適老化,即適應老年人的社會生活方式,是對老年人生理機能衰退與心理需求上升過程中的補償思考與解決方案。根據聯合國人口開發署預測,中國65 歲及以上人口在2050 年將達到3.34億,將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國家
,未來將面臨嚴峻的人口老齡化挑戰。目前,我國第一代獨生子女父母的年齡已超過60歲這個老齡化的年齡限值,且經濟水平普遍不高,養老問題日趨凸顯
。隨著年齡的增長,老年人的器官功能出現不同程度的衰退,他們的健康狀況成為社會關注的重點問題之一。在一般人群中,48.4%的老年人營養狀況不佳,在住院人群中,65%的老年人處于營養不良或存在營養不良的風險。綜上可見,老年營養不良已經成為我國社會養老體系中普遍存在的問題
。因此,文章嘗試探討應用于適老化社會的營養監測服務產品設計,以期能實現讓老年人在短期內及時了解到自身健康狀況,防治老年慢性病的發生,降低未來的患病風險。
大都市區進行綜合交通體系規劃建設,包括核心層級和輔助層級,區域通過打造三個交通核心點、十一條交通主道次級中心的布局結構,形成多樣式、多層次的混合聯運交通運輸體系。其中十一條主道次級中心就有奉新交通次級樞紐,在即將并網形成的高速公路網格局中,有重要的東鄉-昌傅-奉新高速。后期將新建奉新基地通用機場。
服務設計,顧名思義指“服務+設計”。服務設計作為一個在新時代探索出的嶄新的、多學科、全方位交叉的綜合領域,通過創新或改善現有解決方案的方式滿足用戶的當前需求或潛在需求,為用戶設計出更加合理、便捷和高效的服務工作方式。它是以用戶需求為導向,以團隊為基礎的一種系統的、迭代漸進的生活探索趨勢
。
在面向老齡群體時,服務產品設計應當注重滿足他們對新鮮事物、精神、健康生活方式的需求
,在整合老齡群體資源的基礎上,以老年群體為服務設計中心,科學地應用信息技術,為老年人提供優良的服務產品,為適老化社會構建完善的老齡群體服務體系。
從認知心理學和老年心理學的理論分析來看,應用于適老化社會的營養監測服務產品彌補了老年人基礎生理特征和心理需求方面的空白,從基本的營養健康方面為改善老年人的身體狀況提供了一個新的視角,這類設計會引發社會對老年人基礎營養健康的關注。且基于對老年人的外部及內部需求,設立對老年人營養健康監測相關的關愛需求模型,為后續健康監測類服務產品提供參考。
以《國民營養計劃(2017—2030 年)》—“老年人群營養改善行動”政策出臺背景為出發點,將老年營養干預與老年健康照護制度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同時醫院和相關衛生部門設立免費的營養門診,提供相關的營養咨詢
,從咨詢到建立老年人相關一對一營養體系,開展定期的、專業的營養教育活動,并與社區建立聯系,讓相關服務部門提供合理的配餐服務。將老年營養健康與教育(包括營養與健康咨詢、營養配餐、飲食調理等)納入家庭營養健康規劃之中,及時滿足老年人的健康服務需求,為老年人提供良好且完善的健康保障。讓專業營養師走進老年人的日常生活,通過海報、宣傳冊等方式初步宣傳《中國居民膳食指南》等營養和健康科普知識,再以個人終端APP 的形式進行后期鞏固,形成良好習慣。
在適老化社會的需求中,老年營養監測服務的相關產品設計可以成為探索老年人健康發展的新模式,并能實現健康老齡化的重要保障。它在提升全體社會對老年人營養健康的關懷意識的同時,也對中國乃至世界老年慢性病的及時預防與控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應用于適老化社會的營養監測服務產品的出現,潛移默化地為滿足老年人感知層—健康與安全需求、情感層—情感與歸屬需求、社會層—尊重與自我實現需求做出了具有現實意義的引導。
作為當前亟待解決的重要社會關注熱點之一,應用于適老化社會的營養監測服務產品設計不僅讓社會關注到老年群體,也鼓勵設計師關注到老年弱勢群體,提升設計師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通過具有關愛性質的設計縮小特殊群體與社會的相處距離。
式中,W1為國有水管單位計量點水量,m3;P1為國有水利工程供水價格(執行價),元/m3;P2為末級渠系水價,元/m3;其他變量同上。
在諸如老年社區和養老院等老年活動公共區域設置老年監督系統設施,用傳統的營養篩查方式監測老年人的基本營養狀況:首先,使用一體化儀器測量出老年人的體重、上臂圍(肌肉量)、肌肉量和BMI(Body Mass Index,身體質量指數,以下簡稱BMI)數據等,其次,以我國推薦的成人體質指數標準作為判斷依據,定時記錄監督老人的健康狀況。在初步檢測結果和老人的規律性日常血脂血糖測試數據的基礎上,結合醫院的專業數據由專業人士為老人提供全方位的健康方案規劃。
用互聯網數據記錄跟蹤老年人的健康狀況,為每位老人建立全方位的健康數據。通過手機等終端設備實時監測老年人身體狀態和行為方式,將檢測結果轉化成可視化圖表,便于老人及其家人即時參考。
為老年人設計初級營養健康檢測產品,讓老年人對自己身體營養健康狀況有一個初步了解。在對老年人營養情況做出初級診斷后,針對輕度或中度營養不良的老年人提供膳食營養改善參考。通過實體監測產品與移動終端實現為老年人提供初期營養健康監測及適時改善當前不良健康狀況的目的。
基于視覺注意機制,在D+W模型基礎上加入區域對比度特征,建立了一種包含視差、寬度及對比度信息的立體圖像客觀評價模型.根據顯著信息及視差信息提取感興趣區域劃分前后景.提取相應的視差信息、寬度信息及對比度信息,定量分析這些特征對視覺舒適度的影響.并通過最小二乘法做曲線擬合分析得出舒適度模型,并檢驗模型的性能.實驗結果表明本文方法較好地反映了人眼的視覺感受,性能較原模型有大幅度提升.
