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體時代媒體技術的發展使得博物館朝向數字化發展。數字化發展方式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參觀博物館,同時促進當地經濟發展,拓展了文化市場,使民生與文化遺產的關系更加密切。如何融入新事物,依靠新技術、新方法,改變傳統博物館的存在方式,使其在新的環境中更好地弘揚歷史文化至關重要[1]。APP以其便捷性、集成性、交互性迅速占領市場,成為了人們生活的必需品。這種數字化展覽方式可以解決博物館館藏率與展覽率之間不成正比的矛盾,也可以解決藏品與觀眾沒有互動的問題[2]。因此,基于用戶體驗將沉浸式理論運用到博物館APP的設計中去,不僅能提高其功能,更能提高用戶體驗,增加用戶黏性。
沉浸式體驗的概念最早于1975年被美國心理學家Mihaly Csikszentimihalyi提出,主要指人們在進行某種活動時全神貫注投入進去的精神狀態。沉浸式體驗在藝術設計領域的應用作為當前數字化發展的主流,通過VR/AR/MR等新媒體技術,傳達具有交互的、虛擬的信息體驗方式。在沉浸式體驗過程中,一方面用戶有明確的目標導向,另一方面產品對用戶的交互行為會及時反饋。沉浸式體驗產品設計的初心就是給用戶創造獨特的體驗,使用戶身處龐大的設備結構中更容易平靜下來并發揮無限想象。另外,以用戶為中心創造情感體驗,跟隨用戶情感并與其交互是沉浸式設計的基礎。在本能層,通過將情感化的表現手法融入產品設計的視覺層面,使人們在使用過程中產生愉悅的心理感受[3];在行為層,與產品進行互動交流,產品對其產生有效反饋增加其體驗感;在反思層,通過新的交互體驗激發人們對產品再認識,通過交互來加深產品記憶力,從而擁有獨特的體驗和感受。
中國博物館APP的發展前景好、勢頭足。最初博物館APP主要以簡單的文物信息展示和宣傳教育為主。新媒體技術的運用使APP的類型越來越多,從簡單的文物展示功能逐漸發展到提供專門使用體驗,增強了用戶使用APP的趣味性、互動感以及沉浸感[4]。國內博物館APP大致可以分為4種類型,即展示欣賞類、導航導覽類、互動游戲類、綜合服務類。
由故宮開發的“每日故宮”APP(圖1)是一款典型的展示欣賞類博物館APP,它開發的目的是為一個展覽提供服務或者純粹為了欣賞而存在。它的主題設計明確,每天更新一幅高清藏品圖,極具觀賞性,用戶可以在手機上面放大去看藏品細節。其受眾人群也是針對那些沒有過多時間去線下博物館參觀但又對文物有很大興趣的人群,通過此種方式,用戶可以快速獲悉每一件展品的信息。同種類型的APP還有“故宮陶瓷館”等。

圖1 每日故宮APP界面截圖
導航導覽類幾乎成為了博物館APP必備的基本功能。此類博物館APP最主要的功能是能為用戶提供全面的導覽信息,使用戶在參觀實體博物館前和參觀過程中能夠快速查找相應文物,以避免浪費時間。但是目前國內獨特、突出的導航導覽類博物館APP并不多?!安┪镳^智慧導覽”是一款典型的導航導覽類APP(圖2),用戶通過下載該應用可以搜索國內博物館以及景區的相關信息和位置。

圖2 博物館智慧導覽APP界面截圖
此類APP將游戲和教育相結合,通過玩游戲來獲取知識。此種方式一方面使用戶獲得了沉浸式體驗,另一方面傳統文化也得到傳播?!敖衬尽盇PP就被稱為可以玩的榫卯博物館APP(圖3),此款應用上手快、簡單易懂,通過與用戶的互動打磨拼合出準確的榫卯結構,不僅能夠發揮用戶的空間想象力,還能學到很多有關榫卯的知識。諸如此類的還有如“紫禁城祥瑞”等以教育為目的的博物館APP。

圖3 匠木APP界面截圖
此類的博物館APP所提供的服務較為多樣化,其內容包括導覽、文物介紹、展覽咨詢等。其目的就是讓用戶能夠在一款APP當中體驗到多種功能,提高用戶體驗。例如國家博物館APP(圖4),其中包含多種功能,不僅有基本的信息展示功能、導航導覽功能、講解功能,還設置了虛擬展廳、文創產品售賣等功能,讓用戶可以足不出戶就能瀏覽國家博物館并且購買心儀的產品,為用戶提供了極大的便捷。

