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新軍
股骨粗隆間骨折多由意外摔倒后直接或間接暴力所致,雖易愈合,但會出現畸形、髖內翻等,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1-2]。骨折后盡早治療可有效穩定復位,減輕臨床相關癥狀,目前臨床較為常用的手術方式包括股骨近端防旋髓內釘(PFNA)、動力髖螺釘(DHS)等,其中DHS 治療復雜骨折時患者術中出血量較高,且術后易發生髖內翻情況,應用率逐漸降低,PFNA 等髓內固定技術逐漸成為治療的更優方案,但兩種手術效果研究仍有爭議[3-5]。基于此,本研究在高齡股骨粗隆間骨折中分別采用PFNA 與DHS 治療,對比分析其治療效果及安全性。
1.1 一般資料 納入宜春歐陽骨科醫院2019 年8 月-2021 年2 月收治的64 例高齡股骨粗隆間骨折患者。納入標準:經CT、MRI 等檢查確診;骨折部位伴有嚴重疼痛癥狀,且存在不同程度功能障礙;患肢呈短縮或外旋等畸形。排除標準:嚴重心功能不全;精神障礙;先天性髖關節畸形;患有嚴重內科疾病。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兩組,各32 例。本研究經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方法 兩組患者均給予硬膜外麻醉,醫護人員引導其取仰臥位,固定健側肢體,保持患肢伸直內旋15°左右,并墊高使其適當傾斜。由醫護人員通過手術實施牽引復位,使用C 型臂X 線機(北京東方恵爾圖像技術有限公司,型號:TCA5 S,國食藥監械20053302645)觀察復位情況,若復位滿意則可開始實施內固定術。對照組給予DHS 固定,取患髖關節外側切口,切開皮膚及皮下組織,使股骨頸、股骨大粗隆部位充分暴露,將克氏針自股骨頭頂部沿股骨頸插入,在C 型臂X 線機透視下調整前傾角,后將髖螺釘與加壓螺釘沿導針打入,拔出導針,選擇適宜DHS 鋼板,經皮質骨螺釘固定對側鋼板,后對患者傷口進行沖洗,留置導尿管,依次對傷口進行縫合。觀察組實施PFNA 固定,于患者大轉子頂端切開皮膚,長度約為5 cm,并將皮下組織依次剝離,然后于大轉子頂端插入導針,擴髓后緩慢插入PFNA 主釘。在C 型臂X 線機透視下調整前傾角。PFNA 主釘插入位置成功后,利用瞄準器緩慢插入保護套筒,并在C 型臂X 線機透視下插入導針,至關節面下5 mm,選擇適宜螺旋刀片打入關節面并鎖定,后利用導向器對遠端螺釘進行鎖定,將主釘尾帽擰入,對傷口進行沖洗,逐層縫合。兩組患者術后均隨訪觀察6 個月。
1.3 觀察指標及評價標準(1)髖關節功能。采用Harris 評分量表評估術前、術后6 個月髖關節功能,共計4 個維度,包括疼痛(44 分)、功能(47 分)、畸形(4 分)及活動度(5 分),總分100 分,評分越高,則患者髖關節功能越好[6]。(2)圍手術期相關指標。記錄并比較兩組患者手術、下床負重及骨折愈合時間,并測量術中出血量及切口長度。(3)并發癥。對兩組股骨頭壞死、下肢深靜脈血栓、肢體縮短及骨折愈合延遲等情況進行統計。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20.0 軟件分析數據,計數資料(并發癥)用率(%)表示,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髖關節功能、圍術期指標)以(±s)表示,采用t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 對照組18 例男,14 例女;年齡62~86 歲,平均(74.25±2.37)歲;病程3~40 h,平均(21.52±2.36)h;骨折類型:粉碎性骨折5 例,穩定性骨折27 例。觀察組17 例男,15 例女;年齡61~85 歲,平均(74.53±2.41)歲;病程2~40 h,平均(21.63±2.45)h;骨折類型:粉碎性骨折6 例,穩定性骨折26 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2.2 兩組髖關節功能比較 對比兩組術前髖關節功能,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術后6 個月Harris 評分量表中各維度評分均較對照組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髖關節功能比較[分,(±s)]

表1 兩組髖關節功能比較[分,(±s)]
2.3 兩組圍手術期相關指標比較 觀察組手術、下床負重、骨折愈合時間及切口長度均較對照組短,術中出血量較對照組少,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圍手術期相關指標比較(±s)

表2 兩組圍手術期相關指標比較(±s)
2.4 兩組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 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較對照組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655,P=0.031)。見表3。

表3 兩組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例(%)]
股骨粗隆間骨折保守治療需對患肢進行持續性的骨牽引,患者長期臥床易引發感染、下肢靜脈血栓等并發癥,增加治療難度[7-8]。臨床治療股骨粗隆間骨折以手術為主,可較快穩定患者骨折部位,減少臥床時間,但傳統手術創傷較大,不利于傷口愈合[9]。
隨著醫療水平的不斷進步,PFNA、DHS 技術現已在臨床廣泛應用[10]。本研究結果顯示,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髖關節功能各維度評分均較高,手術、下床負重、骨折愈合時間及切口長度均較短,術中出血量較少,并發癥發生率較低,表明在高齡股骨粗隆間骨折患者中采用PFNA 內固定治療相較于DHS 效果更優。其原因為DHS 由套管鋼板、可滑動的加壓螺釘組成,能夠緊密固定患者股骨頭頸及股骨干,不但能適應關節處靈活運動,并可達到滑動與加壓效果,且固定效果較優[11-12]。DHS 內固定術有效彌補了傳統手術治療方式的缺點,但仍存在手術創傷大、出血量多、手術與骨折部位接近等不足之處,加之內側支撐較弱,若術后遇到較大壓力,易導致鋼板斷裂,引起新的骨折,不利于髖關節功能改善,影響術后恢復。DHS 易破壞血供,損傷骨折部位周圍軟組織,易引發骨折愈合延遲、下肢靜脈血栓等較多并發癥,遠期療效欠佳[13-14]。PFNA 為微創內固定術,具有切口小、操作簡單等優點,僅需打開外側皮質,不需移除骨質,結合精準定位設備,能夠避免對股骨外側肌群造成損傷,顯著降低股骨距范圍內的應力,進而縮短手術時間,降低術后并發癥發生率[15-16]。PFNA 手術實施方式與DHS 不同,以復位固定為目標,不采用螺釘,使用螺旋刀片,具有較強抗扭轉能力,能夠有效彌補DHS 缺點,促使骨折斷端負重點接近髖臼,有利于減少出血量,并促進骨折快速愈合[17-18]。高齡股骨粗隆間骨折患者多伴有骨質疏松癥狀,DHS 以螺釘嵌入會對骨質造成破壞,而PFNA 以螺旋刀片嵌入在打入股骨內部同時能夠進行旋轉,利于對疏松骨質的填壓,具有加強骨質斷端支撐力作用,遠期療效更優[19-20]。
綜上所述,與DHS 內固定治療相比,PFNA 內固定治療效果更優,能夠縮短手術時間,減少術中出血量,且并發癥少,改善髖關節功能,具有較優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