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惠琴
(卓尼縣人民醫(yī)院 甘肅 卓尼 747600)
青少年腎病綜合征(NS)在腎內科較為常見,因其易遷延反復、并發(fā)癥多,可對患者健康造成顯著損害。目前,通過激素治療可改善NS 患者病情。但NS患者長期受疾病困擾,加之缺乏對治療的信心等,易使患者以退縮、回避等消極方式應對疾病及治療,從而將影響預后[1]。研究發(fā)現,家庭作為社會支持的重要力量,在NS 患者康復中發(fā)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2]。故應在對NS 患者開展臨床干預時考慮家庭力量這一因素。以家庭為中心的護理(FCC)為一項新型的護理模式,其強調將健康知識分享給患者家屬,鼓勵其參與到患者健康維護中,以確保患者更快恢復健康[3]。本研究將FCC 用于青少年NS 患者干預中,現報告如下。
以2020 年1 月至2021 年8 月在本院診治的92 例青少年NS 患者為研究對象,隨機劃分為常規(guī)組(n=46)和FCC 組(n=46),兩組資料(見表1)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存在可比性。

表1 兩組基線資料比較
納入標準:(1)符合NS 有關標準[4],年齡為12歲~17 歲者;(2)有直系親屬長期照護者;(3)智力正常者;(4)患者家屬均同意接受此研究。
排除標準:(1)繼發(fā)性腎病者;(2)存在其他器官嚴重疾病者;(3)先天發(fā)育異常者;(4)家屬精神異常或認知障礙者;(5)未完成規(guī)定的護理方案或失訪者。
所有NS 患者均接受規(guī)范的激素治療,在此基礎上常規(guī)組施以常規(guī)護理,包括對患者24 小時尿蛋白等病情指標進行密切監(jiān)測,給予NS 患者及其家屬用藥、飲食等方面知識的宣教,做好感染防控管理。出院時確保患者家屬擁有1 份居家管理手冊,要求其依照相應要求進行疾病管理。同時囑患者出院后2、4、6 個月到院復診,復診時針對患者家屬居家過程中遇到的問題進行解答。
FCC 組在常規(guī)組基礎上實施FCC 護理。具體護理內容如下:(1)創(chuàng)建FCC 護理團隊。成立以腎內科護士長為首的FCC 護理團隊,團隊內成員共5 名,工齡均超過5 年,擁有豐富的理論知識,且至少有1 名有心理師資格證。團隊成立后,對所有成員進行FCC 護理相關知識培訓,確保其熟練掌握FCC 護理的方法。(2)家庭式教育。住院期間,護理團隊采用多媒體課件講解、視頻講解等方式向患者及其家屬開展知識宣教,內容包括NS 基礎知識、治療知識及日常照護方法等。同時,將游戲引入到知識宣教中,如分別讓患者、家屬扮演患者、醫(yī)護角色,利用情景模擬方法增強患者及其家屬對相關知識的理解力。(3)日常護理指導。護理團隊基于患者情況制定日常護理方案,將其分享給患者家屬,使其知悉每項護理內容,并引導其參與到患者日常護理中。以飲食干預為例,將患者每日攝取優(yōu)質蛋白的量控制在1 克/千克左右,熱量攝取至少為130 千焦/千克,水腫時食鹽攝取量少于3 克/天,禁止使用高脂肪、高糖食物,多攝取可溶性膳食纖維、維生素。此外,通過食物交換份法進行食物的合理搭配。(4)微信教育。出院前指導患者家屬掃碼加入“NS 居家康復護理群”,患者出院后,定期通過微信群向患者及家屬推送NS 居家護理資料,以滿足其NS 護理知識需求。同時,鼓勵群內成員多進行交流,分享自身的康復護理心得。(5)隨訪。出院后,以1 次/2 周的頻次對患者開展電話隨訪,隨訪時除詢問患者恢復情況外,還了解家屬在居家護理過程中面臨的難題及存在的不足,并施以相應的健康指導。(6)病友交流會。每個月組織開展1 次線下病友交流會,會上引導患者及家屬相互分享抗病故事及經驗,同時邀請預后效果良好者介紹自身的抗病心得,并為存在消沉、抑郁等負面情緒者提供鼓勵等精神支持。
(1)應對方式:于入組時、出院后6 個月采用簡易應對方式問卷(SCSQ)[5]對兩組NS 患者進行評定。SCSQ 包括積極應對、消極應對兩項,每項總分均30 分。得分愈高,此應對方式的傾向性愈高。(2)生活質量:于入組時、出院后6 個月采用兒童與青少年生活質量問卷(ISLQ)[6]對兩組NS 患者進行評定。ISLQ 包括家庭生活、軀體情感、情感水平、同伴交往等在內的10 個維度,共有52 個均以4 級評分法(1分-4 分)評分的條目,總分為208 分。得分愈高,生活質量愈好。
采用SPSS19.0 軟件分析,計量資料(包括年齡、SCSQ 評分、ISLQ 評分)用()表述,用t 檢驗;計數資料(包括性別、臨床分型)用[n(%)]描述,用X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兩組入組時SCSQ 中的積極、消極應對評分比較均無顯著差異(P>0.05);出院后6 個月兩組SCSQ 中的積極應對評分明顯升高(P<0.05),消極應對評分明顯降低(P<0.05),且FCC 組積極應對評分明顯高于常規(guī)組(P<0.05),消極應對評分明顯低于常規(guī)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入組時、出院后6 個月SCSQ 評分比較(,分)

