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我國名城保護體系的不斷發展,歷史街區的保護愈加受到重視。歷史街區作為城市歷史文化底蘊的重要載體,代表著一個城市的起源,在歷史的長河中見證了城市的發展,彰顯了城市的底蘊。《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規范》規定:“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應當建立歷史文化名城、歷史文化街區與文物保護單位三個層次的保護體系”
。目前,我國對于歷史街區保護的重視程度正在逐步提高,但歷史街區面臨的問題還是層出不窮。例如2014 年,貴州省報京侗寨發生大火,具有300 年歷史的侗族村寨被燒毀。2014 年1 月香格里拉獨克宗古城大火使得近2/3的建筑從古城消失,諸多類似自然或者人為災害讓人們對于歷史街區的保護有了進一步的思考
。隨著全國歷史街區活化利用工作的推進,街區面臨著諸多安全隱患,除了外部的致災原因,歷史街區自身也存在著較多的安全隱患,如建筑耐火等級低、防火間距不足、消防車道不暢、市政設施落后,以及相關標準規范缺失等,導致自身抵御火災的能力較弱。
由表2可見,在治療前,兩組Lysholm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組間具有可比性,治療后,兩組組內Lysholm評分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1),說明兩種方法均能改善患者的癥狀和功能;兩組Lysholm評分組間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1),且針刀組治療后評分增加的更多,說明針刀松解術在改善KOA癥狀和功能方面效果更好。
原真性有“真實”而非“虛假”的意思,也有“可信的”“最初的”和“原本的”意思。在《威尼斯憲章》中規定了文物保護的幾項原則,分別為保護歷史的原物、保存歷史信息,以及修補時要做到整體和諧等。將原真性運用到我國歷史街區的改造設計中,應根據當地不同的文化及歷史建筑特點等采用恰當的標準,以此保存歷史建筑的整體風貌,不應將“原物”作為評定一個歷史街區是否達到歷史文化遺存的標準
。
歷史街區改造中的原真性概念包括歷史真實性、風貌完整性和生活真實性。主要表現在還原歷史實物的原始面貌,并且合理敘述歷史敘事與現實的關系
。對于歷史街區的保護,不應僅僅停留在對單個建筑的保護,還應注重對一系列單體建筑組成的街區進行整體保護。從人的角度出發,不應只為了街區自身發展而無視原有居民的現實需求,導致原有居民流失,使街區內失去原有的活力和生活氣息。對于歷史街區內的消防改造而言,應注重歷史街區風貌的完整性和原真性,在保持建筑歷史風貌(包括外觀、街巷尺度和建筑結構等)的同時,提高其街區整體的抗災(火災)能力,從而有利于街區的活化利用和歷史文物遺產的保護。
目前為解決歷史建筑活化利用的防火安全問題,廣州、福州、廈門相繼制定了歷史建筑消防設計指引(導則),明確加強既有建筑防火、消防救援的技術措施。2015 年,國家文物局發布了《文物建筑防火設計導則(試行)》,為古建筑的防火設計提供了基礎性的指導,其編制過程是以文物建筑火災風險評估為基礎
。近年來,國內外相關學者就歷史街區消防改造設計進行了一系列相關研究。1991 年肖大威指出古建筑中的風火山墻、天井、涂泥抹灰等均能起到良好的防火作用,在論述古代混合建筑技術意義的同時,對古代技術的“古為今用”也作了詳細的探討
。2013年鄭雁秋通過分析歷史文化街區的火災危險性和防火設計難點,提出了制定防火安全保障方案、論證消防設計專篇、劃分防火組團和防火單元、合理規劃功能布局、配備實用有效的消防設施等防火策略
。2017 年宋曉勇通過結合現有技術規范,探討成都水井坊歷史文化街區保護整治工程中常見的木結構建筑耐火等級、防火分區、防火間距,以及采取等效技術措施調整防火間距等問題,并提出建議
