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文倩,杜富林
(內蒙古農業大學 經濟管理學院,內蒙古 呼和浩特 010010)
近年來,“三農問題”始終是黨和政府工作的重點問題。2017年,黨的十九大首次提出“鄉村振興”戰略,進一步提升了農村發展問題的地位。農牧民是鄉村振興的主力軍和承擔者,是鄉村振興的主體。農牧民收入持續穩定增長對我國經濟轉型具有重要作用,是影響國民經濟可持續發展和社會穩定的重要因素[1]。內蒙古牧區作為我國五大牧區之一,其戰略地位十分重要。邊疆草原牧區牧民家庭收入穩步增長,對于促進牧區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推動國民經濟的發展,民族團結、邊疆穩定和共同富裕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因此,深入研究內蒙古牧區牧民收入問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魏后凱(2016)認為,提高農民收入是縮小城鄉收入差距的關鍵。長期以來,我國城鄉居民收入增長呈現出“城市高增長、農村低增長”的不平衡增長格局[2]。孫芳、陳建新(2011)認為各個地區的自然、經濟、地方政策等外部環境條件對農民增收影響較大。在制定農民增收政策時,應該綜合考慮各地區的具體條件[3]。李婧瑤(2017)指出,我國草原幅員遼闊,經濟價值極高,為我國邊疆發展提供了物質基礎[4]。葉紅心(2012)認為在外部環境一定情況下,農民非農收入會受到農民自身生產條件的影響[5]。郭君平、吳國寶(2013)認為非農就業是農民增收的重要渠道。調整產業結構、改善生產生活環境,是增加農民收入的現實選擇[6]。而戴維(2020)指出在解決農牧民收入增長緩慢的問題上仍需要政策上的扶持[7]。張志新、邢懷振、于荔苑(2020)認為,無論是什么扶持政策,都必須以提高居民收入水平為出發點[8]。李舉(2010)指出,調控收入分配差距還應建立健全完善的調控體系,綜合運用各種調控手段,重視再分配對公平的促進作用[9]。
通過對相關文獻的梳理可以看出,隨著城鄉收入差距的不斷擴大,學者逐漸開始關注農民收入增長問題。在現有研究文獻中發現,很多學者都是從宏觀的國家角度去研究農民收入問題,而從微觀角度專門研究牧區牧戶收入問題的文獻依然不足,且每個學者選取影響因素經濟指標的原則和指標也不盡相同。筆者從微觀區域角度出發,基于內蒙古阿拉善左旗牧戶實地調研數據,運用描述性統計分析方法和計量經濟模型,深入探討影響內蒙古阿拉善左旗牧民收入的重要因素,并為制定拓寬牧民增收的有效途徑的政策提供參考性依據。

表1 樣本的家庭特征描述
調研數據來源于內蒙古阿拉善左旗轄區敖倫布拉格、巴潤別立、巴彥浩特、巴彥諾爾公、超格圖呼熱、溫都爾勒圖、吉蘭泰、哈什哈、烏力吉、銀根、宗別立等12個蘇木的184戶牧戶的實地調研,調研分析主要采取問卷、訪談等方法進行。
關于勞動力人數,戶主年齡、戶主受教育年限及戶主養畜經驗年數情況,統計結果顯示:戶主年齡在41歲~50歲、51歲~60歲之間的戶數最多,分別占樣本總量的38%和31%。家庭勞動力人數≤2人的戶數最多,占樣本總量的79%。戶主受教育年限處于10年~12年的居多,占樣本總量的43.24%;戶主養畜經驗年數基本集中在≥36年,占樣本總量的32%,具體情況如表1所示。
牧戶草場面積主要集中在≤10 000畝的范圍內,所占比例超過45%,其次是10 000畝~20 000畝,占比23%。草場面積30 000畝~40 000畝的家庭數量最少,僅占10.6%。具體情況如表2所示。

