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晨菲,劉勇輝
(交通運輸部北海航海保障中心天津航標處,天津 300456)
目前,航標單位的績效評價體系基本以事后評價為主,在預算資金支出之后進行分析評價,雖然有一定的反饋效果,但畢竟資金已完成支出,無法做好及時的彌補措施,對整體預算執行來說有種馬后炮的感覺,起不到很大的反饋作用。因此,要想完善績效評價體系,可充分增加事前評價和事中評價環節,形成完整的績效評價流程,做到提前實施把控,制定合理、明確的績效目標。其中,首當其沖地是需要一套符合實際的、可操行性強的預算績效考核指標。下面,本文將直接以航標單位為例,闡述該類單位預算評價指標的設計思路。
預算績效評價指標的確定,應充分考慮單位戰略目標或部門目標、崗位職責及工作流程。以航標單位為例,首先要明確該類單位的企業宗旨和企業文化,主要包括單位職責、業務范圍、企業性質、業務特點、服務對象等。然后通過預計在實施一定時期內所要達到的總體產出和效果來設定績效管理所要實現的總體目標。接下來,完善績效目標,分解確定的總體目標,并完善反映總體目標預期實現水平的關鍵目標。最后,確定績效指標值,從相關部門收集專業數據,并基于對綜合基準數據的分析來確定績效標準,根據預期進度和輸入確定績效目標的具體值。
績效評價指標的設立包括三步。
將績效目標層層分解落實到具體而明確的評價指標上,在這個框架下把可供選擇的指標羅列出來,這樣可以理清評價指標與績效目標的關系以及不同指標間的邏輯關系。當然,從長遠來看,還必須考慮指標的水平和垂直可比性。為確保篩選指標的完整性,在囊括指標的過程中,可多聽取外部獨立性專家意見,查閱涉及領域的制度規范,并嘗試選擇一些可量化的指標,避免盡可能多的主觀因素。
在前期篩選出的指標體系中篩選出最恰當的指標體系,是需要不斷嘗試、大量測試的。測試過程需要耗費大量的時間、人力和物力。因此,篩選指標的過程必須遵循成本效益原則,盡快確定重要性標準,對指標進行匯總排序,提高指標選擇的效率。
指標體系的確定并非一成不變的,會受業務活動、預算執行情況多方面的影響。只有根據評價體系的反饋,對指標體系進行及時地改進更新,才能保持績效評價指標的適用性,進而更好地發揮績效評價作用。因此,在指標評價過程中,應時刻關注客觀情況的變化和指標評價的效果,對指標進行適當的改進更新,保證指標的適用性。
從眾多的績效評價指標中篩選合適的指標體系,需要遵循以下三個原則:
即Specific、Measurable、Attainable、Relevant、Time-based。Specific 強調指標的具體明確;Measurable強調指標的可衡量性;Attainable 強調指標可達到性:Relevant 強調指標與預算活動的相關性;Time-based 強調指標效果的期限性。
考慮指標間的邏輯關系,不僅要用思維模式捋順指標間的邏輯規律和客觀規律,更是要平衡現實指標和可持續發展指標之間的邏輯關系,滿足戰略目標的需要。
選擇指標體系時要注意指標間的平衡關系,均衡各性質指標,切勿片面關注某一類指標而忽略其他方面。
在績效目標的確認中注意結合結果目標和行為目標。航標單位奉行為人民服務的理念,始終將航海保障事業的發展作為自身最大的責任和動力。在分解績效目標時,要時刻關注這一點,并將其貫徹到每一個分項指標中。航標單位業務內容主要是用自身的船舶或借用第三方力量對轄區的公用航標和專用航標做好維護保養,并對航標狀態做好實時監控。受業務活動和工作流程的影響,分解績效目標及后續的評價指標的設立在產出指標方面應更多關注航標維護狀態和船舶管理效率,在效果指標方面應更多考慮用戶的滿意程度。
績效評價的關鍵在于評價績效管理目標實現程度的測量,而在目標體系中各指標的權重設立尤為關鍵,直接決定了績效評價工作的可度量性,因此,預算績效評價指標權重的設置是單位預算績效評價指標的重要內容,其數值的設立過程需要客觀而專業。
基于航標單位業務的特殊性,可以引入不同領域的專家一起討論,判斷各指標的重要程度并依次賦值,最后運用層次分析法計算出最終的權重。在引入專家判斷的過程中,必要時可以采用德爾菲法增加討論機制。綜合各個專家的不同觀點和意見,避免由于單個專家的主觀直接判斷有所偏頗而對整體指標權重的確定造成不好的影響。在選擇專家的時候,應做到內外結合,在考慮內部專家的同時,也要吸收外部專家的意見;將內部積累的經驗和外部的先進觀念相結合,確定一套適用的、合理的、可行的指標權重體系。最后,對指標權重執行一致性檢驗,排除有一致性偏差的指標權重,確保權重數值的合理性。
