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亮 | Li Liang
大學教育建筑遺產屬于歷史文化遺產的范疇,對教育建筑遺產的價值及保護研究都參照歷史文化遺產的評估標準及方法進行。然而作為一種特殊的文化遺產,大學教育建筑遺產存在獨特的文化屬性,傳承文化是大學承載的責任,其文化形象具有持久的影響力和凝聚力,是與人關系密切的歷史場所。而大眾與歷史遺產地的關系研究由來已久,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需要大眾的參與,解決舊城振興與保留歷史文化特色矛盾問題更是離不開大眾[1]。大眾同樣離不開歷史文化遺產,正如美國建筑評論界權威阿達·赫克斯塔布爾(Ada Louise Huxtables)所認為:“歷史保存不是多愁善感,而是精神上的必需品”[2]。與城市歷史文化遺產相比,大學教育建筑遺產具有相對完整的機構屬性和固定的使用群體,這種特性使其成為研究和實踐的合適對象。大學又是構成城市的組成部分,既具有開拓“前沿”的特性,又具有堅守傳統的“滯后”性。因而教育建筑遺產的研究不應落后于城市的其他歷史文化遺產,而是引領城市的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利用。隨著教育建筑遺產逐步納入文物部門的保護體系,大學管理者和專家學者們對教育建筑遺產的保護給予了積極的認識。2014年《中國文物古跡保護準則》①的修訂對文物古跡的社會價值和文化價值給予了認可,因而對于教育建筑遺產的研究不應僅僅限于其物理屬性,更應該關注大眾與教育建筑遺產的關系探討,這是解決教育建筑遺產的保護和城市發展矛盾的有效途徑。
一直以來,大學在長期的發展中逐步形成了自身的文化傳統,這不是某個人在創立之初就決定了的,而是經過最開始的大學創建和發展方向的確立,隨著辦學歷史的不斷增長而沉淀,并經過多重因素長期相互撞擊和融合,以及經受住歲月的洗禮而生成的大學的文化和性格,既有共性的一面,也有獨特性的一面。在學理上,認為建筑文化是指一個民族的歷史、文化背景以及所屬地區的地域特征等在群體或個體建成環境中的反映[3]。
早期國內對大學的研究主要存在于教育學和史學領域,主要闡釋大學的建設和發展歷程。1985年出版的《中國大百科全書(教育)》可謂是我國最早的學術性教育工具書[4]。2004年,劉英杰等學者編寫的《中國教育大事典》作為反映中國教育事業發展歷史的資料工具書,高校的部分涉及到大量史料及文獻數據,是認識大學的發展和制度的重要資料[5]。1987年,美國學者杰西格盧茨出版了《中國教會大學史》[6]一書,該書全面闡述了中國教會大學的辦學動因、建設、變遷、發展到結束的歷史。2000年,加拿大學者許美德在《中國大學1895—1995:一個文化沖突的世紀》[7]一書中,從文化比較的立場闡釋中國大學的發展歷史,深入研究了中國大學的獨特性。這些研究對于了解大學的發展及背后的成因具有非常重要的參考價值。
在眾多史學研究基礎上,大學建筑遺產作為具有重要歷史價值的不可移動文物,研究集中在大學建筑遺產的保護與再利用,對其建筑形態的構成、建筑價值的評價、保護策略的制定等方面進行研究,具有針對性,注重單一大學或者單一城市內大學校園的時序列變化。如錢峰對同濟大學文遠樓的價值進行分析,對其建筑環境、建筑立面以及室內提出了保護規范[8]。周文鈺等對其從大學層面、師生層面、城市層面和國家層面綜合評析其價值,認為保護應遵循煥活遺產生機為目的[9]。陽建強對南京的三所大學:東南大學、南京大學、南京師范大學歷史校園的空間格局特征和價值進行剖析,認為校園保護應注重格局和風貌,從學校發展的角度整體規劃[10]。劉軍等認為歷史校園應對特色的建筑布局和環境景觀給與保護,保護古樹及紀念小品,并使得大學校園的歷史人文環境成為公眾的休閑場所,讓周邊群體受益[11]。李詠華等認為校園所處區域的環境影響也是今后保護發展的考慮要素,提出了“以文化遺產為主導的并行式混合遺產地”的建筑遺產保護規劃編制框架,對以建筑遺產評價為主導的保護區規劃做出了修正和補充[12]。
