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 巖
(黑龍江省實驗中學,黑龍江 哈爾濱 150001)
2019年6月19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新時代推進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導意見》。2020年,國家新課程的新教材在黑龍江省實施。“三新”實施以來,課堂教學始終是實現育人目標的主陣地,是推進教育教學改革的深水區。只有突破課堂教學難點,才能將改革的成效落到實處。
首先明確高中數學新課程標準與原有教學大綱、新舊教材在教育目標、評價等方面的差異與演進及其在具體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1.在教學內容上,課程標準作為我國課堂教學的基礎綱領性文件,是國家對學校教育學科的基本規范與規定,是學校課程管理和考核的重要基礎,其涵蓋了學校課程的教育目的和目標,教學內容的覆蓋面、內容和結構,以及教學進度等方面有關教學法的基本規定,是學校編寫教材、指導教師實施課程改革的最直接依據,也是學校考核命題、評價各科教師工作的最主要尺度。而教學大綱則是初高等院校各門學科的教育大綱,具體內容包括學習目的和任務、教學要求、具體內容,以及教學活動過程和學習、實踐、工作的時間安排等。
2.在教學方法上,課程標準強調教師教學的流程和方式,而教學大綱強調教師工作與學習的結果;在教育評估上,課程標準注重過程性評估和測評的教育發展功能,而教學大綱注重結果性評估和測評的教育篩選功能;在課程目標上,課程標準突出三維目標,教學大綱注重對基礎知識和專業技能的掌握;在課程編寫上,課程標準側重能力、重在落實學科核心素養。教學大綱注重課程的系統性、邏輯性。
1.新舊教材的區別
舊教材中,文科和理科內容差異較大,主要體現在文理必修教材一樣,選修教材不同,在立體幾何、概率統計、函數與導數等章節,對文、理科學生的邏輯分析能力、推理論證能力,數學運算、數據處理能力要求不同,理科要求層次略高。
新教材中,文、理教材一樣,課程標準給出的要求也一樣。新教材立足于新課標,打破了舊教材章節之間的界限,以四條主線方式,在必修和選擇性必修教材中依次呈現。新教材更注重知識間的聯系與整合,內容上做了刪減和調整。無論文理,知識學習更系統,更注重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學科應用意識有增強。
2.新舊教材在文、理內容上的變化

主要變化與原文科相比與原理科相比減少的內容映射;三視圖;算法;系統抽樣;幾何概型;一元二次函數與簡單的線性規劃;推理與論證;框圖;統計案例映射;三視圖;算法;系統抽樣;幾何概型;一元二次函數與簡單的線性規劃;推理與論證;定積分與微積分基本定理;統計案例增加的內容有限樣本空間;百分位數;空間向量與立體幾何;數學建模活動與數學探究活動有限樣本空間;百分位數;數學建模活動與數學探究活動弱化的內容計數原理;常用邏輯用語計數原理;圓錐曲線與方程;常用邏輯用語
3.教材功能的轉變
新教材更側重從知識傳遞到學科育人。新課程功能觀指出,課程目標不僅是對基礎知識的傳授,還涉及學生對實際學習過程的掌握,由學科知識教學到學科育人。
1.正確認識數學核心素養
數學核心能力作為學科教育實踐的具體反映,以培養學習者的良好價值觀念,學習品質與核心技能為宗旨,以數學基本知識、技能為媒介,透過數學課程引領學生用數學的方式觀察實際生活,從而認識問題、描述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數學核心能力包含數學中的基本知識、技能、思維方式、技能、情感、人生觀等諸多維度,體現了數學教育理念和教學本質。學校要針對數學課程的特色,形成以培養學生數學基本素質為指導的教學意識和教育思想,把學生核心素質的培育貫徹于數學教育的全過程,引領學生學會用數學的眼睛看世界,用數學的思想研究世界,用數學的語言表達世界,培養和開發學生數學抽象、邏輯推理、數字建模、直觀想象、數學運算與數據分析的數學核心素養。
2.構建基于核心素養的數學課堂教學模型
課堂教學流程的設計是教師從理念到行為、從理論到實踐的轉化,是教育服務立德樹人目標的關鍵和重大難點。教學模型以問題為導向,面向新時代育人要求,針對課堂教學中“關注學科知識教學,忽視學科育人功能”的普遍現象,融合深度學習理論,以“聚焦課堂教學,切實落實核心素養”為宗旨,再造課堂教學流程,突破“從學科知識教學到學科育人”的關鍵問題。
首先要明確主題、問題、情境之間的關系,立足大單元進行主題教學設計,把每個教學任務都放在整體教學單元中去考量,然后對教材內容進行重組優化,使教學更系統,知識銜接更緊湊,學科思想方法更突出。對于教學任務,主要通過合理的情境創設和問題設計構建問題驅動系統,帶動學生學習。學生在實際環境中觀察問題,提取問題,剖析問題,構建問題模型,最后解決問題,根據實驗結果不斷的完善問題模型,最后解決現實難題,實現深度學習。教學模式要突破“教材—教師—學生”的線性傳遞關系,建立課本、老師、學生之間相互作用的立體交叉的新模式以,解決教師接受新理念但不知如何落地的問題。
3.形成基于教學實際的數學學科核心素養培育范式
基于學習主題重組教材內容,設計“教與學”交互系統,創設教學情境,重視教學系統與學習系統的共生關系,以深入落實“以人為本”、智慧教育的要求,從教師和學生共同成長的角度實踐,形成可資借鑒的課例。
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恰當運用信息技術,積極開發信息技術在形成數學思想、揭示數理結論、攻克數學難題、改善教學方法、訓練數理能力、傳授數理技能等方面的功能。
利用現代信息,開展“互聯網+pad”,進行泛在學業,以多媒體seewo、“美師優課”等智能平臺為載體,利用大數據分析、云計算進行精準課堂,利用幾何畫板、幾何圖霸、GeoGebra動態數學軟件等進行信息技術和課堂教學方式的深入整合,進行高效率課堂。進一步落實學科核心素養,促進學生學習方法的轉變。在教學實踐中,我們開發了一套與教學相應章節配套的幾何畫板、GeoGebra課件,尤其是在立體幾何和解析幾何部分取得了很好的教學效果。利用信息工具有助于學生比較深入的掌握數學知識,提高學生的思考意識訓練,提高數學學科核心素養。
本研究力求再造基于核心素養的數學課堂新生態。在教育關鍵環節實施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引導高中學生端正價值觀,養成必備品質和關鍵能力,提升高中學生核心素質。真正轉變“學科教學”為“學科育人”。為落實新課程、新教材實施,提供可復制借鑒的范本。通過重塑課堂教學流程與教學時空,提供可推廣的教學范式。構建基于“三新”背景下數學學科核心素養培養系統。將研究方式轉化為教學方式,強調以真實情境、大單元教學為主線,在生活情境、社會情境與現實情境中與學科知識聯系,潛移默化地培養學科素養。同時與信息技術深度融合,建設與利用教學資源庫,實現教學時空重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