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敢教日月換新天》為例"/>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程穆遠
時至今日,許多國家一直把電視紀錄片作為反映國情、溝通世界、建構本國形象的重要載體。而作為“本土化”的紀錄片樣態,專題片應勢而生。2021年,由中共中央宣傳部、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國家廣播電視總局、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央檔案館、中央軍委政治工作部等單位聯合攝制的24集大型文獻專題片《敢教日月換新天》,聚焦建黨百年來中國共產黨為中華民族謀復興而不懈奮斗的歷史,僅在電視端,其內容觸達觀眾人數便突破10億次,而節目相關內容的全網點擊量更是達到了19.8 億次,上述數據均為近年來大型文獻專題片之最。《敢教日月換新天》的制作和播出,充分融入了全媒體理念,通過系統的敘事表達和奇觀化的視聽語言,讓節目本身兼具歷史的高度和紀實的寬度,實現了節目的主旨訴求。本文將以《敢教日月換新天》為研究對象,對國產文獻專題片的生產傳播進行思考和探究。
全媒體是在現代信息、通訊及網絡技術條件下,通過綜合運用文字、聲音、圖像和視頻等各種形式來展示傳播內容,并融合報紙、雜志、廣播、電視、網絡、手機等傳播媒介而形成的一種全新的傳播形態與運作模式。通過上述定義不難發現,業務模式和傳播形態都成為是否具備“全媒體思維”的重要指標,對專題片而言,業務模式等同于其制作模式,而傳播形態則等同于節目的播出渠道。
首先,從業務模式分析。文獻專題片在制作上充分利用了圖片、視頻、音頻等各類文獻材料,《敢教日月換新天》采用了全知視角即“上帝視角”進行敘事,以第一集《開天辟地》為例,從傳播內容來看,敘述者提及了鴉片戰爭、八國聯軍侵華戰爭、辛亥革命等歷史事件并融入了大量彌足珍貴且形式豐富的歷史資料,如4 分58秒八國聯軍侵華的影像資料、5 分08 秒孫中山《勉勵國民》講稿的原聲錄音、6 分56 秒清帝退位詔書、8分33秒1999年對李大釗之子李葆華的采訪片段、8 分40 秒北京大學文科哲學門師生合影、15 分30 秒1999 年對原中央文獻研究室研究員金沖及的采訪片段等,這些資料涵蓋了圖片、繪畫、音頻、視頻等,種類豐富,來源廣泛,全方位地展現了中國人民開天辟地的全過程。
其次,從傳播形態分析。以6月17日的第一輪預熱為例,《敢教日月換新天》24小時內獲全網報道6030篇次,點擊量5132.35萬,網民討論量21.7 萬次,節目充分利用全媒體平臺優勢,通過對主流平臺和潮流渠道的充分融合,讓《敢教日月換新天》的傳播范圍更為廣泛。節目不僅通過中央電視臺、央視網、央視頻等主流媒體平臺播出,也在深受年輕人喜愛的視頻平臺和社交平臺,如B 站(嗶哩嗶哩)、微博、抖音等平臺傳播,讓“央視出品”從傳統媒體矩陣中“破圈”,走向網絡潮流。有學者指出,“豎屏”的發展潛力巨大,特別是在主流價值的傳播上,有著傳統橫屏無法比擬的優勢。央視在立足傳統橫屏傳播的同時,也將豎屏敘事運用在了正片播出前的宣傳上。以“XX 給您說大片”為標題的《敢教日月換新天——主播說》系列豎屏視頻,啟用了康輝、朱廣權、王冰冰等一批深受青年群體喜愛的主持人陣容,他們用親切有趣的話語,當之無愧地成為了文獻專題片《敢教日月換新天》的“收視密碼”。豎屏視頻更好地滿足了受眾利用碎片化時間觀看的需求,擴大了節目的傳播力。
從節目制作中對多種形式的內容覆蓋,到節目傳播中全媒體平臺的寬域傳播,文獻專題片《敢教日月換新天》可謂成功做到了深度的全媒體制播。
《敢教日月換新天》借助由24 個相對獨立的小主題組合成的大板塊,即板塊式結構進行敘事,其優勢在于契合了觀眾的碎片化觀看需求,無論哪一個章節都能夠脫離主體而單獨存在,符合互聯網發散的思維特點和形式特征。但劣勢也十分明顯,過度獨立的內容容易使節目失去作為整體的價值。為平衡二者間的關系,節目充分利用了“場效應”,從首集《開天辟地》到末集《千秋偉業》,各集的傳播內容雖然自成一體,但指引激勵著中國共產黨不斷前行的精神動力,成為每一集的核心表達,形成了一種“內構力”。在“內構力”的作用下,專題片的統一性得到體現,讓觀眾感受到“形散而神不散”。