與此同時,開展如何在不破壞歷史建筑原貌的條件下,對其進行“修復如舊、保持原貌”的具體修繕研究。殷農等通過保留原建筑室內空間尺度和特色裝飾構件,將修復和翻新相結合[13],對浙江大學歷史建筑東二樓進行改造。錢峰等通過現代生態技術手段對同濟大學歷史建筑文遠樓進行改造,使得建筑滿足建筑節能需求,實現建筑的可持續性[14]。

圖1 武漢大學

圖2 上海交通大學

圖3 清華大學二校門
近些年來,越來越多的學者開始重視大學教育建筑遺產所承載的文化意義。教育建筑遺產價值存在多重性,文化價值是其重要的價值之一,該價值綜合了大學文化脈絡、社會背景、教育發展等方面,體現在不同時期校園的歷史形態演變過程中[15]。中國近現代歷經封建社會、半殖民半封建社會、社會主義社會等階段,大學教育建筑遺產所呈現出的形態各異的風貌正體現了其鮮明的時代特征。如在中國特殊歷史時期出現的16所教會大學,由西方投資設計及建設,建筑形態上追求中西結合,也成為了中國民族形式建筑的組成部分[16];而文化價值中最難以衡量又影響巨大的是精神價值,湯志民在《國民中學學校建筑研究》中對校園建筑的文化價值進行了闡述,認為學校建筑能夠代表時代的精神[17]。鄒怡情認為教育遺產具有作為教育機構的價值,是大學教育“精神遺產”的物質載體,對此應當編制校園文物保護規劃,系統研究大學的遺產價值,并采取“活態保護”的形式保護歷史校園,以保證大學的教育理念和文化意義得以傳承[18]。陳飛等認為校園遺產記錄了校園的變遷,是校園歷史文脈的體現,對大學歷史校園不應保護單個建筑物,而應對周邊環境要素共同考慮,采取整體和分級保護策略,以此來確保歷史校園的活力[19]。

圖4 同濟大學文遠樓
目前對大學教育建筑遺產的保護主要是按照文物保護部門以及各地區規劃、土地管理部門的相關法律法規進行統計和保護,屬于不可移動文物建筑和歷史建筑兩大范疇。現有保護體系下,依據《中國文物古跡保護準則》對文物古跡價值的闡釋,包括歷史價值、藝術價值、科學價值以及社會價值和文化價值。其中,社會價值和文化價值是2014年修訂時新增加的價值,社會價值包含記憶、情感、教育等內容,文化價值包含了文化多樣性、文化傳統的延續及非物質文化遺產要素等內容[20]。古跡的價值范疇開始從物質本身關注到其所蘊含的精神價值上來。其次,教育建筑遺產作為物質載體,一方面具有教育意義和社會價值;另一方面在于它作為一個獨立的機構所擁有的大學文化傳承,這兩方面構成了大學教育建筑遺產的精神特性,該特性和建筑載體密不可分,共同構成了大學教育建筑遺產的價值。
保護區域的劃定,涉及到的是保護形式,保護的目的是以判別和保護遺產的重要程度,也是遺產價值要素的完整程度。目前對大學教育建筑遺產大多采取分級保護的原則,根據被納入的保護等級不同,從而采取不同的保護措施。存在重要的歷史建筑被賦予多重保護。與之相對,其他建筑可能尚未被列入保護范圍。這說明建筑遺產保護還是以“點”為單位,重點保護對象。文物保護部門在2001年對清華大學等校園歷史建筑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時,以“清華大學早期建筑”作為名稱,保護對象為清華大學內4棟歷史建筑。而2013年針對輔仁大學進行評審時,以“輔仁大學本部舊址”作為名稱,可見保護范圍從建筑單體擴展到校園。其次,對建筑遺產的管理單位來說,大學是一個整體,一個校園中經常存在各個不同時期的教育建筑遺產,它們依然在發揮著不同的功能,共同構成了校園風貌,教育建筑遺產的使用和保護都以大學完整性為前提統一考慮。《中國文物古跡保護準則》中對文物古跡也提出了完整性的要求:“文物古跡的保護是對其價值、價值載體及其環境等體現文物古跡價值的各個要素的完整保護。文物古跡在歷史演化過程中形成的包括各個時代特征、具有價值的物質遺存都應得到尊重。”[20]
