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珍梅 戴文遠 朱夢園
(福建師范大學 地理科學學院, 福建 福州 350007)
糧食安全問題源于國家對糧食發展前景的思考,從古至今都是維持國家安定的基礎。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糧食安全作為永恒課題,立足我國的國情和糧情,提出具有中國特色的新型糧食安全觀,這對我國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構建基于“營養、健康、安全”的現代化農業體系和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具有重要意義。在新時代課程改革中,為進一步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培養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大中小學國家安全教育指導綱要》在實施途徑中指出要結合本學科特點,明確國家安全教育相關內容和要求,并將其納入課程思政教學體系。[1]因此,在高中地理教學改革中融入新型糧食安全觀教育,不僅是新時代貫徹落實總體國家安全觀的重要內容,也是提高青少年國家安全責任感和使命感的一個重要時代命題。在此背景下,深入思考地理教學與新型糧食安全觀的關系,探究新型糧食安全觀融入高中地理教學的有效路徑,以期對新時代國家糧食安全教育提供參考與依據。
全球氣候變化已成為當今人類發展面臨的最大威脅之一。2019年IPCC《氣候變化與土地特別報告》指出,氣候變化加劇的荒漠化、土地退化、極端天氣和生態脅迫等問題對糧食生產過程與產量造成巨大影響,并且未來的影響將越來越大,導致世界糧食供給相對不足。因此,在全球氣候變化背景下,開展新型糧食安全觀教育有助于正確理解人地關系,增強尊重和保護糧食生產環境的意識。
世界政治格局步入新舊交疊的國際政治周期,其變化的廣度和深度日益加強。隨著疫情全球性爆發,俄烏沖突爆發,國際格局正面臨著冷戰結束以來最為復雜的變化,導致國際糧食市場與貿易充滿了諸多的不確定性和未知的風險,世界糧食計劃署擔憂世界糧食危機會提前到來。因此,開展新型糧食安全觀教育,能夠為應對復雜多變的國際糧食貿易挑戰做好準備。
經過改革開放40年的踔厲奮進,當今中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轉向追求高質量發展的嶄新階段。從“快不快”轉向“好不好”,是中國糧食產業發展的必然趨勢,也是滿足新時代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的需要。因此,加快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深入調整優化農業結構,不斷豐富糧食品種供給,解決我國糧食供給的結構性問題,是新型糧食安全的重要內涵。基于此,開展新型糧食安全觀教育,具有科學認識和把握中國新時代發展脈搏的特殊意義。
新型糧食安全觀是確保新時代國家糧食安全、解決新時期糧食問題和提高保障糧食安全能力的發展觀,其內涵十分豐富,既包括了保證糧食的數量安全,又包括保障糧食的質量安全、貿易安全、結構安全和生態安全等多維度安全(見圖1),體現了新特點(見表1)。如何準確把握新型糧食安全觀的豐富內涵,是建立和豐富新時期糧食安全教育理論體系的基礎。地理是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的交叉學科,具有綜合性、交叉性和區域性的特點。地理學的性質決定了人口、資源、環境和發展問題是地理科學的研究重點。而糧食安全問題的本質是人地關系矛盾,這是地理學研究的核心主題。《中國的糧食安全》白皮書明確指出:“國內的糧食生產是糧食安全的基礎,糧食安全地生產與資源和生態環境息息相關。”[2]因此,從地理科學的角度、整體全面、系統、動態地分析和認識地理環境及其與人類活動的關系,[3]有助于準確把握新型糧食安全觀豐富內涵的精髓。

圖1 新型糧食安全觀內涵

表1 新型糧食安全觀特點
(1)高中地理課程目標與新型糧食安全觀教育要求相契合
高中地理學科核心素養明確了人地協調觀的培養要求,課程具體目標要求學生能夠正確看待地理環境與人類活動的相互關系,這與新型糧食安全觀教育必需樹立科學的世界觀、價值觀和可持續發展觀的要求相契合(見表2)。高中地理教學的主要內容與新型糧食安全觀教育具有很強的內在聯系,不僅能夠從科學知識層面了解我國糧食儲備、人口、資源、環境、社會發展等的發展狀況和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關系,增強對糧食產業內外影響因素聯系的理解,而且能從情感價值層面提高學生尊重和保護糧食生產的意識,幫助青年學生樹立肩負民族使命的責任擔當和家國情懷,達到新型糧食安全觀教育的多元要求。

表2 高中地理課程目標與新型糧食安全觀教育要求契合的表現
(2)高中地理教學內容與新型糧食安全觀的多維度契合
新時期,糧食安全的影響因素逐漸復雜化,主要包括資源、環境、人口、倉儲、交通、法制、政策、產業、科技、市場、對外開放和國際合作等因素。基于地理角度,上述因素可歸納為人文因素與自然因素,人教版高中必修《地理一》中影響糧食安全的自然因素和必修《地理二》中的人文因素與新型糧食安全觀相契合點梳理如下(見表3和表4)。同時,按照“將國家安全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的法定要求,教育部在新修訂的中小學地理教科書中增設“資源、環境與國家安全”模塊,并在人教版高中地理《選擇性必修3》教科書的第二章“資源安全與國家安全”中設置了“中國的耕地資源與糧食安全”的教學內容和“如何‘藏糧于地’”的單元問題探究,具體落實了糧食安全教育的內容要求(見表5)。

