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佳芮 | Yuan Jiarui
宣 蔚 | Xuan Wei
本文將研究視點聚焦在了皖中地區,國內學者將皖中地區地理區劃劃定為安徽中部,涵蓋合肥、六安、滁州、安慶四市,皖中地區屬于安徽省淮河以南、長江以北的江淮地區,是南北交界之處,天然帶著文化交融的基因烙印,有著徽州、江西移民遷入帶來的徽州、荊楚文化,是一個受多元文化影響的非典型文化區。可能因為徽州建筑特征過于耀眼出眾,皖中傳統民居的獨特性與復雜性在其光環下被忽視了。隨著現代化進程的不斷推進,皖中傳統民居現存的數量越來越少,修復與重建中更多的偏向了徽派建筑風格,因此對皖中傳統民居整體特征、營造技藝的搶救性發掘研究成為一個迫切的課題。皖中傳統民居以皖中江淮文化為基礎,建筑特點吸收并融合了皖南、江西民居中穿斗式構架形式、馬頭墻、竹編墻等建筑特點,融合了皖北民居中抬梁式構架形式、硬山頂等建筑特點,風格樸素,形制特殊;當地雨量充沛、四季潮濕,大屋加入防潮、防熱等特性;當地民居數量少,散落廣,故皖中大屋現存較少且不成組群。
(1)徽州文化
徽州文化圈有著封建時代后期直至末期的文化融合發展的重大價值,對于中國經濟重心、文化重心的向南遷移有著很大的研究價值。徽州移民對于皖中地區的文化經濟也產生了潛移默化的影響,逐漸融合在了皖中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中,也不斷地影響皖中傳統民居的特征形成,皖中民居中經常會出現馬頭墻的元素,整體色調也更加偏向清淡素雅,但在小木作裝飾方面,皖中地區明顯沒有徽州地區的繁復瑰麗的特征,反而總體都偏向簡潔樸素。
(2)江淮文化
江淮文化圈的輻射范疇包含了安徽、江蘇、河南三大省份。嚴格意義上來說,安徽省內的江淮文化主要是指蒙城、亳州、淮南壽春幾座城市所代表的江淮文化。由于我國歷史上經歷了多次南北對峙,經常把淮河作為分界線展開攻防戰役,導致這一帶長期民為戰苦,出現文化斷代狀況。

圖1 皖中傳統民居四種類型

圖2 三種結構形式的皖中民居
針對皖中傳統民居,國內學者進行了調查研究與梳理,著重于建筑風貌、空間組織、建筑結構等方面的研究。丁寧通過調研桐城地區“三街一巷”,初步總結出桐城地區傳統民居的風貌特征[1];毛心彤等通過量化分析皖中地區建筑單體的空間形態、結構特征,圖解分析其立面特征,總結出皖中地區建筑風貌,并初步建立了直觀的樣本庫[2];周虹宇通過定量與定性相結合的研究方法對比分析皖中與皖南地區傳統民居,解析兩地傳統風貌用以指導現代建筑傳承與發展[3];張亮通過調研分析皖中及部分皖西地區的圩堡建筑,梳理了圩堡建筑的類型及發展淵源[4];謝亮、孫超通過對肥西縣劉老圩建筑特色、聚落環境、防御特征以及布局模式等方面的研究,總結出圩堡建筑以理性與思辨為核心的營建思維[5];國內學者在傳統民居營造技藝方面的研究較為深入,雖然針對皖中地區的現存資料較少,但仍可借鑒其他地區的研究思路。張十慶通過對比分析日本唐樣與宋元江南建筑,總結從《營造法式》到《工程做法》建筑設計技術的發展和演化規律[6];李湞通過傳統營造的視角將泛江南地區作為一個整體研究,分析其系統、衍化規律以及與北方官式建筑的關系,提供一種從宏觀角度研究傳統營造的思路[7];孟陽、陳薇從擇木、伐木、解木、搭木四個環節詳解古建營造中用木問題[8];蔡軍通過將蘇州香山建筑與《營造法原》、《清式營造則例》對比分析,總結其木作營造技術特征[9];周宏偉基于徽州地區明清時期民居演變,總結五種構架類型,通過測繪結合已有平面和構架設計手法總結模數特征[10];國外學者S. Stellacci等采用M-Macbeth軟件對里斯本傳統木框架建筑進行多標準決策分析,探究傳統木框架建筑的現代應用語境[11];Abdelaziz探索出一種采用埃及當地材料傳統技術與耐久結構體系的施工技術并對其進行評估分析[12]。

