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艷旸
(咸陽師范學院,陜西 咸陽 712000)
在當今世界科技發展和人類進步的時代背景下,經濟全球化和區域經濟一體化的不斷加強對英語專業人才的培養提出了全新的要求。英語專業人才不僅需要掌握熟練的語言技能,擁有厚實的英語語言文學專業知識和其他知識,還要具有較高的人文素養、廣博的文化知識并且成為能夠熟練運用英語勝任各項政治、經濟、管理、翻譯和跨文化交際等工作的復合型人才。社會對英語專業人才多元化的需求是大勢所趨,越來越多的應用型、復合型人才在工作崗位中備受青睞[1]。
英語專業尤其是地方應用型高校,在課程設置和人才培養方案上更應遵照《普通高等學校本科英語類專業教學指南》的指導,在培養從事教學、科研和其他行業部門的優秀外語人才的同時,不斷開拓學生的創新精神,拓寬國際視野,提升思辨能力。這就需要學生在本科階段通過課堂學習詞匯、語法、文學、社會和歷史文化等方面的知識等掌握知識,并通過閱讀,運用詞匯的積累,讀懂專業文獻、英文報刊等途徑,了解國內外文化差異、學科研究的最新動向和意識形態、價值觀念等方面的不同。
《英語報刊閱讀》課程大多選用英美主流媒體有關政治、經濟、文化、科技和教育等方面的報道,用原汁原味的語言呈現西方人的政治理念、道德標準、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報刊文章貼近現實,以充實有趣的內容,運用現代化的語言展現不同題材的報道,是英語專業學生閱讀中非常合適的教學材料。學生在閱讀的同時,不僅開闊了文化視野,面對不同的態度和觀點,思辨能力也得到相應的鍛煉和提升。
《英語報刊閱讀》是英語專業本科生的一門專業必修課,詞義面寬且詞匯量大,除語言基本功之外,學生還應掌握一定的讀報知識以及和西方社會生活息息相關的政治常識、經濟政策和文化習俗。英語報刊題材廣泛,內容豐富,它上至天文地理,下至人文生活,包括了政治、經濟、外交、軍事、法律、科技、社會、宗教、文教、旅游等多個方面的內容,可謂無所不包,是人類社會的百科全書。閱讀英文報刊文章可以拓寬視野,增長知識,學習現代英語,了解世界,在閱讀中獲取信息。由于報刊語言的簡短、新穎、奇特、靈活等特點,且內容貼近當前實際,它不僅語言豐富,內容有趣,而且具有較強的實用性和專業性,在外語的學習過程中,深受語言學習者的青睞。在教學過程中,針對課程特點,教師不僅要對課程要求的重難點進行深入細致的講解,更要著重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和人文素養,從而使學生更加了解這門課程的特點,學會全面地看待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
首先,詞義面和詞匯量是準確理解文章內容的重要突破口。新聞語言不同于精讀課本中的規范語言,它會用抽象意義的詞來代表具體意義的詞,也常采用一詞多義的表達方式,這樣一來,如果僅僅了解其中一種,則無法準確理解文章內容。例如,Indeed,in many regions,“forestry”is synonymous with plantation culture.在許多地區,所謂林業,事實上就是森林栽培的同義詞。在這里culture指“栽培”而非“文化”。隨著時代的進步,在拓寬詞義面的同時,報刊文章往往在表達中常融入“新詞”,以體現語言的發展變化。這些或由舊詞衍生出的新意,或是隨著時代變化產生的新的表達方式成為能否準確理解文章的重要因素。
其次,《英語報刊閱讀》課程要求學生不僅要掌握語言知識,還要具備一定的讀報常識。只有掌握了報刊文章的基本結構和組成部分等相關知識,才能準確地理解文章內容,避免誤解現象的發生。英語報刊文章一般由標題、電頭、導語和正文組成,其重要性依次遞減,呈“倒金字塔”式[2]。標題作為提示新聞內容的重要部分,以其獨特的形式,利用修辭和句法手段,簡單扼要,立意新穎,精美動人的文字形式濃縮新聞的基本內容,使讀者一覽而知其大概。然而隨著語言的不斷發展,報刊英語廣泛使用生造詞、外來詞和創新詞等各種新奇詞匯吸引讀者。同時,運用縮略詞、節縮詞和短小詞等節省出版空間,從而體現其準確、新奇和簡潔等特點。作為消息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的導語,也采用“要點式”“直呼式”“概括式”和“描寫式”等不同方式凸顯其引人入勝、內容豐富和簡潔明了的特點。
再次,報刊閱讀不僅受到語言因素的影響,非語言因素也是閱讀過程中的重要阻礙。語言是文化的載體,英語報刊文章則是了解西方社會的一面鏡子。它利用現代語言體現西方文化,在不同視角用不同的立場和觀點表達對新聞事件的態度。面對語言結構特殊、用詞靈活的報刊文章,學生可以借助詞典或是積累讀報知識進行學習。然而,文化的差異往往讓學生在閱讀中摸不著頭腦,從而喪失閱讀興趣。因此,教學中要適時進行文化導入,幫助學生熟悉西方的政治經濟體系和價值觀,逐漸積累與報刊語料相關的西方語言文化知識和歷史背景,追本溯源,了解中西文化差異,在閱讀過程中正確理解文章的政治視角和觀點立場,準確把握文章的核心內容和內涵意義。
