鄔 西
(內蒙古自治區測繪地理信息中心,內蒙古 呼和浩特 010051)
在改革開放初期,我國常住人口城市化率不足20%,“十三五”收官之際,這一指標提升到60.6%。隨著城市人口的快速增長,很多問題浮出水面:交通擁堵、就業壓力、教育資源配備不足、醫療資源缺乏、環境污染等,城市化質量的提升逐漸成為我們國家未來的發展目標。按照“十四五”規劃綱要,常住人口城市化率將在“十四五”期間提高到65%,由此可見,數十年來,城市化發展始終是我們國家的重點,同時城市化發展也逐漸從注重速度轉變為注重質量。因此,越來越多的學者將研究點放在了城市化質量的測度和分析方面,如周啟良[1]在2020年通過熵值分析法測度和比較了286個地級及以上城市的新型城市化質量,通過分析發現我國新型城市化質量總體水平不高;方創琳、王德利[2]通過運用象限圖法構建模型分析城市化質量、速度與城市化水平互動協調關系,發現并不是城市規模越大城市化質量越好,人口城市化水平并不能反映城市化發展質量的高低,肖祎平、楊艷琳[3]等通過使用“縱橫向”拉開檔次法與探索性空間數據分析方法研究了我國各地區城市化質量的時空關聯演變特征,發現我國需要從多個角度提升城市化質量,包括但不局限于經濟城市化質量、社會城市化質量和土地城市化質量。也有很多學者對西部地區的新型城市化質量進行了測度和研究。凌雪[4]構建經濟發展質量模型研究西北地區城市化質量,通過分析2008年—2017年之間的數據發現西北地區經濟發展質量等級向低水平遷移;曹穎[5]則運用熵權法對西部12個省市區的城市化質量進行了測度和排序,通過民生共建、開放共贏、協調共進、創新共建和綠色共保5個方面構建新型城市化質量的測量模型。
綜上所述,當前對于新型城市化質量的研究多集中在國家層面或者是區域層面,多是對國家、某一地區構架分析評價模型,較少對西北某省進行研究,尤其是對于內蒙古自治區的新型城市化質量測度和分析。為此,基于經濟城市化質量、社會城市化質量、土地城市化質量、居民生活質量和人居環境質量5個層次,以及市區GDP總量等11個指標,構建新型城市化質量評價模型,運用熵值法對2018年和2019年內蒙古自治區12個盟市的新型城市化質量進行測度和分析,以期為內蒙古自治區在“十四五”期間新型城市化發展規劃提供依據。
新型城市化意味著在大力推動經濟發展的同時兼顧民生、生態等其他因素同樣保持不斷改善的趨勢,它除了強調經濟的發展以外,還強調社會化、土地利用、居民生活質量、人居環境等。

表1 新型城市化質量評價體系
基于新型城市化質量的特點,結合周啟良,李明秋、郎學彬的研究,共選取11個指標,從經濟城市化質量、社會城市化質量、土地城市化質量、居民生活質量和人居環境質量5個方面構建衡量內蒙古自治區12個盟市新型城市化質量評價體系(見表1)。
由于熵權法的指標權重是基于各個指標的數據變異程度所反映的信息量得到的,因此,能夠有效地避免主觀性對于研究對象的影響,在此,使用熵權法對內蒙古12個盟市的新型城市化質量數據進行分析。具體實施步驟如下:
第一步:構建原始指標的數據矩陣:假設共有a個盟市,每個盟市有b項評價指標;盟市a和b項評價指標為Xij(i=1、2、…a;j=1、2、…b)構成數據矩陣(Xij)a×b(0≤i≤a;0≤j≤b)。

