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劍 張程赬 張嘉驥
抑郁癥在我國具有較高的發病率,且仍呈現升高的趨勢[1],因此對于抑郁癥的控制與治療需求日益提升。臨床中與抑郁癥相關的診治研究顯示,本類患者除表現出抑郁的心理情緒外,其氨基酸類神經遞質等也表現相對異常[2],且其表達水平與疾病的嚴重程度及發展轉歸等具有一定的關系,因此在抑郁癥患者治療的過程中,對氨基酸類神經遞質表達的監測意義較高,有助于治療措施可取性方面的評估[3-5]。臨床中近年來采用氟西汀聯合小劑量舒必利治療抑郁癥的研究可見,但是其在抑郁癥患者中的細致作用研究不足,包括對氨基酸類神經遞質表達的影響研究匱乏。因此,本研究探究氟西汀聯合小劑量舒必利在抑郁癥患者中的療效及對氨基酸類神經遞質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將2019 年12 月-2021 年12 月粵北第三人民醫院的100 例抑郁癥患者根據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50 例和觀察組50 例。納入標準:20~60 歲;均符合CCMD-3 中對于抑郁癥的診斷標準;臨床資料完整。排除標準:合并腦梗死、腦出血、神經系統感染、神經損傷等神經系統疾病;合并機體感染;1 個月內進行抑郁癥相關治療;妊娠期及哺乳期;溝通異常或障礙。本研究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對研究知情同意。
1.2 方法 對照組采用氟西汀(生產廠家:天津懷仁制藥有限公司,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20213634,規格:28 mg)進行治療,以氟西汀按照20 mg/d的劑量應用,根據患者情況可適當調整,可調整至40 mg/d。觀察組則采用氟西汀聯合小劑量舒必利(生產廠家:常州康普藥業有限公司,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32022166,規格:0.1 g)進行治療,氟西汀的應用與對照組相同,在此基礎上以舒必利按照0.1 g/d 的劑量應用,根據患者情況可適當調整,可調整至0.4 g/d。兩組患者均治療8 周。
1.3 觀察指標及評價標準 比較兩組的抑郁治療效果、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治療前后的抑郁情況[漢密爾頓抑郁量表17 項(HAMD-17)評分]、血漿氨基酸類神經遞質[γ-氨基丁酸(GABA)、谷氨酸(Glu)、Glu/GABA]及生活質量[世界衛生組織生存質量測定量表簡表(WHOQOL-BREF)評分]。(1)抑郁治療效果:以患者治療后的HMAD-17評分改善幅度在75%及以上為顯效,以患者治療后的HMAD-17 評分改善幅度在25%~74% 為有效,以患者治療后的HMAD-17 評分改善幅度不足25%為無效[6]。顯效+有效=總有效。(2)抑郁情況:采用HAMD-17 進行評估,本量表包括17 個評估項目,其中得分<7 分為正常,得分在7~17 分為輕度抑郁,18~24 分為中度抑郁,>24 分為重度抑郁[7]。(3)血漿氨基酸類神經遞質:于治療前及治療4、8 周后分別采集兩組的空腹靜脈血,采集的血標本為5.0 mL,首先以醫用離心機離心,采用3 000 r/min 的速度離心15 min 后,采集血漿進行氨基酸類神經遞質的檢測,采用全自動氨基酸分析儀進行檢測,檢測指標為GABA 及Glu,然后統計及比較兩組GABA、Glu 及Glu/GABA。(4)生活質量:采用WHOQOL-BREF 對兩組進行生活質量狀況的評估,本標準其包括26 個評估問題,涉及四個維度(生理、心理、周圍環境及社會關系)的評估,每個維度的得分均換算為百分制,每個維度得分均以評分越高表示生活質量的本維度狀態越好[8]。
1.4 統計學處理 本研究數據分析采用SPSS 23.0,計量資料用()表示,比較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比較采用χ2檢驗,等級資料采用秩和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 對照組中男25 例,女25 例;年齡21~59 歲,平均(35.6±6.3)歲;病程6~103個月,平均(60.1±10.3)個月。觀察組中男23例,女27 例;年齡20~60 歲,平均(35.8±6.5)歲;病程5~105 個月,平均(60.3±10.6)個月。兩組的上述基線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2.2 兩組抑郁治療效果比較 觀察組的抑郁治療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χ2=10.714,P=0.001),見表1。

