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盒就是相同的包裝里裝著不同玩偶的盒子,只有買完拆開包裝之后才知道買到的是哪一款[1]。盲盒起源于日本的“扭蛋”,結合了日本百貨商店的“福袋”銷售模式。盲盒產品以系列化形式呈現,IP形象類型大致分為品牌原創IP、藝術家設計授權IP和知名作品的聯名IP,且一般每個系列還會推出特別款、隱藏款。消費者無法自主選擇玩偶角色,激發了“Z世代”消費者求奇、求全的消費動機[2]。盲盒市場尤以泡泡瑪特這一品牌為消費主流,是目前潮玩界流行的商品。
隨著人們消費結構的升級轉變,精神文化消費刺激了中國文化創意產業的快速發展。故宮博物院推出了“故宮貓祥瑞”系列盲盒,河南博物院推出了文物IP與盲盒結合起來的“考古盲盒”,四川三星堆博物館推出了“祈福神官”系列盲盒[3]。然而,像故宮文創這樣有特色的文創產品并不多見,很多文創產品設計缺乏創新,文化內涵不足或浮于表面。盲盒是可塑性、創造性、承載性極高的文創產品載體,但目前的盲盒產品中試圖體現中國文化的系列還占少數,在助力區域經濟發展和弘揚傳統文化方面的影響力明顯不足。在研究方法方面,閆沐涵[4]通過問卷和文獻分析了盲盒用戶的審美,基于混合符號設計的方法設計出了民間年畫門神盲盒文創產品。房鹿[5]采用具象轉化和抽象轉化的設計方法,進行了基于唐代《都督夫人禮佛圖》人物形象的盲盒設計。在盲盒文創產品開發過程中如何找準文化IP是需要進一步研究的問題。
人的視覺系統接收外界刺激后所產生的心理反應會引起相應的眼動生理行為。眼動追蹤技術通過人的眼球運動來客觀反映人的心理活動,是用于研究消費者視覺認知的重要方法,具有定量和可視的優點[6]。在產品設計方面,Khalighy等[7]提出了使用眼動追蹤技術來量化視覺美學。Hsu等[8]采用眼動追蹤技術分析人們進行座椅感性評估時的注視點變化。在文創產品設計方面,汶晨光等[9]應用眼動分析提取了彬縣大佛寺石窟的圖案、形態、色彩、材質文化設計基因。陳香等[10]通過眼動試驗提取了皮影的紋樣和色彩特征,并應用于燈具類文化創意產品設計中。孫瑞等[11]通過眼動試驗提出了非物質文化遺產平面設計的視覺構建方式。蘇珂等[12]提出了一種基于眼動追蹤的陶瓷產品造型評價模型。朱月等[13]提出了古器物文化意象基因提取方法,通過眼動追蹤技術分析了用戶在進行遼瓷文化意象選擇時的視覺注意力。吳辛迪等[14]通過眼動技術研究了侗族文化鼓樓造型DNA識別程度。閆龍華等[15]采用眼動追蹤技術進行了苗族服飾紋樣美感的生理測量研究。
綜上所述,在文創產品開發過程中,對于文化的研究通常通過文獻、訪談、現場調研等方式進行,受到設計師自身設計經驗、認知偏差等個體因素的影響,研究過程中存在不穩定因素影響。新文創時代的到來為文創產品開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文創與盲盒的結合實現雙向賦能,盲盒可以激發文創產品的活力,文創內容可以增加盲盒的文化內涵,促進盲盒文創產品與消費者的良性互動[16]。IP是盲盒的核心吸引力和競爭力,盲盒文創產品設計的難點是選擇合適的文化IP。河南博物館考古盲盒等的開發是依托熱門的文物IP。對于非博物館盲盒文創而言,如何找準消費者的偏好進行文化IP設計,以及如何確定“隱藏款”,是設計師面臨的重要問題。因此,研究提出通過眼動追蹤技術為盲盒文創產品設計提取出契合人們文化審美需求的文化IP。以“成都十二月市”為主題,以盲盒作為載體傳承市井喜樂文化。為準確把握用戶對文化的心理需求[17],運用眼動試驗來客觀分析和提取用戶認同的文化IP,為盲盒文創產品開發提供客觀的依據,從而設計出具有成都文化特色的盲盒文創產品。
盲盒文創產品開發思路與流程如圖1所示。首先,基于特定的盲盒文創產品開發主題,深入調查能反映成都市井喜樂文化的文化元素,比如茶館、糖畫等民俗文化、三星堆、金沙等博物館文化、川劇的變臉藝術等,再由經驗豐富的設計師評選出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元素樣本。其次,通過第一次眼動實驗提取文化IP,根據熱點圖、注視時間等眼動指標數據確定人們重點關注的文化元素,并以此文化IP為基礎結合設計主題進行盲盒主題人物設計;通過第二次眼動試驗的熱點圖和軌跡圖分析人們對主題人物的偏好,對主題人物方案的不足之處進行細化,并將人們關注最多的人物設置為“隱藏款”。最后,綜合考慮人物的臉部表情、肢體動作、服飾、色彩設計等,進行三維設計實踐。