建黨百年征程是一個涉及政治、經濟、軍事、外交、民生等多方面的宏大命題,每一部分都不容忽視。為做好單集板塊的獨立敘事,節目在制作上通過豐富的蒙太奇手法讓《敢教日月換新天》擁有了厚重感和層次感,也成為了本片系統敘事的關鍵所在。立體蒙太奇是根據立體主義理論,即連續鏡頭同時出現,影像被分解為馬賽克而不表達任何時間持續性,電影《黑客帝國》中對同一動作不同角度的拍攝組接就屬于立體蒙太奇。而《敢教日月換新天》中采用了類似于立體蒙太奇的敘事手法,通過多組事件表達同一主題,強化主題的厚重感。以第15 集《復興之夢》為例,該部分講述了國家和人民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所做出的奮斗和展現的精神,包括郎平帶領中國女排奪冠的拼搏精神、袁隆平水稻夢中的奉獻精神、鄒斌砌墻故事中的工匠精神、李慶恒分揀快遞故事中的實干精神、米吉格道爾吉帶領牧民致富的創新精神、麥沛然芯片開發故事中的科技精神……多種精神的累積堅定了觀眾的理想信念,增強了中國夢的厚重感。而第14 集《改善民生》,在前言部分借用了清代詩人鄭板橋任濰縣知縣時所作的七言絕句“衙齋臥聽蕭蕭竹,疑是民間疾苦聲。些小吾曹州縣吏,一枝一葉總關情”,引用了習近平總書記在同中央黨校第一期縣委書記研修班學員座談時關于“民生”問題的重要講話,正片部分回到了21 世紀初“矛盾凸顯期”面臨的教育、醫療、農業等民生問題及黨中央采取的解決方法。引言部分和正片呈倒敘結構,運用了顛倒蒙太奇。正片中幾個話題在剪輯時獨立呈現,話分幾頭又在一個完整的敘事結構中表達出了黨對民生問題的重視,平行蒙太奇的運用增強了專題片的層次感。
從整體到局部,《敢教日月換新天》通過系統化的敘事,讓節目兼具統一性和獨立性,中國共產黨和中國共產黨人“敢教日月換新天”的宏偉主題也由此得以根植于觀者的內心。
人們常常將紀錄片看作是國家的相冊,這使得紀錄片肩負起承載國家記憶的重要任務,如何讓這本相冊看起來更具藝術美感和欣賞價值,成為了紀錄片和專題片創作過程中必須要解決的現實問題。《敢教日月換新天》標志著文獻專題片正式開始以“電影化”為制作標準,是央視“5G+4K/8K+AI”新格局下視覺層面的創新實踐;聽覺層面,節目最大限度地發揮了音樂和音響的效果,用高質感的視聽敘事引導觀眾建構起中國共產黨的百年人文景觀。
視覺效果上,首先,從片頭中的“千錘百煉”到戰爭中的“運動地圖”,節目大量使用4K三維動畫,目的在于提升畫面的整體質感,充分發揮科學技術對藝術創作的巨大推動作用。其次體現在運用人工智能影像修復技術(AI)對攝影和攝像作品的調教。本片所講述的歷史跨越幅度大,部分史料因技術環境和人文環境等原因,缺乏影像素材作為補充。此種情況下,攝影作品便成為了節目客觀敘事的重要組成部分。圖像作品屬于二維創作,其視覺效果遠不及影像作品,為克服這一問題,制作組結合先進的技術手段在后期制作上將二維圖片進行了立體化再現,第20 集《美麗中國》10 分35 秒-11 分31 秒講述了三代人在塞罕壩“造林”的故事,在對第一代務林人陳彥嫻的采訪中,伴隨著畫外音,出現了五張關于第一代務林人的照片,節目通過AI技術將被定格的攝影作品以類似于移鏡頭和推拉鏡頭的視覺效果予以呈現,照片瞬間被賦以鮮活之感。最后,除攝影素材外,攝像素材也是重要的文獻資料。在第一集《開天辟地》第11分10秒時提到了俄國的十月革命,并對十月革命勝利的影像片段進行修復,視頻內容從黑白到彩色的色調變化,對共產主義革命為國家、為人民生活帶來的變化賦予了影像含義。
聽覺效果上,音樂在專題片中具有概括主題思想和基本情緒的作用,可以反映集體意識,具有宣傳和教育目的,為了達到這一目的,節目在音樂和音響的使用上下足了功夫,仍以第一集《開天辟地》為例,先導片段中上海的現代城市圖景配以溫和的鋼琴曲,向觀眾傳遞了當下中國和諧安寧的情緒;在講述國家面臨的危機時,節奏緊湊的音響增添了緊張的氣氛,讓觀眾處于高度緊張中;在播放引用陳獨秀《醉江東》片段時,音樂中充滿了哀嘆悲憤之感;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學說研究會成立片段中,音樂的輕快激昂又同之前形成了對比,而中國一大召開時的音樂更讓觀眾肅然起敬。主題歌《終達所愿》更是在韓磊時而低沉、時而激昂的嗓音下,讓觀眾在憶苦思甜的同時,感受到了一股熱血在心中沸騰。從視覺到聽覺,《敢教日月換新天》無不震撼著觀眾的感官,用高質感的視聽語言激發了觀眾心底對民族復興的期待,渲染了濃厚的紅色氛圍。