以大學校園為地理中心,大學文化為紐帶形成的大學文化圈域,正是校園和城市的聯結體,包含了校園歷史建筑和構筑物、自然環境、教育環境、生活環境等要素組成的大學校園,以及周邊的業態及校園內部與周邊居住、交往、生產生活等群體的人居行為。當前對大學教育建筑遺產的研究多關注遺產的物質屬性,較少從大學文化圈域的范圍內,研究遺產與圈域內居住群體復雜的相互影響,也缺乏城市及省域范圍下的整體認識,致使很多老校園失去了大學的使用功能,最終大學與建筑遺產的保護參差不齊,與城市格格不入。《中國文物古跡保護準則》修訂中提出古跡所在社區的參與,強調社會各界、各階層在保護對象的認定、價值的研究、闡述、宣傳、日常管理、監督、保護狀況的檢測、保護對象的合理利用方面廣泛參與[21]。教育建筑遺產的保護和利用需要拓展研究視角,轉變到與大眾的相互影響相互關系上來。
國外對于教育建筑遺產的研究更多涉及校園與城市、與大眾的關系研究,研究其保護和功能使用的兩方面平衡。學者Joan P Poor等考察不同族裔的學生群體面對具有宗教意義的校園歷史建筑時,價值認識會受到一定的影響,但依然展現出保護和利用歷史建筑的意愿[22]。學者Fabio Pranovi等對威尼斯大學進行了考察,針對大學歷史建筑以及所在城市的“脆弱性”,提出讓人們參與到有關可持續性問題的活動和項目中,并去驗證他們的生活方式是如何影響校園的可持續性的[23]。該項目值得借鑒之處在于,研究視角從保護教育建筑遺產本身到輻射周邊大眾上來,并以大眾對教育建筑遺產的保護意識與參與行為作為新的保護方法,并且大學教育建筑遺產具有大學的教育性和先進性特征,走在城市發展的前面,對城市的發展提供借鑒,對大眾進行意識的引導,肩負起大學應有的責任。
首先,是當前遺產社會價值對個體責任意識的要求。大眾參與的概念最先出現于環境資源保護法領域,聯合國可持續發展委員會在1992年的《21世紀議程》中曾提出“要實現可持續的發展,基本的先決條件之一是大眾廣泛參與決策”[24]。之后大眾參與到環境保護、文化遺產保護、城市規劃等各個方面。在建筑遺產領域,美國、英國、法國等西方國家設有多個協會對建筑遺產進行調查、征求民眾意見、維護以及督促國家對其保護等。《中國文物古跡保護準則》中對遺產價值認識,從文物古跡擴展到所蘊含的無形文化的社會價值,遺產成為了具有社會通過財富特征的文化財產。社會具有參與保護、分項利益的責任,遺產保護成為一項公共事業,這強調了個體在遺產保護中的作用。師生群體有責任和義務在享受和繼承大學優秀歷史文化的同時,參與支持大學教育遺產的保護。
其次,作為教育遺產需要通過教育活動進行“活態”保護。教育遺產所具有的重要教育文化,通過物質載體“遺產”和教育精神共同傳承,是有別于其他已失去使用功能的遺產,持續不斷地延續著功能的“活態”遺產。近些年來,對文化遺產的保護策略從“靜態”保護開始側重保持其功能的延續性上來,保護對象是有形空間與無形傳統的文化整體,通過人居行為在遺產中形成的文化過程,構成了“活態”保護。
最后,建筑遺產與周邊人群的關聯性。大學教育建筑遺產除了正常的教學活動外,往往也承擔了一定的社會活動職能,開展面向社會的講座、會議等活動。并且,有些以歷史建筑知名的高校吸引了大量的人群來此參觀,滿足大眾對于歷史性和文化性旅游項目的需求,這給大學帶來了一定的經濟效益,為大學的傳播提供了渠道。大學教育建筑遺產不僅僅是讓在校師生受益,也與周邊人群產生關聯。學者Bradley等考察了歷史環境對14~16歲的年輕人的重要性和價值,研究青少年的“感受”與“歷史環境”之間的聯系,研究涉及了1000多名來自21個地區和7個學生小組的年輕人,考察他們對歷史環境的反應、重視程度和理解等。結果發現,歷史環境的接觸增多會增加青少年的興趣,需要在政策領域提供青少年接觸的機會,鼓勵各地學校利用盡可能多的資源提高參與度[25]。可見,建筑遺產通過所蘊含的歷史與文化意義對周邊人群產生的影響。