表2 樣本的草場面積概況
牧戶收入主要由家庭經營性收入、財產性收入、工資性收入和轉移性收入組成。其中,畜牧業經營收入在牧戶總收入中所占比例最多,占總收入的66%。其次是轉移性收入,占總收入的20%。而工資性收入和財產性收入在牧戶總收入中所占比重相對較小,分別為10%和4%。
對牧戶收入進行分類,發現收入介于5萬元~10萬元和10萬元~15萬元的牧戶最多,分別為59戶和41戶。而收入在15萬元和20萬元之間的牧戶最少,只有20戶。平均下來,樣本年平均收入為13.7萬元。可以說內蒙古阿拉善左旗牧戶收入主要集中在中低收入水平階段。
將戶主年齡、戶主養畜經驗年數以及戶主受教育年限根據上文收入分段結果進行分類發現:①收入水平高的牧戶戶主年齡更低,隨著牧戶戶主年齡的增長,牧戶收入水平有下降趨勢。雖然仍有個別情況,但總的來說,隨著牧戶戶主年齡的增長牧戶收入水平是下降的。②收入水平高的牧戶戶主學歷越高,而戶主學歷越低,牧戶收入水平也會越低。③隨著牧戶戶主養畜經驗年數的增長牧戶收入變動趨勢并不明顯。因此可以認為牧戶戶主年齡以及戶主學歷對牧戶收入有一定的影響。
關于牧戶經營的總草場面積大小與牧戶收入之間的關系。發現,草場面積越大的牧戶收入水平越高,隨著牧戶經營的草場面積的增加,牧戶收入有上升趨勢。雖然仍有個別情況,但總的來說,隨著牧戶草場面積的增加牧戶收入是上升的。
牧戶收入是一個連續性變量,滿足多元線性回歸的基本假設。因此,本文使用傳統的多元線性回歸模型,進行實證檢驗。模型基本形式如下:
Y=β0+β1X1+β2X2+…+βnXn+ε
(1)
其中:Y表示被解釋變量牧戶收入;ε是隨機干擾項;X1~Xn為解釋變量,表示影響牧戶收入的各種因素。
被解釋變量的選取:在上文對阿拉善左旗牧戶家庭特征、生產特征和收入特征的描述性統計分析基礎上,以調研地區牧戶總收入作為被解釋變量,定義為Y。
解釋變量的選取:依據調查問卷的具體數據,以戶主年齡、戶主養畜經驗年數、戶主受教育年限、草場面積、政府補貼、距旗政府距離、家庭勞動力人數和家庭教育投入為影響因素引入解釋變量。關于解釋變量的定義及預期方向,具體情況如表3所示。

表3 牧戶收入影響因素變量
筆者利用Eviews 9軟件,結合調研整理所得數據對牧戶收入的影響因素進行加權最小二乘回歸(WLS)。經過多重共線性、參數估計、經濟意義檢驗、統計學檢驗、經濟學檢驗后得到了最優模型,模型回歸結果如表4所示。
因為該模型為多元回歸模型,因此從修正的R2=0.820 071可以知道,該模型的決定系數是較高的,也就是樣本回歸直線與樣本觀測值之間的擬合程度是較好的,樣本回歸直線的解釋能力也較高,因此方程是顯著成立的。由于本模型在初期采用逐步回歸方法剔除了不顯著的變量,因此,回歸結果中現有的變量都是顯著的。根據回歸結果,戶主年齡和距旗政府距離的回歸系數為負數,符合預期方向;戶主受教育年限、草場面積、家庭教育投入以及政府補貼等5個變量的回歸系數都是正數,并且符合之前的預期方向。常數項為正數,也符合現實情況,但并不顯著。因此,關于牧民收入的影響因素的最優回歸方程為:
lnY=0.01-0.57lnX1+0.19lnX3+0.36lnX5
+0.13lnX6+0.47lnX7-0.01lnX8
(2)

表4 模型回歸結果
模型回歸結果顯示:戶主年齡、戶主受教育年限、草場面積、家庭教育投入和政府補貼對阿拉善左旗牧戶收入有顯著影響。而牧戶距旗政府的距離對阿拉善左旗牧戶收入的影響并不顯著。具體分析如下。
