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義軒,王雪艷
(國核示范電站有限責任公司,山東 榮成 264300)
標準核電績效模型(The Standard Nuclear Performance Model,縮寫為SNPM)將核電廠業績模型分為流程層(Process)、子流程層(Subprocess)、活動層(Activity)、任務層(Task)[1],核電廠業績模型層次如圖1所示。
根據SNPM對流程層(Level 0)的定義,核電廠生產業務流程主要涵蓋9個業務領域。
·運行管理領域;
·工作過程管理領域;
·設備可靠性管理領域;
·配置管理領域;
·物資與服務管理領域;
·培訓管理領域;
·防損管理領域;
·核燃料管理領域;
·職能管理與支持服務領域。
SNPM核電業務績效模型總覽如圖2所示。

圖1 核電廠業績模型層次Fig.1 Hierarchy of the performance model of nuclear power plant

圖2 SNPM核電業務績效模型總覽Fig.2 Overview of the SNPM model
下文將從必要性和可行性兩方面介紹基于SNPM模型開展核電廠生產流程建設的背景。
首先,為保證接產活動順利開展,相關生產流程建設需在移交前完成。具體來說,在系統TOB移交前應完成隔離和工作許可證、功能位置主數據管理、工作過程管理、維修大綱及維護計劃數據庫、物料主數據管理流程及相關系統模塊建設。
其次,生產管理信息系統建設前需要完成相應生產流程開發,為系統建設提供輸入。國內某核電廠生產管理信息系統(一期)建設范圍包括4大領域、12個子領域,具體范圍如圖3所示。

圖3 生產管理信息系統(一期)建設范圍Fig.3 The construction scope of the production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 (Phase Ⅰ)
從SNPM核電業務績效模型總覽圖可以看出,在核心業務流程中工作管理[2]與配置管理[3]、物資與服務[4]、設備可靠性[5]、運行管理等領域存在接口,是核心業務領域。工作過程管理流程具有以下特點。
1)工作接口多:工作過程管理與配置管理、維修管理質量控制(QC)、質量缺陷報告(QDR)、不符合項管理(NCR)、設備可靠性管理均存在流程上的接口;
2)流程跨度長:工作過程管理包括工作申請(通知單)、工作文件包準備(工單)、工作許可證申請、工作執行(再鑒定)及完工報告的全周期管理;
3)管理范圍大:工作過程管理涵蓋電廠生產相關系統、設備和構筑物的糾正性維修、預防性維修、定期試驗、工程改造、設備定期切換及現場服務支持活動。
基于上述特點,國內某核電廠的生產流程建設可以考慮以工作過程管理為主線,串接其他生產流程,建設一個有機的、相互聯系的生產流程網絡。
在綜合考慮SNPM模型、生產管理信息系統建設范圍以及國內某核電廠現有職責邊界等因素的情況下,可以從以下三個維度開展生產流程建設工作。
1)增強流程關聯度:以工作過程管理為主線,串接相關領域業務流程,避免 “流程孤島”;
2)提高流程匹配度:建立生產流程建設橫向協調機制,協調各部門接口分工,提高流程與職責匹配度;
3)保障流程覆蓋度:比對生產管理信息系統建設范圍以及SNPM模型,梳理管理程序及流程清單,保證覆蓋各領域相關業務。
根據生產管理信息系統項目建設里程碑,將生產流程建設分為三個階段實施,各階段主要工作任務如下。
1)前期策劃階段:本階段的主要工作就是圍繞增強流程關聯度、提高流程匹配度、保障流程覆蓋度梳理生產流程、編制程序初稿,完成生產流程框架搭建;
2)細化完善階段:在已搭建的流程框架基礎上,以生產信息系統藍圖設計為基準進行適應性修改。同時,修改后的程序作為藍圖設計的輸入,兩者相互迭代。在生產信息系統上線前完成相關程序出版,進一步完善生產流程建設;
3)試運行階段:在生產信息系統上線試運行階段,通過模擬電廠實際運作,在接產前對生產管理體系進行演練。生產各處室通過試運行進行充分磨合,固化職責分工。
生產流程建設時序圖如圖4所示。