大眾會逐漸形成對遺產的認識,進而體現出對遺產的態度和行為,而人群無論是積極的還是消極的態度都會對大學教育建筑遺產產生影響。基于大眾與遺產的關系,引導大眾的積極態度是保護遺產的關鍵。
首先,增強歷史教育遺產使用性的“活態”保護。應盡可能保持建筑的教育使用功能,作為教學建筑或者圖書館建筑等提供學習的場所,盡可能保持原有校園格局。大學教育建筑遺產在被使用的情況下,保證了它在文化傳承上的持續性和深入性,可以說“活態”保護輻射了廣大的受眾人群,具備了廣泛的影響力。有研究考察學生群體的歷史教育遺產使用情況,發現使用時間越久,群體對遺產的情感認同和價值認知都更高[26],這印證了“活態”保護與大眾態度之間相輔相成的良好互動。并且,學者A.Magrinia等對建立于1361年的歐洲最古老的大學之一帕維亞大學的歷史建筑及當代建筑的能耗進行了調查,結果發現建筑年齡不影響保暖方面的能源消耗[27]。這說明歷史建筑依然可以采取采暖系統改造、屋頂保溫、門窗置換等方法持續發揮教育使用功能,給教育建筑遺產的使用提供了可能。
其次,增加師生群體對歷史教育遺產保護的參與度,給予師生群體參與保護行為的機會。大眾可劃分為師生群體和周邊群體,師生群體是直接作用于建筑遺產的保護行為參與者。管理部門可在歷史教育遺產現狀的調查、保護方案的實施等方面提供師生群體的參與,或是建立志愿者組織進行宣傳推廣,使其自覺降低破壞行為,提升保護態度。
最后,開展對外社會活動,讓教育遺產與社會緊密關聯。大學教育建筑遺產對于社會而言,文化符號的意義更大,以文化形象的形式出現大眾心目中,符號的意味更大于其景觀本身,遺產對大學文化形象的傳播具有廣泛的影響力。這需要活用教育建筑遺產,將其利用為社會教育活動場所,讓其歷史教育意義發揮最大化影響。實施開放的大學校園策略,使得大學校園的歷史人文環境讓所有人使用,發揮文化中心的功能[11]。
基于《中國文物古跡保護準則》,目前大學教育遺產存在新的研究趨勢:作為獨特的文化遺產具有相應的價值評估和保護方式,該價值應充分考慮大學歷史文化傳承的社會價值和文化價值,充分發揮大眾在價值評估和保護方式中的作用。日本于2015年提出了新的遺產類型“教育遺產”概念,并聯合教育遺產較為集中的、有共同文化認同的縣形成地域性合作保護組織[28]。該組織對教育遺產的遺產價值判定和保護措施是我國的大學教育遺產保護發展的優秀借鑒。美國2002獨立學院理事會(CIC)提出教育建筑遺產建筑項目(CIC HCAP),該項目是獨立學院和大學校園的首個國家級的建筑景觀數據庫,項目的第一階段用來記錄、解釋和評估由學院和大學推薦的建筑物、結構清單。第二階段將這些數據轉化為數據庫,讓更多管理人員、建筑師、學者、校友、學生等群體受益[29]。這對全國范圍內的大學教育建筑遺產的保護和研究提供了借鑒,盡量完整地進行登記,以便于專家及更多的相關人士對其進行深入的研究,以達到可持續發展的目的。其次,教育建筑遺產與人的互相影響的共生關系是今后研究的方向,這不僅僅是一種新的保護角度,更是大學傳承精神的體現,讓大眾自主參與到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發展中來,在踐行參與社會責任的同時實現自我滿足,動態地保護教育建筑遺產,實現有機發展。
資料來源:
文中圖片均為作者自攝。
注釋
① 《中國文物古跡保護準則》是于2002年由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中國國家委員會制定發行,參考《國際古跡保護與修復憲章》的對文物古跡保護工作進行指導的行業規則和評價工作成果的主要標準,于2014年在中國十多年來文化遺產保護理論和實踐的成果基礎上進行了修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