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麗敏,張育森,林曉旭
(深圳市人民醫院手術室 廣東 深圳 518000)
原發性肝癌是臨床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該病病情在發病早期一般較為隱匿,大多數患者在臨近晚期方被確診,失去了最佳的手術切除時機。眾多臨床研究指出,介入治療是原發性肝癌患者的常用治療方案,而科學合理的護理干預是確保介入手術治療及患者術后恢復效果得以優化的關鍵。早期康復護理是基于循證醫學發展而來的護理措施,重新組合醫學技術、護理方案等新理念用于護理措施的優化上,能夠降低手術創傷,減少并發癥,推進患者康復進展,減輕其痛苦。本研究旨在探討早期康復護理在原發性肝癌行介入治療患者中的應用效果,現報道如下。
選取2019 年12 月—2020 年12 月深圳市人民醫院收治的72 例行原發性肝癌行介入治療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各36 例。
納入標準:①經細胞學或病理學檢查確診為原發性肝癌;②無手術治療史;③患者無意識障礙,溝通功能良好。排除標準:①伴肝癌結節出血;②伴消化道梗阻癥狀;③合并心腦血管嚴重病變;④精神障礙。對照組男性20 例,女性16 例;年齡48 ~72 歲,平均年齡為(56.14±3.53)歲;其中17 例為左葉生長,16 例為右葉生長,3 例為雙葉生長。研究組男性19 例,女性17 例;年齡49 ~73 歲,平均年齡(57.08±3.31)歲;其中18 例為左葉生長,15 例為右葉生長,3 例為雙葉生長。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0.05),具有可比性。符合《赫爾辛基宣言》要求。
對照組予常規護理,對呼吸、感覺、循環等方面的生命體征及病情變化加以密切觀察,同時開展健康宣教、心理疏導、飲食指導及用藥指導等常規護理內容。研究組應用早期康復護理:(1)術前與患者及其家屬加強過交流溝通,告知其盡早下床鍛煉的重要意義,使其明確術后康復過程中可能會出現的不良反應情況及處置方案,講述術中配合要點提升其手術配合度。同時向患者詳解肝癌相關知識及介入治療必要性、安全性。(2)術日對患者開展深呼吸、用鼻子緩慢吸氣、正確咳嗽排痰、踝泵運動、床上翻身等康復指導,告知其進食的早飯要保證清淡易消化,術前2 h 左右飲用適量溫水,輸注適量0.9%氯化鈉溶液或葡萄糖溶液,以維持術中血糖、水電解質平衡。術中完善保暖操作以規避術中低體溫,密切關注患者體溫變化、生命體征指標、尿量變化及神志狀況,若發現呼吸困難、惡心嘔吐等不良征兆需馬上協助醫師進行對癥處理。(3)術后囑其進食易消化的高維生素、高熱量的食物,保持每3 小時500 mL 的飲水量,囑其伸直制動患肢3、7 h 后再進行床下活動。患者每日輸液量在滿足足夠飲水量、生命體征平穩的前提下,控制在900 ~1 000 mL。疼痛是術后普遍存在的癥狀,對患者的術后康復會產生不利影響,因此,要做好疼痛管理,積極了解其疼痛感受,通過注意力轉移等方法弱化其疼痛感,盡量減少止痛藥用量。為患者制定術后康復活動計劃并進行監督,術后1 d 協助患者完成床上活動四肢、翻身、坐起等活動,術后2 d 重復上述鍛煉后,開展獨立坐起訓練,繼而延伸至床邊站立,術后3 d 輔助其進行床邊緩慢移動訓練。(4)并發癥護理:密切檢測術后患者各項生命體征,觀察其有無胸痛、呼吸困難、咳嗽等癥狀,若出現上次癥狀需馬上實施針對性處理。對患者的深呼吸進行有效指導,緩解其咳嗽癥狀,并通過按摩床等康復器材加強患者的機體功能鍛煉。結合患者身體恢復情況制定更加科學合理的康復訓練計劃,并進行操作方法指導。
(1)詳細記錄兩組術后首次下床活動、排氣、排便時間并比較。(2)統計兩組術后并發癥情況,包括皮下血腫、壓瘡、惡心嘔吐、腹痛腹脹,分別計算各自并發癥發生率并比較。(3)采用研究者自擬的滿意度量表評估兩組對護理服務的滿意度情況,包括非常滿意、滿意、一般滿意、不滿意4 個級別,總滿意度=(非常滿意+滿意+一般滿意)例數/本組總例數×100%。(4)抽取患者空腹靜脈血進行檢測以評估肝功能改善情況,包括血清白蛋白、谷草轉氨酶及谷丙轉氨酶等指標。(5)采用生活質量問卷(Quality of Life Questionnare-Core 30,QLQ-30)評估患者生活質量,包括軀體功能、情感功能、角色功能、社會功能4 項內容,每項分值0 ~10 分,分數越高表示其生活質量越佳。

