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欣然
特發性水腫也稱為周期性水腫,是指由內分泌系統紊亂所引發的機體水鈉代謝失調而導致的周期性、反復性的水腫發作,臨床上理化檢查無異常且無其他器質性病變。該病好發于育齡期婦女,且肥胖者多見[1-2]。導致特發性水腫的原因尚不十分清楚,且患者臨床表現輕重不一,輕者多可自愈,但癥狀明顯者病情容易反復發作,對患者正常生活造成不利影響。由于特發性水腫的發病機制不明,故西醫在此方面尚無特效治療方案,一般主張用利尿藥物治療,但長期應用利尿藥物容易引發水電解質紊亂、酸堿平衡失調等副作用[3-5]?,F代醫學認為,特發性水腫的治療不應該以單純使用利尿藥物治療為主,應考慮綜合治療的方式。有研究報道中醫在治療特發性水腫方面有明顯的優勢,但詳細作用機制仍然不十分明了[6]。本研究側重于中西醫結合治療特發性水腫,試圖從抗氧化能力和血液流變學狀態方面探討中西醫結合治療該病的作用機制,以期為臨床用藥提供參考。現總結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 年4 月-2020 年12 月在南京市江寧中醫院就診的94 例特發性水腫患者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符合《外科學》中有關特發性水腫的診斷標準,即顏面部或四肢水腫;晨輕暮重或運動后加重;實驗室檢查無明顯異常[7]。符合《中醫診斷學》中有關水腫的診斷標準,四肢乏力、頭身困重、面色萎黃、腰膝酸軟等[8]。排除標準:心源性水腫;其他已知病因如低蛋白血癥、下肢靜脈曲張等造成的繼發性水腫;正在服用利尿劑;合并有嚴重基礎性疾病;妊娠期或哺乳期婦女;認知功能障礙。根據隨機抽簽的方式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47 例。本次研究已獲得本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且患者自愿參與本次研究。
1.2 方法 對照組患者給予口服氫氯噻嗪片(生產廠家:東北制藥集團沈陽第一制藥有限公司,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21021822,規格:25 mg)治療,25 mg/次,2 次/d,連續治療2 周。觀察組在此基礎上加用自擬祛濕逐瘀利水組方湯劑。該方劑基本組合為黃芪20 g、黨參、白術、防己、澤瀉、益母草各15 g、紅花、澤蘭、木香、蒼術、杜仲、車前子各10 g、甘草6 g、桂枝3 g。當患者為上肢主要水腫者加用麻黃10 g,下肢主要水腫者加山藥10 g、茯苓6 g,全身浮腫者加淫羊藿10 g,脾陽虛者加附子6 g、干姜3 g。水煎服,1 劑/d,分兩次服用,連續治療2 周。
1.3 觀察指標及評價標準 (1)比較治療2 周后兩組患者臨床療效。評價標準,治愈:經治療后患者水腫、全身腫脹及其他相關癥狀消失,體重及尿量均恢復正常;顯效:患者較治療前水腫現象有明顯的消退,全身癥狀基本消失;有效:患者水腫現象及全身癥狀較治療前有所改善;無效:患者臨床癥狀無改善或治療期間仍反復水腫。總有效率=(治愈例數+顯效例數+有效例數)/總例數×100%[9]。(2)抗氧化能力指標比較。所有患者均于治療前和治療2 周后空腹抽取肘靜脈血5 mL,離心得上清后采用比色法檢測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和一氧化氮(NO)水平。(3)血液流變學指標比較。治療前、治療2 周后取患者空腹靜脈血血清,采用高精度全功能自動血液流變學儀測定兩組患者的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中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以及血漿黏度。(4)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包含惡心嘔吐、乏力、電解質紊亂等。
1.4 統計學處理 本次研究資料采用SPSS 24.0 進行統計分析處理,計量資料用()表示,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組內比較采用配對t檢驗;計數資料用率(%)表示,比較采用χ2檢驗。當P<0.05 時認為組間或組內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 對照組男9 例,女38 例;年齡24~53 歲,平均(40.25±3.57)歲;病程3 個月~5 年,平均(2.35±0.87)年;水腫類型:上肢水腫18 例,下肢水腫22 例,全身水腫7 例。觀察組男7 例,女40 例;年齡22~55 歲,平均(40.54±3.61)歲;病程3 個月~5 年,平均(2.33±0.94)年;水腫類型:上肢水腫17 例,下肢水腫24 例,全身水腫6 例。兩組的年齡、性別、病程、水腫類型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2.2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對照組總有效率為82.98%,觀察組總有效率為95.74%。兩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029,P=0.045)。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例(%)]
2.3 兩組治療前后抗氧化能力比較 對照組和觀察組治療前SOD、MDA 和NO 水平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SOD 均升高,觀察組高于對照組(P<0.05);治療后兩組MDA和NO 均降低,觀察組均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抗氧化能力比較()

