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皓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全民守法是法治社會的基礎工程。普法工作要緊跟時代,在針對性和實效性上下功夫,落實‘誰執法誰普法’普法責任制,特別是要加強青少年法治教育,不斷提升全體公民法治意識和法治素養,使法治成為社會共識和基本準則。”我們應當深化思想認識,強化使命擔當。一是從黨和國家事業發展所處的歷史方位看。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廣泛,不僅對物質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長。”二是從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目標任務看。只有廣泛、深入、有效地開展法治宣傳教育,“推動普法工作守正創新、提質增效、全面發展,”才能筑牢全面依法治國的基礎、實現建設法治中國的目標。三是從融媒體時代媒介傳播的新特征看。2020年9月中辦、國辦印發的《關于加快推進媒體深度融合發展的意見》實施后,媒體融合實現了大發展、新飛躍。在這種情況下,充分發揮融媒體的新特點新優勢,有效開展法治宣傳,是媒體肩負的使命。
融媒體把既有共同點、又有互補性的不同媒體,從內容生產、傳播方式、技術支持、力量組織等方面進行全面整合,使新媒體與傳統媒體各自優長得到最大程度的競合,能夠極大拓展傳播載體、擴大傳播范圍、豐富傳播形式、便利傳播互動。相較以往內容單薄、形式單一的法治宣傳,融媒體法治宣傳有三個突出優勢:一是時效性更強。能夠及時發布、即時更新、快速解讀黨中央關于法治建設的決策部署、新通過的法律法規,第一時間報道立法進程、重大案件和熱點事件等法治新聞。二是互動性更強。融媒體傳播以用戶為中心,受眾由被動接受轉為主動參與,這就為法治宣傳中對受眾進行有針對性的引導和解疑釋惑等提供了極大便利。三是適應性更強。融媒體傳播的內容和方式多種多樣,能夠在法治宣傳中為不同年齡、文化程度、接受習慣的受眾提供不同選擇,從而擴大覆蓋面、提高普及率。這些都為法治宣傳創新發展提供了新機遇。
以往法治宣傳主要是通過官方會議、新聞發布、專題活動,或在報刊、廣播、電視、新聞網站開辦專版專欄、專題節目等方式進行,形式較單一、不夠接地氣,融媒體宣傳還很不夠,主要有“三缺”:一是缺乏專業人才。運用融媒體開展法治宣傳,既要儲備豐富的法律知識,還要掌握融合傳播的知識技能。目前,這種專業人才特別是既擅長融媒體宣傳、又有較好法治素養的復合型人才偏少,應大力培養全媒體人才。二是缺乏精品力作。一些地方和單位在法治宣傳中,只是把紙媒內容重發到新媒體上,形式新、內容活、接地氣、潤人心的法治宣傳作品不多,有的甚至一味追求點擊量、淪為“標題黨”。三是缺乏制度支撐。黨中央、國務院為推動媒體融合發展發布了多個文件,從重要意義、目標任務、工作原則等幾個方面,明確媒體深度融合發展的總體要求,作出了頂層設計,但一些地方宣傳部門和媒體還存在結合自身實際制定操作性強的辦法不夠,運用融媒體開展法治宣傳的制度化、規范化水平不高等等問題。這些都是我們必須積極應對的挑戰。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從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全局和戰略高度定位法治、布局法治、厲行法治,創造性提出了關于全面依法治國的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形成習近平法治思想。同時,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新聞輿論工作擺在重要位置,作出了加快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的戰略部署,強調要“運用信息革命成果,推動媒體融合向縱深發展”。習近平總書記這些重要思想和重要論述,為推動融媒體環境下的法治宣傳提供了根本遵循。我們要深入學習領會,吃透核心要義,用以指導實踐。要認真落實法治中國建設規劃及法治政府、法治社會建設等系列規劃,落實“八五”普法規劃和決議,落實《關于加快推進媒體深度融合發展的意見》等文件精神,堅持融媒體環境下法治宣傳的正確政治方向。