2.3.1 家庭特征對牧戶收入的影響。牧戶戶主年齡對牧戶收入具有顯著的負向影響。年輕牧民除了擁有健康良好的身體外,還更容易適應時代的發展,擁有敢于創新的思想觀念,所以收入水平高的牧戶戶主年齡會更低。而戶主的學歷水平對牧戶收入具有顯著地正向影響。牧戶的受教育年限越多,文化教育水平越高,受教育程度也相對較高,更容易掌握先進的科學技術,比低學歷人群對新鮮事物具有更強的好奇心,從而更加看好新生農牧業生產經營活動,所以受教育年限多的牧戶收入水平比受教育年限少的牧戶高。
2.3.2 草場面積對牧戶收入的影響。牧戶經營的總草場面積越大,牧戶牲畜規模和畜牧業生產的基礎要素也隨之增多,從而每年可以出售的牲畜數量和畜產品的產量也會隨之增加,牧戶收入水平也會提高。因此,牧戶收入會隨著草場面積的擴大而增加。
2.3.3 社會政策環境對牧戶收入的影響。政府的補貼對牧戶收入的影響存在顯著地正相關性,主要是因為政府補貼政策是一項惠農惠牧的政策,所有牧戶家庭均可享受,補貼范圍及比例也較高,在牧戶收入中占據的比重較大,因此政府的補貼收入對農牧戶收入有著一定的正面影響。
2.3.4 家庭教育投入對牧戶收入的影響。通過實證檢驗發現,家庭教育投入對牧戶收入影響顯著。由此可以看出家庭教育投入對牧民收入的影響也比較大。①每個家庭的家庭教育投入越大,表明家庭成員的文化教育水平越高,也更注重學歷,會比其他牧戶更容易接受新科技和新的生產技術,對新生事物具有高度敏感意識,創新能力也會比其他牧戶更強,收入水平也會更高。②從長期來看,家庭教育投入能夠通過長期的影響來提高牧民的整體文化水平,從而達到提高地方收入,減少貧富差距和城鄉收入差距的目標。
通過對樣本戶收入特征的描述性統計分析,得出的主要結論是:牧戶收入介于5萬元~10萬元和10萬元~15萬元的牧戶居多,而收入在15萬元~20萬元之間的牧戶居少。平均下來,牧戶年平均收入為13.7萬元。可以說內蒙古阿拉善左旗牧戶收入主要集中在中低收入水平階段。
基于多元線性回歸模型,對影響牧戶總收入的關鍵性因素進行分析,得出的主要結論是:戶主的養畜經驗年數、距旗政府的距離和家庭勞動力人數對阿拉善左旗牧戶收入的影響不顯著。而戶主年齡在5%的檢驗水平下顯著,戶主受教育年限在10%的檢驗水平下顯著,牧戶草場面積、政府補貼和家庭教育投入對牧戶收入在1%的檢驗水平下具有顯著地正向影響。
通過對描述性統計分析以及實證分析結論的總結,提出了以下幾點牧民增收的建議。
實證結果表明,政府補貼對牧戶收入有顯著的正向影響。因此,政府出臺相關惠農惠牧政策,對牧民家庭進行農牧業生產補貼,可以有效地提高牧民的農牧業生產收入,提高牧民從事農牧業生產活動的積極性,提升牧戶勞動熱情并不斷開發牧戶勞動的創造力。與此同時,政府應大力倡導牧民進行農牧業創新,給農牧業生產經營活動注入新鮮活力,積極打造專有品牌,提升農產品和畜產品的附加值。最終實現牧民收入增加的總體目標。
實證結果表明,阿拉善左旗牧民受到草場面積、戶主年齡、戶主受教育程度和家庭教育投入等自身生產條件的影響。但這些條件對小牧戶來說是固定不變的。如果小牧戶可以與當地其他小牧戶合作組建合作社,就可以整合勞動力和生產資料,突破自身條件的限制。
研究發現,牧民的受教育程度與牧民收入有著緊密的聯系,擁有豐富知識的牧民其家庭收入較高已成為不爭的事實。因此,提升牧民素質已迫在眉睫。所以,積極對牧民進行技能培訓是必不可缺少的。而作為牧民技能培訓的主導機構的政府應加大投入教育資金的力度,高度重視農村青年技能培訓的重要性,提供充足的培訓機會和足夠的教育基金,保障其來源和數量的穩定性,對此可以確定一個特殊部門來進行統籌安排。
要突破傳統生產經營方式對牧民增收的阻礙,就必須轉變生產經營方式,引進新技術。技術的引進,最關鍵的是人才的引進。因此,從牲畜新品種的引進和科學育種技術的引進等諸多方面來看,農村牧區迫切需要引進一批相關技術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