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枚翎
(中共浙江省委黨校馬克思主義研究院,浙江 杭州 310021)
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與應用為用戶獲取各類信息資源提供了豐富多樣的途徑,傳統圖書館以信息資源提供為主要定位的時代已經過去。加之學科之間趨向于交叉融合發展,包括科研人員以及高校學生在內的用戶群體對于跨學科溝通的需求也在不斷提升,因此如何在跨學科背景下為用戶學習、科研與實踐創新提供空間與資源的雙重支持,是圖書館需要明確的重要議題。圖書館的功能定位不僅是提供文獻資源,同時也應在促進知識的創造、溝通交流與利用,推進學術研究團體廣泛交流,以及提升社會參與等方面擔負起重要的戰略引導與知識支撐作用。跨學科背景下,圖書館從“資源為王”到“服務為先”的關鍵轉型[1],需要輔以空間層面的變革重構、基礎設施層面的增設完善、資源層面的更新融合以及人員層面的培訓提升。因此,圖書館需要將跨學科研究與交流作為重構學習與研究空間的重要前提,開展空間變革的探索實踐,充分發揮圖書館在教育、學習、交流與創新實踐中的支撐作用。
尋跡圖書館在歷史長河中的演變與進化,從古代“重藏輕用”的“藏書閣”,到如今圖書館的“智慧化”轉型,圖書館的空間服務功能正從單一的“借閱瀏覽”向以用戶交流、學習創新為中心的圖書館空間再造(如創客空間)轉變升級,圖書館的空間建設也隨著服務功能的變化而不斷變革,并不斷通過空間變革為圖書館服務革新提供基礎保障[2]。在跨學科視域下,圖書館應該肩負起利用其實體館藏、數字館藏及其場館空間,通過空間重構與資源融合,促進與各學院開展深度的教學合作[3],為用戶建立交流分享、休閑娛樂的獨立空間,為各研究團體搭建創新實踐的重要平臺,多方面確保圖書館館藏資源與空間資源的可用性、易用性與實用性。
數字技術的飛速發展幫助用戶可以隨時隨地地獲取各類信息資源,網絡自媒體通過各類平臺發布的優質內容也為用戶獲取信息資源提供了多種選擇。因此,圖書館需要轉變以往以館藏資源服務為主的服務理念,通過加強實體和數字空間的布局建設,滿足圖書館用戶快速變化的需求[4]。圖書館在高校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無論是在支持知識創新與知識傳播方面,還是在發展大學的研究文化方面都不可或缺。跨學科視域下,高校圖書館還應在學術環境中發揮更重要的作用,通過圖書館空間變革以適應新的教學環境。牛津大學十分重視圖書館空間和基礎設施建設,根據牛津大學博德利圖書館(Bodleian)2018—2022戰略規劃,計劃建設一個跨學科的人文圖書館(Interdisciplinary Humanities Library),以此來增加資源、相關學術支持和專業知識的獲取機會。
數字技術與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直接影響了用戶對于圖書館的基本訴求,此外信息資源的海量增長、珍貴古籍的老化也為圖書館館藏空間建設與資源長期保存提出了更高要求。圖書館只有擁抱技術變革并以此為契機進行全面的轉型升級,才能靈活適應環境變化并滿足用戶需求[5]。而在這其中,圖書館的空間變革是必不可少的。空間變革不僅包含傳統意義上的實體場館空間,更包括了虛擬數字空間。牛津大學博德利圖書館將“加強圖書館的數字基礎設施并為研究和教育提供更多數字內容和資源”作為其戰略計劃中的關鍵優先事項,并通過多方合作、開發一個重大項目,建立可擴展、有彈性、可復制的館藏存儲基礎設施,從而為保存所有博德利圖書館的數字資產提供基本保障[6]。
