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潔榮
(鹽城市大豐人民醫院 江蘇 鹽城 224100)
原發性肝癌是一種較為常見的消化系統惡性腫瘤,具有發病率高、治療難度大、病情進展快、預后差等特點[1]。經相關調查表明,在全球肝癌死亡患者中,因原發性肝癌致死者占有比率約為45%~50%。在原發性肝癌篩查中,甲胎蛋白(AFP)、癌胚抗原(CEA)、癌抗原19-9(CA19-9)、糖類抗原125(CA125)是非常重要的腫瘤標志物,具有一定的靈敏度與特異度[2]。除此之外,通過對惡性腫瘤的研究發現,慢性炎癥損傷對原發性肝癌的發生與發展有著一定的促進作用,為此,在原發性肝癌診斷中,可應用白細胞(WBC)進行診斷[3]。基于此,本文選取我院收治的原發性肝癌患者61 例,探討血常規指標聯合血清腫瘤標志物檢測的診斷價值。總結報道如下。
選取我院2019 年12 月~2020 年12 月收治的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61 例為對照組,同時選取我院收治的原發性肝癌患者61 例為觀察組。
對照組男性32 例,女性29 例;年齡30 歲~75歲,均值(52.35±5.94)歲;病程1 年~6 年,均值(3.12±0.85)年;體質量指數20 千克/ 平方米~25千克/平方米,均值(22.25±1.01)千克/平方米。
觀察組:男性33 例,女性28 例;年齡30 歲~74歲,均值(52.12±5.79)歲;病程1 年~7 年,均值(3.62±0.87)年;體質量指數20 千克/平方米~25千克/平方米,均值(22.01±1.03)千克/平方米。
對于兩組患者性別、年齡數據,對比不具明顯差異(P>0.05)。本研究獲得了醫院倫理委員會的批準。
納入標準:(1)經檢查確診為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與原發性肝癌者;(2)凝血功能正常者;(3)可正常溝通,意識清晰者;(4)知曉研究目的,簽訂知情同意書者。
排除標準:(1)伴有其他臟器系統惡性腫瘤者;(2)合并重要臟器功能嚴重障礙者;(3)近3 個月服用過華法林抗凝劑、維生素K 等藥物者;(4)存在精神疾病或者智力障礙者;(5)妊娠期或者哺乳期女性者;(6)臨床資料不完整者。
兩組患者均給予血常規指標與血清腫瘤標志物檢測。具體操作如下:采集患者清晨空腹靜脈血2 毫升,于室溫下靜置30 分鐘,經離心處理后取上層清液進行檢測,離心率4000 轉/分,離心時間10 分鐘,存放于零下80℃環境待測。采用血液分析儀檢測患者WBC 水平;采用全自動電化學發光免疫分析儀及其配套試劑檢測患者AFP、CEA、CA19-9、CA125 水平。在檢測操作中,嚴格按照有關說明書執行,確保檢查結果準確、可靠。
對兩組患者WBC、AFP、CEA、CA19-9、CA125水平及陽性檢出率進行統計比較。陽性判定標準:WBC >10 ×109/L;AFP:0-9ug/L;CEA:0-5ug/L;CA19-9:0-39U/ml;CA125:0-35U/ml。
利用SPSS 22.0 統計軟件檢驗研究數據,計量資料比較以t 值檢驗,表現形式為(),計數資料比較以X2值檢驗,表現形式為(%),P<0.05 代表差異明顯。
觀察組WBC、AFP、CEA、CA19-9、CA125 水平均比對照組高,具有明顯差異(P<0.05)。見表1。
表1 比較兩組患者血常規指標與血清腫瘤標志物水平()

表1 比較兩組患者血常規指標與血清腫瘤標志物水平()
組別 WBC(×109/L) AFP(μg/L) CEA(μg/L) CA19-9(U/mL) CA125(U/mL)觀察組(n=61) 11.95±2.75 207.35±40.32 41.08±5.38 127.81±30.67 288.45±15.95對照組(n=61) 7.02±1.22 20.15±4.06 6.07±1.25 19.86±5.32 35.73±5.68 t 12.799 36.079 49.506 27.085 116.578 P<0.001 <0.001 <0.001 <0.001 <0.001