。2021 年李凌楓基于 FDS 火災仿真模擬軟件對古建筑的防火措施進行適用性分析,其中包括涂泥抹灰、天井、瓦屋頂和山墻等防火措施
。
其人剛直,所糾察彈劾之人,不論身份貴賤,一概按律論處,因而不為周遭大臣所喜,被陷害帶兵討賊。周處雖知此戰必敗,卻也悍不畏死,仗劍出征,最終以身殉國,被追封為平西將軍。西戎校尉閻瓚上詩說:“周處全臣節,美名不能已。身雖遭覆沒,載名為良史。”
我國從古代的“茅茨土坯”到目前的“高樓林立”,伴隨著建造技術的快速發展,人類的消防安全技術得到了飛速的發展。古人的防火技術與經驗是我國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也是我國現代消防發展的基石。當時先進的防火技術,現在看來也是良好的借鑒
。古人充分意識到木結構及磚木結構建筑防火中“救火貴速”和“曲突徒薪”觀念的重要性,因此創造出了諸多防火措施。在如今歷史街區的消防改造過程中,通過對于古代防火措施的剖析和沿用,不僅有助于最大限度地保護歷史街區的原有風貌,也符合歷史保護中選用傳統材料、構造及工藝的要求,從而促進歷史文化遺產的傳承。
根據《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標準》第4.1.2 條:歷史文化街區保護規劃應確定保護的目標和原則,嚴格保護歷史風貌,維持整體空間尺度,對街區內的歷史街巷和外圍景觀提出具體的保護要求
。對于歷史街區的消防改造設計應遵循“保護歷史真實載體、統籌保護歷史環境、合理利用、永續利用”的原則
。在保護與整治過程中,針對文物保護單位堅持“不改變文物原貌”的原則;針對不同類型的歷史建筑,運用不同的方法進行修復和修繕;針對風貌建筑,主要采取修復和整治措施;對于一般建筑進行整治、改建和拆除。其中,文物建筑、歷史建筑和風貌建筑的修繕和修復均要求不得改變建筑的主要外觀風貌。歷史街區內的空間格局也是其精髓所在,我國傳統院落多呈組群式、院落式布置,導致防火間距不足。為加強歷史街區的防災(火災)能力,應遵循原有建筑空間及道路空間尺度不變的原則,合理地調整街區內的空間格局,以此保證歷史街區風貌的完整性。
隨著科技的發展,消防技術和產品出現了新的變革,但歷史街區與普通街區之間存在一定的差異,對于新技術的應用,應根據歷史街區自身的特點,選用合適的消防措施。在救災的過程中,不僅需要考慮實際的滅火效果,更重要的是對歷史建筑的保護,如在消防救援過程中,往往會對歷史建筑進行二次破壞,這種破壞主要是由于滅火方式或滅火材料的不合理選用,導致相關文物的原有歷史價值降低。在室內火災監測和自動滅火系統的選用上,目前主要從安全、美觀和安裝等角度出發。從安全角度來看,應根據歷史建筑不同的結構特點及室內空間大小等,采用合適的火焰探測器,盡量達到對消防隱患的及早發現與處理。從美觀角度出發,為不影響歷史建筑的結構和外觀,應選用能與其建筑結構和裝飾融為一體的裝置,避免建筑外墻上的管線明敷而影響整體的建筑風貌。在裝置的安裝上,避免將裝置直接敷設于建筑構件表面,造成對建筑構件的破壞。
在目前的研究中,對于具體技術措施的研究已較為充分,但對“保護歷史建筑整體風貌”這一因素的考慮卻較少。基于此,文章以徐州戶部山歷史街區為例,探討原真性視角下的歷史街區消防改造設計策略,旨在保護歷史街區整體風貌的同時,提高其抗災(火災)能力。
歷史建筑因其耐火等級較低,如何盡早探測火災發生并報警,變得至關重要。由于歷史建筑結構的特殊性,所以應根據建筑的類型和大小、使用者的特征、預期火災蔓延速率,以及美學和結構等問題對其進行合理設計。國外某教堂內通過使用吸氣式感煙火災探測系統對建筑內的裝飾物進行防火保護,因其采用直徑僅為6 mm 的采樣管,使其難以被人所察覺
,如圖4 所示。由于歷史建筑的特殊性,部分內部空間較高,普通的感煙及感溫式火災探測系統難以對其進行有效監測,宜采用線型光束感煙火災探測器,該探測器由兩個獨立的組件組成:發射窄光束的發射器和監測發光強度的相應光學接收器。與點式傳感器相比,投射光束檢測的主要優勢在于它可以覆蓋更大的區域,而無需沿天花板放置大量傳感器。如圖5 展示了一個由一組線性光束煙霧探測器保護的歷史建筑空間。發射器和接收器放置在相對的墻壁上,應避免將探測器放置在天花板組件上,光束檢測器發射器和接收器之間的距離通常最多可設置為100 m
