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杜岳霖

2022 年,全國高校畢業生數量約為1076 萬人,創歷史新高。大學生是國家寶貴的財富,他們的命運關乎個人、家庭與國家的未來。在離開校園之際,有人選擇直接就業,有人選擇繼續深造,有人選擇慢就業,有人選擇創業,甚至有人選擇躺平。在這萬千選擇中,我們不能簡單地評論誰是誰非。但是,有一條路一定是最艱難的,那就是創業。多數剛走出校園的畢業生,沒資源、沒人脈、沒資金,想要在創業之路上擁有一席之地,除了要有政府的幫扶、大平臺的支持,自身更要有強大的心理資本。
有數據顯示,我國大學生的創業率要遠遠低于發達國家的大學生創業率。當然,這其中有很多制約因素,對于那些有創業意向的大學畢業生,國家和學校應給予鼓勵和支持,因為作為未來的行業領軍人,他們對促進產業結構轉型、實現我國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那么,從心理層面考慮,大學生創業需要哪些心理資本呢?
網上流行一個段子,今年的大學畢業生太難了,畢業想找工作,忽然發現老板沒了。而那些剛剛進入創業初期的大學生,同樣會面對許多陌生的事情。年輕人有拼勁,不甘平庸,有時候可能又會頭腦發熱過度自信。創業不是容易的事情,創業要有明確的認知、可行的方向、合理的計劃、對自身的定位,更重要的是面對風險和成敗時的心理素質。作為準備創業的小白,從簡單的工作開始累積經驗,積攢人脈,豐富自己的社交,積攢原始資本才是最重要的。
我們打開手機,會看到許多短視頻的主播,動輒吹噓自己年入百萬,豪車豪宅,實現經濟自由,這讓一些沒有社會經驗的大學畢業生心生向往,導致許多人不踏實工作,天天做著發財的美夢。這是一種很不好的價值導向。中國人有句老話叫悶聲發大財,真正賺到錢的人不可能滿世界宣揚自己如何賺錢,因此大都是比較低調的,更沒有太多的時間去嘩眾取寵。想要創業,就要有打持久戰的準備,甚至是失敗的打算。
創業是創造具有更多價值的新事物的過程,因此創業者需要貢獻更多的時間,付出更艱辛的努力,承擔更大的風險。當然,一旦創業成功,創業者也會收獲更多的報酬、金錢、自由以及個人滿足。在創業初期,創業者應規劃的細節包括重視并評估自己的財務能力、慎選行業、要有長期規劃、先求生存、要有意志力、有前瞻性規劃等。總之,創業前應先調適心理,做好自我評估,了解自己究竟適不適合創業。一旦走上創業之路,就應好好努力,掌握各項創業原則,做一個快樂且成功的創業家。
大學畢業生過往一直生活在象牙塔中,與真正的商業社會接觸甚少,面對消費者的喜好、投資者的要求,大學生還缺乏基本的了解和認知。因此,大學生在決定創業之前,需要的不是一腔熱血,而是冷靜、理智、平和的心態?;乜创髮W生創業的過往案例,我們發現大部分人對于創業還只是處于初級的理論認知階段,對自身的行業缺乏深度審視,對社會消費能力、市場前景缺乏理性了解。
曾有一位大學生在參加創業大賽時,這樣對評委講述自己品牌的前景:中國有6 億人需要我們的產品,如果每人都能購買一件,每件50 元,我們就有300 億的銷售市場。這種樂觀的心態是創業者所應擁有的品質,但是卻顯得過于單純。市場的供求關系是處在不斷變化之中的,每一時每一刻都會有新的產品在迭代更新??梢哉f,即使大學生創業成功,其中也有幸運的成分,真正與成熟的創業者進行比拼,大學生創業還是不占優勢的。
高校畢業生作為一個沒有社會經驗的特殊創業群體,其創業面臨著各種各樣的問題,有自身的原因,也有家庭、學校以及整個社會大環境的原因。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對于創業者來說,資金主要來源有自有資金、親屬借款、銀行借貸、企業投資等。大學畢業生剛進入社會,想要獲得銀行貸款幾乎是不可能的,投資者一般會去投大項目,大學畢業生的小微項目很難入投資者的眼。因此,大部分大學生創業的資金只能靠父母或者親朋好友,從而導致創業資金有限。
美國是世界上較早開設創業課程的國家之一,20 世紀50 年代,哈佛大學首次開設新企業管理的課程,標志著創業課程正式進入高等院校教學領域中。如今,美國早已形成多樣性的創新創業教育模式。麻省理工學院推行“磁鐵模式”教育,面向全校學生開展創新創業教學管理活動,以引導學生樹立創業精神為目標,將創新創業課程設置滲透學生專業教育。目前我國很少有高校會為學生專門開設創業相關的課程,即使有,也是一些熱門專業與企業進行合作,聯合培養學生,并沒有滿足培養學生創業能力的需求。想要鼓勵有創業激情的大學生投身到創業大軍中,高校應當敞開大門,與企業接軌,聘請優秀的創業前輩為學生開設創業課程,還要專門開設創業平臺,為大學生創業提供各種便利條件。在“理想國”中,大學生對創業總充滿著未知和渴望,一旦現實與理想不符,便喪失了創業的激情。當然,想在短時間內在各大高校增設專門的創業課程顯然不太可能,畢竟不是所有的學生都想成為創業者,但是在傳統的教學課程中,學校應該適當地為學生補充科學思維和商業思維,以優化其創業的認知結構。
