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璐 劉勇 涂月 鐘志安 袁鋒 盧誠 蘇川濤
股骨粗隆間骨折(IFF)為臨床常見髖部骨折,高齡為誘發IFF 最為重要的危險因素[1]。IFF 發生后會引起疼痛劇烈,若未能及時治療可能會造成患者行走能力及獨立生活能力喪失。針對高齡IFF 患者而言,與手術治療相比,非手術治療所帶來的風險更高,故針對高齡IFF 患者,臨床普遍認為需盡早進行手術治療[2-3]。近年來股骨近端髓內釘內固定(PFNA)已在IFF 治療中不斷應用,手術耗時短,臨床應用操作簡便,能提供牢固的固定效果[4]。近年來人工髖關節置換術(AHR)技術不斷成熟,AHR 治療IFF 時患者可早期下床活動,并可早期負重,這對促進關節功能的恢復起到重要作用[5-6]。鑒于此,本研究將觀察AHR 與PFNA 治療高齡IFF的臨床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9 年5 月-2021 年4 月于宜春市中醫院治療的86 例高齡IFF 患者。(1)納入標準:①均經CT、X 線片檢查確診為IFF;②年齡≥75 歲;③能耐受AHR 與PFNA 治療;④行為正常,無精神疾病,依從性較高。(2)排除標準:①合并肌肉、血管及神經損傷;②既往有嚴重髖關節創傷史;③開放性骨折;④傷前不能站立行走;⑤肝、腎功能不全。按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AHR組與PFNA 組,各43 例。本研究已經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及家屬均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方法 (1)AHR 組采用AHR 治療。采用全身麻醉,患者取側臥位,選擇髖關節后外側入路,切口長約16 cm,逐層切開,將股骨粗隆間骨折部位及股骨頸基底部顯露;于小轉子上方1 cm 垂直截骨,大轉子內側縱向截骨,將股骨頭取出,處理髖臼及其周圍組織,對重要韌帶肌肉進行保留;將股骨髓腔擴大,假模測試,對骨折進行修復,對假體松緊、肢體長短、假體是否脫位等進行觀察后,沖洗髓腔,填塞骨水泥,完成關節假體安裝;待骨水泥凝固后,評估假體松緊度、穩定性及上下肢長度后,沖洗、閉合切口。(2)PFNA 組采用PFNA 治療。采用全身麻醉,患者取側臥位,牽引床牽引患肢,內收內旋復位;于C 臂機下對骨折端情況進行確定,取長3~4 cm 切口于股骨大轉子上方約4 cm,將大轉子頂點顯露;進針點確定后,從進針點將導針沿股骨縱向軸線插入,于C 臂機下對導針位置進行確認后,擴髓;將適宜主釘插入,于瞄準器引導下將導針置入,置入防旋刀片,遠端鎖定,沖洗、閉合切口。術后兩組臥床休息≥6 h,并進行抗感染及止痛治療,術后第1 天于床上進行下肢關節伸屈鍛煉及肌肉收縮練習,AHR 組術后3~5 d 下地鍛煉,PFNA 組術后7 d 可在輔助器的幫助下下地鍛煉。
1.3 觀察指標與評價標準 (1)疼痛程度。分別于術前、術后7 d 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AS)評分評估兩組疼痛程度,評分范圍0~10 分,10 分為難以忍受的劇痛,0 分為無痛[7]。(2)骨密度。分別于術前、術后6 個月采用雙能X 線骨密度儀(Hologic Discovery A 型,美國HOLOGIC 公司提供)測定兩組外側粗隆下骨密度。(3)髖關節功能。分別與術前、術后6 個月采用Harris 評分評估兩組髖關節功能,總分100 分,其中≥90 分為優,分80≤評分<90 分為良,70 分≤評分<80 分為可,<70 分為差[8],依據優、良病例計算優良率。(4)統計兩組并發癥(切口感染、髖內翻、脫位、肺部感染)發生情況。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22.0 軟件對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用()表示,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 AHR 組,男27 例,女16 例;年齡75~86 歲,平均(82.41±2.06)歲;受傷至手術時間2~6 d,平均(3.11±0.59)d;Evans分型:Ⅲ型10 例,Ⅳ型19 例,Ⅴ型14 例。PFNA組,男23 例,女20 例;年齡75~87 歲,平均(82.36±2.11)歲;受傷至手術時間2~5 d,平均(3.07±0.61)d;Evans 分型:Ⅲ型12 例,Ⅳ型21 例,Ⅴ型10 例。兩組一般資料相比,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2.2 兩組VAS 評分、Harris 評分及外側粗隆下骨密度比較 兩組術前VAS 評分、Harris 評分及外側粗隆下骨密度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AHR 組術后7 d VAS 評分低于PFNA 組,術后6 個月Harris 評分高于PFNA 組,術后6 個月外側粗隆下骨密度高于PFNA 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VAS評分、Harris評分及外側粗隆下骨密度比較()

