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莉麗
小學數學課堂作業設計的有效性探索
邵莉麗
(永寧縣三沙源小學,寧夏銀川750000)
要活躍小學生數學學習思維,提高其課上學習效率,就必須要做好課堂作業的設計工作。教師要以童趣為根本,以夯實學生理論基礎、提升其實踐能力為目標,科學設計作業內容。在本文中,筆者聯系現階段的實際教學情況,對課堂作業的概念、設計原則、具體分類進行了簡單介紹,并提出了幾點優化作業設計的教學建議,希望能夠為提升小學數學課堂作業的有效性提供一些幫助。
小學數學;課堂作業;設計;有效性
做作業的內涵在于反復練習,熟能生巧。在課上布置隨堂作業,能夠讓學生在教師的引導、幫助下掌握基礎的理論知識、簡單的解題方法,從而提升其學習技能,豐富其學習技巧。教師要注意從情感與知識兩個角度入手,通過創新作業形式、豐富作業內容、改變做作業的形式等多種方式增強作業的趣味性,吸引學生主動做作業,從而實現隨堂作業教學的具體教學目標。
課堂作業是相對于課外作業而言的,只在課上出現的作業,通常分為師生互動答疑作業、課上小練筆作業、課上實際演練作業等等。這類作業存在的目的在于檢查受教育者對當堂課知識點的掌握情況,并進一步加深其對教學內容的理解與記憶,夯實其學習基礎。不同的教學工作者對課堂作業的界定并不相同。有的學者認為所有的在課上完成的教學活動都可以被稱為課堂作業,比如課上的師生問答、課上的隨堂演練、課上的小組討論等等;其他學者則認為課堂作業只包括課上的隨筆演練與學生在校即可完成的課程作業兩種。綜合多個學者的看法,筆者認為課堂作業是一種與課堂教學密不可分的作業,不僅包含了課上的對話、練習等學習任務,還包括了知識學習過程中的其他學習活動。
小學生是一類較特殊的學習群體。這一類學生智力正處于發育階段,在學習新知識的過程中存在著較多的困難。為充分發揮數學課堂作業的教學優勢,教師在設計作業時要遵循以下原則:第一,要遵循趣味性原則。小學階段的學生多活潑好動,很容易被新奇的事物吸引,并不能長時間將精力放在做作業上。對此,在設計作業時,教師要注意趣味吸引的問題,多設計有趣的、新奇的作業,使學生能夠將更多的精力放在作業上。第二,要遵循科學性原則。科學地設計教學目標,并圍繞著教學目標布置合適的作業內容,比如習題訓練內容、手工操作訓練內容等等。同時,教師要注意科學地設計作業中問題的數量,切忌題海戰術,以免影響了學生的思維敏銳度,導致其對做作業產生抵觸心理。第三,要遵循開放性原則。作業的重點在于挖掘學生的學習潛力,發散學生的學習思維。作業的設計要具有多元性與開放性。在設計作業時,教師要根據班內全體學生的實際情況科學地設計層次化的、多元化的作業,確保學優生、中等生、學困生都能夠在做作業的過程中積累學習經驗,提升自身的數學能力。
在作業設計的過程中,教師也應該考慮學生的年齡特征,選擇學生喜聞樂見的方法,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學習的趣味型。在小學階段的數學作業設計過程中,教師就可以采用童趣型作業設計理念設計課堂作業,讓學生對數學作業產生足夠的學習興趣。這樣才能激發學生的數學學習熱情,幫助學生加深對作業的理解和記憶,提升學生作業完成的效率和質量,讓學生能夠在做數學作業時鞏固課堂中學習的知識。同時,童趣型作業也更符合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能夠更好地調動學生的數學學習積極性,滿足學生的數學學習需求,讓學生在課后也能積極主動地完成數學作業。
操作型作業也是小學階段數學教學中常用的作業設計理念。傳統的作業題目往往是讓學生通過思考解決一些人為加工過的問題。學生雖然可以在此過程中豐富自己見過的題型,積累更多的數學解題技巧,但學生實際遇到問題時往往會顯得不知所措和無能為力。實踐才是得出真理的最好方法。在小學階段的數學作業設計過程中,教師也可以鼓勵學生完成一些需要學生親自操作解決問題的作業。操作型作業能夠更好地增強學生的知識運用能力,調動同學們的參與積極性,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數學作業的完成過程中來。在認識各類圖形的過程中,教師可以讓學生根據自己已知的面積和體積的計算公式解決生活中遇到的一些復雜圖形的實際問題。這樣不僅可以鞏固學生的學習印象,還能夠提高知識的運用能力,幫助學生解決更多的數學問題,讓學生在做作業時遇到更多的挑戰,也能夠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玩中學在學中玩,不會感覺到枯燥和乏味。
