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本刊記者 黎沖森
長安汽車以用戶需求為中心,緊抓汽車產業價值遷移新變化,以開放狀態與合作伙伴構建一套新的供應鏈生態,共創新的產業價值體系,并通過對線控底盤子系統分步推進,最終實現線控底盤可持續發展目標。
“我們一直緊盯線控底盤技術發展趨勢,長安汽車管理層也在持續思考、研判在線控底盤領域主機廠該做些什么。目前長安汽車重點圍繞線控制動、轉向和懸架開展研究,以實現線控底盤技術的系統融合。”長安汽車線控底盤總工程師余斌接受《汽車縱橫》采訪時透露,在線控底盤方面,長安汽車在布局新的量產車型,目前具體搭載時間還沒有確定,有可能明年底或者后年初推出。
據余斌介紹,目前長安汽車旗下阿維塔等主流量產車型已搭載了行業領先的線控底盤技術,相關技術和設計主要聯合博世、大陸和采埃孚等國際主流供應商進行深入合作,同時與一些國內頭部企業展開技術合作。顯然,長安汽車對線控底盤技術走的是自研和對外合作雙線并行的發展路線。
長安汽車為何要進入線控底盤賽道?又如何把握線控底盤發展趨勢?如何突破線控底盤發展瓶頸?針對諸如此類的問題,余斌接受《汽車縱橫》采訪時分別做了解答。

長安汽車線控底盤總工程師 余斌
長安汽車為何要及時搶占線控底盤賽道?順勢!余斌從兩大方面做了深入分析。
一方面,線控底盤技術已經成為行業重兵爭奪的陣地。余斌說:“長安汽車研究線控底盤有兩個觸發因素:一是去年從事滑板底盤業務的美國Rivian公司上市,在全球引起轟動;二是近兩年來出現了‘缺芯’危機。”
另一方面,汽車市場出現了新需求。這是汽車市場發展的深層次問題。余斌認為,現在消費者對車輛需求已不止于端到端移動模式,更多的是對車輛服務需求與后端出行體驗以及附加值方面的體現。
從產業鏈來說,從設計研發、采購物流、制造組裝、銷售和后端服務等,整個價值曲線發生了明顯變化。余斌說:“智能技術、線控技術在研發中占比越來越高。汽車產業價值的新增長點在用戶出行、場景體驗和交互,要在后端創造更多價值,這是汽車未來發展的大趨勢。面向用戶體驗的技術創新成為產業核心的競爭力。長安汽車的會員規模已超過2700萬人。我們要挖掘消費者深層次、差異化需求,并把它轉化為產品開發目標,快速構建面向這些場景的功能。”
余斌表示,結合大數據分析,實現出行場景數字化重構,長安汽車將與供應鏈合作伙伴一道發掘用戶出行需求,以新價值增長點為用戶提供更多新應用場景的產品和服務。在他看來,隨著汽車產品價值發生轉移,主機廠和供應商之間的合作模式是共創價值,而支撐價值創新需要軟硬件標準化和模塊化,這使得軟件定義汽車成為價值創新的強驅動力。而線控底盤就是其中一個價值創新點和增長點。
其實,早在2018年長安汽車就開始第三次創新創業,旨在向智能低碳出行科技公司轉型,以加速構建新汽車新賽道核心竟爭力。因此,余斌說:“我們從傳統底盤進化到線控底盤有一定的先發優勢,因為長安汽車在傳統機械式底盤領域本來就有先天的優勢。”
長安汽車已組建了線控底盤研發團隊,建立了相關研發體系,制定了相關發展規劃,目前尚處于初期階段。余斌說:“我們在上海設立了前沿陣地和研發中心,研發團隊在重慶和上海,未來將聚焦在上海。”長安汽車線控底盤研發團隊實施“雙核”運行機制,以發揮上海和重慶的各自優勢,因為上海為技術前沿陣地,線控底盤技術人才聚集于長三角地區,而以重慶為公司研發總部大本營,結合六國九地的研發布局,實現全天候24小時不間斷研發。同時,他強調,長安汽車不會是孤勇者,將會與業內相關企業進行深度合作,共同構建線控底盤的新生態。