觀察組各指標檢測陽性率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在觀察組中,各指標聯合檢測陽性率比單一指標檢測陽性率高,具有明顯差異(P<0.05),見表2。

表2 比較兩組患者血常規指標與血清腫瘤標志物檢測陽性率[n(%)]
原發性肝癌是一種臨床常見惡性腫瘤,對患者生命安全有著極大的威脅。原發性肝癌病因尚不明確,可能是由多種因素共同作用導致。根據流行病學調查表明,原發性肝癌的發病與以下易感因素密切相關。具體包括以下幾點:(1)肝硬化。經大量數據調查顯示,約有70%的原發性肝癌患者均是由肝硬化發展而來,且多是由慢性丙型肝炎、慢性乙型肝炎發展的肝硬化。當丙肝病毒感染或者乙肝病毒感染與酒精或者非酒精性脂肪肝并存的時候,患者發生肝癌的風險更高。(2)病毒性肝炎。在原發性肝癌誘發因素中,病毒性肝炎是非常重要的因素,以慢性丙型肝炎、慢性乙型肝炎最為常見。(3)酒精性肝病。長期飲酒可促進肝臟炎癥相關腫瘤啟動因子的產生。除此之外,長期大量飲酒還會引發肝硬化,引起肝癌。(4)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經大量研究表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與代謝綜合征具有協同作用,可不經過肝硬化病理過程提高肝癌發生風險。(5)遺傳因素。通過對原發性肝癌高發地區的分析可知,遺傳是誘發原發性肝癌的高危因素,但具體生物學基礎尚不明確。一般來說,原發性肝癌的早期癥狀并不明顯,多數患者確診時已經達到中晚期,延誤了最佳治療時機[4]。在原發性肝癌早期診斷中,臨床癥狀、病理學檢查、影像學檢查等局限性比較大,無法更好地為臨床治療提供指導依據,所以,血清腫瘤標志物與血常規指標是篩查與診斷原發性肝癌的主要方式。
腫瘤標志物主要是由腫瘤細胞或者腫瘤宿主應答反應產生的物質,在腫瘤高危人群篩查與診斷中得到了廣泛應用[5]。AFP 是現今診斷肝癌的主要標志物,經由胎兒肝臟合成,隨著胎兒發育的不斷成熟,水平逐漸降低。成人血清AFP 水平不足13.6 納克/毫升,當發生肝癌時,就會提高血清AFP 水平,且隨著病情的不斷加重,血清AFP 水平不斷升高。CEA 屬于酸性糖蛋白,CA19-9、CA125 屬于黏液性糖蛋白,是臨床診斷中應用較為普遍的廣譜腫瘤標志物,在消化系統惡性腫瘤患者中呈現高表達[6]。WBC 是重要的炎癥指標,在原發性肝癌腫瘤細胞周期調控與癌基因轉錄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可促進腫瘤細胞繁殖、轉移等。所以,在篩查與診斷原發性肝癌時,加強血常規指標檢測十分重要。本文研究表明:觀察組WBC、AFP、CEA、CA19-9、CA125 水平均比對照組高,具有明顯差異(P<0.05);在觀察組中,各指標聯合檢測陽性率比單一指標檢測陽性率高,具有明顯差異(P<0.05),與有關文獻[7]的研究結果十分接近。由此說明,血常規指標聯合血清腫瘤標志物診斷原發性肝癌的準確性更高,值得臨床推薦應用。
在原發性肝癌診斷中,應與繼發性肝癌、肝硬化及慢性活動性肝炎、肝臟良性腫瘤、肝膿腫等疾病進行鑒別診斷,具體內容如下。(1)與繼發性肝癌鑒別診斷:繼發性肝癌也稱之為轉移性肝癌,經常伴有其他部位原發癌病史,最為常見的類型為消化系統惡性腫瘤,如大腸癌等,其次為呼吸系統惡性腫瘤、乳腺惡性腫瘤等。相較于肝細胞癌而言,繼發性肝癌甲胎蛋白通常呈陰性,確診關鍵為肝外原發癌,且具有病理活檢證據。(2)與肝硬化及慢性活動性肝炎鑒別診斷:原發性肝癌多是由肝硬化發展而來。對于肝硬化伴有結節患者來說,建議進行MRI 檢查,以此盡早鑒別診斷肝癌。少數活動性肝炎患者伴有甲胎蛋白水平升高現象,但多為一過性,經常伴有轉氨酶含量增大。(3)與肝臟良性腫瘤鑒別診斷:甲胎蛋白陰性肝癌患者多伴有脂肪瘤、肝血管瘤等疾病,為了更好地鑒別診斷肝臟疾病類型,應加強影像學技術的應用。(4)與肝膿腫鑒別診斷:急性細菌性肝膿腫非常容易和肝癌相鑒別,但慢性肝膿腫不易和肝癌相鑒別,且患者多存在感染病史,必要時應予以超聲引導穿刺診斷,從而準確判斷肝臟疾病類型,為臨床治療方案的制定提供參考依據。
綜上所述,在原發性肝癌診斷中,血常規指標聯合血清腫瘤標志物的檢測價值更高,可作為診斷與治療原發性肝癌患者的重要參考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