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 亮
(蘭州文理學院數字媒體學院,甘肅 蘭州 730000)
2021年2月25日,我國向全世界莊嚴宣告,中國脫貧攻堅戰取得全面勝利,現行標準下9 899萬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832個貧困縣全部摘帽,12.8萬個貧困村全部出列,區域性整體貧苦得到解決,困擾我國幾千年的絕對貧困問題得到歷史性解決[1]。脫貧攻堅戰的勝利,標志著中國共產黨在團結帶領人民創造美好生活、實現共同富裕的道路上向前邁出了堅實的一大步[2],而后續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實現兩者有效銜接更是關鍵。總書記提出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斗的起點,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鄉村振興戰略[3]如何有效實施是我們今后更該關注的重要問題。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如何使得鄉村產業振興、人才振興、文化振興、生態振興、組織振興能夠統籌兼顧、科學推進,這需要進一步借助數字化手段,將信息化技術更深入地融合進鄉村振興各項工作中。
2013年11月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縣排碧鄉十八洞村調研,與村民座談時提到“精準扶貧”,是要對扶貧對象實行精細化管理,對扶貧資源實行精確化配置,對扶貧對象實行精細化扶持[4]。精細、精確、精準都需要源數據信息的準確,隨著我國大數據技術的長足進步,基礎漸厚、成果豐碩、勢頭強勁、前景光明,大數據領域良好的發展勢態使得政務信息化得到進一步提升,各級政府積累了大量與公眾生產、生活息息相關的信息系統和數據,并成為最具價值數據保有者,使得政府在決策部署時能夠精準發力,更好地支撐政府的決策和便民服務[5]。脫貧攻堅工作雖然已取得全面勝利,但也暴露出西部地區農村基層信息化所存在的一些問題。
一是農村基層信息化建設提出已有近二十年,但發展并不十分理想。大部分基層鄉鎮側重干部及農戶基礎信息、種養殖培訓信息等數據方面的匯總,忽視了統計信息內容的完整性,冗余數據較多、缺乏系統化管理、數據相對凌亂。二是部分鄉鎮開展了一些信息化建設工作,但并未有效提升鄉鎮干部工作效率。國家性、政府性信息系統使用較多,面向本地個性化、有針對性的信息系統較少,系統間的數據對接、數據間的有效連接性均不明顯。近幾年按照脫貧攻堅工作需要雖然進行了改進和調整,但對基層干部工作效率提升效果上并不十分顯著,甚至在一些工作中重復增加工作量。從近兩年基層駐村幫扶工作中,總結出以下幾個方面問題。
由于東西部地區經濟發展速度不同,地區差異所造成的農村基層信息化發展相對不平衡,尤其西北地區農村基層更為薄弱。主要反映在兩個方面:
一是基礎建設和經濟建設不平衡導致的發展不平衡。在西北大部分農村地區,特別是偏遠山區,信息基礎建設相對落后。當下互聯網發展如此迅速,卻仍然存在沒有網絡的村組區域或網絡信號傳輸速度相對較差、信息傳輸時斷時續的問題。這給智能手機及互聯網設備使用造成一定影響。就好比打仗,子彈本應隨射擊不斷上膛,卻因子彈到槍膛間距離缺乏有效連接而造成卡殼。在基層駐村幫扶工作期間就曾遇到過這樣的情況,當需要對山區居住偏遠的農戶進行個人信息、住房信息、飲水信息等開展現場采集、拍照時卻無法通過網絡連接到應用系統,而需要將所有采集的信息帶回到有網絡信號的區域才能完成上傳,這一過程為避免數據傳輸出錯需進行二次核對,頻頻增加了工作量和工作時間,導致事倍功半,工作效率低下。