圖1 研究思路與流程
眼動試驗一:第一次眼動試驗的目的是從特定的文化元素樣本中提取出關注程度最高的文化IP。分別設計了4組代表性文化IP樣本,被試者自由瀏覽,眼動儀記錄被試者的注視情況,統計興趣區(Area of Interest,AOI)的首次注視開始時間、總注視時間和注視點數量。首次注視開始時間是指被試者從刺激開始查看特定AOI所需的時間。總注視時間是指被試者關注到AOI并持續注視的時間。注視點數量是被試者關注AOI的次數。興趣區內的注視時間越長、注視點越多,說明興趣區內的文化IP被關注度越高;首次注視開始時間越短,說明該文化IP越能引起人們的注意。
眼動試驗二:第二次眼動試驗的目的是找出人們對系列主題人物的偏好。被試者自由瀏覽呈現的12個主題人物形象,眼動儀記錄被試者的注視情況,生成熱點圖和視覺軌跡圖。通過熱點圖反映人們對不同人物角色的關注程度,通過軌跡圖分析被試者的注視順序,以及每個區域的注視停留時間。熱點圖通過顏色直觀反映被試者對主題人物形象不同部位的視覺關注程度。軌跡圖通過點的形式來呈現被試者的視覺瀏覽順序,圓圈的大小直觀反映了在這個點位的注視時長,數字表示觀察的順序。
通過網絡、文獻、實地調研以及專家訪談,初步篩選出了用于第一次眼動試驗的代表性文化IP樣本,并制作了4組人物形象,每組又分別設計了4個角色。如圖2所示,文化IP1是三星堆最新出土的文物陶豬,因其形象酷似《憤怒的小鳥》中的綠豬而成為網紅文物。文化IP2是仕女形象,丹鳳眼、小嘴的設計符合古代仕女特點,且符合當下人們對丑萌的審美。文化IP3是國寶大熊貓,熊貓是成都的名片,具有很強的成都地域屬性。文化IP4是青銅面具,以著名的三星堆青銅面具為人物形象靈感來源。

圖2 第一次眼動試驗樣本材料
以第一次眼動試驗確定出的最受關注的文化元素為基礎,創作出12個反映“成都十二月市”主題文化的人物形象,并作為第二次眼動試驗的樣本材料。如圖3所示,正月燈市,二月花市,三月蠶市,四月錦市,五月扇市,六月香市,七月寶市,八月桂市,九月藥市,十月酒市,十一月梅市,十二月桃符市[18]。12個人物形象分別對應了十二月市的節慶民俗。

圖3 第二次眼動試驗樣本材料
試驗對象來源于在校的本科生。兩次試驗共招募了40人,每次試驗對象20人,男女各半,年齡在18~22歲,視力正常。所有參與者在試驗前都沒有看過試驗素材。
該試驗是在人機工效實驗室進行的,確保被試者不受環境的干擾,在適宜的溫度和照明條件下進行測試。圖4顯示了試驗中使用的設備。使用非侵入式頭戴追蹤模塊Tobii Glasses 2采集眼球運動。該系統包括硬件:眼鏡、記錄模塊、兩臺DELL顯示器;軟件:可控制和運行Tobii Pro Glasses眼動試驗的Glass controller軟件,進行數據分析的Tobii Pro Lab Analyzer軟件。

