宦 燕,顧偉偉(通信作者),袁楊陽,李婷婷
(鹽城市第一人民醫院急診科 江蘇 鹽城 224002)
急性心肌梗死又稱心肌缺血性壞死,是由于患者冠狀動脈出現急性阻塞導致的供血驟減,進而出現心肌缺血壞死現象。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會出現不同程度的心肌酶增高、胸悶、胸痛、心律不齊、急性循環功能障礙等臨床表現,飲食不合理、情緒波動大、工作壓力大是其主要誘因,具有起病急、病情重、致死率高等特點。目前臨床上治療急性心肌梗死仍以恢復缺血心肌灌注、改善心功能為主,而積極高效、科學合理、系統規范的治療和護理流程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搶救成功的重要因素。急診護理路徑是一種新型的護理模式,其通過建立綠色通道,優化護理流程,能夠在最短的時間內確定一套適合患者救治及護理的方式,縮短患者在診斷和治療中的時間,保證患者得到盡早的救護,獲得理想的治療效果,維護患者的生命安全。本研究旨在探討急診護理路徑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應用效果,以期提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搶救成功率,現報道如下。
選取2021 年1 月—12 月在鹽城市第一人民醫院急診科收治的64 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各32 例。
納入標準:①符合急性心肌梗死相關診斷標準;②經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肌紅蛋白/心肌鈣蛋白(creatine kinase isoenzymes, CK-MB)等實驗室檢查、心電圖和影像學確診者;③胸痛時間<24 h。排除標準:①近期有手術史者;②外周血管形成血栓者;③合并心源性休克及心力衰竭等嚴重疾病;④搶救無效死亡者。觀察組男19 例,女13 例;年齡52 ~79 歲,平均年齡(64.90±3.86)歲;發病至入院時間為(64.90±3.86)d;下壁梗死12 例,前壁梗死17 例,其他部位梗死3 例;合并癥為高血壓15 例,糖尿病12 例,高脂血癥5 例。對照組男21 例,女11 例;年齡54 ~78 歲,平均年齡(66.29±3.37)歲;下壁梗死14 例,前壁梗死16 例,其他部位梗死2 例;合并癥為高血壓17 例,糖尿病12 例,高脂血癥3 例。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0.05),具有可比性。符合《赫爾辛基宣言》要求。
對照組實施鹽城市第一人民醫院急診科急性心肌梗死常規護理流程:(1)進行常規預檢分診、給予患者持續吸氧維持血氧飽和度在95%以上。(2)開放1 ~2 條靜脈通路。(3)遵照醫生處方予以硝酸甘油舌下含服或者靜脈滴注、阿司匹林300 mg 嚼服、嗎啡靜注鎮靜止痛。(4)完成十二導聯心電圖以確定心梗類型,進行心肌標志物水平、電解質和凝血功能等實驗室檢驗。
觀察組采用急診護理路徑:(1)組建急診護理路徑小組。由急診科醫生、高年資能力強的護理人員及護士長組成急診護理路徑小組,護士長負責統籌整體各項工作,征詢相關科室專家意見,查閱相關資料,對現有的急性心肌梗死護理流程進行全面評估,結合科室實際情況和專家建議,構建急診護理路徑程序及內容,采用等級責任制、專職化急救護理模式,重新規劃、分配工作時間,合理配置護理資源,從而實現高效率的護理管理過程,更好的完成快速分診、協助診治及轉運。(2)安排成員培訓。對小組成員進行專業教育和培訓,通過急救技能考核、情景模擬、講座等方式對成員進行集中培訓學習,介紹實施急診護理路徑目的、內容、注意事項等,熟悉并掌握急診護理路徑內容、相關操作技能以及護理行為規范等,提高小組成員的應變能力,縮短急診救護時間,提高患者的急診救治成功機會。(3)急診護理路徑實施。①緊急評估。患者入院后立即對患者意識、呼吸狀態、肢體功能、末梢循環情況等各項臨床體征及病情變化進行緊急評估;②快速分診。開放急救綠色通道,預檢接診后,立即將患者送入搶救大廳,聯系相關醫生搶救,為患者爭取更多寶貴的治療時間;③協助診治護理:搶救時遵循“定位、定人、定時、定則”的原則,在1 ~2 min 內完成患者氧氣吸入,調節氧流量2 ~5 L/min;3 min 內完成BP、SPO測量,5 min 內建立靜脈通道,10 min 內完成血液標本采集及送檢、十二導聯心電圖檢查,患者進入急診科后1 h 內完成轉運;④做好術前準備。需要介入治療的患者立即電話聯系導管室,再次評估心電圖并送入介入科,準確交接患者的臨床資料、生命體征、病情變化、治療經過用藥情況、各種管道管理等;⑤心理疏導。根據患者的年齡、職業、受教育程度進行個性化健康教育,幫助患者及家屬了解心肌梗死的發病機理、治療方法、飲食及運動等注意事項,做好患者及家屬心理護理,必要時給予患者鎮靜止痛。