二是區域思想差異導致發展不平衡。西北農村地區相對南方沿海地區發展落后,人們的認識觀念相對落后,特別是部分管理者的信息化意識依舊停留在簡單電子文檔、電子表格階段,認為將文檔、表格數字化,會使用Office辦公軟件就是信息化的錯誤思想嚴重,大量電子文檔、表格占用了基層干部工作的大量時間。同時這些電子文檔、表格等基礎信息存儲、編寫內容重復、冗余數據多,凌亂松散、不成體系。導致經常花費大量時間重復已完成過的工作,對已有數據不能有效利用。數據在重復登記過程中極易造成誤差,導致多次校對、核查,增加了工作量、降低了工作效率。
農村基層數據信息量相對來說并不很大,一個鄉鎮、村組所能夠收集的數據主要包含農戶家庭成員基本信息、住房信息、飲水信息、醫療信息、教育信息、種養殖信息等。對于鄉鎮來說,對口部門主要有政府、衛生院、派出所、信用社等。目前鄉鎮辦公主要是集中聯合辦公,其目的就是為提高工作效率,但為什么效率提升依舊不明顯,通過綜合調研發現,主要是缺乏信息的模塊、系統化建立,數據零散。基層扶貧工作過程中會發現,各部門工作中數據信息的登記、統計、上報過程多次重復、反復上報問題比較嚴重,部門間所需數據往往只有一、兩個或幾個字段內容不同,而其他基本字段是相同的。這些基本信息缺乏系統的管理存儲,時常存在前后兩次或多次不同工作需求所統計的數據內容部分一致但反復統計的現象,因而造成誤差幾率提升、基礎數據不一致性問題出現。
近年來,基層公務員、大學生村官、西部計劃等面向基層的就業政策給鄉鎮基層注入了新鮮血液。這些人在學校學習過程中接受了信息化教育培養,學習了計算機等相關課程知識,但從目前基層工作人員高學歷占比數據顯示仍然比率較少。鄉鎮基層工作人員中,本科、專科、高職、高中、中專學歷的人員都有,雖然部分人員也在不斷提升文化水平,獲得成人教育、自學教育本科或專科文憑,還有些獲得研究生學歷,但差異依舊十分明顯。村組干部文化知識水平更為薄弱,村支書具有高中學歷的人員少之又少,以桐川鎮為例,由于年輕人基本外出務工,村內人員平均年齡呈現老齡化,文化程度自然偏低。為解決這一問題,政府采取了一些措施,選拔考核一批年輕干部專職或兼職擔任村支書協助村干部開展工作,在一定程度上現實問題得到了改善,但距預期效果還存在很大差距。
加快數字化發展就是要加強數字社會建設,提升公共服務、社會治理等數字化、智能化水平[6]。運用數字技術解決社會公共問題,深度開發各類便民應用,加快發展數字教育、數字醫療、數字社保、數字就業、數字住房等,推進信息惠民[7]。
加強農村基層信息化建設,就是響應國家號召,全力推動數字鄉村建設的基礎。在不斷加強農村互聯網建設,擴大農村光纖、寬帶有效覆蓋范圍,形成全覆蓋的基礎上,逐步加快農村管理服務數字化進程,形成涉農信息普惠服務有效機制,提升農民生活數字化服務水平,使之與城市智能化治理體系有效銜接,在鄉村規劃、建設、治理和服務等領域與城市數字化建設相匹配,構建鄉村智慧道路、安防、物流、水利、電力等方面一體化,從而提升鎮、村基層管理的科學化、精細化、智能化水平,同時也逐步提高農民的信息化水平,在我國數字素養教育框架體系基礎上,形成農民對數字技能、數字文化知識學習興趣,使之與全國數字一體化政務信息平臺相適應,真正實現便民服務到基層、到農村,數字鄉村建設體系結構如圖1所示。通過數字鄉村體系結構的建立逐漸帶動和轉變農民的思想意識,逐步跟上社會飛速發展的步伐,帶動農民內生動力,形成自我發展、自主發展的良性循環。同時也能夠使“讓百姓少跑腿、數據多跑腿,解決農民群眾辦事難、辦事慢、辦事繁”的政府服務目標與農民自身信息化水平相適應,真正有效提高為民服務的辦事效率。

圖1 數字鄉村建設體系結構
