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本艷 王晶晶 吳 煥 呂 暉 邢曉琳 李夢蕾 宋元明 任文杰△
【提 要】 目的 了解河南省居民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簡稱新冠)認知和信息獲取,及其在疫情期間的心理、生理及行為變化,為今后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實施精準防控策略提供有利借鑒。方法 采用多階段分層隨機抽樣方法,調查了河南省921名居民。用SPSS 24.0進行問卷信度和效度檢驗,并對數據進行描述性分析;采用AMOS軟件構建結構方程模型。結果 新冠信息獲取度對新冠認知度、新冠心理影響度及新冠行為影響度均有直接效應,其值分別為0.275、0.127和0.634;新冠認知度對心理狀況有直接效應,其對應的標化回歸系數為-0.222;新冠認知度和新冠信息獲取度均可通過影響心理狀況來影響生理狀況,即間接效應,其對應的標化回歸系數分別為-0.169和0.097。結論 河南省居民對新冠肺炎信息獲取度及認知度普遍較高,生理及心理狀況總體較好。新冠認知度和新冠信息獲取度不僅能直接影響居民心理狀況,而且均能對生理產生間接影響。信息獲取度不僅能促進居民的認知度,而且還可以促進居民采取防護行為。大部分居民能做到知行合一。
自2019年底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爆發以來[1],因其傳播速度之快、傳播范圍之廣,國內外確診病例及疑似病例數量持續增加,引起了一場全球性的大流行[2]。認知是情緒產生和心態形成的基礎[3],人的行為受認知的指導[4]。對于傳染病來說,更值得注意的是,在很大程度上個體的保護行為取決于對流行病學現象的信念[5],而這基本來源于對疫情信息獲知程度。當然,有學者也認為居民的行為與新冠的流行、控制等息息相關,對控制疫情意義重大[6]。鑒于此,本研究就河南省居民在疫情期間對新冠的認知度、信息獲取度、心理及生理狀況和行為進行調查研究,以希發現各維度之間存在的關聯,為河南乃至全國今后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精準防控疫情提供有用信息。
從2020年1月29日至3月2日,通過多階段分層隨機抽樣的方法,即按照區域位置,分別從我省東、中和西部地區隨機抽取1個城市作為樣本地區,即商丘、鄭州和洛陽,再從每個市分別隨機抽取3個縣,每個縣再隨機抽取3個鄉(鎮),根據鄉(鎮)人口信息管理系統花名冊隨機抽取居民,每個鄉(鎮)調查35~45個對象,共獲取1000個調查對象。由于疫情期間無法進行現場調查,此次調查采取微信邀請填寫問卷和電話訪談進行,最終有效問卷921份。文獻研究發現郭星辰等作者將新冠患者確診病例100以上的界定為嚴重區(即信陽、鄭州、南陽、駐馬店),50例以下的為輕度區(許昌、漯河、焦作、洛陽、開封、鶴壁等市)[7],以此為判斷標準。根據河南省2020年3月2日疫情現狀[8],本研究樣本地區涵蓋了疫情嚴重區、輕度區,故本次調查抽取的樣本數據具有一定代表性。納入標準:常住居民(即居住時間大于6個月),能理解及讀懂問卷內容的人群,年齡在18歲以上。
問卷中的認知量表、心理活動量表、生理量表、行為量表是參考錢銘怡等教授學者發表的關于SARS期間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文獻而設計[9-12],并通過預調研修改調試問卷部分條目。主要內容:(1)性別、年齡等人口學特征;(2)新冠認知度、生理狀況、心理狀況,共14個條目,采取0~3評分;(3)新冠信息獲取度和防護行為狀況,分為7個條目,采取0~1評分;(4)包括調查對象獲取疫情信息的方式、最想咨詢的問題等單項或多項選擇題。
