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艷雁 | Huang Yanyan
周 聰 | Zhou Cong
新一輪科技革命,對建筑專業人才的素質和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面對這些變化,作為提供建筑行業人力資源主力軍的地方高等教育能否及時跟進和應對,是刻不容緩的研究課題。目前,我國每年有將近15000名建筑學專業畢業生,但普遍存在社會及行業人才需求與高校提供的人才素質不銜接,人才的結構還不適應產業結構的需求[1],存在著實際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短缺的現象。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人才培養目標是對畢業生在畢業5年左右能夠達到的職業和專業成就的總體描述。培養方案的制定應緊緊圍繞培養目標。然而,現有的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較少考慮國家、社會乃至學生的發展需求,出現培養目標空泛化,導致培養目標的設計脫離產業界的需求。
現有的課程體系多是根據學科知識結構邏輯制定,關注的重點在于“知識”,而不是“學習成果”,課程教學成為狹隘的“知識”教學,課程體系成了課程簡單相加,課程之間無關聯,知識割裂,特別是與學生的培養目標,學生的能力培養無關聯,課程體系的目標達成度不高。課程內容上,也未根據行業變革及時更新和補充,教學手段和方法單一。
實踐教學只有“形”即內容,沒有“魂”,沒有通過有效設計實現“主動參與、主動學習、主動探索”的“魂”。同時實踐教學層次單一,不能滿足學生不同層次的需求。實踐平臺也不夠充足有效,產教融合未做實。
面向國家重大戰略,經濟社會發展的地方需求,王義遒教授認為:“一個學校的特色與其學科定位相關,專業和學科建設要以地方經濟和社會發展需要為前提。中高型高校的定位更應該跟地方經濟、政治、文化等密切結合[2]。”應用型本科人才主要是由地方本科院校來培養,而地方本科院校主要是在當地社會需求的基礎上,為當地的經濟發展服務。湖北工業大學是湖北省重點建設高校,學校堅持立足湖北、服務地方,培養創新創業和實踐能力強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基于此,我們自2014年開展了基于OBE理念的建筑學專業的人才培養的探索、調研,訪談了近100家設計單位,房地產企業和300多名建筑學畢業生,進行了行業需求和學生需求調研,針對問題來尋找解決途徑(表1)。

表1 人才培養問題探究表
成果導向教育由Spady于1981年率先提出,被認為是追求卓越教育的正確方向,OBE強調,教學設計和教學實施的目標是學生通過教育過程最后所取得的學習成果。基于成果導向教育是從需求出發的反向設計過程,“人才需求→目標定位→畢業要求→課程體系→教學實施→教學評價”也是個不斷循環反饋,持續改進的過程。OBE強調,教學設計和教學實施的目標是學生通過教育過程最后所取得的學習成果。通過針對性很強的人才需求調研,依據學校培養“堅持立足湖北、服務地方,培養創新創業和實踐能力強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的目標定位,結合學科專業特點,我們確定了人才培養目標是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基礎扎實、知識面廣、綜合素質高,具備建筑師職業素養,實踐能力強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通過培養體系的構建,把人才需求與人才培養有效地結合起來,提高了人才社會需求適應度。
基于OBE理念,我們構建了“基于成果導向教育的建筑學高素質應用型人才培養體系”(圖1):在OBE教育系統中,教育者必須對學生畢業時應達到的能力及其水平有清楚的構想,然后尋求設計適宜的教育結構來保證學生達到這些預期目標。在對學生和單位的訪談中,均表示了對設計問題分析能力,研究與創新能力,建筑工程項目管理等能力培養的重要性,我們據此制定了12項畢業能力要求,接下來是合理的課程體系,實踐教學平臺以及評價和反饋。

圖1 基于OBE的建筑學專業高素質應用型人才培養體系
畢業要求達成度的評價是成果導向教育中重要的環節,是專業人才培養效果的直接檢驗,為有效實施畢業要求達成評價,體現評價結果的合理性。本專業畢業要求的評價體系將分為兩個維度進行:畢業要求達成度校內評價機制與校外評價機制。畢業要求達成度校內評價機制主要采取直接評價方式,畢業要求達成度校外評價機制則主要采取間接評價方式,整個畢業要求達成度評價體系參看圖2。