圖3 糖果廠木作營造技藝圖示

圖4 方以智故居木作營造技藝圖示
通過閱讀整理研究資料與文獻我們可以發現,在相關學者的研究中將皖中傳統民居劃分為四大類,分別是江淮天井式民居、大屋類民居、圩堡式民居以及船屋(表1)。現存的建筑中江淮式天井民居所存數量最多,分布范圍也最為廣泛,都有著以天井為核心的建筑特征,但在細節處理上又有很多細微的區別,平面排布模式有一進、兩進甚至三進等,有些區域的天井式民居有著徽派建筑中的經典元素馬頭墻,例如三河古鎮、烔煬古鎮等。
大屋民居通常更在意建筑形制,營造工藝更加精湛純熟,用料也更加名貴,更能體現出一個地區在某一時代的建筑特征及營造水平[13];圩堡式民居是極富時代特性與在地性的江淮民居,整個安徽都有圩堡式民居的存留,其大規模興建在晚清社會動蕩不安、內憂外患的特殊歷史時期,主要是淮軍將領返鄉后建設的一種具有防御性能的宅邸。在20世紀50年代,圩堡式民居的社會性質逐漸向公共設施轉變,大量的圍墻被拆除,建筑轉化為學校等公共場所,圩堡式建筑的數量也因此銳減,現存不過十余個,而這些僅存的圩堡建筑也只是保留了其中零星的幾棟建筑,其總體布局幾不存世,只能依靠后人回憶與文獻資料去復原全貌[14];皖中巢湖地區有的船民歷代都生活在船上,主要依靠捕魚采貝及水路運輸為謀生手段。船只、江面、兩岸的風景構成了船家獨特的居住環境,成為他們物質和精神的家園,在長期的歷史進程中形成了船屋這種獨特的舟居文化。船屋作為皖中一種十分典型的民居類型,十分可惜的是現在已經不存在實體的船屋遺跡,其特征、構造、功能、裝飾都只能在文獻資料中去一一探尋。

圖5 唐五房圩轉心樓木作營造技藝圖示
由于船屋實體建筑不存于世,筆者測繪調研工作重心集中在了剩下三種建筑類型上,通過對烔煬老街、柘皋老街、桐城市北大街等的調研走訪,每一類建筑選取一棟建筑進行測繪研究。分別是江淮天井式民居:烔煬老街糖果蜜餞食品廠;大屋式民居:方以智故居;圩堡:唐五房圩轉心樓(表2)。
位于安徽省巢湖市烔煬鎮的烔煬老街糖果廠位于烔煬老街,整體布局是典型的江淮天井式民居,前面兩層后面一層,整體結構為穿斗抬梁混合式,具體表現為,前面的兩層建筑部分正邊貼都為穿斗式,后面一層的部分邊貼穿斗正貼抬梁,正貼抬梁的做法使得烔煬糖果廠有了較為寬敞的大空間,為家具布置提供了便利(表3)。
由于烔煬老街糖果廠的外立面被混凝土覆蓋,建筑內部還有新建的紅磚墻體,因此不能完全判定它的磚砌模式,只能從內部裸露部分判斷有部分墻體采用三斗一眠的空斗磚墻砌法。二層外墻采用薄木板隔墻,墻體位置略微超出一層的磚墻邊緣。山墻部分采用馬頭墻的形式,明顯受到徽文化的影響。烔煬老街屋瓦做法基本是檁上架設椽子,椽子上鋪設一層竹席,再鋪設瓦片。屋脊做法是在屋脊中部和山墻位置放置脊飾,脊飾兩側分別向山墻方向斜鋪瓦片至山墻位置。屋檐處僅采用瓦片疊摞與橫向擋板來防止雨水灌入,并未采取瓦當滴水的做法。
方以智故居也稱廷尉第、瀟灑園,位于安徽省安慶市桐城市文昌街道辦事處公園居委會寺巷33號,始建于明朝,現為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方以智故居占地較大,共四進,現存三進,整體平面呈鋸齒形,有較大的院落。