法治宣傳是一項政治性、業務性都很強的工作,應當把握規律,增強實效。要全面深刻地理解融媒體傳播理念,用全面、聯系、辯證、發展的觀點正確認識融媒體傳播的理念、形態、方式和載體,充分認識融媒體傳播關鍵在“融”,特別是平臺融合能夠使人們獲取信息的渠道多樣化,有效打破時空限制;受眾融合能夠吸引越來越多的受眾,有效擴大宣傳面;內容融合能夠使受眾接收到的內容更加豐富,更好地完成法治宣傳的目標任務。要積極探索、循序漸進,堅持以受眾信息需求為導向,應時而為、一家一策,盡力提供優質體驗;要“加強評估考核,加強督促檢查,推動媒體深度融合發展各項任務落到實處。”尤其要構建評估機制,規范運行,克服工作的隨意性,避免使這項工作虛化。
融媒體環境下法治宣傳要取得實效、長效,應當著重從推動全社會增強法治觀念、健全社會領域制度規范、加強權利保護、推進社會治理法治化、依法治理網絡空間、加強組織保障等六個方面發力,進一步提高法治宣傳的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和公眾的參與度。同時,要充分發揮融媒體的多平臺優勢和矩陣效應,提高法治宣傳的創造力、生命力、影響力和公眾的接受度。要加強專業人才培養,大力培養熟練掌握融媒體運作的專業法治宣傳人員,加強法律知識、法治宣傳實踐和融媒體技能等培訓,提高在融媒體環境下開展法治宣傳的能力本領。

圖為2019年“江淮風暴”執行攻堅行動淮北市分現場
加強融媒體環境下的法治宣傳教育,應當堅持創新為要,不斷創新理念機制,樹牢大局觀,增強前瞻性,推進制度化。
一要強化大局意識。要充分認識融媒體作為新興輿論陣地,是黨的新聞輿論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自覺把融媒體環境下的法治宣傳教育放在黨的宣傳思想工作大格局下、法治中國建設大背景下、媒體融合大趨勢下審視、思考和謀劃,與時俱進,銳意創新。推動融媒體環境下法治宣傳的創新發展,不能僅從單一角度考慮,而要從政治、法治、經濟、科技等多維度考量,從媒體發展階段性特征出發謀劃。法治宣傳既要做好頂層設計,又要切合基層實際,充分認識融媒體的多元性可以很好地適應基層群眾的法治需求,自下而上地提供法治宣傳的開拓根據;既要在宏觀上對融媒體進行指導,從而推動法治宣傳,又要根據基層反饋的普法情況和效果,有針對性地調整融媒體宣傳的思路和計劃,“以需求和消費的洞察與把握為基點來重構生產和分發”。
二要強化前瞻思維。媒體融合發展,一定程度上是以技術的創新和融合為支撐,是社會需求的進步。創新拓展法治宣傳,要遵循媒體發展規律,科學預判網絡深度嵌入背景下融媒體應用的方向和前景,針對未來可能出現的問題和現象預設應對方案;要加強對數字技術作為元技術平臺背景下信息技術、媒體傳播、人工智能等領域未來發展方向和受眾接受信息方式的分析研判,“用好5G、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區塊鏈、人工智能等信息技術革命成果,”超前思考、探索融媒體時代法治宣傳教育的創新點、突破口,搶占先機,把握主動;要“運用提前策劃意識,在事件發生之前就能賦予事件更高的站位、更深遠的意義、更豐富的內涵,以宣傳效果來倒逼工作成效。”
三要強化效果導向。融媒體傳播不是為了趕時髦、圖新鮮,而是為了追求更高品質、更好效果。“2021 年是中國新聞獎的媒體融合獎項評選的第四載,融媒作品表現亮眼,斬獲包括2個特等獎、11 個一等獎在內的多個獎項。”“從H5 到小程序,從慢直播到互動視頻,從數據可視化到動畫效果呈現,從SVG 互動到VR 全景,各種技術創新使得文字、圖片與音視頻實現了更加有機的融合,使得作品表現力和創新性更強。”要善于用足用好AR 等新型信息技術,提升宣傳內容的“顏值”,為受眾提供沉浸式、交互式體驗,不斷增強信息獲得感和視聽感受、情感共鳴。