表2 兩組入組時、出院后6 個月SCSQ 評分比較(,分)
注:和入組時相比,★P<0.05。
積極應對評分 消極應對評分入組時 出院后6 個月 入組時 出院后6 個月FCC 組 46 17.28±2.95 24.74±3.51★ 24.59±3.83 16.52±2.87★常規(guī)組 46 17.85±3.27 21.43±3.87★ 25.37±4.19 20.72±3.24★t 值 0.878 4.297 0.932 6.581 P 值 0.382 0.000 0.354 0.000組別 n
兩組入組時ISLQ 評分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出院后6 個月ISLQ 評分均明顯升高(P<0.05),且FCC 組明顯高于常規(guī)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入組時、出院后6 個月ISLQ 評分比較(,分)

表3 兩組入組時、出院后6 個月ISLQ 評分比較(,分)
組別 n 入組時 出院后6 個月 t 值 P 值FCC 組 46 133.48±7.51 170.57±14.45 15.447 0.000常規(guī)組 46 134.72±0.74 8.36 152.17±12.83 7.729 0.000 t 值 8 6.458 P 值 0.456 0.000
青少年NS 患者病情慢性發(fā)展,遷延不愈,加之年齡較小,內心較為脆弱,故本身容易出現消極情緒。此外,患者因缺乏對NS 相關知識的了解,面對疾病及治療時常抱持消極的態(tài)度,從而不利于疾病控制。既往針對NS 患者開展的護理工作針對性較弱,無法妥善解決患者治療過程中面臨的困境,尤其是應對方式消極的問題[7]。故應探討更科學的方法對NS 患者進行干預。近年來,研究指出,NS 患者的康復有賴于家庭的支持,引導家屬參與到NS 患者健康管理中,可提振患者抗病信心,促使其以積極方式面對疾病,從而利于獲得良好預后[8]。本研究嘗試將FCC 用于青少年NS 患者干預中,并分析其效果,以期為日后更好地對青少年NS 患者進行健康管理提供參考依據。
本研究結果顯示,FCC 組SCSQ 評分的改善效果明顯較常規(guī)組佳,提示采取本研究干預方法可有效調整患者應對疾病的方式。分析其原因為,在FCC 過程中開展家庭式教育,通過科學的宣教尤其是情景模擬方法能夠使患者及其家屬充分了解NS及治療知識,避免因認知偏差而產生消極情緒。家屬在醫(yī)護協(xié)助下開展對患者的日常護理,使患者感受到親情的呵護,則有助于改善其情緒。此外,出院后持續(xù)給予患者及家屬健康知識支持,并通過微信群內信息分享、病友交流會等活動可增強患者抗病信心,進而積極應對疾病[9]。本研究結果還顯示,FCC組ISLQ 評分升高幅度較常規(guī)組更明顯,提示FCC可顯著改善NS 患者生活質量。這是由于FCC 可提高家屬對患者的照護能力,且通過持續(xù)的隨訪處理家屬在對患者進行院外護理中面對的難題,盡可能排除有可能對患者身心健康造成刺激的不良因素,從而能夠使患者獲得較高的生活質量[10]。
綜上所述,FCC 在青少年NS 患者干預中應用,能夠有效調整患者應對疾病的方式,顯著改善患者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