建筑木構體系為純粹的穿斗式木構架(表4)。主要的大木構件包括柱、枋、檁、椽凹角梁等。方以智作為一方大員,故居整體具有著大規模與低規格同在的整體特征,四進房屋檁數次第減少,方以智故居穿斗式貼架主要有中央對稱式與主體對稱外加單廊兩種模式,柱子隔柱落地。以面寬方向柱間距為基礎數值M可以發現故居平面柱距排列呈現出非常明顯的規律性,柱距的基本擴散模數為M/2、M/4,同樣的在數值方向上每根檁條的高度也遵循著依次增加0.15M的模數規律。與傳統大木作相同,方以智故居的大木構建之間的連接方式也是采用榫卯結構,枋柱之間的交接方式大致可以分為三種:第一種位于最外側走廊,采用下出榫的搭接方式;第二種是一根完整的枋完全穿過柱體,這種時候在垂直于枋的方向楔入一根木材加固;第三種是由于過度開采導致的大木料不足,一根跨度較大的枋會采用拼接的方式,此時會在柱體內部兩枋相嵌,并用上下兩根支撐進行錨固。
方以智故居維護墻體采用的是皖中傳統的空斗磚墻與實砌墻體相結合的砌筑方式,與其他地區略顯不同的是,方以智故居砌筑墻體的磚有厚薄兩種,可能是出于承重與穩定性考慮,較厚的磚用于墻體的下半段,中上部砌筑的磚石則使用的是較薄的青磚。墻體底部有高度約為40cm的實砌墻體,中上部墻體均采用五斗一眠的空斗磚墻砌法,山墻部分的墻垛采用厚磚砌筑。除磚墻外,方以智故居中還在室內隔墻中采用少量竹編墻。
方以智故居中瓦片是直接鋪設在椽子之上的,并未鋪設望板,因此瓦片之間搭接十分緊密,防止進風漏水。屋脊中部瓦片堆砌約190mm,兩邊分別斜向堆砌鋪設瓦片至將近山墻處。山墻處屋脊采用有一定內傾角度的雕飾石塊作結,是筆者調研的皖中民居中最為精致的一棟建筑,山墻上檐垂直于山墻面的方向鋪設一層瓦片,起到保護山墻面防潮防雨的作用。
唐五房圩位于合肥市肥西縣柿樹崗鄉,起建于清朝光緒帝年間,是淮軍將領唐定奎衣錦還鄉后修建的一座水圩民居,走水后與清朝宣統帝年間重建,現今整座堡體已幾乎不存于世。轉心樓是唐五房圩僅存的痕跡,也是皖中地區圩堡類民居中保存十分完整的一座建筑。整個建筑平面呈現出“回”字形的特點,共有兩層建筑,三個出入口。曾經從地主莊園變為公共建筑學校,在2004年被定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它的修繕與保護也逐漸提上日程。
轉心樓是棟二層的穿斗式建筑(表5),整體布局與天井式民居相似,屋頂部分都交錯相連,但中間天井尺度較大,形成了一個可供活動的院落,主入口處形成一處灰空間并且減去了兩根柱子。大木構貼式結構呈現出兩種模式:一種是十一檁單廊式。柱子隔柱落地,構架整體并非完全對稱,屋內進深方向柱跨明顯大于外廊進深方向的柱跨;另一種是五檁單廊。構架整體中軸對稱,每根柱子都會落地。轉心樓尺寸在平面上呈現出較明顯的規律性,以主屋明間開間方向柱跨記為基礎模數M,平面主跨有5M/6,3M/4,M/2,M/4的擴展模數。轉心樓中未完全穿出的枋柱交接采用上出榫的榫接方式,與方以智故居完全不同。
唐五房圩轉心樓的外墻與內院窗下墻均為磚墻砌筑,室內的分隔墻采用的是更加輕薄的木板墻。外墻底部唐五房圩有著近0.9m高的實砌磚墻,有助于提高轉心樓的穩定性,外墻中上部采用兩斗一眠的空斗磚墻砌法,內院的窗下墻采用無眠空斗磚墻,推測是內部墻體不需要同外墻一般注重堅固與穩定性,就采用了更加節省磚石料的砌筑方法。在外墻轉角的位置采用丁順交錯的磚墻實砌,有效地連結了兩面相互垂直的墻體,但與大多數皖中民居墻體不同的是,轉心樓采用了磚疊澀的方式將窗戶上方砌筑成券,在保證穩固的同時增加其裝飾性,使得轉心樓在外觀上融合了些許西洋風格。
