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報道本刊見習主筆 薛國峰
他被稱作“一個才華橫溢的離群野獸”,他被譽為20世紀最偉大的經濟學家之一,他預言“2025年中國將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
他就是“歐元之父”羅伯特·蒙代爾。


1970年代以來,活躍在全球金融和貨幣領域的重量級人物,多數是羅伯特·蒙代爾的弟子或再傳弟子
“我行我素、標新立異。不僅在觀點上與主流學界格格不入,生活上更是與眾不同。他經常躲在畫室一畫就是幾天,也常常獨自一人通宵達旦地看電視。作為教授,他在課堂上任教的形象以不修邊幅而聞名。”這是1999年,羅伯特·蒙代爾榮獲諾貝爾經濟學獎時,《紐約時報》在頭版報道中對他的描寫。
與這些形象截然相反的是,在經濟學界,大概沒有人不知道羅伯特·蒙代爾。他是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教授,是聯合國、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拉丁美洲和歐洲各國以及美國財政部和聯邦儲備委員會等眾多知名機構的顧問,被人稱作二十世紀最偉大的經濟學家之一。
一面是真性情,一面是真本事。兩者同時辯證統一地存在于羅伯特·蒙代爾身上,向世界展現著無限的戲劇張力。
1932年,羅伯特·蒙代爾出生在加拿大安大略省一個只有十幾戶人家的小村莊。家境并不優渥的他,只能就讀于村里的學校。每天,他都要和不同年級的十幾個學生擠在一間教室里,并且高年級學生既是學生又是老師。對于這樣的環境,羅伯特·蒙代爾并沒有絲毫抱怨。每當回憶起當時的學習環境,他都很樂觀:“不同年級學生混讀對啟發兒童智慧非常有利。”正是在這樣的環境中,羅伯特·蒙代爾一步一步離大學的殿堂越來越近。這時,一次經濟危機,讓他決定了報考的專業。
1949年,加拿大迫于國內經濟困境,背離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章程,破天荒地實施了浮動匯率。要知道,100多年來,加拿大都是采取固定匯率,浮動匯率簡直是聞所未聞。“為什么要采用匯率浮動,浮動匯率究竟有什么好處?”被激起求知欲的羅伯特·蒙代爾決定報考經濟學,找尋這些令人著迷的答案。
羅伯特·蒙代爾先后到英屬哥倫比亞大學、華盛頓大學、倫敦經濟學院求學。求學中,他展現出了自己獨特的性格。從華盛頓大學碩士畢業后,家境貧寒的他難以負擔攻讀博士的學費。當時,有教授建議他到獎學金豐厚的康奈爾大學就讀。也有教授讓他找一位富家小姐結婚,由夫人資助到哈佛大學深造。而羅伯特·蒙代爾卻選擇借錢去讀自己最想去的大學——麻省理工學院。因為那里有最頂尖的、也是他最喜歡的經濟學教授保羅·塞繆森。“去麻省理工學院讀博士是我一生最正確的選擇之一”,羅伯特·蒙代爾后來回憶說。
在麻省理工,羅伯特·蒙代爾表現出了驚人的天賦和才華。他不僅在23歲那年取得了博士學位,還獲得了跟隨四位獲得諾貝爾獎的老師學習研究的機會。這為羅伯特·蒙代爾日后取得輝煌的成就奠定了堅實基礎。
時間來到風起云涌的20世紀70年代。這時候冷戰愈演越烈,美國和蘇聯在軍備競賽領域的高強度競爭,使得雙方都背上了難以承受的經濟包袱。與此同時,長達近20年的全球經濟繁榮期結束,西方經濟開始陷入長期滯漲。這一切都表明,戰時遺留下來的凱恩斯主義走入了困境,美國領導人迫切渴望新的理論來扭轉國內經濟的頹勢。
此時,年輕的羅伯特·蒙代爾已經成為哥倫比亞大學的經濟學教授。華爾街三一教堂近旁的米歇爾一號酒吧,是他下班后最常去的地方。
米歇爾一號酒吧原本是華爾街青年才俊休閑聚會的所在,而羅伯特·蒙代爾會帶著幾位經濟學界的好友,在這里通宵達旦地討論滯脹、石油危機、布雷頓森林體系的崩潰、美國經濟的出路等困擾人們的經濟議題。就是在這個小酒館,一套影響深遠的經濟政策逐漸形成,它注定要改變美國經濟和世界經濟,改變世界權力格局和人類歷史進程。
當時,美國各方人士正為應對滯漲進行激烈的辯論。凱恩斯主義者希望擴張貨幣和財政政策,美國商會的建議正好相反,總統經濟顧問委員會主張寬松的貨幣政策和緊縮的財政政策。
