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本刊記者 鄭雪芹
特斯拉給汽車行業帶來了另一個深遠的變化,即重塑汽車行業的供應鏈模式,從大規模零部件外包到垂直集成。
把特斯拉的供應商名單拉出來,龐大到令人震驚。原來一輛特斯拉汽車,竟然與百余家供應商有著如此直接的聯系。其中尤其值得關注的是,這份供應商名單中絕大部分是國產供應商,并且仍在不斷壯大中。據官方透露,目前國產特斯拉供應鏈本地化率已超95%。(見表1)
在這份特斯拉的供應商名單中,包含了車輛的電池組、底盤、電驅動、中控等諸多供應商。其中絕大多數汽車零配件為國內供應商制造,比如寧德時代負責國產特斯拉的電池組;中科三環、橫店東磁等國產企業負責電機部分。簡單來說,現在的國產特斯拉,除了車標是美國的以外,基本上是用中國供應商的零部件制造的。
8月13日,特斯拉上海超級工廠第100萬輛整車下線,占據特斯拉全球產能的三分之一。特斯拉上海工廠在徹底改變全球新能源汽車產業格局的同時,也拉動了中國汽車零部件產業的崛起。
據不完全統計,截至目前,至少有180家中國供應商,包含40多家A股上市公司加入了特斯拉的供應鏈體系。
對中國汽車零部件產業來說,特斯拉入華既是試金石,又是一次千載難逢的機遇。參與其中的本土汽車零部件企業,伴隨著特斯拉快速成長,也獲得了電動化的先發優勢。而且,擁有特斯拉做“背書”,更能幫助他們切入其他新能源企業供應體系。
尤其是以寧德時代為首的動力電池產業鏈,從上游的鈷、錳、鎳、鋰,到中游的正負極、電解液、隔膜、電芯、PVC膜、線束,再到下游的電池模組,已然成為世界最具競爭力的產業集群,支撐著中國新能源汽車的制造。
在造車新時代,“整零關系”正被重塑。整車廠和零部件企業從“Tier 2-Tier 1-主機廠”的單線產業體系進入了“Tier 0.5”級合作時代。這是一種介于Tier 1與主機廠之間的全新溝通方式,快速響應、共享數據、迭代升級,規模化系統集成能力進一步升級,這些都為自主供應商提供崛起的機會。

事實上,特斯拉對供應鏈模式的變革,不止于上面這些。
自特斯拉將自產自研電池提上日程起,一些上游原材料的供應商又被不斷納入特斯拉的供應鏈版圖。
在國內,7月31日,浙江華友鈷業和中偉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分別與特斯拉簽署了直到2025年的供應定價協議,向特斯拉提供電池材料三元前驅體產品——鋰離子電池儲存能量的關鍵。其中,華友鈷業將于2022年7月1日至2025年底期間向特斯拉提供材料。該公司表示,產品價格將取決于鎳、鈷和錳的市場價格,以及精煉費用。中偉新材料也將在2023年至2025年期間向特斯拉供貨。該公司還透露,從2020年至今,該公司一直在為特斯拉提供產品。
在國外,據8月份的最新消息稱,特斯拉已經與印尼多家公司簽署了一份價值約50億美元的合同,從數家印尼鎳加工公司采購電池材料。據悉,這幾家鎳加工公司在印尼蘇拉威西島(Sulawesi island)的莫羅瓦利(Morowali)運營。
尤其是在近幾年電池原材料供應不足的背景下,特斯拉更是開啟了全球買“礦”模式。從澳洲的鋰礦,到印尼的鎳礦,特斯拉正在向礦業產業鏈慢慢滲透,逐漸完成從最上游的礦石開采、提煉,再到自己制造電池的“一條龍”式布局。
今年1月初,特斯拉位于加利福尼亞州弗里蒙特的試點工廠生產出了第100萬塊4680電池。由特斯拉首創的4680電池的規模化量產,意味著其在自研自產電池進程上又邁出關鍵一步,這讓其已經完整掌握了包括材料體系、型號規格、工程制造等電池核心環節的自主權。
這種供應鏈縱向一體化模式的創新,打破了零部件全部外包的形式,不僅減少了“斷供”的風險,還增強了供給、價格和技術等方面的掌控能力,并帶動了一批新能源汽車企業群起效仿,紛紛走上自產自研電池之路。
特斯拉供應商隊伍的不斷壯大,無疑給電動化時代的供應鏈發展提供了一個新的“樣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