圖4 國家博物館APP界面截圖
綜上所述,目前我國博物館類APP發展類型已較為全面,但發展質量仍亟需提高。大多用戶都著眼于國內主流APP,其主要原因在于地方博物館APP的功能結構同質化嚴重,且不注重用戶的沉浸式體驗,APP只是作為博物館展覽的另一種形式,缺少用戶黏性。因此,探討沉浸式體驗在博物館類APP中的應用具有重要意義。
國內對博物館APP的相關理論研究成果大多數僅停留在界面視覺上,較少能從產品的內容、技術和情感角度全方位來設計用戶的沉浸式體驗。市面上博物館APP同質化現象比較嚴重,用戶體驗欠缺的現狀與文化傳播的需求形成了鮮明對比。就目前國內博物館APP的發展來看,有以下幾方面問題亟待解決。
部分博物館APP主題氛圍感較差,在視覺方面沒有突出本身博物館的特色,且推廣程度不高,宣傳力度不夠,使用者寥寥無幾,以致被湮沒在龐大的APP市場當中。大多數博物館都比較重視線下實體博物館的展示空間布置,忽略了線上APP中的視覺設計,然而視覺是最影響人們沉浸式體驗的因素之一。只有通過主題演繹,才能使用戶借助感官的多元化交融沉浸在APP的使用當中,以此來增加用戶體驗。
筆者選取了部分博物館APP,將其功能進行了整理(表1),從表1中可以看出目前博物館APP的功能大多集中于展示、講解和導覽服務方面,用戶與博物館之間的互動較少,同質化現象嚴重,缺少體現該館本身特色的功能,內容枯燥乏味,操作形式單一,且部分有特色功能的APP帶有互動困難、操作復雜等問題,用戶的沉浸體驗感不強。
從表1中可以發現,部分博物館APP雖開發了許多互動功能,但是由于時間、技術等原因未能完全運行,又或是APP版本內容沒有及時更新,導致用戶想要體驗時點擊卻顯示“模塊暫未開通”等字樣,還有一些APP專業技術不夠成熟,新媒體技術薄弱,呈現出的AR虛擬畫面較差,與用戶的期待值不匹配,大大降低了用戶體驗感。例如江西省博物館新館內有租售移動導覽機器,其雖與APP的載體不同,但在內容形式上與APP大同小異。此款導覽機器在每個館內都設有幾處AR體驗功能,用戶只需要根據機器屏幕上呈現的文物在館內找到相應的展品,通過機器的攝像頭掃描文物旁邊的二維碼,即可在機器屏幕上看到以虛擬動畫的方式顯示出與該文物相關的產品介紹、歷史故事、知識拓展等相關內容,此項功能雖增加了用戶與博物館之間的互動,但是虛擬動畫的呈現形式較為簡單粗糙,動畫畫面美感不足,產品內容和用戶的預期值不匹配,缺乏用戶黏性。

表1 各博物館APP的功能服務整理
不僅要從視覺、內容層面對APP界面進行設計,更要從用戶情感角度出發對APP進行改良設計。同時要有一定的技術來支撐用戶與APP之間的互動交流,發揮移動APP的眾多優勢,使用戶滿意,提升用戶的沉浸感。研究將從移動終端產品的內容層面、視覺層面、技術層面、用戶的情感層面來探析博物館類APP中的沉浸式體驗設計。
沉浸式產品需要與特色文化形成強鏈接,強化用戶感知,通過開發內容新穎、識別度強的產品吸引用戶[5]。因此,要想在眾多博物館APP市場中脫穎而出,如何改善用戶需求將成為首要問題。一方面,利用大數據分析來推測用戶喜好,明確用戶需求,制定相應服務內容;另一方面,增加個性化定制功能,生成用戶私人定制的博物館APP。博物館APP是為了人們更加方便、全面了解展品的歷史文化內涵。因此,APP的內容設計要做到隨時能夠搜索和預覽藏品、展覽以及周邊服務等信息,給用戶極大的自主選擇權;在觀博中要設置與用戶互動和沉浸體驗的內容。例如以闖關小游戲的形式來介紹藏品的歷史背景等;在觀博后要設置分享、定制、傳播等內容,可以定制個性化的紀念卡片、文創產品等,增加用戶黏性。
例如“皇帝的一天”APP(圖5),是一款專門針對兒童設計的博物館APP,兒童通過游戲方式來體驗皇帝一天的活動,通過此款APP可以讓兒童學習到文化知識,完全沉浸在虛擬的環境當中,增加兒童的沉浸體驗感。此處要注意的是,在開發一項內容時,內容的難易程度要與目標用戶的操作能力相匹配,這樣才能達到最有效的沉浸體驗。

