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德化白瓷之美*"/>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鄭美瑞
(福建省德化博雅陶瓷有限公司 福建 泉州 362599)
“福”文化源遠流長,根植于人民的內心深處,寄托著中華民族的偉大信念和不懈追求,而陶瓷作為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一部陶瓷史無疑也是人民求福的歷史。德化窯千年窯火不息,“福”文化貫穿其中,異彩紛呈。從宋元時期青白釉弦紋葫蘆瓶,到明代何朝宗雕塑常鈐有葫蘆印章,從清代五福青花盤,到民國梅花瓷塑,從杯、碗、瓶、罐、壺、盤等日用陶瓷,到獨樹一幟的雕塑作品,無論是造型還是紋飾,“福”文化在德化窯不同時期都能找到恰如其分的表達。筆者從德化白瓷的歷史、特點、燒制工藝、裝飾藝術幾方面闡述德化白瓷代表中國白瓷的最高水平的原因。
德化陶瓷制作始于新石器時代,興于唐宋,盛于明清。新石器時代,先民開始制作硬陶和印紋陶。三班鎮遼田尖山發現的夏商時期原始青瓷窯址,將德化陶瓷制作歷史推至3 700年前。唐末五代時期,德化陶瓷初具規模,出現世界第一部完整的陶瓷專著《陶業法》(比歐洲出現同類的陶瓷工藝專著早了八百多年),繪制了世界上第一幅陶瓷工廠規劃設計圖《梅嶺圖》。宋元時期,德化陶瓷開始形成以青白瓷為主的產品體系,隨著作為當時東方第一大港的刺桐港的崛起,德化陶瓷開始借助海路,大量外銷,由此成為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大宗商品。在廣東打撈出來的宋代古沉船“南海一號”出水13 000多件外銷瓷器中,絕大部分德化窯出產的白瓷和青白瓷。明代是德化陶瓷燒制技藝的巔峰時期。此時,德化生產的白瓷瓷質致密、白如凝脂、光潔如玉,被譽為“象牙白”。如今,已經成為德化“符號式”人物的工藝大師何朝宗也正是那個時代德化制瓷界的“泰山北斗”。他創作的形態各異的觀音,在日本及東南亞佛教國家中被許多皇室貴胄奉為至寶。到了清代,青花瓷成為德化窯生產的主流,窯址遍布全縣各地、多達177處,產品大量銷往全國各地以及東南亞、非洲等世界各地。“泰興號”沉船發現的35萬件德化青花瓷器,進一步證明德化陶瓷的生產和外銷在清代達到鼎盛時期。晚清民國以后,德化陶瓷業走入低谷,但少數民間藝人仍堅持制瓷事業,“捏塑瓷梅花”、“木蘭從軍”、“關公”等作品先后在巴拿馬、英國、日本等國際博覽會上斬獲金獎。新中國成立后,德化陶瓷又獲得新生,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形成了傳統瓷雕、出口工藝瓷、日用瓷三大產品體系,品種繁多,題材廣泛。2006年,德化陶瓷燒制技藝被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日用工藝陶瓷產業集群被評為中國百佳產業集群,是全國最大的工藝陶瓷生產和出口基地、國家級出口陶瓷質量安全示范區。
無論是外銷還是內需,德化白瓷以其優秀的瓷質受到海內外尊崇,成就了“世界白瓷看中國,中國白瓷看德化”的美譽。得此美譽主要體現在以下3點:
