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季 瀏
對于體育教師而言,體育實踐課課時教學設計和實施并非新生事物,甚至是“駕輕就熟”的日常工作,但不少體育教師受到傳統教育觀念根深蒂固的長期影響,還是習慣性地進行“知識中心觀”的體育實踐課教學的思考和實踐。從當前倡導的“育人中心觀”來看,基于“知識中心觀”的傳統體育實踐課教學設計和實施已經不能滿足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要求,需要對其進行大力改革,并重新思考、構建和實踐基于核心素養的新型體育實踐課教學。我們不能“以不變應萬變”,繼續沿用傳統的體育實踐課教學設計和實施,否則就是“穿新鞋走老路”“用新瓶裝舊酒”,也不能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本文側重于專項運動技能課的教學設計和實施,從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角度對以下三個方面進行闡述和分析,以供體育教師參考。
《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課程標準(2022年版)》]指出:體育與健康課程要培養的核心素養,主要是指學生通過體育與健康課程學習而逐步形成的正確價值觀、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包括運動能力、健康行為和體育品德等方面。因此,體育與健康課程的教學要圍繞運動能力、健康行為和體育品德三個方面的核心素養展開,而要達到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目的,就需要通過每節課聚焦于核心素養的教學的累積來實現。學生核心素養的形成,絕非一日之功,不是靠幾節課就能實現。因此,未來體育與健康課程每節體育實踐課的教學都要圍繞三個方面的核心素養進行有效設計和實施。一般而言,課時教學設計和實施中的要素為學習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式方法、教學組織形式及運動負荷要求等。這些要素既相互聯系,又有所側重地共同組成了一節課的完整教學。不管哪一個要素,設計和實施時都要緊緊圍繞核心素養展開。判斷是否每一個要素都圍繞核心素養展開,就需要認真對照課程標準在各方面的要求來確定,并對自己陳舊落后、不符合課程標準精神的習慣性教學進行反思和改進。
大單元教學設計和實施是課時教學設計和實施的主要依據,課時教學設計和實施是大單元教學設計和實施的落實。具體而言,課時教學設計和實施要落實大單元學習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式方法和教學組織形式的要求和安排,并具體化。這是因為大單元教學設計和實施處于課時教學設計和實施的“上位”,有系統的思考和設計,特別是注重課與課之間的關聯性和進階性以及大單元教學的整體性,這就使得每節課時教學設計和實施更具針對性和有效性,減少盲目性和孤立性。因此,某節課的課時教學設計和實施要對應于大單元中某節課的教學設計和實施,但鑒于大單元教學設計中某節課的設計相對宏觀,這就需要針對大單元中該節課的設計,再進行完整、具體的課時教學設計。因此,課時教學設計和實施不能脫離大單元教學設計和實施孤立地進行。
在撰寫課時教學設計時應該先寫學習目標,再寫教學內容等,這有別于傳統的體育實踐課教學設計先寫內容、后寫目標的格式,這不是簡單的順序變化的問題,這是教育觀念的變化。“知識中心觀”下的教學設計主要聚焦于教什么知識,反映到體育實踐課教學中就是聚焦于教什么動作技術,特別是聚焦于單個動作技術的碎片化教學,事實表明,這樣的教學設計和實施難以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而“育人中心觀”下的教學設計和實施主要聚焦于學生的核心素養,而核心素養的培養是以基于核心素養的學習目標為出發點的,而且教學內容不僅僅指單個動作技術,還包括其他諸多方面的內容。至于有觀點認為,課程層面應該先目標后內容,教學層面應該先內容后目標,抑或是“上位”教學設計和實施中已有內容,“下位”教學設計和實施中應該先內容后目標,這樣的觀點更不能成立。理由為:一是目標引領內容和方法的原則不管在什么層面都應該一以貫之;二是“上位”教學設計和實施中也有目標,且目標在前內容在后,“下位”教學設計和實施中的教學內容也更具體、更豐富;三是學習目標確定了,選編的教學內容才有針對性,才有助于學習目標的實現和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因此,不能再以“知識中心觀”來進行“育人中心觀”下的教學設計和實施。