第四步:計算盟市a和b評價指標的比重Pij。
第五步:計算評價指標j的熵值ej。
第六步:計算評價指標j的差異性系數dj。
dj=1-ej
第七步:計算評價指標j的權重Wj。
第八步:計算盟市單項指標j的評價得分Sij。
Sij=Wj×Pij
第九步:計算盟市a的新型城市化質量的綜合評價得分Ua。
根據內蒙古統計局公布的數據,選用2018年和2019年的數據作為對比,得到內蒙古12個盟市新型城市化質量的總體測評結果,如表2所示。
從表2得知,2018年和2019年內蒙古自治區12個盟市新型城市化質量的平均值均為0.083,說明內蒙古自治區近年來新型城市化的發展速度緩慢。除此之外,從排名結果不難看出,作為首府的呼和浩特市,在新型城市化質量綜合測評當中兩年來排名均是第二名。在12個盟市當中,6個盟市在兩年間出現了負增長。
從表3得知,在五大類測評指標當中,居民生活質量在兩年間出現了負增長,經過分析,居民生活質量測評的兩個子指標在兩年間均出現了下降。在剩余的四大類指標中,得分最高的為土地城市化質量,反映出內蒙古自治區近年來將盟市建設擺在較為重要的位置。得分最低的是人居環境質量,反映出近年來內蒙古自治區建成區的綠化工作目前有所欠缺,還需要進一步的改善。

表2 2018年和2019年內蒙古12個盟市新型城市化質量的總體測評結果

表3 2018年和2019年內蒙古12個盟市測評指標總體結果
2018年,鄂爾多斯市在經濟城市化質量方面表現的最好,赤峰市在社會城市化質量、居民生活質量兩方面表現的最好,烏海市在土地城市化方面表現的最好,呼和浩特市在人居環境質量方面表現的最好,具體得分如表4所示。
2019年,鄂爾多斯市在經濟城市化質量方面表現的最好,赤峰市在社會城市化質量方面表現得最好,烏海市在土地城市化方面表現得最好,包頭市在居民生活質量方面表現得最好,呼和浩特市在人居環境質量方面表現得最好,具體得分如表5所示。
通過構建新興城市化質量評價體系,運用熵權法對2018年和2019年內蒙古自治區的數據進行分析,主要得到以下結論:①內蒙古自治區整體來看得分不高,且新型城市化質量的發展速度緩慢,其中,呼包鄂地區在新型城市化質量發展方面表現得較為優秀,烏海作為人口較少的盟市,在新型城市化質量綜合評分當中得分最高,說明新型城市化質量在內蒙古地區與盟市面積和盟市的人口數關系并不密切。②在新型城市化質量評價體系當中,內蒙古地區在土地城市化方面得分最高,意味著內蒙古自治區近年來將城市建設擺在較為主要的位置,經濟城市化、社會城市化和居民生活質量的得分較為穩定,說明內蒙古自治區在大力開展城市建設的過程當中沒有忽視新建地區周邊配套設施的提供,但在這5個評價指標當中,人居環境質量得分最低,說明內蒙古地區建成區的綠化覆蓋率不足。③呼和浩特市作為內蒙古自治區的首府,在人居環境質量的建設方面表現得比較突出,說明近年來呼和浩特市將建成區綠化覆蓋落實到行動當中,但是,在其他許多方面的表現與盟市有較為明顯的差距,沒有起到首府的帶頭作用。

表4 2018年內蒙古12個盟市測評指標總體結果

表5 2019年內蒙古12個盟市測評指標總體結果
基于上述的結論,提出以下幾點建議:①內蒙古地區需要繼續加強綠化覆蓋率的提升,一方面能夠提高當地居民的人居環境,另一方面也能夠抵御來自其他國家的風沙等自然危害。繼續落實國家對于沙漠治理的有關要求,在做好防沙治沙工作的同時,不忘加強市區、城區的綠化建設。②結合內蒙古自治區在“十四五”期間的規劃,在未來五年里,不斷地加大對于首府呼和浩特市的建設,不僅僅將重點放在提升人居環境方面,還要兼顧經濟發展和地區建設,通過合作、引入等方式,增加首府地區的經濟活力,讓呼和浩特市在經濟發展和城市發展方面能夠真正起到首府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