汽車行業發生巨變,未來汽車形態對底盤的要求也在發生變化。線控底盤發展何處去?余斌認為,線控底盤將朝智能機器人方向發展。它將變成一個類似于滑板、智能化并結合大數據應用的機器人平臺。到了自動駕駛高級階段,整個底盤帶有智能控制功能,線控制動、轉向和驅動軟件在云端集中。比如,現在的液壓制動只是中間過渡狀態,未來可能被取消;轉向、懸架也將發生變化。
同時,余斌認為,線控底盤各子系統將標準化。它們將實現標準化識別,形成標準的執行單元,變成執行器、控制器屬性,并形成行業標準。他說:“主機廠對它們的標準化和模塊化需求越來越強烈。標準化有利于對應上層接口,供上層調節。從短期看,上層有域控制器;從長期看,域控制器將集成到整車的中央計算單元,在上層構建場景。現在制動、轉向和懸架都是分布式開發,各系統都有自己的控制系統,集成了很多應用功能。但汽車需要‘大腦’統一指揮,各項應用功能需統一管理。這意味著行業生態鏈和協作分工關系將發生變化。”
底盤開發一直是主機廠的核心技術內容。在線控技術加持下,主機廠不再拘泥于硬件開發,通過軟件可快速構建場景服務。余斌認為,汽車底盤將從傳統機械式底盤,到現在的電氣化線控底盤,再向未來的一體化智能底盤演進。
從線控底盤各子系統來看,余斌說,在制動系統方面,目前液壓是主流控制系統,而EMB處在預研階段,技術還不成熟,未來EMB將取代液壓成為主流,最終有可能形成輪轂電機或者輪邊形式。在轉向系統方面,目前以EPS為主,雖然它是機械式連接,但它已是線控產品;而SBW技術還不成熟,沒有大規模量產和應用,其難點是安全性和可靠性,而未來伴隨著技術的成熟將逐漸大規模應用。在懸架系統方面,它將逐步與車體融合,軟硬件模塊化,系統集成化,進化為輪端線控的角模塊。未來制動、轉向和懸架都將向輪端集中。
余斌認為,線控的核心是軟件,線控意味著全面軟件化,并通過軟件構建所需場景服務。在他看來,主機廠要具備系統需求定義能力、控制器設計能力、執行器應用集成能力、軟件開發能力和標定匹配能力,這樣才能快速滿足市場多變的出行場景需求。長安汽車正是基于這種邏輯來運作。他說:“所以,我們在業務布局方面越來越強調軟件開發,專門成立了軟件公司,把軟件作為一項核心競爭能力進行建設。”目前長安汽車的線控底盤研發團隊就隸屬于其軟件公司。
“我們的線控底盤產品開發工程體系涉及執行器、控制器和控制算法,其中控制算法主要就是軟件。”余斌說,“軟件是我們布局的一個重點,因為只有牢牢掌握軟件產品的定義能力,才能真正延伸拓展一些新應用場景的開發。”長安汽車一直在打造軟件競爭力,并與合作伙伴共同打造新的硬件架構平臺和軟件架構,以構建數字化生態體系,實現與生態鏈伙伴深度協同。
總體而言,對于底盤技術發展,余斌認為,首先,底盤系統在線控技術加持下,未來伴隨EE架構進一步發展實現集中域控制;其次,底盤各子系統標準化和模塊化程度會越來越高;再次,底盤系統和自動駕駛、動力系統、人工智能和云數據將更加緊密;最后,底盤域一體化控制必將成為整車的核心技術競爭領域。長安汽車亦將順應線控底盤技術發展趨勢,并在這場底盤技術變革中掌握主動權。