一般而言,體育實踐課課時教學設計和實施由學習目標、主要教學內容、教學重難點、安全保障、場地器材以及課的教學程序等組成。傳統上一節課的教學程序分為三段式和四段式,每一段中都有具體的內容和方法要求,相對具體一些,本文單列一節專門闡述;其他部分相對宏觀一些,在本節中分別闡述。這里主要是按照課程標準的精神和要求對以下組成部分分別提出新的思考并進行分析。
學習目標要基于核心素養來設置,核心素養包括運動能力、健康行為和體育品德三個方面,那么每節課的學習目標也需對應三個方面的核心素養來設置。由于大單元教學設計和實施中已設置好了每節課的學習目標,因此,課時教學設計和實施的學習目標基本上就是大單元教學設計和實施中每節課的學習目標,無須再重新設置,因為大單元教學設計和實施中學習目標的設置已考慮了每節課之間的有機聯系及進階性和整體性。當然,也可根據實際情況,在大單元教學設計和實施的課時學習目標的基礎上再做出相應的細化和完善,但不能離開大單元教學設計和實施孤立地進行課時學習目標的設置。
《課程標準(2022年版)》明確指出:針對學習目標和學生特點合理選編教學內容。一節課的教學內容可分為主要教學內容和具體教學內容,前者主要指運動技能和體能,這是由本課程的特征所決定的。主要教學內容在大單元教學設計和實施中已經寫明,無須在課時教學設計和實施中再作另外考慮。例如,籃球大單元教學第12節課的主要教學內容包括籃球傳-運-投組合動作技術、側掩護配合、三對三對抗練習和比賽以及左右腳快速側移、俯臥撐旋轉360度、仰臥蹬車、連續收腹跳、15米往返跑等體能練習。一節課的具體教學內容包括準備活動、運動技能、體能、游戲活動、輔助教學內容、對抗練習、比賽或展示、放松活動等方面,并且還需要認真思考和選擇某一方面更具體的教學內容如何更好地促進基于核心素養的學習目標的達成。
特別要指出的是,在課時教學設計和實施時,不能再像傳統的體育實踐課教學設計寫上教學主題。實際上,在長期的體育實踐課教學中,教學主題還是以單一動作技術命名,還是碎片化的教學思路,這樣的命名和思路無益于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需要改變。《課程標準(2022年版)》強調某一運動項目的大單元教學以及每節課都要進行結構化知識和技能教學,因此,單個動作技術代表不了一節課的所有教學內容,就不應該是每節課的“教學主題”了。以足球大單元教學為例,未來的教學設計和實施應該是足球第一節課、足球第二節課……足球第十八節課等,這樣才能體現并做到每節足球課是在教學生踢足球,而不是學足球的單個動作技術。
傳統的體育實踐課教學設計和實施往往把教學重難點聚焦于單個動作技術方面,這實際上還是“知識中心觀”的反映,也使得體育實踐課教學只摳單個動作技術的細節,越教越細,越教越繁,學生“動”不起來,感到體育課學習的無趣。我們似乎忽視了教學重難點的含義,僅將教學重難點定位在動作技術方面,而教學重難點應該指教學的方方面面的重難點,包括:學生學習態度和行為方面的重難點,體現“以學生為中心”的理念;運動知識和技能的重難點,體現結構化和完整性教學內容的學習要求;教學方法和教學組織形式的重難點,體現把單純傳授運動知識和技能的過程轉變為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過程的要求等。例如,籃球大單元教學第12節課的教學重難點可以包括如何解決學生在學練側掩護時的配合問題,如何安排好提高學生傳-運-投組合動作技術練習次數的分組形式,如何使技能稍差的學生參與籃球教學比賽等。