圖4 試驗設備及場景
首先,向每位被試者簡要介紹試驗程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然后,要求被試者正坐于顯示屏前約70cm,佩戴好眼動儀并調整至舒適的狀態,將校準卡片放置在離被試者0.5~1.0 m的距離處,要求被試者盯著校準卡片上正中間的黑點進行自動校準。完成校準后則開始正式的試驗程序。提示被試者自由瀏覽,關注自身感興趣的人物角色。
試驗一有4組人物形象,將4種不同文化IP設計的人物角色分別置于顯示屏的左上、右上、左下、右下4個位置,并分別交換人物角色的位置,以避免位置因素的影響[19]。每個界面呈現時間為30s。圖片之間設置黑色過渡頁來消除視覺殘留印象的影響。試驗二有12個人物形象,單次注視時間設置為90s。在每個被試者完成自由瀏覽任務后,眼睛跟蹤過程結束。被試者的眼睛注視情況由眼動跟蹤系統記錄。
兩個試驗都分別將每個人物角色分別劃分為獨立的興趣區,以量化評價被試者對人物角色的關注度。研究主要通過熱點圖、軌跡圖的定性分析和興趣區內的眼動數據的定量分析來發現被試者的視覺觀察特點。
將所有被試者在觀察文化IP樣本時的注視點進行疊加,得到如圖5所示的熱點圖。通過顏色的深淺來呈現視覺關注度,顏色越深的地方一般被認為是越多被試者關注的區域。如圖5所示,4張不同位置的樣本圖片最終形成了4張熱點圖。紅色表示被試者注視該區域的時間最長,綠色表示注視時間最短。經過角色和位置的變換,由熱點圖得出以下結論:陶豬形象在圖5(a)、(b)和(d)中都呈現出了強關注度,熊貓形象在圖5(a)、(b)和(c)中也呈現出了強關注度,三星堆形象在圖5(a)中呈現出了強關注度,仕女形象的關注度最低。由此說明,從熱點圖來看陶豬和熊貓是被試者最關注的兩個文化IP。

圖5 文化IP方案對比熱點圖
對試驗分析軟件導出的眼動數據進行統計,被試者瀏覽4種文化IP時的總注視時間、首次注視時間和注視點數量的平均值如表1所示。4種文化IP的注視時間在4 869.7~7 693.7ms,陶豬注視時間最長,仕女注視時間最短。注視時間越長,表明被試者可能對該文化IP更感興趣、更關注。首次注視時間的平均值差異不大,陶豬的首次注視時間最短,熊貓的首次注視時間最長。說明陶豬形象最能吸引人注意,而最為大眾熟悉的熊貓可能由于缺乏新鮮感而缺少關注。注視點次數的平均值相差不大,陶豬注視點次數稍多,仕女、熊貓和青銅面具的注視點次數沒有太多差異。更多頻次的注視通常表明越關注。

表1 眼動數據平均值
將4組文化IP產生的眼動數據導入SPSS軟件中進行單因素方差分析。結果發現,被試者對不同類型的文化IP的總注視時間有顯著差異,F(3,76)=3.820,P<0.05。事后檢驗表明,青銅面具和陶豬、仕女和陶豬的總注視時間有顯著差異。被試者對不同類型的文化IP的首次注視時間無顯著差異,F(3,76)=0.590,P=0.627。被試者對不同類型的文化IP的注視點數量無顯著差異,F(3,76)=1.161,P=0.342。以文化IP類型作為自變量,眼動指標作為因變量,發現總注視時間滿足顯著性小于0.05的要求,可將其作為眼動實驗中提取文化元素的指標。
綜合來看,雖然熱點圖顯示陶豬和熊貓關注度最高,但陶豬的注視時間最長,熊貓的注視時間次之,且熊貓的首次注視時間和注視點數量均為末位。因此,被試者對陶豬文化IP更感興趣,可將其應用于后續設計。
如圖6所示,在總體熱點圖中三月蠶市、六月香市、九月藥市、十二月桃符市所對應的人物角色呈現出了紅色,是最受關注的。因此可以考慮將其作為重點打造的對象,甚至設計成盲盒的“隱藏款”。“隱藏款”是盲盒銷售的重要策略之一,通過控制數量產生的稀缺性來增強消費者的黏度。如圖7所示的軌跡圖中,通過注視點位置可看出每個被試者對每個角色的關注點有所不同,有的注視面部,服裝圖案復雜的被注視度更高,顏色會影響視覺注意,身上帶有文字或細節道具的也會吸引被試者多看。結合試驗數據和用戶訪談,對關注度高的香市和藥市人物形象以及關注度低的酒市和梅市人物形象進行改進設計。