那么如何實現數字鄉村建設,使其在我國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的銜接過程中,更加有效地發揮作用,更好地解決農村基層信息化所反映出的問題,應加強以下幾個方面。
隨著智能手機全面普及和我國5G技術逐漸成熟,網絡信號在省內大部分區域已基本實現全覆蓋,相信不久的將來,那些網絡信號弱或沒有信號問題的偏遠地區和偏遠山區會隨著通信技術的不斷成熟、硬件建設的不斷完善而得到解決。
以筆者所駐村幫扶的桐川鎮為例,因基礎弱、底子薄,鄉鎮政府信息化硬件條件僅僅實現辦公用計算機,沒有實現辦公局域網絡及網絡化管理,部門間數據未能實現有效鏈接。同時缺乏信息化建設意識,數據零散、片面化嚴重。在數字鄉村建設過程中,數字信息一體化管理的數據源主要來自于基層社區與鄉鎮,因此加大鄉鎮一級信息化建設資金投入顯得尤為重要。結合鄉鎮一級信息化使用需求,構建數據服務中心,將政務辦公管理服務與農業產業管理、公共數據管理、網絡金融管理及文件數據管理實現數據互聯互通、協同工作,實現農村基層信息化系統平臺,為數字鄉村建設夯實硬件基礎,農村基層信息化系統平臺架構設計如圖2所示。

圖2 農村基層信息化系統平臺架構設計圖
數據整合是形成數字鄉村建設農村基層信息化平臺有效基礎數據源的重要一步。以西北地區鄉鎮為例,通常一個鄉鎮所管轄的村有12個左右,總人口數多則十幾萬人、少則幾千人,平均一般在幾萬人。鄉鎮基層主體雖小,但各項工作和對口部門覆蓋范圍廣,具有數據多樣性特點,但因其數據量相對較少,數據整合復雜度較低,在整合初期有利于減少冗余數據,降低數據不一致性發生概率。以桐川鎮為例,鄉鎮干部多數是兼辦服務窗口的多項業務,這就給不同部門、不同服務業務的數據整合提供了良好的條件,同時還能夠保證最初的數據完整性、準確性和及時性。數字鄉村建設,其大數據的整合需要底層數據支持,鄉鎮、村組正是底層數據的提供者,數據規范化從底層開始,整理和清洗變得簡單,有效避免數據信息分散化,提高信息資源、數據共享利用率,大幅降低信息化平臺集成難度。數字鄉村建設農村基層信息化平臺數據整合處理的數據流圖如圖3所示。

圖3 數字鄉村建設農村基層信息化平臺數據流圖
完善的體系結構是確保數字鄉村建設農村基層信息化平臺全面發展的根本保證。鄉鎮、村組是我國管理體系的最基層單位,不僅要面對廣大農民群眾,還要面對各行各業、各職能部門的各項對口工作,那么構建覆蓋范圍廣、服務范疇全的功能結構是十分重要的,同時還應具有結構健壯性,確保平臺的長遠運行與發展。從平臺數據流圖可以看出,鄉鎮、村組主要服務范疇涵蓋農戶基本人口信息、住房、醫療、教育、飲水、電力、種養殖、就業、民政、司法、安全、公共衛生等。因此構建功能結構模塊時,要緊緊圍繞對應的服務范疇,增強模塊延展性,確保使用穩定性。數字鄉村建設農村基層信息化平臺功能結構模塊劃分如圖4所示。

圖4 數字鄉村建設農村基層信息化平臺功能結構模塊圖
鄉鎮基層職能管理部門與各行業服務部門間因業務需求不同,都有著各自的信息平臺,要做到既保證各平臺間數據傳遞通暢又能夠減少冗余,同時不增加使用者工作量,這就需要在數據收集、整理階段實現有效對接。從鄉鎮、村組日常工作及常用辦公軟件使用情況看,辦公軟件使用種類相對單一,以桐川鎮為例,鄉鎮干部能使用、會使用的軟件多以MS Office或WPS Office辦公軟件為主,也有少量數據以TXT文本、JPG圖片等形式進行存儲,這就為數據有效對接提供了保證,避免大型數字化平臺后期數據整合時因數據格式、字段差異、對應關系復雜而使得整合復雜度增大。
農村基層信息化平臺的建立不僅能夠為實現數字鄉村提供堅實可靠的基礎性底層平臺,同時也能夠為管理者特別是基層鄉鎮管理者提供有力的科學判定與決策支持,在農業產業項目優化、評優評獎、補助補貼發放、特殊人群監督管理等諸多方面上給予公平公正、及時可靠、真實有效的有力保障。在平臺的管理上,按照職能需求,通過分級管理、上下監督、多層協助,真正實現基于需求對象的決策支持,確保各級決策、決定的正確性,平臺的管理框架結構如圖5所示。