查閱型作業需要學生通過自己動手的方法搜索更多的信息,信息課的開展可以讓學生掌握更多的知識,讓學生的思維得以延伸。當前計算機技術發展速度越來越快,學生可以查閱信息的方法也變得越來越多。學生可以通過手機、電腦、讀書、看報等多種多樣的方式,不僅大大節約學生的學習時間,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且網上的知識較全面,很多學生都愛在網上查閱相關信息。所以在數學學習過程中,教師也可以為學生布置查閱類作業,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同時,也可以鍛煉學生的信息技術操作能力,豐富學生的學習能力,讓學生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了解更多的綜合技能,不斷提升自身的綜合素質。
由于小學階段的學生個人能力較薄弱,知識面較狹窄,所以小學階段的教材編寫中涉及到的知識也不夠豐富,遠遠無法滿足當前小學生的成長和學習需求。此時,教師就可以給學生布置更多查閱型的作業,讓學生自己動手搜索相關信息,以此豐富自己的知識儲備,這在無形中也增大了學生的閱讀量。
分層化教學是當前素質教育中常用的教學方法之一。在小學階段的數學過程中,教師也應該關注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提高作業布置的針對性,培養學生對數學的學習興趣,讓不同層次的學生對數學作業有不同的認知。這樣不僅更好地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同時也能夠更好地保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為學生的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平時教師在作業設計過程中為了更好地批閱經常會采用統一的方法布置作業,但每個學生對于數學知識的理解和應用能力都有非常大的差異,所以為了更好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教師一定要積極創新,用更加新穎的教學理念改進傳統的作業布置模式,采用分層的方法給學生布置相應的作業。這樣才能夠更好地提高作業布置的效率,讓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作業,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這樣不僅有利于幫助學習能力較差的同學鞏固基礎,同時也能為學習能力較強的同學拓展知識,豐富這類學生的學習內容。
課堂作業是為了課程教學而服務的。教師在設計作業時應從課程的教學目標出發,合理地選擇與課程相關的問答教學內容、課上習題訓練內容,進一步提升課程教學效率。同時,教師要根據班內學生的實際情況科學設計作業教學目標,為不同學生群體提供不同的課堂作業,以滿足不同個體的學習需求。
比如,在《方向與位置》一課的教學中,教師要以“培養學生空間觀念,使其正確辨認東、南、西、北四個方向”為教學目標,并根據這一目標設計作業。在課上組織“追太陽”活動,教師組織學生到操場上觀察太陽,并提出問題:“太陽是從哪個方向升起來的?”學生們回答:“東方。”教師接著追問:“那太陽從哪個方向落下呢?”“西方。”“它是怎么從東方落到西方的?”學生們指著太陽的行動軌跡,在半空中畫弧線。這時,教師對“東、南、西、北”四個方向進行講解,在學生們掌握了辨別方位的方法后,再組織“尋寶”活動,讓“尋寶人”在方位的指引下找到“寶藏”,從而提升學生空間意識和方向感。
教師在設計課堂作業時,要注意把握作業難度,以免作業難度過高打消學生的積極性,作業難度過低導致學生喪失作業學習興趣。教師應以科學的態度進行作業設計,有意識地控制作業難度,確保學生能夠通過完成作業掌握具體的知識,提升自身的學習能力。設計作業時,教師要注意循序漸進地提升作業難度,先以簡單的習題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調動其學習興趣,再適當地提高問題難度,鍛煉其問題解決思維。
