村振興的重要支撐和經濟基礎[25]。隨著我國產業結構調整,在吸收落后產能的同時,鄉村恰好為新產能接續發力提供了場地和生產要素[26],成為我國改善城鄉差距,促進共同富裕的一大重要舉措。與此同時,鼓勵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在鄉村的蓬勃發展,并不意味著對第一產業的忽視[27]。與城市發展不同,城鎮化的進程會逐漸吞噬耕地、林地等生態資源。鄉村地區作為我國農業發展的重要陣地,是我國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的重要基礎和保障,因此鼓勵鄉村地區產業發展的同時,要促進一、二、三產業協同發力,在保耕地紅線的基礎上,增加糧食產量,淘汰落后產能,形成一種鄉村經濟發展的獨特模式。
3.2.2.2 從生態建設。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后,生態保護就成為經濟發展過程中不可忽視的一項基本國策。工業經濟時期,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分屬于天平的兩端,傳統能源企業、工業企業在生產過程中由于提煉技術、燒制技術不成熟,常會產生不必要的工業廢水[28]、工業廢氣和工業廢渣,污染環境。因此,從企業層面,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過程中,就需要生產企業提升自身生產工藝,從產品的初級加工開始,提高原材料脫硫、提純等流程的質量和效率,減少工業“三廢”的排放。從政府管控層面,抓緊出臺了一批環境保護的政策法規,約束生產企業“三廢”排放,建立指標測評機制,提倡工業廢水再利用等措施,從污染源頭入手,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29]。與扶貧政策相結合,我國西北地區多為生態脆弱地區,土地沙漠化、鹽堿化現象頻發,本著保護生態環境和精準扶貧的原則,對上述地區的居民采取生態移民、異地搬遷等脫貧方式。在促進貧困人口積極融入城鎮化進程的同時,給予生態脆弱地區調養生息的時間,通過種植防風植物、搭建防沙網等方式改變當地生態環境,塞罕壩就是在一代代護林人不斷地嘗試和堅持下成為我國生態保護和恢復的標桿和奇跡。從另一個角度來看,生態保護在一定程度上規范生產企業的生產行為的同時,也促進了旅游業等第三產業的發展。2016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加大脫貧攻堅力度支持革命老區開發建設的指導意見》,各地區紛紛采取著力培養特色產業,通過網絡直播、農產品展銷會、紅色旅游、農家樂等方式幫助革命老區居民脫貧致富[30-31]。
3.2.2.3 從文化和組織建設角度。①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不僅是文化產業發展的重要內涵,也是中華兒女“根”之所系。隨著全球化進程的推進,歐美文化等外來文化逐漸成為年青一代追逐的潮流,鄉村地區成為傳統民俗文化堅持和傳承的一方凈土。國家通過電視、互聯網等大眾傳媒方式弘揚工匠精神,希冀通過影音方式對傳統文化予以保護和記錄。在鄉村振興戰略下,不少文化產業發現傳統民俗文化中蘊含的商機[32],將傳統民俗文化與特色旅游相結合,如成都、寧夏等地區特色農業觀光旅游、文化產業園區等項目[33-34],達到文化傳播和經濟發展的雙重功效。②農村地區基礎教育問題一直是學術界廣為關注的熱點話題。一方面,2001年《國務院關于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頒布后,對空心化、衰退化鄉村[35]的教育資源予以整合和共享,各地方政府根據自身情況采取“撤點并校”、資源共享等措施,集中力量辦大事,提升整體教學質量和國民素質;另一方面,中央及各級政府鼓勵高校畢業生基層就業,通過“三支一扶”等政策措施,將大批優質畢業生通過國家調控輸送到鄉村地區,為鄉村地區經濟發展與組織建設提供新鮮動力[36]。在脫貧攻堅的過程中,很多駐村第一書記就是大學畢業生,他們運用所學到的知識反哺農村,以現代化方式促進當地經濟發展。