與圖書館傳統的研討空間或學習空間相比,跨學科交流在空間層面要求相對獨立,并且需要空間與相應技術設備、學科資源的配套融合,從而為教學、科研相關的跨學科交流提供保障。目前,多所高校圖書館已經在圖書館實體空間規劃與布局方面進行積極探索,通過增設各類先進技術設備,建立諸如多媒體空間、學習空間、創客空間、體驗空間和社交空間等[7]進行空間變革。如北京大學、武漢大學等多所高校均設立了多媒體空間供陳展參觀或休閑娛樂。其中,北京大學陳展空間約600平方米,可提供各類中小型專題展覽服務。另外建有“和聲廳”,廳內提供了放映與音響設備作為多功能室,主要為讀者提供一個交流、學習與娛樂的獨立空間。武漢大學圖書館設立多功能閱覽區,提供了雙屏云桌面電腦以及虛擬現實設備供讀者體驗學習,并提供包括西方古典音樂與中國民族音樂在內的豐富多媒體資源。
在跨學科視域下,圖書館的空間變革應是虛實結合的,不僅包含了實體場館、實體館藏資源變革,同時涵蓋了包括虛擬館藏在內的數字空間變革。圖書館作為高校的資源集散地,匯聚了不同載體形式與學科門類的資源,具備天然的跨學科服務優勢,是促進高校跨學科研究與交流的重要橋梁。在跨學科交流中,圖書館主要發揮支持與促進的作用[8],破除不同學科之間交流的資源壁壘,為師生提供虛實資源流動的便利條件與機制保障。北京大學早在2013年便開始在各分館之間實施通借通還服務,方便不同院系讀者以及研究人員借閱圖書,滿足其跨學科研究需求。此外,北京大學圖書館與北大數字人文實驗室聯合推出數字人文導航,并開辦系列講座對人文學科電子資源以及數字人文導航使用進行講解,通過多方的協同合作實現了跨學科數字人文平臺的搭建,為數字資源的跨學科融合、重構提供了保障。
在信息技術以及跨學科研究需求的推動下,讀者對于圖書館環境有了新的訴求。牛津大學在進行圖書館用戶需求調研中發現,除了獲得安靜舒適的閱讀與學習空間之外,讀者還希望在學習之余享受到諸如館內咖啡廳、餐吧、跨學科互動空間等具有多重屬性功能的空間體驗[6]。因此,圖書館在原有學習、閱讀屬性之外,還應增加研討、社交與娛樂屬性。在圖書館的空間布局分區中,應充分考慮安靜空間與休閑空間的融合,促進個人學習空間與研討/社交的平衡,確保圖書館所提供的各類空間能夠靈活適應讀者的多樣需求,打造具有跨學科服務適應性的“新學習景觀”空間。
在進行圖書館空間重構與革新之前,首先要厘清圖書館服務對象的一般特性。根據學科特點,大學一般可分為綜合類、理工類、人文類、社科類與藝術類等,而不同種類的大學圖書館,主體用戶的核心需求也會隨著主體學科類型的差異而發生變化。綜合類大學不同校區的圖書館要緊密結合分校區的學科分布情況進行適配的館藏建設與空間布局。牛津大學在對其讀者進行調研時發現,用戶針對不同學科屬性的圖書館存在一定的需求差異性[6]。下面以牛津大學的調查分類標準對圖書館用戶需求的要素差異加以闡述說明。
3.1.1 人文圖書館
對于人文圖書館,用戶研究除了使用一般性資源外,還會用到諸如手稿、檔案等文本資源,以及聲像資料等非文本原始資源、原生數字資源等,因此圖書館要提供能夠滿足研究人員同時使用多種類資源的設備與空間,如提供更大的桌子,提供小型分組討論室、公共休息室,以及包括掃描儀、3D打印機、多媒體設備甚至是全息技術設備等技術資源。人文學科學者進行學科研究時可能會圍繞同一興趣點開展研究,數字資源可能會在一定程度上減少研究人員對于特定資源在館藏空間上的依賴,降低學者針對同一主題研究在圖書館空間以及資源偶遇的概率,但與圖書館員和其他研究相同資源的學者達成連接的需求仍然存在。因此在跨學科背景下,圖書館應提供跨學科互動空間來為研究提供空間支持。
3.1.2 科學圖書館
