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瓊,郭文軍,楊如霄,葉慶明
(深圳市龍華區人民醫院疼痛科 廣東 深圳 518109)
腰背肌筋膜炎是臨床上常見疾病,根治難度較大。小針刀具有操作難度小、快捷、廉價的優勢,是腰背肌筋膜炎最主要的治療方法,但該治療方案的效果個體差異較大,同時有造成血管損傷及神經和肌腱誤傷的潛在風險,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在臨床中的使用范圍。肌骨超聲能夠更加清晰地展現患者的肌肉、骨質、肌腱以及血管結構等,聯合應用肌骨超聲可最大程度地避免針刀治療的風險,提高治療安全性。本研究旨在探討肌骨超聲引導針刀治療方法在腰背肌筋膜炎治療中的臨床效果,現報道如下。
選取2019 年10 月—2020 年11 月深圳市龍華區人民醫院接受診治的104 例腰背肌筋膜炎患者,隨機分為試驗組(= 53)與對照組(= 51)。
納入標準:①均滿足《臨床診療指南骨科分冊》中關于腰背肌筋膜炎的診斷標準;②年齡18 ~65 歲的患者;③個人資料齊全,認知狀態良好;④無暈針史。排除標準:①針刀禁忌證者;②合并其他胸腰椎疾病或骨質疏松患者;③參與研究前使用止痛藥物者;④妊娠/哺乳期女性;⑤精神疾病或思維、交流障礙者;⑥嚴重心腦血管疾病者。試驗組男性34 例,女性19 例;年齡35 ~58 歲,平均年齡(40.9±6.1)歲;病程1 ~4 年,平均病程(2.4±0.5)年。對照組男性30 例,女性21 例;年齡27 ~57 歲,平均年齡(41.6±5.4)歲;病程1 ~6 年,平均病程(2.7±0.7)年。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符合《赫爾辛基宣言》要求。
對照組行常規針刀治療:(1)將患者調整至舒適度高的體位,作常規消毒和麻醉處理。(2)根據定點、定向、加壓分離和刺入的4 項基本步驟進針。(3)針刀刀口線平行肌纖維韌帶方向,優先以縱向作疏通,后行橫向剝離,待到完全松解后出針。(4)出針后以棉花適力按壓,并常規于創口敷貼。試驗組在對照組基礎上行肌骨超聲引導針刀治療:(1)為保證研究的客觀性,本組操作醫師與對照組一致。(2)調整體位后,將耦合劑涂抹于超聲探頭上于超聲機下詳細顯現相關的組織結構,條索狀物和結節結疤處即為病灶。(3)完成常規消毒和麻醉處理后,根據定點、定向、加壓分離和刺入的4 項基本步驟進針,待超聲引導下組織粘連松解后出針。
(1)療效判定:參照《中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將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分為4 個級別。①治愈,患者治療后臨床癥狀消除,患者腰部活動正常不受限;②顯效,疼痛基本消失,但在劇烈活動或勞動后,會出現局部的酸脹、沉重感;③有效,疼痛較治療前明顯好轉,存在局部輕度的壓痛;④無效,未達到上述3 項標準之一或疼痛、酸脹、活動受限等情況加劇。有效率=(治愈+顯效+有效)例數/本組總例數×100%。(2)疼痛程度:采用疼痛視覺模擬評分(Visual Analogue Score, VAS)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疼痛程度。0 分為無痛,10 分為劇烈疼痛需干預,評分越高表示患者的自覺疼痛感越明顯。(3)生活質量:采用Brathel 量表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生活質量。評分越高表示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越好。(4)舒適度:采用舒適狀況量表(General Comfort Questionnaire, GCQ)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舒適程度,量表包括生理和心理2 個維度,評分越高表示患者的舒適度越好。(5)比較兩組患者的不良反應發生率。

治療后,試驗組治療總有效率(94.34%)高于對照組(80.39%),差異有統計學意義(<0.05),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有效率比較[n(%)]
治療前,兩組疼痛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0.05);治療后2、4 周,試驗組患者的疼痛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0.05),見表2。

表2 兩組腰背肌筋膜炎患者VAS 評分比較(±s,分)
治療前,兩組Brathel 指數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0.05);治療后1、2、4 周,試驗組患者的生活質量評分均優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0.05),見表3。

表3 兩組腰背肌筋膜炎患者Brathel 評分比較(±s,分)
治療前,兩組舒適度生理和心理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0.05);治療后,試驗組患者生理、心理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0.05),見表4。

