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紅連 熊芬 劉穎
靜脈輸液是新生兒科用藥的重要途徑之一,但受新生兒血管腔小、血管呈網狀分布、四肢末梢循環不良等影響,靜脈輸液過程中易出現血管滑動,加上新生兒無主動配合能力,易發生輸液外滲[1-2]。輸液外滲可引起局部疼痛、組織壞死、感染等不良情況,甚至可致殘[3-4]。另外,新生兒皮膚敏感度低、自身抵抗力弱,對表皮痛感不敏感,無法及時回應輸液外滲,故輸液外滲所造成后果的嚴重性明顯高于成年人[5-6]。若能早期了解影響靜脈輸液新生兒外滲的相關危險因素,盡早實施相應的護理對策干預,對預防輸液外滲具有積極意義。本研究選擇2020 年7 月-2021 年6 月在南昌市第一醫院行靜脈輸液的364 例新生兒為研究對象,分析靜脈輸液新生兒外滲發生情況及其相關影響因素,旨在為后期制定防治靜脈外滲策略提供參考?,F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以整群抽樣法選擇2020 年7 月-2021 年6 月在本院行靜脈輸液的364 例新生兒為研究對象,男235 例,女129 例;日齡2~28 d,平均(14.65±1.46)d;出生體重1 000~4 500 g,平均(2 502.21±214.21)g。納入標準:滿足靜脈輸液的標準;自出生臍帶結扎起≤28 d。排除標準:急危重癥新生兒;驚厥、昏迷;調查資料不完整;肝、腎等重要器官嚴重不全;存在嚴重的神經系統疾病。本研究已經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患兒家屬均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方法 以調查問卷方式收集入組新生兒出生日齡、性別、早產(出生胎齡<37 周)、出生體重、置管部位、血管彈性情況、輸注藥物、靜脈輸液外滲等資料及穿刺護士工作年限。參考文獻[7]中相關標準判斷輸注藥物是否存在刺激性。超聲測量脈波傳導速率(PWV)判斷血管彈性,PWV<9 m/s 表示血管彈性好,反之表示血管彈性差。由統一培訓后的調查人員在新生兒靜脈輸液時實施問卷調查,詳細告知新生兒父母本次調查的目的、意義等,征得其同意后發放問卷,由其自行填寫,為確保數據資料的科學性和真實性,問卷填寫完成后,當場回收,剔除重復或遺漏等不合格問卷,雙人核對后錄入Excel 數據庫,匯總資料,實施整理。共發放問卷364 份,有效回收364 份,有效回收率為100%。
1.3 觀察指標 分析靜脈輸液新生兒外滲發生情況及其相關影響因素。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21.0 軟件對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用()表示;計數資料以率(%)表示,比較采用χ2檢驗;多因素采用logistic 回歸分析。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靜脈輸液新生兒外滲發生現狀 靜脈輸液新生兒外滲發生率為14.84%(54/364)。
2.2 靜脈輸液新生兒外滲發生的單因素分析 單因素分析顯示,發生外滲組早產、血管彈性差、輸注刺激性藥物、穿刺護士工作年限<5 年比例均高于未發生外滲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出生日齡、性別、出生體重、置管部位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靜脈輸液新生兒外滲發生單因素分析[例(%)]

表1(續)
2.3 靜脈輸液新生兒外滲發生的多因素分析 靜脈輸液新生兒外滲發生的影響因素變量賦值情況,見表2。多因素分析顯示,早產、血管彈性差、輸注刺激性藥物、穿刺護士工作年限<5 年均是靜脈輸液新生兒外滲發生的高危因素(P<0.05),見表3。

表2 靜脈輸液新生兒外滲發生的影響因素變量賦值情況

表3 靜脈輸液新生兒外滲發生的多因素分析
3.1 靜脈輸液新生兒外滲發生現狀 靜脈輸液是新生兒疾病治療中常規給藥途徑,因小兒靜脈具有難維護、易刺破等特點,輸液中易出現靜脈炎、輸液外滲等不良情況,其中輸液外滲較為常見,可引起皮下瘀血,降低血管再次利用率,甚至可造成皮下缺血壞死、功能障礙等[8-9]。本研究結果顯示,靜脈輸液新生兒外滲發生率為14.84%(54/364),提示靜脈輸液新生兒外滲發生率較高。了解新生兒靜脈輸液外滲發生的相關危險因素,指導臨床實施針對性的護理對策干預,一定程度上可避免皮膚損傷發生,確保治療的順利實施,減輕患兒疼痛,提高護理治療和家長滿意度,進而減少醫療糾紛的發生。
3.2 靜脈輸液新生兒外滲發生的危險因素分析 本研究結果顯示,早產、血管彈性差、輸注刺激性藥物、穿刺護士工作年限<5 年均是靜脈輸液新生兒外滲發生的高危因素。分析原因:(1)早產。早產兒靜脈管腔小、血管彈性纖維發育差,血管壁脆弱、薄、易破裂,且缺乏皮下脂肪保護,加上早產兒循環功能較差,血管壁通透性較高,故易發生藥液外滲[10-11]。另外,早產兒住院時間較長,多次反復靜脈穿刺會致使血管脆性增加、彈性減弱,亦會增加藥液外滲發生風險[12-13]。(2)血管彈性差。血管彈性差的新生兒在靜脈輸液時,靜脈萎縮變細、變硬,促使藥物滲透至周圍組織,增加輸液外滲發生可能性[14-15]。(3)輸注刺激性藥物。因新生兒酸化尿液能力和腎臟調節酸堿平衡能力不足,藥物中會加入堿性藥物,致使血管擴張和血管壓力升高;早產兒因攝入不足,常出現營養失調和低鈣血癥,需注入TPN 和10%的葡糖糖酸鈣高滲性藥物,但會刺激血管收縮、痙攣,造成血管壁缺氧、缺血和通透性增加,導致輸液外滲發生風險提高[16-18]。(4)穿刺護士工作年限<5 年。穿刺護士工作年限短者對新生兒靜脈輸液相關操作護理缺乏了解,特別是對置管方式、血管、部位、輸注藥物使用方法等知識了解程度偏低,加上穿刺技術不熟練,易反復穿刺,損傷血管內膜,促使靜脈萎縮變細、變硬,易引起輸液外滲[19]。
3.3 預防措施 根據以上危險因素,可采取以下預防措施:(1)加強穿刺護士培訓,提高其穿刺技術,嚴格執行無菌操作原則,力求一次成功,盡可能減少皮下探針次數,減輕對血管造成的機械損傷和刺激。(2)穿刺時選擇血管要仔細、認真,應避免選擇彈性差、血運差的血管以及在一條血管長期輸液或反復穿刺等。穿刺成功后,對針頭妥善固定,防止針頭刺破血管壁或滑脫。(3)熟悉藥物的不良刺激,若輸注較強刺激性的藥物時,需加強巡視,密切觀察輸液穿刺部位的反應和患兒病情變化,并對比兩側肢體皮膚彈性、粗細程度和皮膚色澤的改變,若有異常情況及時給予處理。(4)拔針時,完全松解膠布后在無壓力下迅速將針頭拔出,用指腹以適當的力度按壓穿刺點,一般時間為3~5 min,切勿來回揉動,避免靜脈滲血。然而本研究納入樣本量偏小,未分析首次穿刺、輸液滴速和輸液者職稱等因素是否會影響輸液外滲,且未與他人研究結果相對比等,后期仍需加大樣本量深入研究。
綜上所述,早產、血管彈性差、輸注刺激性藥物、穿刺護士工作年限<5 年均是靜脈輸液新生兒外滲發生的高危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