四要強化制度規范。黨的十八大以來,已形成了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的一系列制度成果,并將媒體融合這一重要舉措上升為國家戰略,從國家治理層面出發,對各級黨委、宣傳管理部門、領導干部都提出了明確要求,有效推動了國家傳播治理的現代化,也為法治宣傳創新拓展提供了“推進劑”。進入新發展階段,要主動適應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需要,進一步健全支持和保障融媒體發展的政策、制度,確保融媒體時代國家媒介環境穩定發展、良性發展。要建立健全推進媒體深度融合發展的責任機制,在實踐中認真總結經驗教訓,創新完善方向正確、銜接緊密、協調有序、運行高效的融媒體環境下法治宣傳工作機制,為促進這項工作的創新發展提供更加有力的制度保障。
加強融媒體環境下的法治宣傳,要堅持移動為先,不斷創新拓展媒體傳播的方式載體,實現多樣性,增強靈活性,提高實效性。
一要下好融合“一盤棋”。要充分認識到隨著全媒體的不斷發展,已經出現了全程媒體、全息媒體、全員媒體、全效媒體,信息無處不在、無所不及、無人不用,在推進融媒體法治宣傳上要強化整體思維。要在現有基礎上,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在體制機制、政策措施、流程管理、人才技術等方面加快融合步伐,以加強移動傳播為導向,改造提升傳統媒體、創新做活新媒體、吸納引導自媒體,尤其要加快構建官媒對自媒體吸納和運用機制,增強融媒體宣傳的多樣性,避免融媒體成為紙媒的簡單位移。同時,還可以在融媒體法治宣傳中跨界融入服務應用功能,建構起更加寬廣、更為實用的法治宣傳平臺。
二要編好普法“一張網”。深刻認識到“人類社會已進入互聯網時代,宣傳思想工作面臨著媒體融合發展的時代課題,要求新時代宣傳思想工作要立足互聯網所帶來的媒體生態和輿論環境的深刻變革,強化融媒體思維”。“互聯網不僅僅是一個媒介,更本質的意義在于它是一種重新構建世界的結構性力量”。融媒體環境下的法治宣傳,“要以互聯網思維和全媒體視角深耕智慧普法,拓展普法網絡平臺。強化全國智慧普法平臺功能,推動與中國庭審公開網、中國裁判文書網等網絡平臺的信息共享,建立全國新媒體普法集群和矩陣,發揮‘學習強國’等平臺優勢,形成多級互動傳播,建設全國統一的法律、法規、規章、行政規范性文件、司法解釋和黨內法規信息平臺,及時更新數據,免費向公眾開放。”
三要擰緊傳播“一條線”。不同的時代有著不同的媒介載體,以往的傳統媒介沒有AR、VR、H5等諸多傳播手段,而今媒介種類尤為繁盛。為了更好推進法治宣傳,應對融媒體環境下的媒介結構進行系統整合與優化,打破媒介與媒介之間的界限,使得發行渠道的合與接收終端的分結合在一起,推動不同媒介載體由割裂向統一而又多樣的方向發展,促進融媒體更高層級的再分工,達到1+1>2的效果。

四要撐起基層“一片天”。媒介傳播的載體不僅僅是一種器具,也可以是一場活動、一個人物形象,人的主觀能動性給予了媒介更多的可能性。例如,基層普法工作中,常常有媒體或政府機構進行地推活動,通過各種小活動小節目與群眾互動,良性的信息交流使得法治宣傳潛移默化地進入人心。當前,創新拓展法治宣傳,還是要從群眾的需求做起,可以把融媒體與書籍、電影、公益廣告甚至鄉親們做的土菜、唱的山歌融合起來,以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把法治理念送入千家萬戶。要關注一些地方和單位面向全社會或婦女兒童、中小學生、老年人、殘疾人等特定群體舉辦的法律知識學習培訓、咨詢、競賽等活動,充分發揮融媒體優勢進行傳播方式的創造性轉化,增強傳統宣傳活動的吸引力和社會公眾的認同度、參與度。
創新拓展融媒體環境下的法治宣傳,仍然要堅持導向為魂、內容為王,注重內容的融通、拓展、轉化和更新,著重體現法治宣傳內容的權威性、豐富性、互補性和通俗性等特質。