圖6 方案熱點圖

圖7 方案軌跡圖
兩宋時期,成都居民密集,成都城內形成了大大小小各種集市,也吸引了四處商人來此,形成了空前繁盛的市集文化。《成都記》載:“成都府十二月中,皆有市。”成都十二月市是少見的,能夠較為全面地反映成都經濟、文化、民風民俗的文化載體,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
如果說熊貓、火鍋、川劇變臉等是代表成都的具象名片,那么因為其作為一座遠離帝王的都市所呈現出來的獨具魅力的市井和悠閑,便是代表著成都的隱性名片。在成都文化特色盲盒文創產品設計中,以“成都十二月市”為系列主題,以每個月的市集活動為單個形象主題,設計成都十二月市盲盒系列,帶人們復游成都十二月市,感受錦官城繁華市井與節慶風俗。
文化IP采用第一次眼動實驗篩選出的陶豬形象作為設計依據。整個系列包含12個角色形象,每個角色代表一個月份,設計中將為每個月份設計宣傳主題。成都十二月每月皆有市,每個月的集市活動都圍繞固定貨品開展,民間也流傳下了許多與集市相關的傳說故事。該系列的角色設計便是通過挖掘集市特點與相關典故、故事得出。
陶豬IP是最新出土的三星堆網紅文物的形象。此外,在中國古代理念中屋下有豬便為家,“豬”是百姓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是幸福的象征。如圖8所示,盲盒設計整體呈現為丑萌、中國風。通過深入挖掘成都市井文化中的“十二月市”文化作為切入點來進行角色造型設計,富有成都文化的故事和場景,使整套設計兼具了文化內涵與國風潮流。

圖8 全套渲染場景圖

圖8 全套渲染場景圖
在細化方案的過程中,通過第二次眼動試驗對部分關注度不高的角色進行了改進。比如,十一月梅市,從冬日賞梅花的孩童修改為更具趣味性的女俠形象。12個角色形象如圖9所示,一月燈飾,通過燈籠與橘紅的服裝體現出張燈結彩的節日氛圍,頭飾同樣選擇橘紅與服飾呼應;二月花市,角色形象整體以淡雅春日花繪服裝展示,以春裝和手捧花表達賞花的浪漫,頭飾配以春日小花;三月蠶市,成都三星堆蜀王為蠶從氏,甲骨文中“蜀”與“蠶”相關聯,通過創意的想法將三月形象化身為金蠶寶寶,并配以蜀王面具;四月錦市,塑造了一個王府夫人形象,其雙手展開面帶微笑,展示著身上的華服,以身穿華服的夫人體現織錦技藝;五月扇市,手拿圓扇的漢代溫婉女性,用淡雅的漢服搭配圓扇體現刺繡之美;六月香市,結合成都的道家文化設計了道士形象,手拿三柱香似正在祭拜;七月七寶市,腳踩七寶的唐皇源于七寶市的傳說;八月桂市,桂花飄香時也是學生的開學日,自古以來高中狀元稱為“折桂”,于是設計了古代狀元形象;九月藥市,是采藥歸來的神醫,古有神農嘗百草,因此設計了采草賣藥的神醫形象;十月酒市,是身帶酒葫蘆喝得大醉的形象;十一月梅市,是源于“一剪梅”的女俠;十二月桃符市,角色身披披風,一身春節紅裝拿著桃符準備更換,體現“總把新桃換舊符”。

圖9 成都十二月市陶豬角色設計
根據角色特點、主題風格與色彩美學的考慮,最終確定以高明度、鮮亮的色彩作為整套設計的色彩搭配走向。比如,燈市采用橘紅、正紅為主色。中國人把橘作為吉祥物,把橘色視為吉祥色。語言上,橘與“吉”的字音相近,通過諧音以橘喻吉。橘紅色鮮艷而醒目,橘紅色代表富貴祥瑞。紅色調給人熱情、熱鬧的感受,符合燈市的興盛、萬家燈火的主題意境。此外,盲盒設計離不開相搭配的包裝設計(圖10)。為了客觀評估設計效果,通過3D打印和陶土手工制作了如圖11所示的實物模型。該作品最終獲得了2021年四川省大學生工業設計大賽一等獎。

圖10 盲盒包裝設計

圖11 實物模型制作
盲盒是為了滿足年輕群體精神層面需求的產物。研究將眼動追蹤技術應用到盲盒文創產品的開發中,運用眼動分析來提取文化IP,以用戶偏好的文化元素進行產品設計。將盲盒作為文化宣傳的載體,讓傳統文化流行起來,帶動年輕人在盲盒的消費過程中加深對中國文化的認知,增強文化自信。所提出的設計方法對于盲盒設計、文化傳承等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研究對文化IP的形態、色彩、圖案等從視覺層面進行了直接的提取,被試者對文化符號內涵認知的程度還需進一步探討。此外,受試驗條件的限制,被試者來源于在校學生。雖然大學生也是盲盒的消費群體之一,但對于盲盒的消費群體的涵蓋并不全面,后續將進行更加廣泛的研究。被試者對IP形象的熟悉度是否會影響其關注度也是未來需要進一步研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