表2 兩組治療前后抗氧化能力比較()
*與治療前相比,P<0.05。
2.4 兩組治療前后血液流變學指標比較 對照組和觀察組治療前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中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以及血漿黏度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治療前后上述指標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治療后上述血液流變學指標均低于治療前及對照組治療后(P<0.05)。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前后血液流變學指標比較[mPa·s,()]

表3 兩組治療前后血液流變學指標比較[mPa·s,()]
*與治療前相比,P<0.05。
2.5 兩組用藥期間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 對照組用藥期間不良反應發生率為21.28%,觀察組不良反應發生率為4.26%,兩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6.114,P=0.013),見表4。

表4 兩組用藥期間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例(%)]
目前現代醫學對特發性水腫的病因以及發病機制并不完全明了,輕癥患者往往通過飲食調理可以改善,但重癥患者需服用藥物緩解,氫氯噻嗪是西醫治療特發性水腫的常用藥物,該藥物作為溫和利尿藥物盡管見效快,但并不能改善患者機體內分泌代謝情況,患者停藥后仍然會反復發作,此外,長期應用利尿藥會出現反跳、藥物依賴性等不良反應,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10-11]。
傳統中醫理論認為,特發性水腫屬于“水腫”范疇,是臟腑失調、水液代謝異常所引發,分虛實兩種,但單純虛證或實證者較少,多數患者為虛實夾雜[12]。從臟腑辨證學角度來講,該病的發生與肺、脾、腎密切相關,認為水腫本在腎、標見肺、制在脾[13-15]。故從中醫學治療角度來講,治療特發性水腫的策略應以健脾、補腎和溫陽為主。除此之外,有現代中醫理論認為,該病的發生與肝郁相關,肝藏血,“血不利則為水”。肝郁則氣滯,血運不暢,經絡不足,故同時需考慮“血瘀”因素的存在,在方劑中考慮加入活血化瘀的藥物[16-17]。本方劑中黃芪、蒼術、黨參有補腎益氣、行氣祛濕之功效,同時加少量木香理氣,白術有健脾利濕的功效,防己、車前子、澤瀉有利尿消腫的功效,益母草、紅花、澤蘭為活血化瘀用藥,諸藥用甘草調和,共奏祛濕化瘀利水之功效。本研究同時對不同部位、不同癥候水腫的患者用藥進行加減,如上肢水腫患者加用麻黃發汗消腫,下肢水腫加用山藥、茯苓利尿消腫等。研究結果顯示,對照組臨床治療的總有效率低于觀察組(P<0.05);對照組用藥期間不良反應發生率高于觀察組(P<0.05)。說明中西醫結合治療特發性水腫患者臨床效果顯著高于單純西醫治療,且安全性高。
有研究表明,多數特發性水腫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血液循環障礙以及抗氧化能力受損的狀況[18],故本研究對兩組患者的抗氧化能力和血液流變學指標進行了對比,結果顯示,對照組和觀察組治療前SOD、MDA 和NO 水平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SOD 均升高,觀察組高于對照組(P<0.05);治療后兩組MDA 和NO 均降低,觀察組均低于對照組(P<0.05);對照組和觀察組治療前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中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及血漿黏度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治療前后上述指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治療后上述血液流變學指標均低于治療前及對照組治療后(P<0.05)。提示中藥方劑能有效改善患者抗氧化能力和血液流變學指標,進而改善微循環,提高臨床療效。目前已知紅花中黃色素有明確的抗氧化和改善血液流變學指標的作用[19-20]。但特發性水腫發病機制復雜,且方劑中藥物如何確切發揮其作用機制,本研究尚不夠完善,仍然需進一步研究證實。
綜上所述,中西醫結合治療特發性水腫患者臨床效果顯著,且不良反應少,可能與有效改善患者抗氧化能力和血液流變學指標密切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