安全保障是每節體育實踐課教學需要關注的一個重要方面。安全保障既與核心素養特別是健康行為緊密相關,又涉及現實中安全問題頻發甚至“校鬧”事件的發生。關于安全保障,既不能過分強調,追求絕對的安全,因為如此會上成“安全式”體育課,大大降低體育課堂教學質量,也不能不切實關注,甚至忽視。安全保障不是讓學生不動、少動,不是讓學生進行低強度或無強度活動,不是不安排對抗練習和教學比賽的內容,而是在保證安全的基礎上讓學生“動”起來、有強度、常比賽,這樣才能提高運動效果、健康效果和育人效果。在課時教學設計和實施中,安全保障還應重點關注幾個具體問題:一是教師要非常清楚該節課的教學內容和方法可能存在的安全隱患,例如,跳遠課教師要提前檢查沙坑的沙子是否松軟,沙坑中是否有石子和玻璃片等。二是上課時要做好安全提示,告知學生所學運動項目時可能會發生什么安全問題。三是要引導學生做好充分的準備活動,準備活動要由慢到快、循序漸進,特別是要指導學生做好針對性強的準備活動,如籃球的對抗練習或比賽中可能會踩到對手的腳上而發生踝關節扭傷,那么準備活動中要有增強踝關節力量的專門練習等。四是要安排好學生練習的組織方式,做到有序進行,如教擲實心球時,如果場地不大,且每個學生都能人手一球,一排學生擲完后,不用急于撿球,而是排到后面去,等所有學生都擲完后,統一前去撿球等,確保學生安全地進行練習。
場地器材對于核心素養的培養同樣重要。這里所說的場地器材更多指如何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的問題,因為不同的學校體育教學條件客觀上存在差異。這就需要根據教學條件、學生人數等,特別要從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角度合理安排一節課的場地器材,例如,一節跳山羊課,如果是一個50人左右的班級,教師只安排兩個山羊,學生排隊等待練習的時間就會很長,一個學生跳不了幾次就下課了。應該盡量多安排幾個山羊,這樣就增加了學生的練習次數。再如,沒有正規的足球場,利用幾塊平地,兩邊放上跨欄架做球門,就可以使所有學生參與足球比賽等。

長期以來,傳統的體育實踐課主要由開始部分、準備部分、基本部分和結束部分組成,簡稱四段式,大多數體育教師也都是按照這樣的教學程序開展每節課的教學。課程改革20多年來,也有不少體育教師創造出了新的教學程序,如激趣導學、師生互動、合作探究、放松身心等,這些值得提倡,因為新的課堂教學程序更多體現了“以學生為中心”“激發學生運動興趣”的課程理念,更重視多樣化的教學方式方法等。當然,傳統的體育實踐課教學程序可以繼續存在,但應根據核心素養培養的要求對傳統教學程序中的內涵進行改變。每個教學程序中都包括具體教學內容、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教學組織形式、教學時間和運動強度等。從培養核心素養的角度,每節體育實踐課都應落實“精講多練”原則,讓學生充分“動”起來,每節課群體運動密度應不低于75%,個體運動密度應不低于50%。每節課應達到中高運動強度,班級所有學生平均心率原則上在140~160次/分。此外,根據“教會、勤練、常賽”“提高學生體質水平”“掌握1~2項運動技能”等要求,原則上開始部分、準備部分和結束部分在10分鐘左右,基本部分在30分鐘左右,保證學生有充分的時間學練運動技能和體能。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享受運動的樂趣,獲得良好的學習效果。
這一部分主要指教學常規,也是傳統體育實踐課中必備內容,包括體育委員整隊、報數、師生問好,教師簡要介紹本次課的教學任務,安排見習生及安全教育(如檢查服裝,妥善放置鑰匙、硬幣)等。從培養核心素養的要求來看,這一部分除了上述內容外,應簡明扼要地講本次課的學習目標、教學內容及學習要求,使學生對本次課有一個大概的了解。此外,安全教育方面除上述內容外,應該提示學生本次課教學內容和練習過程等可能會出現的安全問題,并在學練中予以注意。
這一部分主要指熱身活動,為基本部分的運動技能和體能學練做好身心方面的準備。準備部分主要包括熱身跑或游戲活動和活動關節以及教學時間和運動強度要求。正如上述,準備活動應注意由慢到快、循序漸進,盡量結合所學運動項目做針對性強的準備活動。游戲活動的目的主要是激發學生的學練興趣和學習熱情。