而羅伯特·蒙代爾大膽地提出:“以上的政策都不管用。”在他看來,應該收緊貨幣政策來保證國際收支平衡、匯率穩定,同時實施以減稅為主的寬松財政政策促進經濟增長。羅伯特·蒙代爾的這套思想引起了里根的注意。1981年,里根當選總統后,采納了他的方案,并在國會強行通過全盤減稅計劃,發動了“里根革命”。這場革命從1982年開始一直延續到21世紀,催生了美國歷史上最長期的經濟增長。
后來,人們給這套政策冠以了眾多名號:“供給學派經濟學”“里根經濟學”“新古典經濟學”等。
里根的一位智囊曾說:“里根和后來的總統站在羅伯特·蒙代爾的肩膀上,找到了振興美國經濟之路。由此,奠定了羅伯特·蒙代爾在經濟學界的地位。”
在羅伯特·蒙代爾提出的經濟思想的指導下,里根在經濟領域的改革徹底掀起了西方經濟政策的革命,奠定了如今世界的經濟格局。
當時羅伯特·蒙代爾最大的學術成就不止于此,還有最終讓他摘獲諾獎桂冠的“最優貨幣區域”理論。
1999年,羅伯特·蒙代爾被授予諾貝爾經濟學獎。這其實是一個遲來了幾十年的肯定。
按照羅伯特·蒙代爾自己的話來說,最優貨幣區的思想產生于1955年左右。時年,歐洲共同市場正在組建,但是還遠遠沒有深入到貨幣領域和金融領域的改革。而在那時,羅伯特·蒙代爾就“跨越時代”發聲:“不同國家可以放棄各自的貨幣主權而認同共同的貨幣,從而組成一個更大的貨幣區。新的貨幣區可以帶來顯著的規模經濟,同時不能讓匯率不確定性成為貿易障礙。”
1961年羅伯特·蒙代爾在論文中正式闡述了“最優貨幣區域”理論。1973年他寫下了《歐洲貨幣計劃》,這是歐元誕生前最早的、影響力最大的一份關于建立歐洲統一貨幣的計劃書。
站在現在的角度回望歷史,共同貨幣區的嘗試,代表了一種歷史前進的方向,是一種極為大膽而富有創意的嘗試。但是放在70年前來看,這種學術觀點與主流學界格格不入。為此,這一理論在當時還被斥為“不可能實現的童話”“瘋子理論”。
為了印證自己的觀點,充分展現出自己的真性情,他積極參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工作,并在世界范圍內廣泛開展講學,堅信自己的判斷。
1999年1月1日,歐元誕生,并在2002年1月1日開始全面取代歐盟各國貨幣成為統一貨幣。歐元區的建立是“最優貨幣區”理論的最佳實踐,促進了國家間的貿易往來,降低了交易成本,對要素流動、產品和服務流通、建立開放型經濟體都具有重大意義。羅伯特·蒙代爾也因此被譽為“歐元之父”。
1999年,在諾貝爾經濟學獎頒獎現場,這位擁有真本事的學者,又一次展現了自己的真性情。在發表獲獎感言時,他沒有選擇演講,而是動情高歌。這讓人們一下子記住了這位非比尋常且十分可愛的經濟學家。
他在憶起這樁往事時說:“當時現場觀眾有五千多人,每個人都是西裝革履,一本正經。在這種舉世矚目的隆重場合,大多數人往臺上一站,就會變得特別拘謹。我想,為什么不來點兒輕松有趣的東西呢?這是一個激動人心的時刻啊,應該手舞足蹈、放聲歌唱才對。”
這位真性情的學者,毫不掩飾對中國的情感。從20世紀80年代末開始,他就參加了中美兩國合作的“中美經濟學教育交流合作項目”,在中國人民大學等眾多中國知名大學任教。他在很早的時候就提出,中國是個巨人般的國家,在今后的世界中,誰都將無法忽略它。
1997年,東南亞金融危機爆發,在嗜血資本的惡意攻擊下,泰銖被迫放棄了延續13年的固定匯率,實行浮動匯率,開始大幅貶值。
危機很快波及到了中國。羅伯特·蒙代爾建議我國頂住壓力,保持人民幣匯率不變,并表示相信中國一定能夠渡過難關。
后來的事實證明這一建議完全正確。采取貨幣貶值政策的韓國、新加坡、印度、俄羅斯等國國內經濟受到了巨大損害,工廠倒閉,工人失業。而我國卻順利度過了這場席卷整個東亞、東南亞國家的金融危機。
不只是政策上的建議和幫助,羅伯特·蒙代爾還身體力行對于中國給予支持。2003年4月,SARS病毒爆發,美國一些媒體大肆炒作中國疫情。此時,羅伯特·蒙代爾將自己位于美國紐約的世界經理人咨詢有限公司總部遷移到北京,表明自己的態度。
2005年,羅伯特·蒙代爾獲得北京市政府發放的永久居留證,成了一名“北京市民”,這也是第一位正式取得北京“綠卡”的美國經濟學家。在各大媒體前,羅伯特·蒙代爾對于這個人生新角色表示分外驕傲。
此后,羅伯特·蒙代爾更加頻繁地來到中國,與中國各級政府和學術機構的合作更加密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