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東冬
(中國農業博物館藏品部)
徽章是一種表明身份、職業、榮譽、專業、銜級、資格的標志,主要包括獎章、紀念章、證章三類。新中國的農業徽章形狀大多以圓形為主,并在其基礎上輔以五角星等其他規則形狀。構圖常見形式為對稱式、主題式,以及這兩種形式的組合。徽章常見的圖案除五角星、禾穗、鐮刀、齒輪、旗幟、人物這些圖案外,還有農田、農機具等帶有農業特色的圖案元素。在色調上,普遍以象征革命的紅色與象征光明的黃色為主。通過這些帶有鮮明而深刻的政治隱喻內涵的設計元素有機組合,新中國的農業徽章在實現政治宣傳與社會動員功能的同時,也具有鮮明的時代藝術特色。
中國農業博物館館藏農業徽章總數量超過1300枚,種類繁多且體系完備。它們形態豐富多樣,裝飾元素內涵豐富,在極具政治象征意義的同時,又帶有濃郁的鄉土民族特色。它們是中國社會政治變遷的縮影,是“三農”歷史發展足跡的見證,是珍貴的紅色文化資源,也是中國農業博物館的一大特色館藏門類。
下面介紹賞析的幾枚新中國農業徽章均為中國農業博物館館藏,通過這一枚枚小小的徽章,我們可以管中窺豹地看到新中國農村與農業的深刻變遷。
南京郊區土改紀念章是頒發給南京市郊區土地改革工作隊隊員的紀念章。紀念章為銅質,最大直徑2.9厘米。紀念章主體為圓形,配色以紅色與黃色為主,兼有藍色、白色。紀念章構圖為主題式與對稱式相結合,紀念章兩側對稱裝飾以禾穗,中心位置為一顆散發光芒的巨大紅星,一男一女兩個農民手舉鐮刀與鋤頭,挺胸抬頭、大步前進。紀念章正下方印有“南京郊區土改紀念”字樣(圖1)。

圖1 南京郊區土改紀念章(中國農業博物館館藏)
土地改革是中國共產黨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執行的重要方針,也是獲得廣大農民支持最終戰勝國民黨反動派的強大法寶。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在中央統一部署下,自1950年冬季開始,各地政府派出土地改革工作團隊深入農村基層,廣泛發動農民群眾開展轟轟烈烈的土地改革運動。到1952年年底,全國農業人口總數90%以上完成了土地改革,中國農業由此迸發出巨大的生產潛力,為國民經濟的恢復與后續的農業社會主義建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1951年1月17日,南京市委、市政府成立了郊區土地改革委員會;同年2月12日,由244人組成的土地改革工作隊奔赴南京市郊各區鄉,他們駐村入戶,廣泛發動農民群眾,分階段圓滿完成了南京郊區8個區58個鄉鎮共計13萬農業人口的土地改革工作。南京郊區的土地改革工作是當時全國土地改革工作的一個縮影,而這枚徽章便是其寶貴的歷史見證實物。
南京農業機械化學校畢業紀念章是頒發給南京農業機械化學校畢業生的紀念章。紀念章為鋁質,最大直徑3.1厘米。章體為橢圓形,配色以藍色與白色為主,兼有紅色、黃色、綠色。紀念章構圖為主題式與對稱式相結合,紀念章兩側對稱裝飾以禾穗與齒輪,象征工人階級與農民階級的團結,紀念章上方是一顆閃閃發光的紅星。紀念章中心的主體圖案是一臺履帶式拖拉機,鑒于新中國第一代履帶式拖拉機東方紅-54型在1958年7月剛剛出廠,故此拖拉機圖案原型可能為引進的蘇聯DT-54型拖拉機。在紀念章中心的空白區域印有“南京農業機械化學校”字樣,紀念章下方的紅色飄帶上印有“1958 畢業紀念”字樣(圖2)。