表1 兩組VAS評分、Harris評分及外側粗隆下骨密度比較()
2.3 兩組髖關節功能比較 AHR 組髖關節功能恢復優良率高于PFNA 組(χ2=4.441,P=0.035),見表2。

表2 兩組髖關節功能比較[例(%)]
2.4 兩組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 兩組并發癥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0.453,P=0.501),見表3。

表3 兩組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例(%)]
目前針對不穩定型IFF 患者而言,手術治療已達成共識,以實現堅強內固定、術后早期活動。目前IFF 治療術式較多,其中PFNA、AHR 已成為治療IFF 的兩種重要術式[9]。PFNA 屬于微創髓內固定術,能對抗骨折端剪切力,螺旋刀片接近骨質,能防止骨折旋轉及內翻畸形,增強骨折穩定性[10-11]。同時PFNA 負荷承載屬于內膨脹擠壓式設計,符合人體生物力學,穩定性較高,臨床應用操作簡便,且創傷較小[12]。
AHR 采用人工假體對全髖組織進行置換,可重建髖關節功能,適用于IFF 治療,特別是高齡、伴有嚴重骨質疏松的IFF 患者[13]。AHR 治療中人工關節假體符合人體生理解剖學特性,患者術后可在短期內下床活動,有利于關節活動度及穩定性恢復,降低肺部感染等并發癥的發生,并可避免骨折延遲愈合或不愈合[14-15]。長期以來,針對髖部骨折患者骨密度為臨床醫生研究的重點所在,骨密度下降是導致骨質疏松的重要原因,骨密度下降與骨折風險增加間的關系已被確立,目前主要采用雙能X 線骨密度儀測定骨密度[16-17]。本研究結果顯示,AHR組術后7 d VAS 評分低于PFNA 組,術后6 個月Harris 評分高于PFNA 組,術后6 個月外側粗隆下骨密度高于PFNA 組(P<0.05);AHR 組髖關節功能恢復優良率高于PFNA 組(P<0.05);兩組并發癥發生率相近(P>0.05)。提示與PFNA 相比,AHR用于高齡IFF 治療,患者術后疼痛更輕,可促進髖關節功能恢復,改善骨密度,且并未增加并發癥發生風險。其原因為AHR 術后患髖可獲得即刻穩定性,患者可盡早下地活動并進行功能鍛煉,髖關節功能恢復快,并可避免由于PFNA 主釘置入對外展肌群的破壞所致的髖部及骨折端疼痛[18]。但臨床實踐發現,AHR 對軟組織破壞較為嚴重,創傷較大,可能會出現關節假體感染等并發癥,需引起臨床重視。本次研究中僅納入86 例高齡IFF 患者,且僅隨訪6 個月,可能對研究結果可信度及準確性造成一定影響,還有待臨床深入分析研究,以進一步證實AHR 與PFNA 治療高齡IFF 的臨床療效及安全性,為臨床高齡IFF 患者治療術式的選取提供更為科學、可靠的指導。
綜上所述,AHR 治療高齡IFF 效果優于PFNA,有利于減輕疼痛,促進髖關節功能恢復及術后骨密度水平改善,臨床應用安全、可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