其實,目前機械式底盤轉向線控底盤還面臨一些瓶頸,其中商業模式問題和標準化問題最突出。
首先,主要挑戰來自商業模式。余斌分析,汽車行業傳統商業模式是產品思維,即硬件成本+利潤。其賣車模式是,與消費者簽完購車合同,消費者交完錢開走車,就結束了。但隨著汽車產品整體價值的遷移,這種商業模式難以適應底盤線控化后發展需求。因為線控化后,新價值創造將在汽車后端市場呈現,消費者拿到車,服務才真正開始。
“新商業模式把硬件成本和軟件價值剝離,可以單獨分別計算,因為未來軟硬件要解耦,軟件將放在中央域控里。這樣,軟件不必完全由主機廠自己做,可以根據軟件類型和應用場景與供應商合作,在后端市場實現價值共創和利潤共享。”余斌說,“這是一種新的合作模式,未來消費者會對契合其需求的軟件等增值服務進行付費。我相信新的商業模式能更好地驅動線控技術可持續發展。”
在此背景下,長安汽車將如何做?余斌坦言,目前全行業還處于探索階段,長安汽車將緊抓汽車產業價值遷移的新變化,積極布局,將以開放的狀態與合作伙伴構建互惠共贏的供應鏈生態,共創新的產業價值體系,一起把蛋糕做大,最終讓線控底盤發展目標全面落地。這是長安汽車的發展思路。
其次,目前線控底盤缺乏行業統一標準,企業各自為戰,很難通用,而且全球都如此。余斌說:“以前傳統燃油車很難做到統一標準,或者說沒那么迫切需要這種統一標準。但進入電動化、智能化和網聯化時代,要是沒有統一標準,就會嚴重阻礙技術發展。主機廠在加速向產品+服務+出行方案提供商轉型過程中,這種需求愈發強烈,且成為必由之路。我們不斷呼吁國家、行業機構和關聯企業共同來制定線控底盤的行業標準。”
以長安汽車為例,余斌說,長安汽車旗下有很多車型,為滿足用戶差異化的需求,伴隨著的是高額的開發費用。為確保每個車型的安全可靠,所有車型均要做一遍夏季測試、冬季測試等,而且在這個過程中不斷精進。他強調:“其實,技術上沒有大壁壘,因為技術是循序漸進的發展過程,關鍵是要有標準。”
據余斌介紹,長安汽車向線控底盤發展過程中還將面對一大挑戰:怎么找到有競爭力的合作伙伴,共同構建“長治久安”的生態鏈。他說:“在國內,目前要找到愿意開放且其產品質量可靠性、穩定性、一致性能達到國際頭部供應商水平的線控底盤供應商不容易,但我們又需要這樣的合作伙伴。而要培養本土民族企業供應商,就要放心地讓他們與主機廠廣泛合作,提供大量合作的機會,以不斷提升其制造能力和工藝水平,因為其成熟度需要量做支撐,否則,他們不僅技術上難以得到足夠量的檢驗,而且無法獲取利潤再投入研發。顯然,這是現實中的一個矛盾點。”其實,這也是汽車行業自主品牌面臨的共同問題。
余斌對線控底盤的發展前景非常看好。他說:“未來線控底盤將完全取代機械式底盤。汽車電動化、智能化、網聯化和共享化有利于促進線控技術發展。線控技術讓車輛變得更有思想、更可控,而不只是冷冰冰的機器。隨著線控技術進一步發展,線控產品的成本也會越來越低,這必然會更廣泛地搭載在乘用車上。這是未來發展趨勢。”
余斌表示,由于線控底盤有不同產品形態,線控底盤研發資源投入巨大,很難一下子全面鋪開,所以長安汽車將分步驟推進并積極布局。他說:“我們將根據車輛優先級進行配置,以滿足市場需求,為用戶提供無微不至的服務與關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