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苗苗
(寶雞文理學院外國語學院,陜西 寶雞 721013)
EFL學生普遍認為學術英語寫作是一項艱巨的任務,同時EFL教師過分關注分句內的語法錯誤而忽視訓練連貫性。連貫性在寫作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是連接話語或句子之間含義的紐帶。文章以英語綜合寫作為研究對象,考慮到綜合寫作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寫作評估的真實性和有效性。以托福綜合寫作為例,評分標準中明確提出對連貫性要求,可見其在學術寫作能力評價中的重要性。然而在實際寫作練習中,學生幾乎只關注單詞與句子層面的提高,忽略文本結構的連貫性。
Mathesius(1939)認為主位(Theme)是說話的起點,是信息的出發點;而述位(Rheme)是所說的內容,是對所說信息的評論[1]。Halliday(1985)則認為主位是句子的開始,確定某一主題;而述位是句子的剩余部分,是關于這個主題的內容[2]。主位按照其復雜程度,可分為三種形式:單項主位、復項主位和句子主位(Halliday,2000)[3]。單項主位指的是名詞詞組、副詞詞組或介詞詞組這些不再能分為更小主題的單位;復項主位包括三種具體的組成:語篇主位、人際主位和話題主位。一般語篇主位和人際主位出現在話題主位之前;句子主位按照字面意思理解即是由句子充當的主位,根據句子的類型又可細分為從屬句和并列句。
關于主位的功能,主要有兩個層面。從句子層面,Danes(1974)認為主位具有追溯功能和預期功能[4]。從文本層面,Tompson(2013)指出主位的四種功能:①表明文本內容是在維持還是推進;②說明(或改變)后文句子的結構;③標記文本各部分之間的邊界;④傳達作者的想法是一個有用的起點[5]。通過對語篇中主位信息的分析,是可以了解文本信息的出發點、了解信息排序和文本構架特征。
在主位和述位理論的基礎上,Danes(1974)提出了主位推進模式(Thematic Progression),即主位和述位之間的信息交換。他認為主位的選擇和排列聯系整個文章的段落和篇章,因此主位推進可以被視為整篇文章的“骨架”。Eggins(2004)也曾強調主位和述位的關系,將主位與先前的述位聯系起來,語言從一條信息流暢地流向另一條信息,并且思想在充分闡述的情況下向前發展,這會產生結構緊湊的文本[6]。由此可見,主位推進有助于文本的連貫性。Danes(1974)介紹了四種主位推進模式:①簡單線性模式(STP),即前句的述位成為后句的主位;②延續主位模式(CTP),即前句的主位延續到后句的主位,或者是同一主位連接不同述位;③派生主位模式(DTP),即前句的超主位派生后句的不同主位;④分裂述位模式(SRP),即前句的述位分裂為后句的不同主位。文獻中還有另外兩種模式:①交叉主位模式(CTP),即前句的主位變成后句的述位;②延續述位模式(CRT),即前句的述位延續到后句的述位。
Eggins(2004)提出關于文本連貫性水平參數,總共有四個等級:良好、一般、較差、差。良好的連貫性表現為段落內部有一致的主位推進模式;一般表現為段落內部的主位推進模式多變;較差表現為段落中間會出現新的主題;差表現為沒有使用主位推進模式。以此連貫性水平為參考,通過對文本主位推進模式的分析,寫作中的連貫性評價變得有據可依。
語篇文本選擇托福綜合寫作,因為從測試學角度來看,綜合寫作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寫作評估的真實性和有效性(Plakans,2009)[7]。托福綜合寫作要求考生閱讀一篇學術短文并聽一段學術講座之后,寫一篇約為150~225字,結構清晰、連貫的文章,并顯示講座要點與閱讀要點之間的關系。文章選取一篇官方樣文與一篇學生作文進行對比研究。官方樣文241詞17個句子單位,學生作文245詞18個句子單位,兩篇文章在單詞數量和句子單位兩個方面非常相似,有利于語篇對比分析。以上述主位推進理論為基礎,對比分析兩篇文章主位推進模式的特點,以此分析兩篇文章的連貫性表現,并提出針對型的教學建議。文本的具體分析步驟如下:
(1)采用Halliday的主位識別標準,分別在兩個文本中識別主位和述位并編號。
(2)采用Danes的主位推進理論分析兩篇文本的主位推進模式。
(3)采用Eggins的連貫性參數分析兩篇文本的連貫性表現。
根據Halliday的主位識別標準,兩篇文章在主位的選擇上整體相似。通過對比分析,發現兩篇文章均大量使用單項主位和復項主位,少量的句子主位。單項主位中,名詞主位占比最多。最常出現名詞主位是passage,speaker,professor,author等,這些單個名詞主位在綜合寫作中的出現,反映了文本中的觀點非作者本人提出,而是在閱讀文本或者聽力講座中提出。這種“出發點”是學術總結中用于識別信息來源的必要條件。由此可見,學生作文在主位作為信息“出發點”這個方面,考慮是正確的。另外,還發現兩篇文章中出現一些語篇主位,如first,second,third。這些主位用于組織文本的結構,表明演講者的三個觀點與閱讀文本中的三個觀點一一對應。鑒于托福綜合寫作的要求是對比閱讀文本和聽力講座的觀點,那這種語篇主位的使用也是必要的,它能展示作者精心策劃學術論文組織結構的寫作策略(Thompson,2013)。綜上所述,學生作文與官方樣文在主位選擇上差別不大,均符合托福綜合寫作的特征。
根據文獻中的六種主位推進模式分析可得,并不是所有的主位推進模式都出現在官方樣文和學生作文中。官方樣文的主位推進模式比較統一,主要體現為簡單線性模式(59%)。而學生作文中主要有三種模式:簡單線性模式(22%),延續主位模式(17%),延續述位模式(17%)。不同模式的具體使用頻率如表1所示:

表1 官方樣文與學生作文主位推進模式
選取官方樣文第二小段為分析對象(表2),這一段共5句話,句3的述位“free rides”,由句4的主位“some”代替;句4的述位“didn't work hard but got recognition for their success nonetheless.”由句3的主位“this”代替;句5的述位“people who worked hard”由句4的主位“they”代替;句7的主位“this”代替了句6的述位“they weren't allowed to‘shine’”。由此得出,句3到句7連續5句話體現了STP模式。綜上,段內保持STP這種主位推進模式,反映了良好的連貫性特征。

表2 官方樣文主位推進模式
對比之下,學生作文主位推進模式多變,選取學生作文第二小段為分析對象(表3),這一段共6句話,句4的述位“American consumers”,由句5的主位“they”代替,體現STP模式。句6的主位“they”延續了句5的主位“they”,體現CTP模式。同時,句6的述位“it”延續了句5的述位“eco-certification of the woods companies”,體現了CRP模式。句7出現主題“professor”,通過“but”引出,說明開始討論新的主題,但是通過分析未發現合理的轉折邏輯。句8的主位“consumers”又作為一個新的主題出現,延續到句9的主位“consumers”,體現了CTP模式。同時,句8的述位也延續到句9的述位,又一次體現了CRP模式。雖然CRP模式是可以接受的,但是過多使用會使文本連貫性減弱。綜上,在第二小段內部,不同的主位推進模式交叉使用,使得文本的連貫性遭到破壞。

表3 學生作文主位推進模式
綜合以上分析,官方樣文和學生作文雖然在主題選擇上差別不大,但是在主位推進上有明顯的差異。官方樣文中主要體現為統一的簡單線性模式,在段落內部能保持一致的主位推進模式,對主題的闡述流暢清晰。相比之下,學生作文則在一段中發現三種不同模式,主位推進多變,同時還有新的主題在段落中間出現。根據這些特征對照Eggins的連貫水平參數(2004),良好的連貫性表現為段落內部有一致的主位推進模式,而一般表現為段落內部的主位推進模式多變,較差表現為段落中間會出現新的主題。因此,官方樣文的連貫性評價為良好,而學生作文的連貫性評價為較差。
根據以上分析,可看到學生綜合寫作和官方樣文在連貫性存在一定差距。究其原因,是學生缺少文本分析的專業知識,對主位推進沒有認知。導致這個問題的可能原因是在英語寫作指導中,更多關注重點語法錯誤,忽略文本的組織結構問題。幫助學生寫出連貫的文章應該是寫作教師的一項重要任務。
根據上述相關語篇分析理論,建議寫作課在設計過程中加入以下三個環節。①閱讀文本分析:鑒于閱讀文本都是關于學術領域的內容,符合學術寫作的標準;通過文本的閱讀,啟發學生思考文本中的連貫性;當學生遇到困難的時候,可以借機介紹文本分析的相關理論,如主位、述位以及主位推進模式;通過文本分析,學生會逐漸意識到文本中的連貫性不是靠感覺,而是可以通過一種科學、理性的手段來實現。②句子排序和句子插入:將閱讀原文段落中的句子打亂順序,要求學生找線索重新排序,或是挑選出段落中的某一句子,要求學生尋找合適位置插入;通過句子排序和句子插入的練習,可以促進理論知識的實踐和運用。③閱讀內容重寫:在學生對主位推進模式熟悉之后,要求學生產出一小段寫作重述閱讀內容,以此評價學生對閱讀文本中連貫性的意識以及結果表現。將文本分析這個語言學的理論巧妙地融合在寫作教學中,可以幫助學生提高寫作的連貫性。
連貫性在寫作能力的考量中很重要,通過對比官方樣文和學生作文,發現學生作文中存在連貫問題。一部分原因歸為學生缺少關于文本連貫性相關專業知識,另一部分則和寫作課堂多強調語法忽略文本結構性的重點相關。針對這一問題,建議教師可以在寫作課加入閱讀文本分析、句子排序與插入、閱讀內容重寫這三個環節的教學活動,幫助學生實現對文本連貫性的認知、練習和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