科學圖書館一般圍繞科學、工程、技術領域以及生物醫學領域提供資源服務與支持,教職工以及學生群體普遍認為安靜空間以及休息空間對于工作以及科研學習來說至關重要。與人文圖書館相同的是,科學圖書館希望設置咖啡廳、餐吧等共享休閑空間,并且能夠提供儲物柜,方便在用戶離開座位時存儲貴重物品。曼徹斯特大學圖書館甚至提供了睡眠艙供讀者休息。此外在設施設備方面,可購置與PC端或筆記本電腦連接的大屏或雙屏的屏幕顯示器,對于圖書館用戶進行數據分析研究具有一定幫助。在跨學科研究方面,科研人員特別是博士生希望圖書館能夠提供跨學科教學空間,或可作為課堂、研討、會議使用的多功能房間。
3.1.3 社會科學圖書館
社會科學專業的讀者在圖書館資源利用種類上較為豐富,并且受長時間閱讀或個人偏好等因素影響,傾向選擇實體書閱讀。社會科學研究人員希望在圖書館獲得線下數據分析工具的使用幫助,同時希望圖書館配備大型雙屏幕幫助研究的分析呈現。此外,希望在閱覽區提供可移動的椅子便于隨時瀏覽閱讀,提供共享休閑空間方便休息。在跨學科研究方面,用戶在進行社會科學研究時,可能需要獨立空間與相同或不同學科的群體進行訪談交流,而圖書館是他們與不同學科群體建立關聯的最佳場所,因此希望圖書館能提供跨學科互動空間。
3.2.1 空間變革的指導思想——學科融合樞紐
圖書館已經不再是簡單的文獻資源存儲與閱覽空間,信息技術的發展以及跨學科背景下用戶需求的變化,迫切需要圖書館承擔起學科融合樞紐的責任,搭建跨學科交流學習與學科融合創新的平臺[9]。首先,在實體館藏空間與數字空間建設層面,圖書館需要成為跨學科資源樞紐,增加圖書館員與各學院教師、研究群體的合作交流,形成以圖書館為核心的資源聯動建設機制,確保館內資源對跨學科交流學習形成有效支撐。其次,圖書館要成為跨學科交流空間樞紐,在實體空間規劃上應充分考慮不同學科性質對于交流空間的訴求差異,增加跨學科交流空間的適應性。最后,圖書館要成為跨學科服務樞紐。在跨學科交流中,圖書館員需要深耕學科專業能力,幫助學生以及科研群體了解和使用不同學科的數據庫資源,通過提供跨學科資源服務消除資源障礙。
3.2.2 空間變革的基本依據——要素集聚
圖書館的空間變革應在當前圖書館及相關學習空間可用資源的基礎上,立足于用戶主體當前及未來的研究習慣,充分考慮基礎設施環境、實體空間、技術設備、館藏實體資源與電子資源以及配套服務等基本要素,進而進行空間規劃與提供適配服務。空間變革不單單是實體圖書館場館的建設與完善,想要更好地為跨學科交流提供支持,需要集聚多維要素的配套建設。因此,在分析牛津大學圖書館對21世紀圖書館用戶需求調研結果的基礎上,提出了各類型圖書館空間變革的基本要素(見表1)。跨學科背景下的空間變革需要綜合考慮學術研究與教學需求,從而才能更好地集聚設備工具、研究空間以及服務等多要素,為跨學科視域下的交流與科研提供支撐。

表1 圖書館空間變革基本要素
結合以上對圖書館空間變革基本要素的分析結果,筆者從實體空間與虛擬空間兩個角度,將跨學科視域下的圖書館空間變革分為基礎設施層、實體空間層、技術設備層、資源配置層、配套服務層5個維度(見圖1)。

圖1 圖書館空間變革的基本維度
4.1.1 基礎設施層
根據牛津大學圖書館項目研究,“空間舒適”是圖書館用戶十分重視的要素。基礎設施層是空間變革的基本保障,主要從用戶體驗的角度對圖書館整體環境的革新,具體包括溫度、采光、通風、家具、供電以及網絡信號強度等方面。
4.1.2 實體空間層