圖2 畢業要求達成度評價體系
(1)一主兩翼課程體系
課程體系是學生目標定位的支撐,圍繞學生畢業能力,完善了“一主兩翼”的課程體系(圖3),此課程體系是2009年就在不斷補充架構的。“一主”是指建筑設計主干課程,“兩翼”是指專業基礎課程群和實踐項目群。一年級是設計基礎,二、三年級年級“一主兩翼”的關系是“基礎+項目”。四、五年級其關系為“綜合×項目”,“+”和“×”代表了項目與設計課、專業基礎課程群的融合深度。低年級段以培養專業基礎知識和基礎能力為主,高年級段以提高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和研究能力為主。

圖3 “一主兩翼”的課程體系圖
基于OBE進行課程體系改革,我們將學生能力培養進一步分解細化到課程體系中,實現課程體系對人才培養目標的支撐。
(2)課程內容的更新
教學內容是課程教學的靈魂,教學內容的更新需要緊跟時代的需求與發展。我們敏銳地抓住未來建筑行業信息化的主體技術——BIM,用前沿的BIM技術培養應對行業轉型的人才,改革計算機技術系列課程,由單一軟件課程向與專業課程融合轉變,由重軟件學習向重數字化設計工作流轉變,由單一專業向多專業協同轉變[3]。如把CAD和方案制圖融合、Revit和建筑名作分析融合、BIM與施工圖設計融合、rhino與參數化設計融合、把綠色BIM無縫整合到建筑物理課程中去,直接用生態建筑設計大師Ecotect進行聲環境、光環境、熱環境、風環境模擬講解、實訓。建筑設計課程從三年級開始要求設計成果里必須包含綠色建筑技術分析與模擬部分。畢業設計必須綜合使用綠色BIM技術。
(3)教學手段和方法的改革
傳統的教學手段單一,教授形式多以教師課堂口述和PPT演示為主,固定在單一教室里,既限制了學習時間又局限了學習地點。隨著新一輪科技與產業革命以指數級的速度展開,現行建筑教育的教育模式和教學手段必然要打破傳統,與新技術新科技相結合。我們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開發基于“知識地圖”的專業教學資源庫,利用大數據分析對教學各環節進行評價和完善,同時將教學管理與線上互聯APP高度融合,在線上也建立一個結構完整的建筑學專業全體師生學習交流和管理綜合平臺。突破了時空的限制,打通了線上線下學習的壁壘,形成了正式學習和非正式學習的混合式教學新模式。
同時,專業教學資源庫把各種知識內容按“能力—課程矩陣”聚合在一起,形成整體的、立體的、相互關聯的資源平臺,學生一方面通過參與開發資源庫主動學習知識,同時通過大家集體開發的資源庫更好地實現自主學習、主動思考、充分交流、緊跟時代,使學習效率顯著提高。
我們的課堂不局限于線下教室和線上網絡,為了開拓學生的國際視野,更新對于現代建筑和城市發展的認知,接受最先進的建筑學教育,從2014起,開始舉辦國際游學項目,“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項目內容均是基于成果導向精心設計,通過建筑教育培訓、聯合設計workshop、建筑事務所體驗及大師作品考察,了解國際化背景下建筑設計的發展方向以及優秀建筑外資企業的工作模式,接觸行業前沿,將理論知識與實踐調研結合,促進校際合作與國際學術交流,更好地培養與國際接軌的建筑設計專業人才(圖4)。

圖4 國際游學項目(a 馬里蘭大學師生聯合設計workshop b 工廠改建項目實地參觀 c 大師作品參觀 d HMC建筑事務所參觀)
實踐教學是培養高素質應用型人才的重要環節,學生能力培養需要“實踐”工程環境來強化。實踐模塊的設計要能完成對畢業能力的支撐,經過多年的探索,我們構建了“三層次、多模塊”的實踐教學體系(圖5)。三層次分別指“教中學”基礎型實踐、“做中思”的綜合型實踐和“建中創”的創新型實踐,多模塊是指在不同層次的實踐教學要求下設計多個實踐項目模塊,從基礎實踐、綜合實踐到創新實踐循序漸地采用課程設計、建造實踐、數字建造以及國際建造節和湖工建造節等多樣化實踐教學模式多方位多層次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并將多家建筑設計單位作為企業實習和實踐基地,直接在職場訓練,激發學生在相應核心工程領域應用方面的興趣和動力。實現了學生“主動參與、主動學習、主動探索”,實踐證明此體系實現了實踐對人才培養的有效性。