比如,在完成《觀察物體》一課中基本的理論教學后,教師為學生布置課堂作業。在講桌上出示長方體模型,分別為學生展示長方體的正面、側面和上面,并提出問題:“剛剛你都看到了什么形狀?”這個問題非常簡單,學生不假思索地回答“長方形”“正方形”“長方形”。這時,教師為學生展示三棱錐模型,進一步提升練習難度:“這個三棱錐有四個面,你覺得椎體的四個面都是什么圖形?”這時,學生陷入了沉思,有的嘗試回答問題:“都是三角形?”教師繼續追問:“都是什么樣的三角形?能畫出來么?”在學生們一籌莫展之際,教師將三棱錐體拿起來,為學生們展示椎體的不同面。這時,學生們的空間意識被激發,能夠完整地描述出三棱錐體不同面的具體情況。
教師在設計作業時經常會陷入題海戰術的誤區,這會導致學生的學習興趣降低,影響作業教學效率。現階段,課堂作業的設計應以“少而精”為原則,刪減無意義的、重復訓練的、浪費大量時間的作業內容,重點選擇典型的、有啟發性質的習題作為作業內容。同時,教師要控制課堂作業的教學時間,以“精講”“多練”為主。課堂作業要包含口頭作業、筆頭作業,兩類作業相輔相成,訓練學生的作業完成效率。

設計小組合作類型的課堂作業更能夠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其數學學習思維的發散。教師要結合課程教學目標、教學大綱要求設計小組合作作業,引導各學習小組內成員通力合作,通過組內討論、小組間合作等多種方式挖掘學生的學習潛力,使其能夠在自主學習、自主探究的過程中積累更多的學習經驗,提升自身的數學思維水平。
比如,在《面積》一課的教學中,教師設計小組合作學習作業:“選擇一本你最喜愛的教科書,通過小組合作計算出它的面積。”為了盡快完成作業,各組學生都湊到了一起,并將語文書、數學書等書擺在桌面上。“我有很多個1 cm2的小正方形,我們可以把正方形擺在書面上,計算書的面積。”“我用格尺先測量這個書的長和寬。”“我用面積公式S面積=長×寬計算出這本書的面積。”在完成小組作業的過程中,學生充分發散了自身的思維,選擇了多種方式計算書本面積,積累了更多數學學習經驗。
新形勢下的數學教學要重視培養小學生的實踐力。設計課堂作業時,教師要注意選擇實際生活中常見的問題作為作業內容,在引導學生完成課堂作業的同時提升其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從而培養其良好的數學實踐素養。
比如,在《生活中的負數》一課的教學中,教師設計實踐作業:“課前老師讓你們收集的家庭收支記錄準備好了嗎?”“準備好了。”“那我們就結合這節課學的知識,編寫一個家庭收支表格好不好?”編制表格的過程中,學生將家庭收入記做“+”,將家庭的支出記做“-”。制作完表格后,教師接著提問:“你們能從表格中獲知什么?”“小明家收入600元,支出500元,他們家還剩錢么?”在提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時,學生可以根據已掌握的具體知識得出想要的答案:“-500和+600相比,去掉正負號,600更大,所以小明家還剩錢。”
綜上所述,設計好小學數學的隨堂作業有助于開發小學生的智力,拓展其思維,提升其綜合實踐能力。教師要充分發揮作業這一知識載體的作用,根據課程的教學目標合理設計作業內容,達到訓練學生的作業教學目的。同時,教師要注意設計多樣化的趣味性作業、合作作業、實踐操作作業,通過豐富作業形式調動小學生的做作業興趣,使其能夠主動地參與到隨堂訓練過程中,從而養成良好的數學綜合素養。
[1] 徐香紅.優化“課堂作業”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效率[J].小學生(下旬刊),2020(12):73.
[2] 黃順軍.小學數學高效作業模式開發的策略[J].小學生(中旬刊),2020(11):93.
[3] 白海英.“優化”課堂作業,提高小學數學課堂練習效率[J].新課程教學(電子版),2020(16):95-96.
F213.2
A
1002-7661(2022)22-013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