膳食結構的調整是老年人營養監測服務過程中的關鍵一環,在此之前,對老年人個人膳食習慣的了解十分重要,通過膳食問卷的方式調查近年來的膳食習慣,以《中國居民膳食指南》為依據,分析老年人現有的飲食習慣是否健康,若不健康,應給出一份具體的飲食結構調整方案。以紙質報告的方式得出結果,用APP 的形式進行下一步具體飲食指導,并提供合理的膳食搭配,如:若顯示鈣缺乏,那么在每天的飲食計劃中要滿足300 g 的奶制品以補充老年人所需的鈣質,比如將純奶、酸奶和奶酪,適時適量地加入一日三餐之中;若顯示缺乏維生素,則需要有至少300 g—500 g蔬菜攝入量,200 g—400 g 水果攝入量,一餐至少兩種蔬菜,每天保持吃2—3 種水果等
。
在老年人經常前往的公共場所如菜店、超市、藥店和老年活動中心等地方,首先,采用張貼紙質海報的方式吸引老年人的注意,隨后讓老年人通過相應的營養健康公益科普手冊進行進一步了解,在此基礎上,可以與退休辦等相關機構合作,開發紙質日歷,在統一活動或大型節日中分發,讓老年人在他們的日常生活中獲得營養知識的普及,最后,可以采取獎勵兌換機制,不僅可以獲得一定的飲食健康專業指導,同時也會擁有免費體驗服務的機會。
老人在公共區域使用一體化健康監測儀時,通過點擊、按壓、握力測試和拉伸測試等方式測量出自己的體重、BMI 數值、上臂圍(肌肉量)等數據,顯示屏即刻顯示檢測結果(如圖3),在這樣的外圍測試中,應以老年人的生理特征為檢測依據:老年人平均每增長10 歲,身高會降低1 厘米,與此同時會出現不同程度的駝背現象;骨骼功能不斷下降;受身體各關節的老化影響,他們的行動力十分受限等
,除了能獨立站立的老年人之外,也應該盡可能地將行動受限的老人,如:需要輪椅輔助生活的老年人納入產品的考量范圍。由此,這要求營養監測服務產品設計能為老年人提供一個可靠的輕松的測試環境,并通過盡量便捷的測量和操作方式讓他們完成測量。

mBOT有兩種組織學亞型:腸型(85%~90%)和頸管黏液型(10%~15%)。腸型通常是單側而頸管黏液型多達40%的病例是雙側的。多年來,腹膜假黏液瘤被認為是由卵巢交界性腫瘤引起的,但是近年來大量的臨床病理學研究證實,“腹膜假黏液瘤”主要是來源于闌尾的黏液性腫瘤,也可能是消化道某些極高分化的黏液腺癌的盆腹膜播散;有少部分是來源于卵巢畸胎瘤單胚性腸上皮分化并漏出而形成盆腹膜種植[8]。所有雙側卵巢腫瘤的患者應評估原發性腸道腫瘤。
老年人可以通過簡單的測試,在屏幕前獲得自己的營養狀況報告,選擇電子或紙質版本當場留存,并同步到自己和家人的手機等終端上。
首先基于老年人心理愿景:渴望交往,需要溫馨環境,渴望被尊重、被理解,被同等對待等,因此,在實體設計環節將為老年人設計一款一體化健康檢測儀,外觀采用流線型(如圖2),為老人提供更為舒適的交互空間和操作相對簡潔的檢測設備。

應用于適老化社會的營養監測服務產品設計服務藍圖(如圖1)。第一,在老年人活動的主要場所進行宣傳,并通過專業的健康指導人員向老年人普及健康營養知識,讓越來越多的老年人樹立健康生活、營養生活的意識;第二,根據中老年人的體重、BMI 數據、上臂圍(肌肉量)等外圍數據的測量結果進行營養狀況的初步診斷;第三,個性化營養定制服務系統(APP)構建,從營養學角度,細化出不同人群的營養需要,針對不同數據的攝入,對應計算出每個人的個性化營養菜單。積極采集老年的健康生活數據,為菜單的定制打基礎;第四,個性化營養健康菜單生成;第五,個性化營養健康菜單的使用,需要說明的是,該系統(APP)可以安裝在老年人的手機上,并與子女手機相聯,方便子女隨時接收老年人的身體健康狀況數據;第六,手機終端會為老年人提供個性化定制服務,制定出專門的食譜菜單,從基本的一日三餐改善老年人的營養健康狀況,輔以配餐或外賣服務的功能。

