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鐸波 張 敏 朱沙利▲ 張 穎
1.紹興文理學院附屬醫院疼痛科,浙江紹興 312000;2.紹興文理學院附屬醫院康復中心,浙江紹興 312000
肌筋膜疼痛綜合征為疼痛科一種較為常見的慢性疼痛性疾病,主要因肌肉、筋膜出現慢性無菌性粘連、炎癥,導致粘連組織卡壓、致痛物質刺激感覺神經末梢所致[1]。其病變可位于機體的各個部位,但好發于頸、肩、腰背[2]。該病具有病情纏綿不愈、反復發作的特點,臨床癥狀以疼痛為主,可伴有局限性激痛點,或可觸及條索狀硬結,部分患者會出現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礙,導致其生活質量下降[3-4]。臨床治療該病的方法較多,痛點注射的應用廣泛,雖能使患者的疼痛得到一定的緩解,但遠期療效不佳,復發率高,導致其應用受限。中醫在疼痛性疾病的治療中積累了較為豐富的經驗,尤其是針灸治療,能夠明顯減輕患者疼痛,具有療效確切、安全性高的特點。本研究為了進一步探討銀質針治療肌筋膜疼痛綜合征的效果及疼痛緩解作用,就180 例患者的病歷進行分析。
選取紹興文理學院附屬醫院疼痛科2019 年1 月至2020 年12 月診治的180 例肌筋膜疼痛綜合征患者,將入院順序編號,再對編號根據隨機數字表法分為A 組與B 組,每組90 例。A 組男46 例,女44 例;年齡28~76 歲,平均(44.95±6.62)歲;病程3 個月~9 年,平均(4.06±1.97)年;病變部位:頸部34 例、肩部25 例、腰背部20 例、其他11 例;病因:勞累44 例、受寒36 例、其他10 例。B 組男48 例,女42 例;年齡28~77 歲,平均(44.93±6.65)歲;病程3 個月~9 年,平均(4.08±1.92)年;病變部位:頸部35 例、肩部25 例、腰背部20 例、其他10 例;病因:勞累44 例、受寒37 例、其他9 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①經臨床癥狀、查體等檢查證實,西醫符合《肌筋膜疼痛觸發點的診斷與治療》[5]相關診斷標準,中醫符合《中醫筋傷學》[6]相關診斷標準;②病變部位均出現不同程度的疼痛癥狀,陰雨天、勞累后癥狀加重;③對研究內容知曉且同意。
排除標準:①因骨結核、非特異性炎癥、骨質疏松等因素引起的疼痛;②主要臟器的嚴重疾病;③孕產婦;④對治療方法存在禁忌證。
A 組:予以臭氧注射治療。常規消毒鋪巾,對各個痛點進行皮內注射局麻,操作者一手觸及痛點,另一手握球后針頭垂直刺進皮膚,注入醫用臭氧2 ml 與利多卡因(山西晉新雙鶴藥業有限責任公司,批號:210327211)1 ml,治療后以酒精認真消毒穿刺處,敷料覆蓋。1 周治療2 次,治療2 周。
B 組:予以臭氧注射治療聯合銀質針治療。臭氧注射治療方法同A 組。銀質針治療方法:對頸、肩、腰背部進行銀質針導熱治療,每部位2 次,間隔1 周以上。取俯臥位或頸部前屈坐位,明確壓痛點,第一批進針點中,頸肩部:于C2~T6棘突旁椎板處布針,棘突兩側旁開0.5~1.0 cm 至骨膜;腰背部:于T12~L4夾脊穴及相鄰兩夾脊穴之間定位。第二批進針點均選擇硬結、條索、病變區肌筋膜骨指點壓痛點群。以醫用定位筆作標記,針距1~2 cm;以0.5%碘伏局部消毒,以0.5%~1.0%利多卡因于標記點進行局麻;運用無菌、長度適宜的銀質針刺進皮膚,刺入深度以患者有強烈針感為宜;連接巡檢儀(溫度100℃)對針尾加熱,15~20 min 后起針,加熱過程中維持針和表皮接觸部位的溫度為42℃左右。針眼部位以0.5%碘伏消毒,無菌敷料包扎,提醒患者針眼處3 d 內不可觸水。
(1)總體療效:參照《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7],于治療后進行評估,分為①治愈:癥狀體征消失,功能復常;②顯效:癥狀體征明顯緩解,功能活動基本恢復;③有效:癥狀體征有所緩解,功能活動有所恢復;④無效:未達以上標準或病情加重。(2)疼痛程度:于治療前后運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進行評估,分值為0~10 分,評分與疼痛程度呈正比[8]。(3)疼痛介質:包括5-羥色胺(5-hydroxytryptamine,5-HT)、前列腺素E2(prostaglandin E2,PGE2)、內皮素-1(endothelin-1,ET-1),于治療前后采血,分別采用酶聯免疫吸附試驗法、放射免疫法進行檢測。(4)炎癥因子水平:包括腫瘤壞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介素(interleukin,IL)-1β、IL-6,分別于治療前后采血,采取酶聯免疫吸附試驗法進行檢測。
運用SPSS 20.0 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表示,比較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采用例數和百分比表示,比較采用χ2檢驗;等級資料采用秩和檢驗。以P <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B 組總體療效優于A 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見表1。

