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紅春
(河南農業大學)
隨著工業化、城鎮化進程加快和消費結構持續升級,中國能源需求剛性增長,資源環境問題仍是制約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瓶頸之一,節能減排形勢依然嚴峻。為了更好地推進節能減排目標的實現,省會城市作為經濟發展和污染排放的重點對象,應對其綠色發展效率及其地區差異進行深入分析,并對省會城市綠色發展效率的變動情況進行分解,從而準確把握促進其綠色發展的原動力。
本文運用超效率SBM模型和M指數研究方法。在產出變量選擇上,選擇2008—2020年24個省會城市、直轄市的地區生產總值作為測算城市綠色發展效率的產出指標(表1)。在投入變量的選擇上,選取市轄區年末從業人員數作為生產過程中的勞動投入。資本存量選取市轄區不包括農戶在內的固定資產投資作為生產過程中的資本投入。用工業廢水排放量、工業二氧化硫排放量和工業粉塵排放量作為生產過程中的環境投入。用供水量、用電量、供氣量和液化石油氣消費量作為能源投入的相關指標。數據來源于《中國城市統計年鑒》和各省會城市、直轄市的統計年鑒。
如表1所示,中國各個省會城市及直轄市的城市綠色發展效率水平存在明顯的區域差異。東部地區的平均績效水平最高,西部次之,中部最低。進一步分析可以發現,東部城市普遍是有效率的,北京、天津、沈陽、上海、杭州、福州、濟南和廣州在城市經濟增長過程中很好地實現了環境保護,其全要素生產率水平均高于1;而績效水平相對較低的石家莊和南京,也接近于1,說明這2個城市在促進經濟增長的同時也開始注重經濟增長的質量。

表1 基于超效率SBM模型的各城市平均效率
中部地區城市平均全要素生產率水平最低,原因是鄭州、武漢、長春和哈爾濱這幾個城市的績效水平較低。長春和哈爾濱位于工業發達的東北地區,較高的能源投入必然會帶來較高的環境負外部性。對于這2個城市來說,能源高效利用是城市經濟集約增長的重點任務;而對于績效水平更低的鄭州和武漢來說,應積極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合理完善本地區的產業結構和資源配置,同時注重環保生產技術和污染治理技術的開發,在加快經濟增長的同時保持環境治理水平的提升。
西部地區城市的績效水平存在較大差異,重慶的城市發展績效水平最低,而烏魯木齊的城市發展績效水平最高。重慶是以制造業為主導產業的城市,也是老工業基地和國防工業集中的地區,汽車制造、冶金化工和摩托車制造是其支柱產業,同時也是環境負外部性的主要來源。烏魯木齊豐富的自然資源是其經濟發展的堅實基礎,再加上地理優勢和區位優勢,更是極大促進了其自身發展。
從全國總體看(表2),全要素生產率為1.075,達到了效率前沿面,其平均增長率為7.5%,主要原因是技術進步的上升,技術進步的增長率為8.5%。而技術效率卻呈現下降趨勢,其增長率為-0.9%,構成技術效率的純技術效率和規模效率也有不同程度的下降。技術進步上升對全國平均全要素生產率的提升作用被技術效率的下降所抵消??偟膩碚f,近幾年中國經濟增長逐漸從要素投入推動轉變為技術推動。

表2 2008-2020年Malmquist全要素生產率平均變化及其分解
分地區來看,東部、中部和西部地區均實現了城市發展的有效性,其全要素生產率的平均增長率分別為6.7%、6.2%和12.3%。西部的城市綠色發展效率水平增長最快,東部次之,中部則增長稍緩。再看各個地區的M指數的分解效率,西部、東部和中部地區的全要素生產率的增長來源均為技術進步,也就是說,全國范圍內普遍存在的技術進步是促進各個城市綠色發展效率提高的主要驅動力。而技術效率的下降則抵消了部分技術進步上升對全要素生產率的促進作用。對于東部地區來說,技術效率下降的原因既有純技術效率的下滑,也有規模效率的退步;對于中部和西部來說,技術效率的不足則主要來自退步的規模效率。在發展高效率生產技術的同時,也要兼顧技術應用,切實將科學技術轉化為生產力。此外,規模效率的提升也急需解決,實現規模效益才能進一步推動技術效率的提高,從而為全要素生產率的增長提供新的動力。
分城市來看,北京、天津、上海、廣州、武漢、長沙、西安和烏魯木齊的全要素生產率的增長率均在10%以上,除西安市外,技術進步的增長是各城市全要素生產率增長的唯一源泉。技術進步大的城市,全要素生產率的增長率也相對較高。沈陽、福州和蘭州的TFP增長率均為負值。其中沈陽市的情況較為復雜,不僅有技術退步而且也有技術效率的下降。福州的全要素生產率水平下降源于技術退步,蘭州則是因為規模效率的不足。
通過研究發現:24個省會城市、直轄市的綠色發展效率水平存在地區差異,東部地區最優、西部次之、中部最差;城市綠色發展效率水平的增長來源普遍表現為技術進步;城市綠色發展效率最高的烏魯木齊和西安,其全要素生產率的增長幅度也最高,主要得益于政府采取鐵腕治理污染的措施,在改進環保技術的同時狠抓污染治理。城市綠色發展效率水平最低的鄭州和武漢,其全要素生產率雖有一定程度增長,但增幅遠不如烏魯木齊和西安。
大多數城市的綠色發展效率水平增長來源于技術進步。對于經濟增長質量較低的城市來說,促進本地區技術進步是實現環境友好型發展的首選措施。同時,規模效率的不足也是阻礙城市綠色發展效率增長的原因,這種不足主要源于要素集聚程度和本地區的技術水平不相適應而導致要素利用無效率。因此,要兼顧規模效率和純技術效率從而實現績效水平穩步提升,改善本地區的技術水平才是關鍵。中部應積極借鑒西部城市尤其是烏魯木齊和西安在污染治理上的手段,夯實污染治理責任,積極推廣環保技術的應用,狠抓污染治理各個環節,發展新興產業和清潔能源,從而實現本地區經濟持續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