閱讀在語言學習過程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作為一項重要的語言認知活動,閱讀能力不僅能夠體現學生的語言綜合應用能力,還能體現其對不同社會文化價值觀的理解和認同。報刊閱讀課程要重視文本內容中語言知識的積累,更應系統介紹英語國家的社會文化背景,引導學生正確看待中西方的文化差異。作為學習現代英語和了解西方文化的重要渠道,英語報刊文章題材廣泛,包含了社會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它憑借大量的文化背景知識,成為培養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絕佳材料。美國社會學家G.R.Tucker和W.E.Lambert認為,在閱讀中,如果教師只講授語言不傳播文化,學生就會失去學習興趣[3],他們不僅不想學習語言,也不想了解使用這一符號系統的民族。針對該課程的特點,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如何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文化價值觀,認識西方、了解西方,如何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意識則成為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首先,立足中國文化,了解西方文化,在文化浸潤中培養跨文化交際意識。教師要改變傳統的以篇章結構為核心和以字詞句的理解重難點的閱讀教學模式。明確教學理念和教學目標,讓學生認識到閱讀不僅僅是對語言的理解和品讀,更是一種文化的熏陶和浸潤。要提高閱讀能力,讀懂報刊文章,除了語言基本功和閱讀技巧外,更要理解西方文化價值觀下的思維方式。因此,在教學中將課本內容與背景知識和補充內容相結合,從知識性文化入手,注重知識結構的完整性,系統全面地講解西方的政治經濟、科學文化、宗教信仰和風俗習慣等全面的知識,拒絕碎片化和片段化,幫助學生構建知識網絡。在全方位結合交際性文化,運用對比分析的方法體現時代背景,關注文化差異,使學生了西方人的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從而加深對西方文化的理解,增加文化的敏感性,增強學生的跨文化意識。
其次,挖掘文化內涵,拓展文化積淀,在課外學習與實踐中增強跨文化意識,增強跨文化交際的信心和勇氣。文化的積淀不能僅僅浮于表面,更不能單單依靠課堂教學。教師可以針對課本內容進行適當的拓展,布置相應的閱讀任務,讓學生在充足的課外時間通過閱讀文學、歷史或是影視作品等進行閱讀積累,了解西方文化典故的來源,分析不同思維模式的形成原因。學生可以對閱讀材料進行主觀加工,再以小組討論和匯報的形式分享自己的理解和體會。在這一過程中,學生不僅能夠進一步樹立歸納、補充和完善自己的知識體系,更能主動思考文化差異,提升跨文化交際的意識和能力。同時,適當提供與翻譯、旅游等實踐活動,組織學生到中小學開展教育實習活動,以此增加課外實踐的機會,幫助學生在實踐中有效提升跨文化交際的能力。
在報刊閱讀的教學過程中,教學理念和教學模式的轉變可以幫助學生主動汲取文化知識,以多元化的形式在多維角度下學習文化背景知識,思考文化差異,從而實現跨文化意識的培養和跨文化交際能力的提高。
思辨能力是指對問題進行分析、推理和判斷的綜合思考辨析能力,也是一種批判性、抽象性思維能力。具備思辨能力,就要能夠通過對辨別某一事物的真偽,運用客觀的評價標準來進行一系列的思考活動,從而做出有依據的判斷[4]。英語閱讀課程的開設為培養學生形成較為全面的英語思辨能力提供了保障。在多元文化的熏陶下,有助于開闊學生視野,鍛煉思維,培養自主學習的意識,提高自主分析問題的能力,從而在學習中通過思考給出合理的解答。
思辨能力的培養不能側重語言知識層面的學習,僅機械背誦記憶更不利于邏輯思維能力的鍛煉和思辨能力的提高。在閱讀報刊文章的過程中,語言、文化和思辨三者相互融合,各民族的思想文化在交流中和碰撞中變得豐富多彩[5]。學生在英語報刊閱讀中可以通過獲取文化信息了解不同文化的動態,并進行文化比較,逐漸掌握文化知識和培養文化意識[6]。英語報刊閱讀課程實質上是將報刊試做文化的載體,學生通過目的語文化了解世界,在語言學習中熟悉文化,在文化對比中提升思辨能力,最終提高跨文化交際和溝通的能力[7]。在閱讀報刊文章的過程中,要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意識和思辨能力必須做到以下三點:
一是在教學過程中,不斷樹立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堅定文化自信,引導學生正確認識西方思想和文化。在不同的世界觀下,運用不同的文化視角,擁抱文化的多樣性,批判性地鑒賞不同文化的獨特魅力,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和提升學生的思辨能力。堅持以語言學習為中心,提高學生的英文表達能力,使其能夠完整、準確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和看法,在跨文化交際中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
二是改革創新課堂教學模式,利用網絡教學平臺,拓展教學內容,同時在課堂上增加學生討論的機會,提高語言的應用性,在實踐中提升思辨能力。閱讀量的提升不僅能使學生了解更多的文化背景,也能讓其獲得不同的思維方式,在理解與思考中積累知識。課堂中應適時增加學生以小組討論、辯論和個人陳述相結合的方式表達對不同觀點態度的理解,同時增加學生參與翻譯、交流等課外實踐活動的機會,在實踐中分享觀點,學會批判性地看待文化的多樣性和復雜性,進一步提升思辨能力。
在當今世界政治局勢紛繁復雜的背景下,文化的交流和融合日益密切。應用型英語教學依托報刊閱讀課程幫助學生認識世界、了解世界、思考世界、融入世界。應用型外語專業更應在各種教學實踐活動中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意識,使其運用思辨能力探討文化差異,拓寬視野,不斷提升自己的專業水平,能夠學以致用,成為合格的應用復合型外語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