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曉宇 許 丹 周 敏
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軍醫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兒科,陜西西安 710032
小兒支氣管肺炎在臨床上較為常見,是呼吸系統多發病,具有一定的感染性,起病急、進展快的特點,會對患兒的健康狀況造成嚴重影響,阻礙患兒的身心發展,若未及時給予相應的治療或干預,隨著病情的不斷發展,可累及多個器官,甚至威脅生命安全[1]。臨床采取科學有效的治療方式,可以改善患者的癥狀體征,延緩病情進展[2]。研究顯示[3],疾病的治療過程中,護理干預的應用對病情的好轉起著重要的作用,可有效提升治療的效果,保證患者的安全。針對性護理是常見的護理方式,其突出特點在于護理服務的針對性,體現了個性化的特點,符合患者的實際需求,但有研究指出[4],常規針對性護理的實施往往不夠規范和明確,導致效果不是非常理想,質量也大打折扣。目標管理理論是一種新型的管理學理論,要求管理人員在開展工作時,從實際情況和被管理者的個性化需求出發,共同參與目標的制訂,使被管理者的存在感和參與感增強,激發其積極性和主動性,通過制訂和實施目標,讓整個過程更加科學、規范和明確[5-6]。目前,基于目標管理理論的針對性護理在兒科呼吸系統疾病中的應用相關報道不多。為此,本研究納入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軍醫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收治的118 例支氣管肺炎患兒,針對該護理模式的臨床價值展開分析。
于2019 年7 月至2020 年6 月,納入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軍醫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兒科收治的支氣管肺炎患兒118 例進行研究。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患兒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各59 例。對照組男32 例,女27 例;年齡1~6 歲,平均(3.54±0.21)歲;病程4~15 d,平均(7.21±1.35)d;嚴重程度:輕型40 例,重型(累及肺外臟器)19 例。觀察組男30 例,女29 例;年齡1~6 歲,平均(3.50±0.20)歲;病程3~14 d,平均(7.15±1.33)d;嚴重程度:輕型42 例,重型17 例。本研究經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批號:BYJJ202021)。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①符合支氣管肺炎診治標準,病情嚴重程度評價。輕型:只累及呼吸系統;重型:累及肺外臟器[7]。②年齡≤6 周歲。③家屬自愿參與,簽署同意書。④臨床資料完整、齊全。排除標準。①合并其他類型的呼吸系統疾病。②伴有嚴重心肝腎等器質性病變。③存在先天性疾病。④急性發作或危重患兒。
兩組均采用止咳、平喘、糾正水電解質失衡、抗菌等治療方法,在此基礎上實施相應的護理干預措施。對照組采用常規針對性護理,即根據患兒的治療需求,給予患兒健康宣教、藥物指導、病情監測、環境改善及并發癥預防的護理服務。觀察組在此基礎上,實施基于目標管理理論的針對性護理。(1)護理人員。主管護師1 名,護士長1 名,責任護士3 名,全員均經培訓上崗,護士長為組長,全員參與護理計劃的制訂、實施和分析。(2)制訂目標。護理人員同家長進行溝通,全面評估并掌握患兒的病情和身心狀況,結合循證醫學進行資料查詢,為患兒制訂符合切身實際的針對性護理措施。(3)實施目標。①癥狀改善:如發熱,每隔4 h檢測一次體溫,若體溫>38.5℃,要及時采取冷敷、溫水擦拭等物理降溫。如咳嗽,及時給予霧化吸入,并適當飲水濕化氣道,聯合翻身叩背,緩解咳嗽,排出痰液。②健康宣教(含心理干預):護理人員利用制作的一些動畫類型的小卡片,上面印有疾病知識的內容,穿戴印有卡通圖片或故事的護士服,對患兒進行疾病知識提問,給予患兒肯定的回答,增強患兒的信任。可播放患兒喜歡的兒歌,鼓勵患兒積極配合治療,若表現良好則可增加兒歌的播放量和時間,以此提升患兒的依從性。③飲食護理:護理人員結合對患兒飲食習慣和愛好的調查結果,在滿足患兒飲食喜好的情況下,盡可能地制訂低蛋白、低脂肪、低鹽飲食方案,保證每天攝入適當的熱量(125~147 kJ/kg)和優質蛋白(0.8~1.0 g/kg),多鼓勵患兒攝入新鮮的蔬菜、水果等,盡可能購買患兒喜歡的類型。④體位護理:合理地對患兒體位進行調整,結合患兒病情的嚴重程度,輕中度者3 h 變化1 次體位,重度者2 h 變化1 次,保持呼吸道暢通,呼吸存在困難的患兒取半臥位。給予霧化吸入治療時持續吸氧,氧流量根據病情嚴重程度給予0.5~1.0 L/min 不等。⑤肺功能訓練干預:自制力較差的患兒可進行吹氣球練習,2~3 次/d,3 min/次;自制力較好的患兒可指導其進行縮唇呼吸、腹式呼吸訓練2 次/d,10 min/次。(4)目標考核。結合支氣管肺炎的病情特征,制訂護理質量考核量表,用于評估護理質量,若存在不足則予以分析,找出改進方法,并調整所制訂的護理方案。(5)目標管理激勵。通過物質獎勵和精神獎勵的形式,對護理人員的自覺性和主動性進行獎勵,并對業績、工作量等進行綜合評定與考核,并與年終考核直接掛鉤。