唐五房圩轉心樓采用的屋面做法與方以智故居相似。不同點在于唐五房圩在屋檐處有鋪設瓦當保護內部木作。在現存的唐五房圩建筑山墻處屋瓦的做法有兩種:一種是類似與屋脊中部做法,采用瓦片平鋪堆砌加粘結劑固定的方式;另一種是采用有一定雕飾的石塊堵在靠近山墻的屋脊處,兩種堆砌方式雖采用的具體手法不同,但都會起到阻止斜向堆砌的瓦片傾倒、收尾的作用。有部分山墻處瓦片損毀,無法確定采用的是何種砌筑方式,采用平鋪瓦片加粘結劑砌筑方式的山墻是新建的門房部分,因此推測原先采用的砌筑方式應該是采用帶雕刻石塊收尾。
通過對皖中江淮天井式民居烔煬老街糖果廠、圩堡民居唐五房圩轉心樓、大屋民居方以智故居營造分析能夠得出皖中地區傳統民居大木作基本為穿斗式與穿斗抬梁混合式兩種,檁數從五檁到十一檁均有,但總體規格并不算高,穿斗式構架中大多數為隔柱落地,只有少部分的構架會全部落地,總體遵循中軸對稱的原則,然后在對稱軸線的基礎上增加外廊。皖中地區木構件之間的榫卯交接相對簡單,通常枋柱交接有上出榫、下出榫兩種模式,完全穿過柱子的枋通常會用一根垂直的木支撐固定,使得整個結構更加穩固。小木作整體呈現出簡潔利落的特征,與徽州地區比起來略顯簡陋。
皖中地區墻體砌筑通常采用空斗磚墻的砌筑模式,根據具體狀況不同會呈現出無眠空斗磚墻、兩斗一眠、三斗一眠、五斗一眠空斗磚墻的不同形式,內部填充物有碎磚、沙石、土等類型。在靠近門窗的部位與建筑底部、山墻頂部會采用墻磚實砌加固墻體。墻體交接位置通常有兩種模式,一是山墻略超出一部分形成墻垛,部分會采用馬頭墻的形式進行砌筑;另一種是利用丁順交錯的方式連接兩片相互垂直的墻體,并以此強化墻體的薄弱部位,這種交接方式在北方建筑中更為常見,皖中地區磚砌墻體磚與磚之間的抹灰很薄,大多數約為2~3mm。除外維護磚墻以外,皖中傳統民居還經常采用薄木板墻與竹編墻,通常會用于室內空間劃分與住宅二層建筑的外墻。
皖中地區傳統民居無論形式如何變化,基本都是青磚黛瓦,瓦片尺寸較大較薄,密集鋪設,有直接在椽子上鋪設蓋瓦筒瓦的方式,也有先在椽子上鋪設望板,后在望板上鋪瓦的方式,相較于前一種這種鋪設方式更加保暖和防雨。屋脊做法主要是屋脊正中采用雕飾石塊或者瓦片平鋪的方式進行錨定,兩側由密布傾斜瓦片構成,山墻處收尾的方式與屋脊中心錨定方式相同。
皖中傳統民居的形成與特征受到多方因素與多元文化的影響,這樣的影響也深深地浸潤在當地營造技藝特色中,建筑總體色彩風格與徽州地區相似,在部分地區也會采用馬頭墻的形式作為烽火山墻,但形式上明顯更加簡單。木構架總體上有著穿斗式木構架與混合式木構架兩種形式,并在此基礎上進行變化,但總體規格不高,且在平面柱網布局方面會遵循一定的模數,常見的有1/2、1/4等,在調研的地區里還未發現完全采用抬梁式木構架的民居,局部會采用正貼抬梁的方式增大建筑可用空間,防止穿斗式構架過密的間距影響空間使用。建筑墻體常采用空斗磚墻,本文所調研的民居均采用硬山的做法。由于時間問題,本文選取調研測繪案例時只是從皖中傳統民居現存類型中各選一例,并未能完全覆蓋所有皖中地區的傳統民居,后續研究將進一步完善調研,繼續深入探究皖中傳統民居營造技藝的特征與規律。
資料來源:
文中表格均為作者自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