與此同時,應意識到培養推廣指導環節中相關專業人員的重要性,讓專業的“營養監測師”“膳食管理師”與老年人面對面交談,一對一指導,實現真正的人性化服務,使服務設計中產品—人的交互環節在此時轉變為人—人的交互環節,在老年人群面對其未知領域信息的時候,人為指導將會是最為可靠和貼心的信息灌輸方式。
在整個設計流程中,虛擬設計承擔著后期膳食改善的重任,它利用手機APP 便捷快速互通的優勢,將老人的營養監測數據與具體的膳食規劃聯系起來,針對老人所缺乏的基本營養元素制定專屬食譜,無論是自己動手制作,或是與專業的餐廳或營養機構建立聯系,實現定制—生產—配送的“老年人健康食譜”產業鏈,讓老年人通過健康的飲食實現改善健康狀況的終極目標。通過“老人模式”和“家人模式”兩種模式分別制定簡單有效的膳食改善計劃,呈現出最符合老年人閱讀習慣的表達方式,圖文結合,讓老年人易讀易懂。
通過與老年人溝通,初期的設計基本滿足了老年人簡易測試的功能需求,可以在有限的范圍內完成基本的有效測試,測試結果反饋及時但仍有一定的提升空間。在手機提供的膳食改善方案中,老年人比較驚喜地擅長于APP 新功能的使用,使得改善方案落實地及時、有效、便捷,這對于快速提升老年人認知世界的能力,實現改善他們膳食習慣的需求產生了較大幫助。
在底物質量濃度2 mg/mL,酶解溫度50℃,pH值12,酶解時間5 h條件下,考查酶添加量對玉米醇溶蛋白Zn2+螯合能力及酶解度的影響。
在適老化社會逐步成型的環境下,我國對老年人健康關注度持續上升,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將視線轉向日趨凸顯的老年營養不良的問題,老年人營養健康監測的相關服務設計也隨之進入大眾視野。文章以適老化社會為背景,從服務設計的角度出發,為老年人營養健康的監測建立服務體系:觸手可及的營養健康相關信息的宣發,公共區域簡易型營養健康監測設施的設置,專業人員對營養監測的指導,通過APP 對個人營養健康狀況的追蹤以及最終通過家人或相關餐飲行業獲得營養健康的反饋幫助等,每個環節都將成為提升老年人營養健康質量的重要因素。希望通過文章的研究,能為后續改善老年人普遍營養不良的狀況提供了新的解決思路,讓老年人獲得更加舒心的健康生活體驗。
[1]李漢東,趙少波,王璽,等.中國老齡化區域差異和變化趨勢預測[J].統計與決策,2021,37(03):71-75.
[2]和水祥.老年人的營養現狀[J].醫學與哲學(B),2018,39(11):9-10+86.
[3]杜鵬,陳民強.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政策演進與國家戰略實施[J].新疆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2,43(03):91-99+2.
[4]賈安敏,孫薇.基于服務設計理念的老年人進餐流程優化設計[J].工業設計,2020(04):56-57.
[5]石夢迪,陳春雷,張佳然.面向老齡群體的數字化產品服務設計研究[J].工業設計,2021(10):155-156.
[6]郇宜飛.積極老齡化視角下老年人社會參與現狀及影響因素研究[J].農村經濟與科技,2021,32(13):292-294.
[7]鄭玉梅.醫養結合框架下的老年營養與健康—基于《國民營養計劃(2017—2030)》—“老年人群營養改善行動”[C]//.營養研究與臨床實踐—第十四屆全國營養科學大會暨第十一屆亞太臨床營養大會、第二屆全球華人營養科學家大會論文摘要匯編,2019:167.
[8]張藝馨.適合我國養老體系的老年人營養配餐軟件的設計[D].哈爾濱:東北農業大學,2018.
[9]侯明明.基于人性化理念的老年產品設計研究[J].工業設計,2020(03):6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