不同文明對“白”有著趨同的審美與偏愛,在諸文明與信仰中,白有圣潔、光明與善愛之意。德化白瓷的釉色與其他白瓷的釉色白中泛黃不同,其釉色是一種潔白色,宛如象牙。這個白并非紙張一樣的白,也不是白雪一樣的白,而是有所區別,酷似冰凍的油脂,帶有油油的溫潤滑膩感,也像羊脂玉一般的冰清玉潔,肉眼觀之,無任何針眼和黑點,十分的柔和溫暖,潔白無瑕,非常耐看,讓人流連忘返(見圖1、圖2、圖3)。

圖1 德化白瓷(一)

圖2 德化白瓷(二)

圖3 德化白瓷(三)
德化白瓷的胎體致密,釉面純白無瑕疵,手感好,沒有任何的顆粒和凹凸感,滑膩舒暢。現在的德化白瓷不管是否上釉水,也宛如綢緞一般,似玉非玉而青出于玉,讓人忍不住反復的摩挲和把玩,令人愛不釋手。
德化白瓷的器型眾多,有燭臺、香爐等陳設供器,獅子、花瓶、侍俑人等冥器,盤、碗、杯等日用器具。宮廷祭祀用器之要旨,深受人們的喜愛。
德化瓷雕塑燒制工藝可分為瓷土加工、雕塑成形、燒制成品三個過程。
首先選用德化當地優質白瓷土作為原料,進行精細加工,選用這樣的原材料,最終燒制出的瓷器成品,其色澤白而半透明,即成為獨具特色的“中國白”。
其次是進行雕塑成形,德化陶瓷的雕塑,是對于其他藝術門類的兼收并蓄,綜合了石刻、木雕、泥塑的技法特點,采用何朝宗開創的捏、塑、雕、刻、刮、削、接、貼八字技法,具體技法如下:
(1)“堆”。雕塑師在對作品有了具體的構思之后,使用瓷土堆出大致的形狀,并根據構思的需要,在適當的部位堆加一些可塑性泥料,對作品進行調整,使作品的結構更加合理準確,整體外形看起來更加生動傳神,作品的體積感更加強烈。
(2)“推”。雕塑作品的平面較大或是整體呈圓柱形時,多會采用“推”這一雕塑工藝,即選用刃面較為鋒利的雕塑刀,在作品的加工面上緩慢的平推,從而保證作品的外觀圓潤光滑。
(3)“雕”。在作品基本成形后,使用刻刀剔除多余的泥料,使作品的尺寸符合標準,更為形象。
(4)“刻”。作品的外形定型后,需要對細節處進行刻劃。此時要用到粗細適中的雕塑刀,刻劃出人物的眉、眼、唇、手的紋路以及衣物的線條、紋理、配飾等圖案,使作品更加精致,視覺上的層次感也更加豐富。
(5)“捏”。在制作水珠、花葉、花瓣、飄帶等立體感較強的部位時,雕塑師多會使用拇指、食指、中指這三個手指或借助雕塑刀的推壓作用,將可塑性極高的泥料揉搓成較為生動的形象。
(6)“刮”。這一技藝多用于“雕”完成后,使用平刀對作品進行縱向以及橫向的刮平,保證作品的表面平整,過渡部分顯得更加柔和。
(7)“接”、“貼”。即把制作好的單獨的配飾等物品粘在作品的適當部位,將所有的部件整合在一起,使作品更加完整。瓷雕師在創作過程中使用瓷塑八法,不僅注重對人物整體外形的塑造,更注重對作品的五官神態、表情、手足動作、衣物紋路、飾品等細節精雕細刻,創造出多個形態各異、神形兼備的作品,靜中有動,使作品賦有感染力。
最后是放入燒瓷窯中,在1 000℃以上高溫下燒制而成。
瓷器裝飾與器物的使用、造型和社會審美取向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裝飾是陶瓷藝術加工的重要手段。對提高藝術品的外觀質量,增強藝術品的鑒賞趣味,豐富藝術表現力起到了積極有效的作用。通常人們在器型外觀加以修飾,在瓷器的素面上加以美化,以此表達內心的愿望、信仰和生活情趣。陶瓷裝飾的方法有很多種,各有技術特點和藝術風格,主要有坯體裝飾、施釉裝飾、釉上裝飾、釉中裝飾、釉下裝飾等。
坯體裝飾指以坯體為裝飾處理的主要對象,或直接以坯體裝飾完成整個裝飾需要的方法,如捏塑、篾劃、浮雕、堆貼等。
4.1.1 捏塑
用雙手把瓷泥揉捏成條狀或塊狀或球狀,然后堆塑成作品造型,再按作品的結構捏塑細節部分構件。捏塑常用于主體造型,以及人物手腳、衣紋、飄帶等附屬部分的制作,用雙手精心制作,有時配以竹子雕刀。