③組織建設是鄉村振興的堅實后盾。根據“經濟人”的基本假設,勞動力等生產要素會隨著經濟的發展逐漸聚攏在發展較快的城市及城市輻射經濟帶,但是發展相對落后的鄉村地區就面臨著前文多次提到的鄉村空心化、衰落化的狀況。因此,只有通過中央政府和各級地方政府共同發力,調集全國優質資源進駐鄉村,才能推動鄉村經濟逐漸發展,縮短貧富差距。因此,鄉村地區“基層黨組織革命性鍛造”[37]就是產業、生態、文化、教育等方面建設的重要基礎和堅實后盾。并在此基礎上發揮農村集體經濟的優勢,以村民入股、分紅等方式激發農村居民的生產積極性。
通過上述產業幫扶、生態保護、文化旅游、教育扶助等方式多方位補齊農村地區發展短板,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經濟,縮短貧富差距,在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基礎之上,建立健全中國特色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增強農村居民生活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3.2.3 關鍵詞發展趨勢及預測
結合時間發展趨勢,學者們對于“脫貧攻堅背景下社會救助研究”的方向也略有不同,圖5是以時間發展為行,以關鍵詞聚類為列構成的二維關鍵詞聚類分析,通過對關鍵詞按照時間脈絡整理,能夠更加清晰地展現這一領域的發展趨勢。

圖5 關鍵詞時間脈絡聚類圖
與“社會救助”這一關鍵詞相比,“精準扶貧”在學者們的研究中首次出現的年份較晚。按照軟件裁切的時間段2010年—2020年,社會救助是在2010年就已經成為熱議的話題,在這期間“反貧困”“農村低收入群體”“農村社會救助體系”等關鍵詞也一并出現,這一判斷也印證了前文的說法:扶助貧困群體是我國一以貫之的政策方針,無論是建立最低生活保障的社會保障途徑還是脫貧攻堅的財政補助行為,都是著力于采取措施保障貧困群體的基本生活。此外,每一個聚類模塊下的關鍵詞都會出現一個由虛線轉實線再轉虛線的過程,這表現出這一聚類領域的發展狀況。根據圖5,2020年仍處于研究狀態的聚類模塊有:社會救助、鄉村振興、精準扶貧。這一發展趨勢也于上文中對聚類模塊的分類論述相一致。因此,筆者截取Cite Space軟件給出的365個關鍵詞中研究熱點突變最顯著的20個詞匯,以此分析和預測這一領域未來的研究方向(見圖6)。

圖6 研究熱點突變分析
根據圖6,隨著我國消除絕對貧困的步伐,“農村居民生活保障”以及“發展性社會救助”等關鍵詞的研究熱度逐漸降低。但是“城鄉一體化”作為新的研究問題逐漸成為近3年內的熱點[38]。在解決農村地區的貧困問題后,接下來按照《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中“城鄉區域發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顯著縮小”這一目標,逐步推進城鄉一體化步伐。①打破戶籍制度,實現社會保障征繳發放、異地辦理和接續的有序調配。②縮短城鄉發展差距,進一步激發農村地區發展潛能。③鞏固脫貧攻堅的戰略性成果,進一步加強農村地區社會保障體系建設,擴大社會保障的覆蓋范圍,保障每一個社會成員都能共享經濟發展成果。
根據對“脫貧攻堅背景下社會救助研究”這一主題收集文獻、關鍵詞分析后發現,由于“農村社會救助”“精準扶貧”“鄉村振興”3個關鍵詞都是針對“三農”問題展開,學者們希望通過不同的研究視角和切入點為保障和改善農村居民的生活水平提供理論依據和政策建議。此外,通過熱點突變分析可以發現,“城鄉一體化”,作為縮短城鄉發展差距、建設新農村的一個方向,是近3年來研究的熱點,為后續本領域研究提供文獻數據支撐。但由于本文截取的時間段有限,因此不能共現出每一個關鍵詞出現的原始節點,不能覆蓋到本領域研究的每一個節點和關鍵詞,后續研究將進一步縮小關鍵詞閾值設定,縮小研究領域設定,更深的挖掘關鍵詞之間的內在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