護理后,研究組首次下床活動、排氣、排便時間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術后恢復指標比較(±s, h)
護理后,研究組并發癥總發生率(13.89%)低于對照組(36.11%),差異有統計學意義(<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比較[n(%)]
護理后,研究組護理總滿意度(97.22%)高于對照組(83.33%),差異有統計學意義(<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比較[n(%)]
護理前,兩組的血清白蛋白、谷草轉氨酶及谷丙轉氨酶等肝功能指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0.05);護理后,研究組的血清白蛋白、谷草轉氨酶及谷丙轉氨酶等肝功能指標均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術后恢復指標比較(±s)
護理前,兩組的軀體功能、情感功能、角色功能、社會功能等生活質量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0.05);護理后,研究組的軀體功能、情感功能、角色功能、社會功能等生活質量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0.05),見表5。

表5 兩組患者術后恢復指標比較(±s,分)

表5(續)
近年來,我國原發性肝癌發病率呈現逐年攀升的趨勢,該病病死率較高,嚴重威脅患者生命安全。原發性肝癌的發病機制、致病原因尚未形成統一定論,一般認為與病毒性肝炎、肝硬化等肝部疾病及黃曲霉素致癌物等有關。介入治療方案具有操作便捷、耗時短、并發癥少、療效佳等優勢,現已被廣泛地用于原發性肝癌治療中。圍術期配合恰當的護理操作方能夠進一步優化治療效果,促進患者更快恢復。
快速康復護理理念注重早期拔管、早期下床活動,是一種新型護理模式。本文結果顯示,研究組術后首次下床活動、排氣、排便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0.05);研究組并發癥總發生率(13.89%)低于對照組(36.11%),差異有統計學意義(<0.05);研究組護理總滿意度(97.22%)高于對照組(83.33%),差異有統計學意義(<0.05)。提示早期康復護理的應用效果顯著優于常規護理。分析原因:(1)早期康復護理會根據患者需求在術前加以針對性的健康宣教,緩解其心理壓力,提升其康復積極性。(2)早期康復護理不要求患者在術前禁食禁飲12 h,且該護理模式中,在術前2 h 為患者輸注適量0.9%氯化鈉溶液、葡萄糖溶液等,會減輕應激反應,避免出現血糖水平失衡以及水電解質紊亂情況,弱化并發癥傾向,有利于患者術后快速康復。(3)術后早期結合患者恢復情況輔助其進行床上活動四肢、翻身、坐起、獨立坐起訓練,以及床邊站立、床邊緩慢移動訓練等運動,能夠幫助患者盡早恢復機體功能,幫助其正常進食及消化,促使胃腸功能快速恢復,改善機體抵抗力、免疫力,促進肝臟功能恢復,減少并發癥,減輕其痛苦,改善術后生活質量,提高患者護理滿意度。本研究中,研究組護理后的血清白蛋白、谷草轉氨酶及谷丙轉氨酶等肝功能指標均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0.05);研究組護理后的軀體功能、情感功能、角色功能、社會功能等生活質量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0.05)。充分證實給予原發性肝癌行介入治療患者早期康復護理對于肝功能及生活質量的改善效果。快速康復護理提倡術后早期開展下床活動,減少了患者臥床時間,降低了壓瘡的發生風險,提高了患者術后恢復舒適度,進而改善了患者睡眠質量,保證了患者的生活質量。
綜上所述,給予原發性肝癌行介入治療患者早期康復護理,可有效縮短其康復時間,減少并發癥,改善肝功能,提升患者生活質量及滿意度,值得臨床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