圖5 皇帝的一天APP游戲界面截圖
在博物館APP中,圖形文案、排版布局、動態效果等直接決定了該產品的主題風格及特色。一個好的博物館APP界面能夠牢牢抓住用戶的目光,以及之后會給用戶帶來怎樣的好處[6]。視覺風格明顯、主題氛圍感最易被用戶感知,博物館APP最主要的目的是吸引年輕群體、擴大文化傳播范圍。因此在設計博物館APP時,要根據目標群體的需求以及博物館自身的特色進行。在博物館APP的設計當中可以加上適合的音樂、動態效果等來增加氛圍感,為用戶帶來身臨其境的體驗。
故宮在視覺方面尤為重視,其產品整體設計感較強,不僅擁有大量高清的文物細節圖片,而且還包括新奇有趣的音頻、視頻和動畫等形式。在新媒體時代,要利用新媒體技術手段將文化內涵展現出來,將文物與故事連接。有針對性地挖掘文物的文化背景,讓觀眾真正看懂展品[7]。故宮出品的《胤禛美人圖》APP(圖6)最大的特色就是運用了動態效果、古風音效,這樣使用戶在獲得文化知識的同時又感受到美輪美奐的視覺畫面,從而顯著提高了用戶體驗。

圖6 胤禛美人圖APP截圖
虛擬與現實交互的沉浸式體驗是當前研究熱點,其利用計算機、新媒體等技術創建一個逼真的虛擬世界,讓體驗者全方位沉浸在虛擬的氛圍中,并能實時反饋自己接收到的信息,很好地實現了參觀者與虛擬環境的互動[8]。
在“故宮陶瓷館”APP(圖7)中,一部分展品可通過手指旋轉文物進行全方位觀看,觀者在旋轉觀看文物的同時也沉浸在操作當中,增加了用戶的沉浸式體驗。另外,支付寶開發的一項文物守護計劃活動同樣利用虛擬現實技術,使用戶在體驗修復文物樂趣的同時起到教育作用,達到了寓教于樂的效果。在虛擬過程中,觀者通過視覺、聽覺等體驗將知識直觀化,能更好地加深對文物的理解與記憶,調動觀者興趣,使其獲得更好體驗。因此,在APP技術方面,應增加如VR、AR、MR等虛擬現實技術[9]。

圖7 故宮陶瓷館3D虛擬界面截圖
博物館最重要的一個作用就是傳播知識和文化,如何把傳統文化的形式轉化為觀眾容易接受的形式是開發者需要思考的問題。情感化設計能夠拉近人與產品之間的距離,將情感化設計融入到博物館APP的設計中去,能夠喚起人們內心的情感,全身心沉浸其中。因此,設計者應當以人為本,建立用戶參與互動的獎勵和鼓勵機制,這種機制可以影響用戶黏性。同時,用戶將自己的成就分享出去能夠實現APP的傳播,利于產品設計。
敦煌云博物館小程序(圖8)在產品的交互方面比較注重用戶情感體驗。設計師在界面通過視覺呈現的方式和用戶進行線上交流,而且用戶還可以通過分享自己定制的卡片上傳到社交平臺,增大文化的傳播力度。其文案設計同樣也賦予情感化色彩,例如“今日,宜心有靈犀”等語句,通過積極的心理暗示引起用戶內心的美好感受,觸發用戶在瀏覽過程中深層次的情感,達到情感共鳴。

圖8 敦煌云博物館小程序界面截圖
從數字1.0時代到數字3.0時代,新媒體為博物館APP沉浸式傳播、用戶沉浸式體驗提供了新的發展空間。當新媒體驅動的數據鏈參與到用戶對博物館APP的沉浸式體驗之中,如何解決“博物館APP主題氛圍視覺體驗感較差”“博物館APP結構功能同質化嚴重”“博物館APP技術不成熟、降低用戶體驗感”等問題至關重要。而無論新媒體時代博物館APP如何變遷,沉浸式體驗始終要求把人置于核心焦點和終極關懷。因此,要創建以用戶和傳承博物館文化為主的內容沉浸、增強具有博物館特色的視覺感官沉浸、增加用戶參與互動的虛擬技術沉浸、激勵用戶在博物館APP瀏覽的情感沉浸等協同發展的創新策略,增強觀者對博物館APP的使用體驗,力求為博物館APP的發展提供借鑒意義,并促進中國傳統文化走向繁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