(1)急救相關時間指標:比較兩組患者分診評估時間、完成心電圖時間、建立靜脈通路時間、靜脈采血時間、總搶救時間、住院時間等急救相關時間指標。(2)并發癥發生率及搶救成功率:并發癥主要比較心源性休克、室顫、心力衰竭等的發生率,并發癥總發生率=并發癥發生例數/病例數×100%;搶救成功率=搶救成功例數/病例數×100%。(3)護理滿意度:采用本院自制的護理工作滿意度調查表進比較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包括非常滿意、滿意、不滿意3 個級別,護理滿意度=(非常滿意+滿意)例數/本組總例數×100%。

護理后,觀察組患者的分診評估時間、完成心電圖時間、建立靜脈通路時間、靜脈采血時間、總搶救時間、住院時間等急救相關時間指標均少于對照組,總搶救時間、住院時間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急救相關時間指標比較(±s)
護理后,觀察組心源性休克、室顫、心力衰竭等并發癥總發生率(9.38%)低于對照組(31.25%),搶救成功率(96.88%)高于對照組(81.25%),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及搶救成功率比較[n(%)]
護理后,觀察組護理滿意度(96.88%)高于對照組(84.38%),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比較[n(%)]
急性心肌梗死是急診科常見的一種心血管疾病,主要表現為胸骨后疼痛,起病急,進展快。近年來,急性心肌梗死的發病率逐年上升,且呈年輕化趨勢,出現心肌梗死后1 h 內是致死風險最高的時間段,嚴重威脅患者的生命安全,需要及時開展搶救工作,早期有效的醫護救治是降低病死率并改善患者預后的關鍵因素。急診護理路徑是一種全新的、高效的護理模式,能夠針對心肌梗死疾病的特點,在循證醫學理念指導下形成的一套急救護理程序,有利于減少患者在救治、轉運過程中的被耽誤的時間,規范急救護理行為,優化搶救過程。
本文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的分診評估時間、完成心電圖時間、建立靜脈通路時間、靜脈采血時間、總搶救時間、住院時間等急救相關時間指標均少于對照組,總搶救時間、住院時間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0.05)。觀察組心源性休克、室顫、心力衰竭等并發癥總發生率(9.38%)低于對照組(31.25%),搶救成功率(96.88%)高于對照組(81.25%),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0.05)。與胡妙玲等、王富琴等、楊艷等研究結果基本一致。提示急診護理路徑干預效果顯著,能有效降低并發癥發生率,提高搶救成功率,分析原因:(1)應用急診護理路徑后護理人員的工作由被動執行醫囑到主動采取護理措施,可以根據患者的特點能夠快速制定個性化的護理計劃,在保證治療效果的同時盡可能地縮短各個環節的時間和減少醫療資源浪費,為患者搶救爭取更多的寶貴時間,大大提高了護理效率。(2)在急診護理路徑中成立急診護理路徑小組,進行培訓后分工明確細致,協助醫生進行病情評估,有利于掌握其病情信息,提供科學依據。(3)適時應用相關鎮痛藥物,密切監測患者生命體征,搶救時遵循“定位、定人、定時、定則”的原則,有利于減少并發癥的發生。(4)對患者進行個性化心理疏導,針對疾病做好健康教育,給予“有溫度”的人文關懷,能夠有效緩解患者的緊張、焦慮等不良情緒,促進患者預后,改善遵醫行為,提升急診科護理質量。
綜上所述,給予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急診護理路徑可有效縮短急救時間,降低并發癥發生率,提高搶救成功率,改善患者預后,值得臨床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