。
徐州戶部山歷史街區位于江蘇省徐州市云龍區項王路,是徐州地區少有的一處古民居建筑群,反映了古城徐州明清數百年的建筑風貌。從現場調研來看,街區內存在建筑耐火等級低、建筑密度高、已有的防火墻或者夾道被破壞、防火間距不足和消防車道不暢等問題。其中,街區內建筑大多以磚木結構為主,木材的燃燒性能導致傳統磚木結構建筑的火災荷載較大。隨著街區活化工作的推進,本就密度較高的居住空間被用作各種商業功能,在帶來經濟效益的同時,增加了火災危險源及人員密集場所數量,街區現狀如圖1 所示。戶部山歷史街區依山而建,內部存在大量臺階,街區內部街巷寬度以2 m—3 m 為主,難以滿足現有消防車通行的要求,加大了消防救援的難度。

4.2.2 火災監測和自動滅火系統的選取
在歷史建筑修繕與改造中,宜按照“保護外表,改造內部”的原則,在保護建筑外觀風貌的同時,加強對內部的改造,以此提高居民生活的品質,因此材料與構件的選用顯得格外重要。在改造中應盡量選用傳統材料作為修繕與改造的用材,其主要原因是部分傳統材料、結構和構件不僅具有較高的質量和工藝水平,還能在改造后與原有風貌高度協調。例如,在戶部山調研中發現,該街區內建筑墻體多采用舊有的“內生外熟”結構,即外墻砌青磚為“熟”,內墻壘生坯(為燒制的土坯)為“生”。這種形式不僅保溫性能較好,而且具有良好的防火性能,能夠有效阻止火災的蔓延,如圖2 所示。目前對于歷史建筑的不燃化處理多采用材料、構件阻燃的原理,其中封火檐作為北方建筑抵御火災侵害的典型構造,通過將山墻和后墻外露的木構件用磚等不燃材料進行封堵,從而有效阻斷火勢的蔓延。對于木制門窗的阻燃處理而言,應以古為鑒,采用“木不外露”的原則,加強門窗的耐火性能。從建筑材料的選用與改造角度出發,歷史街區內存在大量木材,其具有較大的火災荷載,為保留歷史街區建筑整體風貌的同時,提高歷史街區內建筑的耐火性能,目前多通過涂刷防火涂料的方法來提高可燃構件的防火性能,考慮到不破壞歷史建筑的整體風貌,宜采用透明的防火涂料來對其進行防火處理,該涂料不會影響木材本身的外貌特征
。
黃偉等[6]通過對水巖化學作用下巖石的力學效應的研究,得出力學效應具有明顯的時間效應,對于不同巖性的巖石,其時間效應不同,且水化學作用對斷裂力學指標的影響程度與水巖反應的強度成正比;湯連生等[7]通過對不同巖石在不同化學溶液作用下,進行壓縮試驗研究,對比分析后得出了巖石在水巖耦合條件下的宏觀力學特性;杜超等[8]在分析鹽巖蠕變試驗結果后,將內應力作為變量,來描述蠕變過程中巖石結構變形演化機制,并得出蠕變變形受應變硬化和恢復應變共同影響;鄧華鋒等[9]基于砂巖反復循環加卸載試驗,探討了巖石損傷演化規律,得出流固耦合作用下損傷劣化機理。

4.2.1 提高主要建筑構件的耐火性能
為保護歷史建筑室內的整體風貌,在對室內設置火災探測裝置及自動滅火裝置時,宜設置能與室內裝飾融為一體的裝置系統。通過對戶部山歷史街區的實地調研發現,該街區內存放有大量的傳統彩畫、泥塑,以及古代家具等,如圖3 所示。為防止自動滅火裝置生效后對建筑內物品的破壞,宜采用高壓細水霧滅火裝置作為室內自動滅火系統。高壓細水霧裝置作為一種新興的滅火設施,因其水滴粒徑較小、用水量少、滅火效率高等優點,可以減少系統生效期間對歷史建筑及其內部物品的破壞,因其安裝的便利性和隱蔽性,能夠較好地保護歷史建筑的原有風貌,目前常用的細水霧滅火系統的粒徑在50 um—200 um
,其設備元件較噴淋系統更為輕盈,能夠與歷史建筑內的裝飾融為一體。

(三)豐富校園文化活動內容。針對寄宿生封閉住校,容易產生孤獨、壓抑、苦悶、倦怠等不良心理的特點,我們以促進學生發展為根本,以活動展示為載體,充分釋放寄宿生的充沛精力,吸引寄宿生的興趣和注意力轉移到豐富多彩的文娛活動中來,進而達到調節心理、陽光寄宿的效果。例如我們根據藏族學生能歌善舞的特點,利用大課間活動開展鍋莊舞聯系活動,不定期開展寄宿生文藝晚會,既展示了藏族學生的藝術特長,又自覺傳承了民族優秀傳統文化。