表1 兩組抑郁治療效果比較[例(%)]
2.3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0.543,P=0.461),見表2。

表2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例(%)]
2.4 兩組治療前后的HAMD-17 評分結果比較治療前兩組的HAMD-17 評分結果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4、8 周后觀察組的HAMD-17 評分結果均顯著優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前后的HAMD-17量表評分比較[例(%)]

表3(續)
2.5 兩組治療前后的血漿氨基酸類神經遞質比較 治療前兩組的血漿氨基酸類神經遞質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4、8 周后觀察組的血漿氨基酸類神經遞質均顯著優于對照組(P<0.05),見表4。
表4 兩組治療前后的血漿氨基酸類神經遞質比較()

表4 兩組治療前后的血漿氨基酸類神經遞質比較()
2.6 兩組治療前后的WHOQOL-BREF 量表評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的WHOQOL-BREF 量表評分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4、8 周后觀察組的WHOQOL-BREF 量表評分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5。
表5 兩組治療前后的WHOQOL-BREF量表評分比較[分,()]

表5 兩組治療前后的WHOQOL-BREF量表評分比較[分,()]

表5(續)
抑郁癥是精神科常見疾病,患者的心理情緒狀態相對較差,心境持續低落,對患者的生存質量造成極大的危害,甚至可導致患者出現自殺傾向,因此對抑郁癥的臨床診治需求較高[9-10]。與此同時,與抑郁癥相關的研究顯示,本類患者普遍表現出氨基酸類神經遞質(GABA、Glu 及Glu/GABA)的異常表達,且在大腦多區域有所分布,其中主要為杏仁核、下丘腦等部位,而上述部位與人類的情緒狀態密切相關,在神經興奮及抑制過程中發揮較強的作用,因此在抑郁癥患者治療的過程中,氨基酸類神經遞質指標在血液中的表達水平是療效評估的重要參考之一。
臨床中采用氟西汀治療抑郁癥的研究可常見,本藥主要為通過抑制5-羥色胺(5-HT)的再攝取來達到治療疾病的作用,其對于大腦5-HT 的分泌具有調控作用,因此對于神經遞質的缺乏具有較好的糾正效果,而這也是其對于抑郁癥治療的重要機制,研究認為其對于抑郁癥患者抑郁狀態的改善效果較為突出,但是相關的眾多療效研究也普遍存在一定差異[11-12],提示其在抑郁患者中的應用研究空間仍較大。近年來加用小劑量舒必利對抑郁癥患者進行治療的研究不斷增多,有研究認為其具有較好的激活情感的作用,具有一定的抗抑郁效果[13-15],但是其抗抑郁方面的效果研究相對不足,同時對于上述氨基酸類神經遞質的影響研究更為少見,故評估研究極為必要。
本研究探究氟西汀聯合小劑量舒必利在抑郁癥患者中的療效及對氨基酸類神經遞質的影響,結果顯示,氟西汀聯合小劑量舒必利的抑郁治療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單用氟西汀(P<0.05),同時其對于患者的HAMD-17 評分、血漿氨基酸類神經遞質及WHOQOL-BREF 評分等方面的改善效果更為突出(P<0.05),說明小劑量舒必利的應用可有效控制抑郁,對于疾病相關的氨基酸類神經遞質也有更為積極的影響作用,且其不良反應未見明顯升高,因此肯定了其應用的安全性。分析原因,可能與小劑量舒必利對于神經內分泌具有一定的調節作用有關[16-17],同時在氟西汀有效調控5-HT 分泌的基礎上,小劑量舒必利也可直接作用于下丘腦等情緒影響部位,兩者聯合應用,起到更好的情感影響作用,有效激活情感的同時,相關的氨基酸類神經遞質的表達也隨之改善,疾病相關方面的治療效果則更為突出[18-22],且小劑量應用的方式控制了不良反應發生的概率,保證了其臨床應用的安全性。
綜上所述,本研究認為氟西汀聯合小劑量舒必利在抑郁癥患者中的療效較好,且可顯著改善患者的氨基酸類神經遞質表達,因此在抑郁癥患者中的應用價值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