一要創新確保導向正確的制度機制。新時代宣傳思想工作必須自覺承擔起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務。法治宣傳越是依托互聯網、融媒體,越要堅持正確輿論導向、突出政治引領,突出宣傳習近平法治思想、憲法和民法典,突出宣傳與推動高質量發展和社會治理現代化密切相關的法律法規,突出宣傳黨內法規。要發揮新媒體、融媒體傳播“短、新、快、活”等優勢,主動設置話題、開放評論和彈幕等,使輿論引導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要在創新融媒體法治宣傳中保證導向正確的運行機制、糾偏機制,建立負面清單,加強內容生產、分發、傳播等各環節的動態監測,實行閉環管理,把媒體融合中可能帶來的意識形態風險降到最低。
二要拓展確保內容品質的實踐路徑。善于對傳統媒體與新媒體取長補短,制作融合新聞,進行融媒體報道。“在傳播渠道多元化的環境下,主流媒體只有用目標受眾樂于接受的方式去呈現內容產品,才能在輿論場中立足并形成自己的優勢。這就需要通過創新讓內容產品有新意。”傳統主流媒體長久立足的根基之一就是內容生產的專業性、權威性和準確性,這是自媒體和其他新媒體無法完全取代的。比如,央媒具有高素質的采編隊伍、長期積累的品牌和公信力,每天都有大量高質量的原創信息產出。在融媒體時代的法治宣傳中,要更多地運用融媒體的技術力量,特別是“綜合運用H5、短視頻、直播、VR、AR、Vlog、海報、動圖、長圖、數據新聞、可視化表達等技術手段和傳播方式”,對傳統媒體生產的內容進行二度生產和創新傳播,使之得到更加靈活、多元的展現。同時,要在總結實踐經驗和實際效果的基礎上,探索建立融媒體法治宣傳內容質量標準和評估辦法,并隨著融媒體自身的發展進步,不斷進行更新和完善。
三要推動宣傳內容的個性定制。法治宣傳,既要講好黨領導人民創造的社會主義法治建設偉大成就,又要講好人民群眾有感有得的法治故事;既要準確宣傳法治原則、法理知識、法條內容等,又要深入淺出、形象生動、易懂易記;既要善講法言法語,又要會用群言群語;既要在文字上深入淺出,又要在音畫上扣人心弦,讓人聽得懂、記得住、用得了,使受眾有興趣、法治有溫度。要區別黨政機關、司法和執法機關、企事業單位、中小學和高校、城市和農村居民等不同對象,選擇不同內容、角度和媒體形態、傳播方式,開展個性化的法治宣傳,增強融媒體宣傳的針對性。
創新拓展融媒體環境下的法治宣傳,是時代進步所向、實踐發展所需、人民群眾所盼。我們應當深化認識、把握大勢,搶抓機遇、應對挑戰,藉由經濟發展、技術創新、社會穩定的大環境,多元化多方位多層次地推進創新,為實現全體公民的基本素質得到提高、法治觀念得到增強、社會治理法治化得到提升等普法目標貢獻智慧力量,在推動媒體融合發展、推進新時代法治宣傳的新征程上展現新的作為。
[1] 習近平.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提供有力法治保障[J].求是,2021(05).
[2] 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N].人民日報,2017-10-28.
[3] [12]中央宣傳部、司法部關于開展法治宣傳教育的第八個五年規劃(2021-2025年).
[4] [6][8]關于加快推進媒體深度融合發展的意見[N].光明日報,2020-9-27.
[5] 習近平.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體學習時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9-1-26.
[7] 喻國明.今天的媒介融合應當怎么做:從互聯網時代的常識到新傳播格局的大勢[N].教育傳媒研究,2019(04).
[9] [11]黃偉彬,洪春生.媒體融合視閾下宣傳思想工作的挑戰與進路[J].今傳媒,2021(06).
[10] 魏玲.論新媒體技術在主流媒體融合報道中的創新應用[J].科技傳播,2022(02下).
[13] [14]卜宇.十問:媒體融合傳播的實踐策略[J].傳媒,2022(01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