表1 兩組總體療效比較(例)
治療前,兩組VAS 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治療后,兩組VAS 評分較治療前降低,且B 組低于A 組(P <0.05)。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VAS 評分比較(分,)

表2 兩組治療前后VAS 評分比較(分,)
注 VAS:視覺模擬評分法
治療前,兩組5-HT、PGE2、ET-1 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治療后,兩組5-HT、PGE2、ET-1較治療前均降低,且B 組低于A 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前后疼痛介質比較(ng/L,)

表3 兩組治療前后疼痛介質比較(ng/L,)
注 5-HT:5-羥色胺;PGE2:前列腺素E2;ET-1:內皮素-1
治療前,兩組TNF-α、IL-1β、IL-6 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治療后,兩組TNF-α、IL-1β、IL-6 較治療前均降低,且B 組低于A 組(P <0.05)。見表4。
表4 兩組治療前后炎癥因子水平比較(ng/L,)

表4 兩組治療前后炎癥因子水平比較(ng/L,)
注 TNF-α:腫瘤壞死因子-α;IL-1β:白介素-1β;IL-6:白介素-6
肌筋膜疼痛綜合征的患病率高,可達30%~93%[9]。該病會嚴重影響患者的身心健康,應積極治療[10]。臭氧注射治療的效果較好,可使臭氧于肌筋膜內充分擴散,繼而達到清除炎癥的作用[11]。醫用臭氧為強效的抗氧劑,幾乎對所有病原菌都有殺菌功效,既能破壞病原菌結構,還能避免耐藥性問題,且其彌散性好,肌筋膜內注射給藥,可進一步提高抗氧化酶活性,減輕炎癥反應,且能提升一氧化氮水平,增加氧供,促進炎癥快速吸收[12-14]。臭氧作用于肌筋膜內,還可發揮良好的鎮痛作用,因此能夠明顯減輕肌筋膜疼痛癥狀[15]。中醫理論中,肌筋膜疼痛綜合征屬“痹證”范疇,具有纏綿難愈的特點[16-17]。其病因病機多和外傷、慢性勞損、外感風寒、正氣不足有關,外邪積于筋脈筋肉,導致經絡、肌腠受損,氣血阻滯,“不通則痛”[18]。濕邪積于體內,臟腑經絡受損,繼而出現氣血雙虧、運化失衡;同時邪傷正氣,氣血耗損加劇,血瘀絡阻,日久生病。因此該病治則活血行氣、溫經散寒、通絡止痛[19]。銀質針療法有消除炎癥的作用,針尖溫度維持在42℃左右,可通過熱能達到很好地促進血液循環、消除無菌炎癥病變的作用,且能增加局部血供,松解肌肉痙攣[20]。銀質針治療可對肌肉痙攣發揮持久的松弛作用,治療后可形成良好的血液循環,具有效果持久的特點[21]。該療法還有促進血管再生的作用,可消除肌肉缺血缺氧導致的疼痛[22]。
本研究結果顯示,B 組總療效優于A 組,提示在臭氧注射治療的基礎上聯合銀質針治療該病,可使患者的臨床癥狀得到明顯改善,效果確切。B 組治療后的VAS 評分、疼痛介質水平較治療前明顯降低,且低于A 組,顯示B 組患者的疼痛緩解效果優于A 組,提示聯合銀質針治療可進一步提高鎮痛效果,減輕患者疼痛,與鄧寒冰等[23]報道一致。B 組治療后炎癥因子水平均低于A 組,提示B 組的炎癥反應改善效果更佳,提示加用銀質針治療可有效抑制促炎因子的生成,繼而降低炎癥因子水平,減輕炎癥反應,與郝龍等[24]報道相同。炎癥因子水平降低也是B 組患者疼痛緩解效果更佳的主要原因之一,原因在于:肌筋膜疼痛綜合征的發病與進展和炎癥因子生成有一定的相關性,而TNF-α、IL-1β、IL-6 是在機體應激狀態下產生的,是評估炎癥反應的重要指標,也是機體組織發生疼痛的相關影響因素;降低炎癥因子水平可使炎癥反應減輕,使疼痛緩解[25]。
本研究缺乏對患者遠期療效的評價,患者預后情況如何未知,需要對患者進行隨訪與觀察,評估其遠期療效,以完善研究結果。
由上綜合分析認為,銀質針治療肌筋膜疼痛綜合征的效果確切,可減輕患者疼痛,改善疼痛介質與炎性因子水平,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