經績效評價指標的分解和權重的設立,最終確定航標單位績效評價指標及其權重如下:
投入指標總分值為15 分,包括目標設定指標7 分和預算控制指標8 分。
目標設定指標下設三個下級指標,分別為目標依據充分性(3 分)、績效目標合理性(2 分)以及績效指標明確性(2 分)。目標依據充分性指標主要評價目標的設定是否符合國家法律法規的規范要求,涵蓋的職責是否符合單位“三定”方案的規定和是否適應單位的未來發展方向;績效目標合理性指標評價單位績效目標是否與年度任務相對應,是否可實現、可完成;績效指標明確性指標評價分解的任務指標是否細化、具體化,是否具有衡量指標以及是否與單位年度目標任務相適應。
預算控制指標下設人員經費控制情況和“三公經費”控制情況兩個下級指標,分值均為4 分。人員經費控制情況指標主要評價在職人員經費預算總額是否符合財政部年度編制要求,人數是否與機構編制部門核定批復的人員編制數相符,定額標準是否符合財政部的要求。“三公經費”控制情況指標評價“三公經費”年度預算是否在上級年度預算編制要求的范圍內以及“三公經費”年度預算是否符合規范要求。
過程指標總分值為40 分,包括預算執行指標18 分、預算管理指標16 分和資產管理指標6 分。
預算執行指標下設五個下級指標,分別為預算完成率(4 分)、預算調整率(4 分)、結轉結余率(2 分)、“三公經費”控制率(4 分)和政府采購執行率(4 分)。預算完成率指標主要評價各部門單位階段性預算執行情況的整體達標率和預算完成情況的準確率;預算調整率指標主要評價各部門預算執行與預算分解資金的差異量和預算調整頻率;結轉結余率指標評價每年財政資金的結余量和結轉結余財政資金的處理合規性;“三公經費”控制率指標評價“三公經費”額度是否符合財政的預算批復以及經費的節約率;政府采購執行率指標評價納入政府采購的項目是否均納入政府采購的范疇和采購方式、流程是否合規。
預算管理指標下設四個下級指標,分別為管理制度健全性(3 分)、整改落實情況(4分)、預決算信息公開性(4 分)和資金使用的合規性和安全性(5 分)。管理制度健全性指標主要評價相關制度是否完整合規、能否得到一致執行;整改落實情況指標評價各項檢查中是否存在違法違紀現象以及對發現的問題能否按要求整改;預決算信息公開性指標主要評價公開時間的及時性和內容的全面規范性;資金使用的合規性和安全性指標主要評價資金使用是否合法、符合結算制度,是否經過審批以及是否按規定用途使用。
資產管理指標下設兩個下級指標,分別為固定資產利用率(3 分)和管理規范性(3分)。固定資產利用率指標評價閑置固定資產的比例和固定資產運行效率;管理規范性指標評價固定資產使用是否有償,數量是否完整,賬務處理是否正確。
產出指標總分值為15 分,包括工作實際完成率指標4 分、重點工作辦結率指標4分、工作完成及時率指標3 分和質量達標率指標4 分。
效果指標總分值為30 分,包括航標管理效果指標4 分、航標維護效果指標9 分、船舶管理效果指標5 分,安全管理效果指標3 分,教育培訓效果指標4 分和航標用戶滿意度指標5 分。
航標管理效果指標下設兩個下級指標,分別為航標動態發布差錯率(2 分)和航標應急處置率(2 分)。航標維護效果指標下設六個下級指標,分別為航標正常率(3 分),航標維護正常率(2 分),RBN-DGPS 信號發射率(1 分),RBN-DGPS 完善性監測率(1分),RBN-DGPS 信號可利用率(1 分)和AIS 岸臺工作正常率(1 分)。船舶管理效果指標下設兩個下級指標,分別為船舶完好率(3 分)和船舶適航率(2 分)。安全管理效果指標主要評價一般等級以下責任(機損、海損等)事故的發生概率。教育培訓效果指標下設兩個下級指標,分別為年人均培訓時間(2 分)和在崗人員培訓覆蓋率(2 分)。
為更好地體現改進前后績效指標的對比,表1 對前后的考核指標內容進行了羅列,詳情如表1。

表1 改進前后績效考核指標對比分析
從指標的內容來看,改進后的指標更關注經濟業務自身,對投入與產出的量化更加具體,對業務的分析更有實踐價值。從指標的形式來看,實用性和操作性更強,易于績效評價的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