圖5 數字鄉村建設農村基層信息化平臺管理框架結構圖
古人云“欲成大事,必惟四和,天地人己”。數字鄉村農村基層信息化建設,除了硬件建設與完善,更重要的是管理者和使用者思想與能力的匹配,這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來逐步提高與完善。
一是提升管理者和使用者的數字化意識。我國今后的發展必然是數字化發展,做大做強數字經濟、加強數字社會建設、加強數字政府建設都需要各級管理者和使用者具有充分的數字化管理、使用意識,特別是鄉鎮基層領導干部和普通鄉鎮干部。當然,隨著社會不斷進步發展,基層干部數字文化知識水平及數字技術使用水平會隨著教育文化程度的提升而得到改善,但這個進度顯得緩慢,遠遠跟不上發展的節奏。因此,我們應當加大培訓力度,特別是加強鄉鎮基層管理者、鄉鎮干部、村組干部的知識培訓。區域差異的影響,需要基層管理人員走出去,多向一線發達地區學習,拓寬思維與眼界,使其跟上我國數字化發展步伐。二是充分發揮地方科研單位、高等學校的力量。組織專項科研團隊助力農村基層信息化平臺搭建及人員學習培訓等,開展軟硬兼顧的助力幫扶。通過專項輔導、專項培訓、專項研修,依據西北地區基層鄉鎮的實際需求,開展“鄉鎮管理人員信息技術研修”“鄉村振興基層專干信息技術業務培訓”“村組干部辦公自動化應用能力提升”等多種短期培訓形式,充分運用“互聯網+”,線上、線下多模式相結合,迅速提升基層干部數字化技術應用水平,為數字鄉村建設農村基層信息化發展奠定更堅實的基礎。三是加強地方基礎教育中信息化教育力度。學習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完成的,信息化基礎教育必不可少。應加大農村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扶持力度,從小培養孩子們學習數字技術的意識,挺高應用能力。通過孩子們對數字技術知識的學習,潛移默化地帶動廣大農民群眾不斷提升數字文化知識水平,從而達到農村基層全民信息化水平的提高,使之與農村基層信息化建設相匹配。
脫貧攻堅取得勝利后,要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這是“三農”工作重心的歷史性轉移。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提出,面對新的發展階段“三農”工作依然是極端重要,須臾不可放松,務必抓緊抓實。如何解決好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構建新發展格局、應對國內外各種風險挑戰,重點難點在“三農”、潛力后勁在“三農”、基礎支撐在“三農”[8]。在應對新冠疫情的戰斗中,數字技術的應用在疫情防控管理上顯示出了絕對優勢,大數據的支撐確保了我們能夠在最短、最優時間里控制疫情的發生與蔓延[9]。鄉村振興工作怎么做、如何更好地完成振興任務,實現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健全動態監測和幫扶機制,密切關注特殊困難群體,真正做到“扶上馬,送一程”,需要全面依托數字技術。相信通過數字鄉村的建立、農村基層信息化的提升,能夠為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及科學決策添磚加瓦、添柴助力,為確保實現鄉村產業振興、人才振興、文化振興、生態振興、組織振興發揮它應有的作用[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