圖4 生產流程建設時序Fig.4 The sequential of the production process construction
生產各處室圍繞生產流程關聯度、匹配度、覆蓋度三個維度開展核電廠生產流程前期策劃。
在增強流程關聯度方面,通過制定主線流程—梳理流程接口—落實接口關系”三步走實現,具體如下。
1)制定主線流程:調研確立工作過程框架,結合職責分工梳理程序開發問題,討論明確主線流程;
2)梳理流程接口:各處室梳理與工作過程相接口的業務流程,明確流程之間的接口內容和上下游關系;
3)落實接口關系:各處室開發相關生產流程及管理程序中落實與工作過程管理接口。
在提高流程匹配度方面,通過生產流程建設集中討論和專題討論兩種方式保障生產流程中各處室接口與組織機構職責匹配性。對于需各處室共同關注和協調事項,通過組織集中討論落實。作為集中討論的補充,個別處室對于重要問題或復雜問題開展專題討論。
在保障流程覆蓋度方面,結合SNPM模型各功能模塊、生產信息系統建設范圍梳理并編制管理程序,保證能夠滿足SNPM模型以及生產信息系統建設需要。經過生產各處室配合協作,完成6個專業(消防、運行、維修、輻射防護、生產計劃、設備管理)共26份程序和41個業務流程開發。
生產管理信息系統項目啟動后,在已搭建的生產流程框架上開展系統藍圖設計。同時,生產各處室基于系統藍圖補充完善生產流程、出版管理程序,通過兩者互相迭代對生產流程體系進一步細化完善。在系統上線前,各處室完成運行管理、工作過程管理、設備可靠性管理、備品備件與服務管理等業務模塊共35份程序出版。
2.5.1 試運行目的及原則
為驗證管理程序、生產組織機構運作與分工,充分磨合現有生產管理流程。生產管理信息系統上線后,國內某核電廠運行處和生產計劃處組織生產各處室開展生產流程試運行工作。試運行總體原則如下。
1)貼近生產,模擬實戰:收集依托項目典型設備缺陷、預防性維修大綱作為基礎數據。同時,模擬接產后電廠運作,定期組織召開生產例會;
2)提前演練,驗證體系:以依托項目數據作為數據源,依據已有生產流程開展工單準備/實施、隔離策劃/實施,在接產前對生產管理體系進行演練;
3)充分磨合,固化分工:針對前期各處室間不清晰的職責邊界,通過試運行進行充分磨合,固化職責分工。
2.5.2 試運行準備
試運行準備主要包括建立試運行組織機構、數據準備、工作計劃制定等。
2.5.3 試運行實施
試運行期間通過建立例會制度、報告制度、問題管理流程推動各項工作實施。
試運行期間不建立專門的工作例會制度,通過每周召開的分票會、計劃會等生產例會替代。
2.5.4 試運行發現問題
在試運行過程中,生產各處室共提出28項問題,涉及工作申請、工單、工作許可、生產例會運作、維護計劃管理、周期性大綱管理等領域。
國內某核電廠生產流程建設從流程關聯度、覆蓋度、匹配度方面基本達到預定工作目標,取得了以下成果。
1)流程關聯度方面,基本上實現以工作過程管理為中心,不同領域業務流程相互串接的目標,初步形成生產流程網絡雛形,具體如圖5所示;

圖5 生產流程網絡Fig.5 The production process network
2)流程覆蓋度方面,形成覆蓋運行管理、工作過程管理、設備可靠性、備品備件與服務管理等主要業務領域的共77只管理流程,具體如圖6所示;

圖6 生產管理流程平面圖Fig.6 The plane drawing of the production management process
3)流程匹配度方面,初步建立職責清晰、完善的生產管理程序體系,保障管理流程與組織機構職責匹配性。生產管理信息系統建設相關程序清單如圖7所示。

圖7 生產管理程序體系圖Fig.7 The system of the production management procedure
在取得成果的同時,國內某核電廠的生產流程還存在適用性、有效性有待驗證以及部分職責邊界不清晰的問題,具體表現如下。
1)生產管理流程未經接產后的實際運作,其適用性和有效性有待驗證;
2)試運行期間暴露的職責邊界不清晰等管理問題需要進一步討論明確。
針對上述問題,后續將從兩方面開展行動,推動生產管理流程體系不斷完善。一方面,持續跟蹤協調試運行期間管理問題處理進展,做好問題提出、落實及關閉的閉環管理;另一方面,系統接產后的實際運作中查缺補漏,并及時調整與電廠生產活動不適應的管理流程和程序,推動生產流程體系持續優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