比較兩組各項臨床癥狀改善情況,包括肺啰音、發熱、咳嗽、氣促各癥狀消失所需時間。比較兩組肺功能情況,指標肺活量(vital capacity,VC)、用力肺活量(forced vital capcacity,FVC)、第1 秒用力呼氣容積(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the first second,FEV1)、呼氣峰值流速(peak expiratory flow,PEF),采用肺功能檢測儀進行檢測,操作時嚴格按照要求進行,確保符合要求。比較兩組復發率。
采用SPSS 18.0 軟件對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分析。符合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例數或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 <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肺啰音、發熱、咳嗽、氣促音消失所需時間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癥狀改善情況比較(d,)

表1 兩組臨床癥狀改善情況比較(d,)
護理前,兩組VC、FVC、FEV1、PEF 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護理后,兩組VC、FVC、FEV1水平高于護理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觀察組護理后VC、FVC、FEV1、PEF 水平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見表2。
表2 兩組護理前后肺功能指標比較()

表2 兩組護理前后肺功能指標比較()
注 與本組護理前比較,aP <0.05。VC:肺活量;FVC:用力肺活量;FEV1:第1 秒末用力呼氣容積;PEF:呼氣峰值流速
對照組復發8 例,復發率為13.56%;觀察組復發2 例,復發率為3.39%。觀察組復發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3.933,P <0.05)。
小兒支氣管肺炎是常見的感染性疾病,也是幼兒住院最常見的原因,常有發熱、咳嗽、氣促等癥狀,會嚴重影響患兒的日常活動,降低生存質量[8]。目前,臨床針對小兒支氣管肺炎的治療中,常以鎮咳、平喘、化痰及抗感染為主,科學合理地實施治療措施,可改善患兒癥狀,促進病情緩解至恢復,但僅僅通過治療手段并不能真正保證治療效果,若缺少相關的護理干預措施,仍舊會影響最終的治療效果[9]。常規針對性護理措施,由于缺少規范性和系統性,盡管有一定的效果,但是往往不是非常理想[10]。隨著疾病患者對護理要求的不斷提高,針對小兒支氣管肺炎的護理,還需進一步尋找更為合理有效的護理干預方式。
針對性護理是一種相對新型的護理方式,在臨床疾病的護理中已被廣泛應用,該護理方式真正做到了以患者為中心的要求,體現了護理干預的個性化特征,對小兒支氣管肺炎而言,能夠滿足患兒的治療特點及其在依從性方面的不足[11]。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在針對性護理的實施過程中,患兒或家長仍舊處于被動服務的狀態,未能夠真正參與至護理干預的過程中[12]。基于目標管理理論的針對性護理強調管理者、被管理者根據實際需求共同制訂目標,將被管理者主觀能動性充分激發,促使目標管理流程更加規范化、科學化、高效化,因此較單一的針對性護理,能夠更好地滿足患兒的實際需求,間接提升了治療的效果[13-14]。本研究中,觀察組各項癥狀消失所需時間短于對照組,復發率低于對照組(P <0.05),提示基于目標管理理論的針對性護理,能夠更好地提升治療的效果。肺功能的改善是評定護理干預對小兒支氣管肺炎價值的重要指標,VC、FVC、FEV1、PEF 等又是常見的肺功能指標,其水平的下降往往意味著肺功能下降,與肺功能的強弱密切相關[15-18]。基于目標管理理論的針對性護理,除了具有護理工作的針對性特點外,還能夠基于目標管理理論要求,體現護理措施的規范性和系統性,同時將患兒及家長納入管理中,尤其是發揮家長的力量,充分滿足患兒的需求,使得護理工作能夠更好地輔助提升治療的效果,肺功能的改善因此效果更佳[19-24]。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經護理后的各項肺功能指標均高于對照組(P <0.05),提示基于目標管理理論的針對性護理,對患兒肺功能的改善作用更強。支氣管肺炎患兒由于年齡小,對疾病的認識不深,再加上疾病的治療需要一定的時間,導致治療依從性不佳、遵醫行為差的現象[25-29]。但由于本研究納入的樣本數量偏少,可能對數據結果產生影響,需要在日后增加樣本加以深入探究,且未對患兒家長的相關情況進行探討,這些均需要在日后研究中加以改進。
綜上所述,臨床小兒支氣管肺炎的護理中,基于目標管理理論的針對性護理,能夠促進患兒癥狀的緩解,改善肺功能,降低復發率,改善預后,具有較高的應用及推廣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