表4 兩組腰背肌筋膜炎患者舒適度評分比較(±s,分)
治療后,試驗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3.77%)低于對照組患者(15.69%),差異有統計學意義(<0.05),見表5。

表5 兩組腰背肌筋膜炎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n(%)]
腰背肌筋膜炎的治療。腰背肌筋膜炎是由于多種原因綜合作用導致的局部急慢性疼痛,不僅會給患者生活行為造成影響,還會導致患者產生負性心理。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行為習慣的改變及社會老齡化進程的推進,腰背肌筋膜炎的發病率逐年增長,已成為威脅人們健康的主要疾病。中醫藥內服、針刺是治療腰背肌筋膜炎的有效方法。相關研究表明,中藥聯合方案治療腰背肌筋膜炎可取得理想的治療效果,但由于其治療的周期較長,患者的依從性不高,會對治療效果產生較大影響。小針刀具有便攜、操作難度小、價格低廉的優勢,現代醫學研究顯示,采用小針刀對疼痛點的刺激,進而破壞受損神經終極區,能夠改善患者腰背肌筋膜炎疼痛等癥狀,改善局部血液循環,消除或抑制炎癥反應物質,促進患者局部功能的恢復。但是小針刀治療不涉及任何輔助方法,所有操作全部依靠術者的臨床經驗和主觀感覺,不確定性相對較大,有造成神經、血管和肌腱損傷的可能,這也對其臨床價值造成了影響。
肌骨超聲的特點。肌骨超聲是借助不同組織的聲阻抗特性的不同而專門應用于骨骼和肌肉系統的一種超聲檢測手段。當超聲波進入不同組織時,會形成不同的聲阻抗差,進而表現出不同的回聲,并以此為基礎客觀反映出相應組織中的病變情況,隨著臨床研究的深入,肌骨超聲在臨床治療中取得了顯著的成效。相對于其他影像學方法,肌骨超聲有著其獨到的優勢。與X 線片比較,肌骨超聲能夠更加清晰的反映出神經、肌肉等相關組織的病理變化,同時不存在輻射性。CT、MRI 2 種方法的精密度雖然高于肌骨超聲,但是對于器械的要求比較高,同時必須在特定的場地進行檢查。此外,肌骨超聲的重量更輕,在使用的效率上更高,能夠幫助醫師更加詳細的掌握治療進程,同時肌骨超聲的使用成本更低,適宜于多數患者。肌骨超聲引導針刀最大的優勢在于,借助超聲探頭讓操作者更加直觀清晰的了解患者筋膜、肌腱和肌肉等相關組織的狀態,從而對進針的方向和深度作出科學的理論支持,一方面最大程度的避免了傳統針刀治療方案位置不明確引起的剝離過多等問題,另一方面也規避了對周圍組織造成的不必要損傷。相對于傳統針刀治療,在肌骨超聲下進行治療不僅治療效果更有保證,還能夠規避風險,縮短患者康復進程。
本文結果顯示,治療后,試驗組治療總有效率(94.34%)高于對照組(80.39%),差異有統計學意義(<0.05)。提示肌骨超聲提供的視野,能夠更精確地清除病灶,從而取得更顯著的治療效果。試驗組患者干預后的疼痛評分均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0.05)。提示肌骨超聲引導下的針刀治療,較常規針刀治療方法,能夠更好地規避不必要的創傷,緩解患者治療后恢復階段的疼痛狀況,為患者的術后康復打下堅實的基礎。是否出現并發癥或并發癥的嚴重程度也是臨床上評價治療的關鍵指標。本文結果顯示,試驗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3.77%)低于對照組患者(15.69%),差異有統計學意義(<0.05)。提示肌骨超聲的介入能夠提高治療的精準度,在確定進針方向的基礎上,最大程度的規避中樞神經血管,將針刀治療的傷害進一步降低。此外,隨著治療效果和安全性的提升,試驗組患者治療后的生活質量改善情況也更加明顯。治療后2、4 周,試驗組患者的VAS 評分均低于對照組,1、2、4 周,試驗組患者的Brathel 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0.05);治療后,試驗組患者生理、心理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0.05)。提示肌骨超聲引導下的小針刀治療能夠顯著改善腰背肌筋膜炎患者的負性心理,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
綜上所述,給予腰背肌筋膜炎患者肌骨超聲引導下實施針刀治療,能夠有效規避常規針刀治療的局限性,提高患者治療效果,改善患者中遠期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