這一部分是一節課的主體部分,主要指學練運動技能和體能。基本部分包括具體教學內容選編、完整的學習活動設計、多種復雜運動情境創設、多樣化教學方式方法采用及教學時間和運動負荷安排等。其中,就具體教學內容選編而言,應注重結構化運動知識和技能,包括基本動作技術、組合動作技術、戰術及對抗練習、比賽或展示、規則和裁判的學習和實踐及體能練習等。例如,就運動技能的具體教學內容而言,可包括傳球、運球和投籃的基本動作技術,傳球-運球-投籃的組合動作技術,側掩護、搶籃板后由守轉攻等;就完整的學習活動設計而言,應重視一個活動的整體性,如“老鷹抓小雞”或“袋鼠跳”等游戲活動,模擬在遇到突發的自行車沖撞等危險時靈活運用魚躍前滾翻動作化險為夷、水上樂園或水上堡壘等情境教學,“體育嘉年華”或“騎馬打仗”等主題活動。就多種復雜運動情境創設而言,應重視簡單運動情境、中等復雜運動情境和復雜運動情境相結合,以復雜運動情境為主。例如,以一節排球課教學為例,簡單運動情境包括自己對墻墊球、兩人或三人對墊、兩人傳球、發球等練習情境;中等復雜運動情境包括墊球-傳球-扣球組合動作技術、接發球-墊球-扣球等組合動作技術練習情境;復雜運動情境包括三對三對抗練習、六對六教學比賽等情境。就多樣化教學方式方法而言,應將教師的指導與學生自主、合作和探究學練相結合,將集體操練與分組合作學練、個人探究學練相結合。就體能而言,每節專項運動技能課都要安排10分鐘左右的體能練習,體能練習包括一般體能和專項體能練習,體現多樣性、補償性、趣味性和整合性。多樣性指每節體育實踐課應包括多種體能練習,如力量、速度、協調、爆發力等,原則上引導學生進行4種不同體能及以上的練習。補償性指每節體育實踐課的體能練習要彌補某一運動項目對有關體能發展的不足,如跳遠對下肢力量和速度的發展作用顯著,但對耐力和上肢力量的發展作用不大,因此,體能練習要注意耐力和上肢力量的練習。趣味性指體能練習要豐富多彩、形式多樣,如根據不同信號進行追逐跑、變向跑、匍匐前進等。整合性指注重一種體能練習活動能同時發展多種體能,如健身操、跑和跳躍障礙、負重跑等。正如上述,基本部分的教學時間原則上在30分鐘左右,也就是說,基本部分除去10分鐘左右的體能練習,剩余的20分鐘左右都是學練運動技能。要特別說明的是,如果用單一動作技術教學的眼光看上述一節體育實踐課基本部分的教學內容可能認為偏多,并擔心能否完成。從結構化知識和技能教學的角度看基本部分的教學內容,就不會感到偏多,實踐中也完全能夠做到,可以使每一個具體教學內容學練的時間短一點兒,并突出重點。當然,應根據實際情況合理安排具體教學內容的多少。
這一部分主要由身心放松活動和師生小結組成。身心放松活動的目的主要是消除疲勞,盡快恢復至愉悅狀態。特別要強調的是,身心放松活動除了一般性的放松活動外,也要針對本節課中容易造成肌肉酸痛的部分進行放松。師生小結除了教師簡要小結本節課的目標達成情況之外,還可選擇個別學生談本節課的感受,從中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以便下節課改進教學。
由上面四個部分的分析可見,一節基于核心素養的體育實踐課教學內容豐富、程序方法緊湊多樣,保證了學生的學練時間、學習興趣和運動質量,也提示教師的指導不能“拖泥帶水”“松松垮垮”,應言簡意賅、突出重點、講究實效。特別要說明的是,關于每個部分的運動強度,不同部分之間會存在差異。此外,除開始部分外,其他每個部分各自不同階段的平均心率也會存在一定的差異,有時很高、有時較高、有時一般、有時較低,這是有質量的運動本身的特點所決定的,也是正常的,但都應該達到《課程標準(2022年版)》提出的一節體育實踐課應達到中高運動強度,班級所有學生的平均心率原則上在140~160次/分的要求。這樣的運動強度是運動中的適宜運動強度,不是運動中的危險運動強度,具有充分的政策要求、科學依據和實踐支撐,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
嚴格來說,教學反思不屬于一節體育實踐課中的環節,而是課后教師對該節課的回顧和總結;應該屬于教學設計中的一個組成部分,對于教師改進下節課的教學、提高教學質量具有重要作用。教學反思主要集中于兩個方面:一是具體反思課堂學習目標的達成情況,教學內容安排的合理性、教學方法運用的有效性等;二是整體反思學生的學習狀態和表現、該節課的主要優點和不足,并提出改進的設想。
基于核心素養的體育實踐課教學與傳統的體育實踐課教學在教育觀念和方式方法上有很大不同。一些體育教師因為習慣了傳統的體育實踐課教學,按照核心素養培養的要求進行體育實踐課的教學肯定會存在不適應、不習慣,甚至“不會教”的感覺,實屬正常,不可能“一口吃出大胖子”,但只要認真學習和深刻領會課程標準的精神,更新教育觀念,堅定改革信心,排除一切干擾,進行“自我革命”,勇于實踐探索,善于反思總結,就會使體育實踐課教學“舊貌換新顏”,學生就會從我們的教學改革中顯著受益,學生的核心素養就會獲得良好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