經過文獻研究,針對本研究內容,提出如下理論假設。H1:居民新冠信息獲取度對其生理狀況具有間接效應(即通過影響其心理狀況);H2:居民對新冠信息獲取度對其新冠認知度具有直接效應;H3:居民對新冠認知度對其生理狀況具有間接效應(即通過影響其心理狀況);H4:居民對新冠信息獲取度對防護行為狀況既具有直接效應也具有間接效應(即通過影響其心理狀況)。
利用SPSS 24.0對問卷進行信效度檢驗,并對數據進行描述性分析,效度分析采用Kaiser-Meyer-Olkin Measure檢驗和Bartlett′s球型檢驗,信度分析時當Cronbach α系數>0.70時,認為各維度的內部一致性信度較高[13-14]。運用AMOS 22.0構建結構方程,并驗證模型。
本次調查共收到1000份問卷,最終確定有效問卷數為921份,有效率達92.1%;居于城鎮和農村的調查對象分別有350人(38.0%)和571人(62.0%);男女比例較均衡,分別為395人(42.9%)和526人(57.1%);平均年齡(34.26±12.14)歲,≤35歲的人群占比57.4%,>35歲的人群占比42.6%;文化程度大專/本科有644人(69.9%)占比最高,其次為高中/職高/中專102人(11.1%),初中及以下占92人(10.0%)。
本研究問卷設有生理狀況、心理狀況、新冠認知度、新冠信息獲取度以及防護行為狀況等5個維度。經信度分析,可知總Cronbach α系數為0.807,各維度的Cronbach α系數在0.70~0.90之間,內部一致性信度高。詳細的信度分析結果見表1。

表1 問卷各維度的信度
經KMO和巴特利特檢驗,結果顯示KMO值為0.880;Bartlett′s球形檢驗得到P<0.001,說明適合做因子分析。運用主成分法提取因子,凱撒正態化最大方差法對因子進行旋轉,其在7次迭代后已收斂;提取前5個因子,分別命名為生理狀況、心理狀況、新冠認知度、新冠信息獲取度和防護行為狀況,與問卷設計的預測維度一致。各個變量的測量題項因子載荷都在0.59以上,并且都達到顯著性水平,總方差累積貢獻率為65.59%,說明結構效度良好。
(1)模型檢驗
運用結構方程模型來驗證假設,模型運算使用最大似然法,據此確定初始模型,接著對模型進行修正,從而確定最終模型,且GFI=0.966,AGFI=0.956,RMR=0.013,RMSEA=0.030,PGFI=0.753,IFI=0.905,CFI=0.903等值均達標,說明模型的擬合效果較好。
(2)模型假設檢驗結果
運用AMOS軟件分析,得出結構方程模型(圖1)。由模型可知,新冠信息獲取度對新冠認知度、心理狀況及防護行為狀況均有直接效應,其對應的標化回歸系數分別為0.275、0.127和0.634(P均<0.05);新冠認知度對心理狀況有直接效應,其對應的標化回歸系數為-0.222(P<0.05);新冠認知度和新冠信息獲取度均可通過影響心理狀況來影響生理狀況,即間接效應,其對應的標化回歸系數分別為-0.169和0.097(P均<0.05)。本研究發現新冠信息獲取度對防護行為狀況的間接效應無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本研究4項理論假設成立,均得到驗證。

圖1 結構方程模型
本次研究發現,新冠信息獲取度與新冠認知度之間的關系是正相關,即居民獲取新冠的資源越多,其對新冠肺炎的認知度就越高。據統計,有超過90%的居民了解如何獲取新冠信息,這與趙春珍的研究一致[15];這歸因于我省積極應對疫情防控,針對不同人群采用不同方式,借助媒體、微信、抖音、頭條、電子顯示屏、條幅標語等宣傳科普知識,通過街道和健康熱線提供便民咨詢服務,并把疫情知識通俗化處理,如“黃河水寶表情包”等方式講防“疫”[16],提高居民對疫情信息的獲取度,促進了居民對疫情的認知。另外,調查發現在獲取新冠肺炎相關知識的渠道方面,排名前二的是網絡媒體及電視新聞,這與羅琳等[17]研究一致。這不僅說明新媒體已成為居民接受疫情信息的主要通道,也與我省采取與網絡媒體電視臺、廣播電臺等數十家媒體主流合作[18],給居民宣傳疫情知識有關,這些舉措使居民更易獲取疫情信息,及時了解疫情動態。