表3 新人教版高中必修《地理一》與新型糧食安全觀契合內容

表4 新人教版高中必修《地理二》與新型糧食安全觀契合內容

(續上表)

表5 新人教版高中地理《選擇性必修3》與新型糧食安全觀契合內容
新形勢下,保障糧食安全面臨不同的糧情和社情,需要具備新的思維與理論。因此,地理教師應踐行終身學習理念,深入學習和分析新型糧食安全觀的內涵與特點,積極參與國家安全教育培訓活動,夯實相關理論基礎。地理教師要深入分析課程標準,探究新型糧食安全觀有機融入高中地理教學的路徑和策略,做好開展新型糧食安全觀教育的準備工作,提高國家安全教育意識。同時,地理教師應思考如何在現有的教育體系中促進科學合理的糧食安全教育體系的構建,如何通過延伸、拓展學科知識等手段,引導學生主動運用所學知識分析糧食安全問題,培養學生糧食安全意識。
地理課程標準與新型糧食安全觀的培養目標具有很高的契合度。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首先應根據二者的培養目標明確具體的教學目標,即通過地理學習,引導學生從地理視角認識和分析新型糧食安全觀的相關內容,使學生具備全面認識、分析解釋和評判區域糧食安全的思維和能力,強化保障糧食安全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樹立新型糧食安全觀念;其次,在教學內容上,新型糧食安全觀與現實生活結合緊密,涉及糧食生產、環境保護、國際貿易等諸多領域,有較廣泛的素材來源,要結合地理教學實際和融入需求,精心篩選而達到協同育人的目的;再次,在教學方式上,可結合當下國內外糧食安全相關時事熱點、典型糧食安全相關歷史案例和日常生活中的糧食安全案例作為教學素材,以創設真實的教學情境,使學生在真實情境中用地理思維了解、發現和分析糧食安全的相關問題,提高教學水平和人才培養質量。
我國青少年對糧食安全的認知程度普遍較低,對糧食安全危機缺乏切身感受。因此,為增強學生對糧食安全人人有責的認同感和責任感。在教學過程中,根據教學內容,結合鄉土地理資源融合鄉情教育,設計、組織和實施家鄉實地探究活動,比較容易獲得學生的共情與認同。如在問題探究“如何‘藏糧于地’”活動中,針對福建省“八山一水一分田”的省情,以探究福建省耕地資源現狀為主題,設計調查福建省耕地資源特點、發現耕地資源存在問題和嘗試提出解決措施等探究活動(見圖2),引導學生積極關注家鄉糧食安全現狀,使福建學生對家鄉十分珍貴的耕地資源有更真切的了解,增強學生對當下福建省建立“藍色糧倉”的發展戰略意義的理解與認識,并樹立和強化個人在保障家鄉糧食安全能力的參與感和使命感。在活動過程中,還可以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求知態度和合作意識,提高學生地理實踐力,以促進實現將節約食物和環保意識落實到日常生活中的目標。

圖2 福建省如何“藏糧于地”探究活動
為建立健全糧食安全宣傳教育長效機制,我國號召各地建立糧食安全教育基地,印發了《全國糧食安全宣傳教育基地管理辦法》。讓學生走入糧食安全教育基地,使學生能夠在真實環境中體驗和感知糧食安全教育,有助于提高糧食安全教育的專業性和有效性。如結合省情,在“世界糧食日”帶領學生走進福建省漳州市糧食教育基地(見圖3)。該基地是全國糧食安全教育基地之一,設有兩廳七展區,以人類悠久的糧食文化為主線,展示了糧食發展的滄桑軌跡,詳細介紹了五大農作物、我國的糧食儲藏和貿易歷史以及閩南地區糧食文化等內容,以文字、圖片、視頻、實物和虛擬體驗等多種手段、全方位、立體化展示糧食安全。通過參訪糧食安全教育基地的體驗活動,將所學的知識通過體驗內化于心,增強糧食安全觀念,形成新型糧食安全觀教育的常規化、日常化。

圖3 組織學生參觀糧食教育基地
糧安天下,農穩社稷。糧食安全是國家發展的基礎,是穩定民心的重中之重,在新型糧食安全觀的指導下能夠實現糧食可持續生產和應對未知的世界糧食危機,因此開展新型糧食安全觀教育刻不容緩。糧食安全問題的本質與地理學科研究核心具有高度一致性,高中地理學科具有開展新型糧食安全觀教育的責任與優勢,將新型糧食安全觀融入高中地理教學中能夠有效增強學生對國家安全的認同感和使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