4.1.2 篾劃
采用竹篾片作筆,在坯體上直接劃成各種花紋裝飾,手法輕快簡練,自如豪放。上釉燒成后,劃紋釉色較深,紋樣明顯。
4.1.3 浮雕
采用雕塑手法制作,使花紋圖樣高浮于器物表面的一種裝飾。明代象牙白產品多款式的梅花杯、筆筒、香爐、花瓶、茶壺等均采用浮雕裝飾,清代以來一直使用,來增強裝飾圖案的立體感。
4.1.4 堆貼
堆貼又稱捏花,是德化白瓷早期一種傳統裝飾手法,先用模具或手捏的附件,如花卉、獸首等,堆貼于坯胎主干上,而后進行修整成形。多應用于陳設藝術瓷。
4.1.5 通花
通花又稱透雕、鏤空,是以雕刻為主的裝飾手法,用竹子或金屬雕刀在成型的坯胎上畫出圖案,再用薄而尖的刀片進行透刻,去除不需要保留的部分,制工極其精細。
4.1.6 刻花
花飾為陰刻線條,花飾與器身平面一致,上釉燒成后,劃紋被釉填平,易于洗滌,不積污垢,花紋清晰。其適用性廣,尤其餐具等日用瓷的連方、勾草、花卉圖案裝飾等更為適用。
4.1.7 剔花
在繪好圖案紋飾的瓷胎上,將花紋以外的部分用刀剔除,露出素胎,使花紋凸起,有如浮雕。燒成后露出潔白純凈無光的胎質,與高潔晶明的釉光形成對比,產生獨具一格的裝飾藝術效果。
4.1.8 印花
刻有花樣圖案的模具與坯體一次性印壓而成,花樣、規格一致,簡便快捷,能夠大批量生產。
施釉裝飾是陶瓷器的重要裝飾方法之一,宋代以前中國瓷器的裝飾主流是施釉裝飾,宋代的五大名瓷便是施釉裝飾的杰作。由于施釉是某些實用功能的需要,所以施釉裝飾的最大優勢在于集裝飾于實用功能的實現中,有事半功倍之效。德化傳統的釉漿分為土釉、灰釉兩種。土釉是以瓷石為單一配方的釉料,灰釉是瓷石配以石灰石、草木灰的混合釉料。按釉面特征,有透明釉、乳濁釉、色釉、光亮釉、無光釉、亞光釉、結晶釉、砂金釉、紋片釉、珠光釉、藝術釉、釉畫等。
4.3.1 釉上裝飾
釉上裝飾俗稱釉上彩,是指在燒成后的制品釉面上進行彩飾加工的一種方法。通過彩繪、貼花等方法加彩后進行低溫彩燒。德化瓷釉上彩繪裝飾技法主要有古彩、粉彩、新彩、點釉、電光彩、噴花、印花、貼花、鍍鈦等。
4.3.2 釉中裝飾
釉中裝飾俗稱釉中彩,是指裝飾的色彩處于釉層中,在施底釉后的坯品上或釉燒制品的表面進行彩飾,后施薄層面釉,再與坯品一次燒成或低于釉燒溫度下進行二次彩燒,燒成后材料滲透到釉層里面,冷卻后釉面封閉,形成釉中彩。
4.3.3 釉下裝飾
釉下裝飾俗稱釉下彩,釉下彩是陶瓷器的一種主要裝飾手段,是用色料在已成型晾干的素坯(即半成品)上繪制各種紋飾,然后罩以白色透明釉或者其他淺色面釉,一次燒成。燒成后的圖案被一層透明的釉膜覆蓋在下邊,表面光亮柔和、平滑不凸出,顯得晶瑩透亮。釉下彩繪主要有青花、鐵銹花、釉里紅、釉下五彩、貼花、印花噴彩、刷花等。其中釉下青花是我國陶瓷裝飾中珍貴的傳統藝術,主要以氧化鈷作為呈色劑,在坯體上進行描繪渾染,再施透明釉后入窯燒成;釉下五彩是以各種釉下色料在泥坯或素燒坯上繪畫,然后再施釉后入窯,高溫一次燒成。
瓷器在我國具有上千年的文明歷史,德化白瓷在這漫長的歷史中一直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從一件德化的手工瓷中,人們可以領略到古今陶瓷藝術的獨特魅力,感受陶瓷歷史文化的熏陶,體會歷經天時地利人和的完美杰作。而這也是機器批量生產的機械瓷遠遠不能比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