圖2 南京農業機械化學校畢業紀念章(中國農業博物館館藏)
“農業的根本出路在于機械化”,新中國對農業機械化問題予以高度重視,1958年3月,中共中央政治局成都會議討論并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農業機械化問題的意見》,這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中共中央就農機化發出的第一份長篇文件。當時新中國財力有限,農村經濟基礎薄弱,農業機械化的重點是發展小型動力機械,但也重視推動大型農業機械的研制。南京農業機械化學校前身為創建于1952年的華東農業機械化學校,該校于1958年與南京農學院農業機械化系合并成立南京農學院農業機械化學院,是現在南京農業大學工學院的前身。包括這所學校在內的新中國科研與教育單位培養出無數農機技術人才,為建成覆蓋全國、遍布城鄉的農業機械化支持保障網絡奠定了堅實基礎。這枚小小的徽章不僅是當時農機技術人員的畢業紀念,也是工業支援農業、使新中國農業逐步實現機械化的生動宣傳。
晉城任莊水庫獎章是頒發給晉城任莊水庫建設積極分子的獎章。獎章為鋁質,最大直徑3.1厘米,顏色以黃、紅、藍色為主。獎章主體形狀為圓形,構圖為主題式與對稱式相結合,獎章正上方是一顆紅星,左右兩側對稱飾有禾穗與齒輪。獎章的主體圖案是一座水庫大壩,大壩在藍天映襯下建在峽谷之間,湍急的水流自大壩底部奔涌而出,農用拖拉機在大壩澆灌的農田上耕耘,雪白的棉桃朵朵盛開,象征水利建設帶來農業豐收。農田、水庫、電線桿、拖拉機,這些帶有鮮明時代特色的元素構成了對社會主義農村建設遠景的期望,宛如同時期的一幅農業宣傳畫,在獎章最下方印有“晉城任莊水庫獎章”字樣(圖3)。值得注意的是,同時期其他水庫建設獎章(如絳河八一水庫獎章、十三陵水庫獎章等)形制圖案與晉城任莊水庫獎章相同,僅在文字上存在差異。

圖3 晉城任莊水庫獎章(中國農業博物館館藏)
“水利是農業的命脈”,農田水利建設一直是新中國農業發展的重中之重。在1957年之前,中央對于水利建設的重點是大江大河的治理;自1958年8月中央提出“以小型工程為主、以蓄水為主、以社隊自辦為主”的“三主”水利建設方針以來,全國各地興起了修建水庫的熱潮。至1979年年底,全國各地建成大中小型水庫8萬多座,灌溉面積達4886.9萬公頃。晉城任莊水庫是這場修建水庫熱潮中的一個典型,它建于1960年,位于山西省晉城市澤州縣高都鄉任莊村南的丹河干流上,灌溉面積1300公頃,是一座以防洪為主兼顧灌溉的中型水庫。這枚獎章正是當時全國人民從上到下齊心協力、積極參與農田水利建設的縮影。
桂陽縣貧下中農代表會紀念章為鋁質,最大直徑3.7厘米。紀念章主體形狀為圓形,配色為紅色、黃色。紀念章構圖為主題式與對稱式相結合,章體周圍飾以金色向日葵花瓣,紀念章整體猶如一朵盛開的向日葵,又似一輪冉冉升起的紅太陽。紀念章中心位置代表工人與農民的金色人像并肩而立,農民左手捧大捆禾穗以示積極勞動農業豐收,右手高舉鐮刀,身旁工人右手則高舉錘子,在二人頭頂組成中國共產黨黨徽圖案,象征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工農團結。紀念章正下方印有“桂陽縣貧下中農代表會”字樣,章體背面戳印有“1964”字樣(圖4)。

圖4 桂陽縣貧下中農代表會紀念章(中國農業博物館館藏)
20世紀50年代末60年代初,河南省信陽地區因整風整社的需要,產生了由貧農與下中農組成的社員代表會。該做法由河南省委上報中共中央,中共中央將河南省委報告轉批全黨并建議“一切公社和生產大隊都應該成立這樣的代表會”。在試點和總結經驗基礎上,1964年5月的中共中央工作會議最終制定了《中華人民共和國貧農下中農協會組織條例(草案)》,并于同年印發全國實行。從此之后,中國農村從生產隊、生產大隊、公社、縣、地區到省,各地普遍成立了各級貧下中農代表會與協會,該組織在“文化大革命”期間職能為各級革命委員會所替代,逐漸退出了歷史舞臺。桂陽縣貧下中農代表會是當時各地建立的貧下中農代表會之一,這枚紀念章便是這一特殊歷史產物的獨特見證。
“一枚徽章,一頁歷史。”20世紀是中國社會變革轉型的重要歷史時期,新中國農業徽章作為見證歷史的特殊媒介,承載著政治、文化、經濟等多方面的歷史信息,生動反映了中國社會的變遷與農業的發展歷程。從中央到鄉村基層,這些農業徽章為社會各個階層普遍接受并使用,在新中國的鄉村極大普及,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發揮了巨大的政治宣傳作用與社會動員作用。它們將新中國“三農”事業發展的重大歷史事件定格在方寸之間,我們從中不僅可以看到新中國廣大農民群眾積極投身社會主義建設的精神風貌,更可以看到中國共產黨“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初心與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