實體空間層是對現有圖書館實體空間資源的再造。用戶空間偏好會隨其心情和需求動態變化,因此需要通過對用戶心理界限(mental demarcation)的洞察輔助圖書館空間設計,即根據用戶主體交互意愿與交互程度的不同,當用戶需要專注于研究/學習任務時,安靜的零交互空間是用戶最需要的。當用戶需要進行交流分享與創作實踐時,多維交互空間是用戶當前的核心需求。特別是對于跨學科研究而言,獨立的跨學科互動空間更有助于促進思想碰撞。用戶需求雖趨同(安靜空間或可交互空間),但空間配置上要具備靈活性與適應性,因此可滿足教學、研討、會議的多用途空間更適合跨學科背景下的科研/學習交流。圖書館在空間配置上需要平衡好安靜空間與交流空間、獨立學習空間與共享學習空間、學習空間與休閑空間之間的平衡,結合實際情況在空間分區方面多做思考,以確保空間組合的適應性與多樣性。
4.1.3 技術設備層
技術設備層是對實體空間的補充,空間內不同技術設備的配置賦予了實體空間的多樣性,同時也為跨學科交流與研究提供了更充足的保障。技術設備主要指一些專業的技術工具,如掃描儀、PC機/筆記本電腦、3D打印機、多媒體設備、全息技術設備等。
4.1.4 資源配置層
跨學科視域下的圖書館空間革新,不僅是實體空間資源再造,同時也是虛擬數字資源的深度融合。因此要在資源層面進行跨學科主題的資源整合,打通不同學科之間的知識邊界,為跨學科研究提供扎實的資源保障與暢通高效的資源傳遞路徑。在這一維度中,圖書館員的專業知識積累是極為重要的。
4.1.5 配套服務層
圖書館的空間變革需要輔以服務層面的配套和完善,以更好地為跨學科交流/研究提供支持與保障。在為用戶群體提供便于其實現交流分享與創新實踐的學習空間的基礎上,提供專業的記錄與交流工具,并配有館員/兼職人員為用戶提供技術支持[10]。如不同學科的資源導航、設備使用指南、可視化以及數據分析指導以及各種數字服務等。
在跨學科活動中,圖書館扮演著資源提供者、服務提供者和空間提供者的三重角色。為了更好地適應用戶需求的不斷變化,各高校都在空間變革方面積極進行實踐探索。下面以牛津大學為例,對其圖書館變革實踐情況進行闡述。
4.2.1 實體空間擴展
牛津大學在2019年持續對學習空間進行擴展,28個圖書館總計提供了4567個學習空間。為了滿足讀者閱讀與研究需求,安靜學習空間的數量也增加了2%,小組學習空間的數量增加了14%。此外,牛津大學通過創建斯蒂芬·施瓦茨曼人文中心,將若干學院和圖書館聚集起來,為學習、教學和科研提供靈活的無障礙空間,支持人文學科的學術活動,便于跨學科合作與研究。
4.2.2 基礎設施完善
為了更好地改善圖書館基礎實施建設,為用戶提供更舒適的交流與研究環境,牛津大學社會科學圖書館更換了新的WiFi路由器以便為圖書館提供更流暢的網絡,同時在閱覽室安裝節能LED燈,為研究室配置安裝全新的臺式電腦。此外,牛津大學博德利圖書館不斷加強數字基礎設施建設,探索開發一個可擴展、有彈性的保存基礎設施,以保障其數字資源的長期保存。
4.2.3 配套服務跟進
為輔助研究人員的跨學科交流,牛津大學圖書館推出了牛津在線閱讀清單(ORLO),促進了實體館藏資源在虛擬學習空間的整合。博德利圖書館與不同學院合作,并引入了相關的數字化服務,幫助教師和學生群體輕松獲取所需資源,增加了資源獲取的便利性和在線資源可用性,提高了教學和學習效率。
圖書館具有天然的跨學科屬性,并且能夠在虛擬空間與實體空間層面為跨學科研究搭建溝通的橋梁。為了更好地支持學校跨學科科研與教學,需要圖書館積極進行空間變革與重構,為跨學科研究提供靈活空間、配套的學科服務,并充分提高跨學科資源之間的可發現性。筆者從基礎設施層、實體空間層、技術設備層、資源配置層、配套服務層5個維度闡明了跨學科視域下圖書館空間重構的實踐方向與路徑,以期為圖書館空間布局規劃提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