4.2.3 街區空間的優化及整治
歷史街區內的空間格局是其建筑的精髓所在,我國傳統院落多呈組群式、院落式布置,導致防火間距不足,為加強歷史街區的防災(火災)能力,應遵循原有建筑空間及道路的空間尺度不變原則,合理地調整街區內的空間格局。在歷史街區早期,街區內部通常利用街道、廣場、夾道、封火墻等來劃分街區內的防火分區,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已有的防火墻或者火巷被破壞,部分廣場和道路被占據,導致原本的防火分區已經名存實亡,存在諸多安全隱患。其中火巷(夾道)作為各院落之間的連接,其既承擔前后交通的聯系功能,又是火災時重要的疏散通道,因此必須恢復火巷(夾道)的通暢,保證疏散道路的有效性與防火分區的完整性。院落作為火災發生時重要的避難場所與消防操作場地,應避免在院落內進行私搭亂建及雜物堆放。
對于歷史街區的消防改造設計應結合當地歷史文化及街區的自身特點,在改造過程中遵循“保護歷史真實載體、統籌保護歷史環境、合理利用、永續利用”的原則。在原真性視角下結合現有技術規范,從風貌保護、以古為鑒、新技術應用等角度入手,提出相關技術措施,從而緩解保護歷史街區整體風貌和提高歷史街區防災能力之間的矛盾。文章通過對戶部山歷史街區的實地調研,分析街區現狀,梳理存在的不足,在保護歷史街區風貌完整性的基礎上,提出提高主要建筑構件耐火性能、街區空間優化及整治、火災監測預警和自動滅火系統的選取等改造方案,以期為我國歷史街區消防改造設計提供一定借鑒。
12月13日,在支付寶開放日上海站上,支付寶宣布推出一款全新的刷臉支付產品—— “蜻蜓”,直接將刷臉支付的接入成本降低80%。今后無論是大的醫院、超市、餐廳、品牌零售店,還是路邊的便利店、夫妻店甚至菜市場,刷個臉就能把錢付了。
[1]侯超然.歷史文化街區的防火防震改造研究[D].北京:北京工業大學,2016.
[2]劉建軍.古建筑消防安全初探[J].文物世界,2016(06):61-63.
[3]馬焱,白鵬真.基于原真性概念思考下的建筑遺產保護再利用方式探討[J].建筑與文化,2019(11):170-171.
[4]胡曉.原真性視角下的成都寬窄巷子保護性改造研究與反思[D].重慶:重慶大學,2015.
[5]國家文物局.文物建筑防火設計導則(試行):文物督函〔2015〕371 號[S].北京:國家文物局,2015.
[6]肖大威.論中國古代混合建筑的防火措施[J].華南理工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1991,(2):89-100.
[7]鄭雁秋.歷史文化街區保護建設的防火策略[J].消防科學與技術,2013,32(11):1281-1284.
[8]李凌楓.古建筑傳統防火措施適用性模擬分析[J].消防科學與技術,2021,40(09):1332-1337.
[9]宋曉勇.歷史文化街區保護整治工程的防火技術問題[J].消防科學與技術,2017,36(04):474-476.
[10]萬重山.歷史文化街區的特殊消防設計研究[J].江西科學,2021,39(05):933-937.
[11]梁航琳,楊昌鳴,梁亮,等.歷史文化遺產保護與再利用研究[J].天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03):233-237.
[12]李采芹,王銘珍.中國古建筑與消防[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9.
[13]鄭越,魏力愷.歷史建筑防火保護的性能化方向—從國外歷史建筑防火保護發展得到的啟示[J].建筑學報,2014(S1):22-26.
[14]National Fire Protection Association.Code for Fire Protection of Historic Structures(NFPA914-2019)[Z].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