分析以《敢教日月換新天》為代表的文獻專題片的成功之道,有助于推動國產專題片的創新與升級。除前文所述的“全媒體制播、系統敘事和高質感的視聽體驗”這三點國產專題片在創作和宣傳層面能夠吸收借鑒的因素外,筆者認為選題也是國產專題片需要繼續改進和深思熟慮的重要部分。針對《敢教日月換新天》的海外觀眾評論的研究表明,海外觀眾的基本評價是正向且積極的,這也從側面表明越來越多的海外觀眾希望通過專題片來認識并了解中國。《敢教日月換新天》從梳理歷史的視角出發,這一選題無疑是該專題片成功的重要因素,但也必然會引發同類題材的井噴式創作,進而導致“同質化”現象。因此,如何另辟蹊徑,讓國產專題片的創作始終充滿活力,成為必須思考和解決的問題。
每一個普通民眾的生活變遷都是祖國日益強大的印證與縮影,他們是與國家成就息息相關的一個個經濟生活“微細胞”,他們是富強中國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具體實踐的親歷者、見證者。以此為啟發,筆者認為國產專題片可以大量借助人民群眾的力量,從微觀視角發掘更多具有中國特色的選題,例如同每一個中國民眾都息息相關的傳統民俗、傳統節日、傳統技藝等。業界目前在電視節目的創作上已經有了很多極具啟發意義的實踐,如河南廣播電視臺的《唐宮夜宴》和《端午奇妙夜》,它們以“中國節日”為題材,將美輪美奐的中華元素帶入到晚會節目中,滿足了人民群眾對中國節日的想象和期待,成功破圈;又如央視出品的大型文化節目《典籍里的中國》,該節目聚焦于中華文化,將古籍以戲劇形式加以呈現,令人耳目一新。電視節目層面的豐富實踐表明,國產專題片可以從微觀視角出發,打破自身的局限,打造回應群眾期盼的選題,不斷增強國際影響力,豐富文化內涵。
文獻專題片《敢教日月換新天》充分地表達了中國共產黨百年歷史征程中的改革創新與豐碩成果,具有明顯的中國特色和中國品位。本文從全媒體視角出發,結合敘事結構和視聽體驗對其進行了研究,通過研究可以發現從節目的制作模式和傳播形態來看,《敢教日月換新天》都運用了廣泛的媒介渠道,屬于深度的全媒體制播模式;敘事結構上,得益于節目分集獨立性與整體統一性的有機結合,實現了系統化敘事;高質感的視聽語言,則體現在4K 三維動畫、AI技術和生動音樂的緊密配合,讓節目產生了足以震撼人心的視聽效果。最后,筆者在此基礎上,從選題的角度為國產專題片的創新和創作提供了以人民群眾需求為導向的微觀新路,希望國產專題片今后的生產制作能夠走出一條具備中國特色和中國氣質的新路。
[1] 許光.紀錄片傳播國家形象的策略[J].青年記者,2016(18).
[2] 畢耕.全媒體廣告傳播[M].北京:新華出版社,2017.
[3] 朱春陽.媒體融合發展的有益嘗試——評大型文獻專題片《敢教日月換新天》[N].人民日報,2021-7-5(06).
[4] 程前,趙振宇.豎屏劇的視覺美學及其局限性探究[J].中國電視,2021(01).
[5] 瑪麗-特蕾莎·茹爾諾.電影詞匯[M].曹軼譯.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2006.
[6] 徐錦,宋杰.歷史與本體語境下的紀錄片觀念思考[J].民族藝術研究,2021(03).
[7] 鐘大鵬.影視創作基礎[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19.
[8] 程前,趙振宇.文獻專題片海外觀眾評論文本情感的解構與溯源——基于《敢教日月換新天》YouTube平臺的評論樣本分析[J].電視研究,2021(11).
[9] 李洋,潘敏,張菁,劉娜.從《輝煌中國》看主旋律作品的創新與實踐[J].電視研究,201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