圖5 建筑學專業實驗實踐教學體系
我們在“做中思”的綜合實踐模塊,引入跨界設計實驗,“跨界設計是一種全新的思維方式,可以打破陳規思維定勢,通過跨文化、跨領域、跨學科、跨專業、跨材料,兼收并蓄、融會貫通,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實現教育理念與方法的“跨界”,培養應用型、復合型、創新型人才”[4]。在教學中通過“主題式教學”引導課程項目,指導老師將課程分解為可穿戴建筑AB、3D打印及參數化設計、綠色凈化裝置/立體空間巴士、再生設計、與銀杏樹一起生長的樹屋、城市公共空間藝術化改造升級、植物生長的建筑等多個主題,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任選其一為切入點進行發散思維,并結合跨專業、跨學科的表現技法與方式進行延展性設計創作。“做中求學”中鞏固專業基礎知識,加強實踐技能訓練,培養創新意識和想象空間,提高學生的綜合應用能力、實踐動手能力和決策能力。
(1)打造“建造節”品牌
2014年以來,每學年舉辦以“教中學,做中思,建中創”為宗旨的建造節,一院一品凸顯特色。“建造”與做模型不同,強調“真實的材料、真實的尺度”,學生組成團隊,在老師指導下,通過較小的構筑物或家具的設計和搭建,來完成對材料、構造以及建構的學習和實踐,從學到做,做中求學,建中求新。既然稱為“節”,就是一個交流的盛會,歡樂的嘉年華,歷時一般長達一個月,參與學生跨年級跨專業,規模盛大、隆重,建造節已吸引華中科技大學、武漢大學、武漢理工大學的參賽團隊,已經成為華中地區建筑教育聯盟的特色品牌。
整個的設計開發、資金募集、項目管理、后期展示和維護都以學生為主來完成,不僅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實踐能力,同時還培養了學生的領導能力、團隊能力、決策能力、溝通能力、創新能力以及綜合應用能力(表2,圖6)。

表2 “建造節”建造項目

圖6 首屆湖工建造節——可移動竹亭
(2)項目驅動培養高素質應用型人才
項目驅動教學改變了傳統理論與實踐分家、分段教學的方式,課題組成員根據學生層次和特點,組織學生參與到教師縱橫向項目中,教師在選定項目時起主導和引導作用,把知識點融入到項目中;而在具體實施和完成項目時,學生起主導作用,把理論用于實踐,二者有機結合,以師生共同完成項目為目標,鍛煉學生的可持續設計能力、研究與創新能力、團隊協作能力等。
(3)創建“產學研用”協同實踐教學共享平臺
建筑學是工程學科門類當中具有獨特個性的學科, 從研究內容上看,它直接涉及到美學、環境學、物理學、歷史學、經濟學和管理學等領域,所以建筑學自身就有多學科交叉融合的屬性。從現代建筑的發展趨勢看,建筑功能和形態越來越復雜,涉及的必然越來越廣,這就更需要各專業領域的協同。
OBE教育模式促進了產學研用協同、國際合作協同培養模式的建設,我院長期與多所高校和社會企業合作建立大學生實習實訓基地。與以上單位進行BIM“訂單式”人才培養,為師生提供豐富的實驗實踐平臺。充分利用國際化示范學院優勢,建立國際交流平臺。通過立項和聯合開發等途徑,開發學科前沿課程、專題研討課程等新型項目,將課堂教學與課外活動,校內教學與校外實踐,國內教學資源與國外教學資源有機結合起來,實現了有平臺就有項目,能“產學研用”。
新時代下,湖北工業大學以“高素質應用型”建筑人才培養為目標,深化人才培養方案,構建了基于OBE的專業人才培養體系,強化“一主兩翼”的課程和“三層次,多模塊”的實踐教學模式,堅持教育教學創新與實踐的持續探索,把人才需求與人才培養有效地結合起來,以學生的學習成果和個人發展為中心,實現從以“教”為中心向以“學”為中心的轉變,提高建筑人才培養效率,不斷提升學生社會需求適應度,為地方高校建筑學人才培養提供了新思路。
經過5年的探索和實踐,我校為社會培養了大批“上手快、留得住、有后勁”的建筑學專業高素質應用型人才,受到用人單位的高度認可。2019年我校建筑學專業通過全國高等學校建筑學專業本科教育評估,是湖北省首個通過建筑學專業本科教育評估的省屬高校。
資料來源:
文中所有圖表均為作者自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