疫情會對社會心理產生負面影響[19],這種影響主要來源于居民對于其的認知度方面,故通過作用其認知調解其心理就顯得尤為重要。本次調查發現,80.0%被調查者認為疫情防控需要心理學力量參與,對此我省也實行相關舉措給居民提供心理疏導服務,如“新冠肺炎疫情心理疏導工作方案”[20]、“12320熱線”提供心理咨詢服務[21]等。但本次調查發現依舊有13.6%被調查者不知如何獲取心理援助,提示我省相關部門應增加居民心理援助的服務模式并加強宣傳,達到懂民之需,供民之要。研究發現大部分調查對象的心理狀態較好,并未有緊張、恐懼等情緒,與孫楚航[22]的研究一致。但結構方程發現,新冠認知度對心理狀況有負性影響,即對新冠肺炎流行病學知識了解越多,心理狀況越差。一方面是新型冠肺炎高傳染性及人群普遍易感,另一方面是網上關于新冠肺炎信息的不準確傳播,夸大事件的負面影響[15],對此我省迅速做出回應,加快虛假信息甄別,如通過河南省辟謠平臺等曝光網絡平臺平息謠言[22]。
Gesser-Edelsburg提出讓傳染病專家、公共衛生服務負責人等參與到疫情防控是一種有效的戰略決策[23]。本研究中,居民普遍認為應該由衛生部門、心理學學術團體及健康教育專業機構來承擔,對此我省疫情期間構建了以政府權威發布為主,有公信力和影響力的公眾人物輿論引導為補充的信息發布體系,如遴選6000余名臨床醫療專家、公共衛生專家建立科普專家庫,并建立科普知識資料庫[24]。這些舉措不僅增加了居民獲取信息的途徑,提升了居民對我省政府的公信力,而且也穩定了居民心理狀況,從而使得居民心理狀況較好,從側面也證實居民信息獲取度對心理狀況有正向作用。
新冠認知度可通過影響心理狀況來影響生理狀況,即間接效應。研究發現,僅有極少部分(小于5%)人的生理會出現問題,如食欲下降、腸胃功能不好,這與方鵬等[25]的研究相一致;這歸因于我省積極應對疫情防控,及時、準確及公開透明發布疫情信息,如實行日報告和零報告制度[26]。但極少部分居民正是對新冠認知度較高,引發其危機防御,會產生負面情緒,進而影響其生理狀況;因減少公眾聚集活動等疫情防控命令,使居民不能串親戚、逛廟會等,這一定程度也會影響其心理狀況,從而出現某些不良的生理狀況。此外,新冠信息的獲取度對生理狀況的影響是正向間接影響。參與本次調查的絕大數居民的生理狀況表現良好,這歸因于我省持續動態發布疫情狀況等信息,如通過在“豫事辦”APP、支付寶小程序[22]等途徑建立疫情服務平臺,有效地降低民眾風險認知水平[3],增強大眾對抗擊疫情最終能取得勝利的決心,降低其心理負面影響,從而對生理狀況影響較小。
人作出防護性行為主要受兩個主要因素影響,即威脅水平評估和適應能力評估,前者來源于對疾病危險的估計,后者主要涉及對戰略的有效性信念如社會保護或疏遠行動[5],研究發現,新冠信息獲取度對行為有促進作用,即居民獲取新冠信息越多,越容易對疫情危險度作出有效評估,形成有效的防護信念,從而越容易做出防護自身的行為。如據統計,有89.5%居民認為戴口罩可預防感染新冠肺炎,且有95.1%做到外出時佩戴口罩,這與我省開展健康教育宣傳,相關專家言傳身教地宣傳正確戴口罩、勤洗手等知識[17]有關,真正使居民做到知行合一。
通過本次調查得知,在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時,相關政府部門可借助風險溝通[27],用主流媒體向社會傳遞最權威的疫情信息。同時,還應設立統一的新聞發布平臺,掌握網絡輿情的主動權[28],盡可能減少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所帶來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