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斯頓?莫克
香港《南華早報》9月14日文章,原題:印度和中國如何將人力資本提升至更高層次 過去10年來,中國的勞動年齡人口一直在減少。相比之下,印度不斷增長的人口則很年輕;一半以上的印度人在30歲以下。同時,大西洋兩岸有不少知名的印度裔政商界領袖。'印度理工學院還為硅谷培養了大量人才。處于金字塔頂端的印度人蓬勃發展,處于底端的則不然。8月,印度城市失業率升至9.6%0年輕人和畢業生的失業情況更加嚴峻,女性的情況尤其嚴重。缺少好工作只是問題的一個方面。培訓不足也是一個關鍵因素。
在過去5年,印度具有競爭性技官麴中學和大學畢業生的數量有所下降,而同期中國這一數字卻在上升。在QQ世界大學排名中,中國在高等教育系統實力方面排名第八。韓國和日本也躋身前十名一凸顯了人力資本在東亞經濟崛起中的重要性。強大的人才將這些國家轉變為倉U新的領導者:它們合計占到2021年《專利合作條約》所有專利申請的一半以上。
根據經合組織2018年國際學生評估項目的結果,北祟、上海、江蘇和浙江15歲學生的表現優于世界各地的同齡人。印度在2009年獲得倒數第二名,此后十多年都沒有再參加該項目。印度參加了2021年的評估,但結果尚未公布。
印度的成人識字率為74.4%,而中國為96.8%。在中國,高等教育日益成'為一種必需品,學生通常被認為要經歷14年左右的學校教育,而在印度則是12.2年。印度教育面臨的十個基本挑戰是語言的多樣性。印度國內有120種語言,印地語是使用最廣泛的語言,但也只有57%的人口日常使用。中國有近300、種現用語言及多種方言,但書面語言是統一的。自1949年以來,中國在增加初等教育機會和掃除文盲方面做了出色的工作,為國家經濟從農業向制造業的轉變鋪平道路。
中印在人力資源開發方面面臨著相反的挑戰。對印度來說,目前是金字塔底部,對中國來說是頂部。隨著中國成為頂尖的人才生產國,它現在必須與美國及其西方盟友競爭。在吸引人才方面,中國不如美國那么輕松,對意識形態的強調可能是一個因素。此外,中國的學校雖教授批判性思維,但遠不及以色列和韓國等其他發達國家。香港在這方面可以發揮關鍵作用。這個城市得益于開放的經濟和全球視野,目前仍是吸引全球人才的磁石。
“人口即命運”只說對了一半。人力資本的質量對經濟發展同樣重要。像其他東亞經濟體一樣,中國在教育方面的出色成就是其經濟成功的基礎。中國人力發展的最后一步可能是最艱難的,這要求的不是更多的投資,而是更大的包容度。▲(作者溫斯頓?莫克,喬恒譯)
環球時報2022-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