一位小米的招聘官曾說過,他們進行校園招聘時發現,許多具有創業精神的優秀大學畢業生,早在校園中就擁有自己的創業品牌,畢業后加入大廠,有大廠的平臺和資金助力,便能成為企業的重要項目組成部分。反觀一些大學畢業生,盡管口頭上說有創業夢想、創業激情,可在實操中,卻沒有任何實踐經驗,只是有“做家教”“發傳單”等臨時工作經歷,這與真正意義上的創業者還相差甚遠。因此,學校應為學生搭建創業平臺,發掘學生的創業潛力,高校應作為橋梁,幫助學生搭上政府和企業的順風車。國內高校比較著名的創業平臺有C9 聯盟高校、清華大學的“清華x-lab”、北京大學的“北大創業孵化器”、復旦大學的“創新創業學院”、上海交通大學的“創業學院”、南京大學的“創新創業與成果轉化工作辦公室”、浙江大學的“創新創業研究院”、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的“青年創新創業中心”、哈爾濱工業大學的“大學生創新創業園”以及西安交通大學的“茅以升學院”,這些平臺為擁有創業夢想的大學生提供辦公場地、設備,甚至是咨詢意見和資金。但是面對大體量的創業群體,這些創業平臺是遠遠不夠的。因此,無論是營造優質的創業環境,還是打造優秀的創業平臺,對于高校和企業來說,都是任重而道遠的。

通過上面的論述,無論是對創業的認知,還是對創業困境的把握,我們得出一個樸素的結論,那就是創業維艱。對于大學畢業生來說,想要走上創業這條路,就必須有強大的心理資本。所謂的心理資本,在組織管理界已經得到了廣泛的研究證實。在創業研究領域,關于心理資本的四個維度與創業意向的關系目前已經有了比較豐富的研究成果。業內普遍采用張闊學者編制的《心理資本問卷(PPQ)》,該問卷包含四個維度,分別為自我效能感、韌性、希望、樂觀。
自我效能包括三層含義:能否達到預期水平,能否擁有能力知覺,是否對某一目標做出主觀判斷。如果在創業中缺少自我效能感,即使周圍擁有好的創業環境,創業者也不會相信自己會成功。
韌性指個體堅忍不拔的意志,可以從逆境中恢復甚至積極地成長。這是一種可后天培養的能力,它能使創業者在創業的過程中不斷變得強大、鎮定。這一特質是大學畢業生所缺少的。很多大學畢業生一旦在創業過程中遭遇失敗,便很難恢復過來。
希望指一種積極的動機狀態。創業的另一個代名詞即絕處逢生。創業者就像是一個背負光環的逃亡者,看似風光,實則艱辛。如果創業者自身都對未來沒有希望,那么創業就真的沒有希望了。有心理學家曾做過這樣的實驗:將兩只大白鼠放入一個裝水的器皿中,大白鼠會拼命地掙扎,大概維持了8 分鐘。然后在同樣的器皿中放入另外兩只大白鼠,在它們掙扎了5 分鐘的時候,放入一個可以讓它們爬出器皿的跳板,這兩只大白鼠得以活下來。過幾天后,再將這兩只大白鼠放入同樣的器皿中,結果是兩只大白鼠竟然堅持了24 分鐘,高于它們能正常堅持的時間。心理學家總結:前面的兩只大白鼠,因為沒有逃生的經驗,只能憑自己本來的體力來掙扎求生;而有過逃生經驗的大白鼠卻多了一種精神的力量,它們相信在某一個時刻,會有一個東西救它們出去,這使得它們能夠堅持更長的時間。這種精神力量,就是積極的心態,或者說是心存成功的希望。
樂觀是指對自己的現狀或對未來的積極的生活態度。從喬布斯退出蘋果公司和NeXT 電腦公司的失敗遭遇中,我們能看到的是他在身處逆境和被問題困擾時,能夠持之以恒,迅速復原并不斷超越,這其實就是心理韌性的作用。在不被挫折打敗的前提之下,喬布斯能夠敢于面對充滿挑戰性的工作,并能付出必要的努力獲得皮克斯動畫公司的成功,其實就是擁有自信心(自我效能感)的體現。除此之外,喬布斯一直有著掌控蘋果公司的目標,并且對這個目標鍥而不舍,為取得成功,在必要時能調整實現目標的途徑(起初試圖擠走斯卡利,后來通過創立NeXT電腦公司,到最后以顧問身份重新歸來),這其實都是希望在起作用。最為關鍵的,其實就是喬布斯對于過去、當下與未來的成功有積極的歸因的樂觀態度,正如他在斯坦福大學的演講中談到的:“被自己一手創立的公司踢掉是這一輩子最美妙的事情。”
要創業成功,除卻天時、地利、人和等背景因素外,還要不斷吸取以往成功者的經驗,特別要富有自己的創意。在創業者大軍中,高校畢業生是一個特殊的群體,他們有沖勁卻缺少創業的經驗,他們有熱情卻缺少創業的失敗。創業者可以希望自己成功,但一定要做好失敗的準備。因此,創業小白要辯證地看待成功和失敗。只要擁有強大的創業心理資本,便會在成功之時不驕傲,在失敗過后迅速滿血復活,以樂觀、積極的心態,向著遠方的勝利不斷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