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藝術教育是在普通高校中針對非藝術類專業學生開設的藝術類課程,通過對學生進行藝術知識講授和藝術實踐活動體驗,提升學生的審美素質和綜合人文素養,陶養學生審美情操,提高創新能力,凈化其靈魂,旨在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教育[1]。
國家教委1992年工作要點中指出繼續加強藝術教育之后,2006年,教育部辦公廳印發的《全國普通高等學校公共藝術教育課程指導方案》中要求,完善公共藝術教育組織機構,配備專兼職教師,面向全體學生開設公共藝術課程,保證每個學生至少通過藝術限定選修課程的學習取得2個學分。有條件的高校要開齊8門藝術限定性選修課程。2013年,陜西省教育廳組織專家組對65所普通本科院校及公辦高職院校進行了公共藝術教育評估。2014年5月,省教育廳召開專家組全體會議,綜合學校公共藝術教育總體情況和提交的整改報告,通過全體專家的認真審議,投票確定了公共藝術教育良好和合格的高校名單。2019年4月,教育部發布的《關于切實加強新時代高等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中提到,明確普及藝術教育管理機構,把公共藝術課程與藝術實踐納入高校人才培養方案,鼓勵高校開展學生跨校選修公共藝術課程和學分互認。結合自身優勢和跨學科特點,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發展和藝術經典教育為教學課程體系,開展因地因校制宜且豐富多彩的藝術實踐活動。
高校美育與公共藝術教育的關系可謂是相輔相成,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美育包含了美術教育、藝術美學等相關內容,還涵蓋了思想、行為、心理和品德等方面內容[2]。2020年10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中指出,美育是審美教育、情操教育、心靈教育,也是豐富想象力和培養創新意識的教育。公共藝術教育是以美育為支點、路徑來推動普通高校對非藝術類學生的藝術教育。通過開設公共藝術課程開展美育教學是現階段高校進行美育教育的主要方式和途徑[3]。
素質教育目的是培養全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培養全體學生終身學習的意識。素質教育內容是盡一切可能讓學生去接觸美好,除了讓學生在學業的孜孜追求之外,還有高尚的思想、哲學的深邃、藝術的高雅,讓文藝愉悅精神、升華理想,從而迸發出鮮明的人格魅力,塑造出既有廣泛文化修養,又有專業化領域的學生。做好素質教育是一項潤物無聲的系統性工程,讓非藝術生與藝術之間沒有“圍墻”,就需要分段實施公共藝術教育的工作體系,從而推動美育發展,有助于不斷深化大學生乃至全民的審美與人文素質。
目前為止,陜西省普通高校不但完善了公共藝術教育體系,而且在公共藝術教育的課程開設方面也各有千秋。通過對陜西省普通高校公共藝術教育的硬件設施、師生管理方式、課程設置等展開系統性的調研,發現其仍存在硬件設施陳舊、師資隊伍薄弱、課程設置缺乏設計、跨學科融合度低等問題。
隨著陜西省普通高校公共藝術教育經費投資力度的逐漸加大,硬件設施也隨之完善與更新。其中條件保障實施好的高校如西北工業大學,中心位置處于新校區海天苑藝術教育中心,有辦公室、會議室。同時,設有為大學生藝術團使用的排練教室,教室均配有教學用具,排練室也配有相應的基礎樂器。如電鋼琴教室中各隊配有鋼琴,舞蹈教室配有把桿和全身鏡子等。但仍有極少部分高校存在著硬件設施陳舊等現狀。與高校學生訪談得知,“舞蹈”課程的把桿和鏡子不符合專業舞蹈教室的標準,“音樂鑒賞”的音響有問題,“美術鑒賞”的投影儀色彩辨識度不夠等問題存在。
陜西省普通高校公共藝術師生管理方式相近,多以所負責的學院為主體實現對相應課程教師的有效管理,學院會面向老師制定一系列的教師管理、獎懲制度,以此約束、規范老師的教學行為。而對學生教學管理主要由授課老師完成,對于學生的遲到、早退、請假等學校又有相應的管理制度。整體如表1所示,陜西省普通高校公共藝術教育的管理制度多以本校所掛靠的學院組織管理,在今后公共藝術教育的發展中還需獨立建制機構中心,加強師資隊伍的建設,深化師生的管理方式。

表1 陜西省部分普通高校公共藝術教育的基礎信息表
陜西省多數普通高校公共藝術教育均開設有“藝術導論”“音樂鑒賞”“美術鑒賞”“影視鑒賞”“戲劇鑒賞”“舞蹈鑒賞”“書法鑒賞”“戲曲鑒賞”8門藝術限定選修課。此外,各所高校還增設了多元化的藝術公共選修課程,如西安建筑科技大學開設“話劇表演”“形體與舞蹈”“藝術口語表達”等課程。再如西安文理學院學校開設“中國傳統藝術品鑒”“攝影技術、文化與欣賞”“書法創造”“形體舞蹈”等課程。陜西省部分高校公共藝術教育的特色課程見表2,由此可知,高校公共藝術教育的課程設置多是建立在各所依托學院的優勢資源上,有所傾向。但陜西省仍有部分高校在課程設置方面缺乏創新性、設計單一、實踐課程較少且學科融合度低等,少數高校甚至連最基礎的8門藝術限定選修課也未完全展開教學。

表2 陜西省部分普通高校公共藝術教育開設的特色課程表
綜上所述,陜西省普通高校公共藝術教育從內容、形式、方法、效果上都取得了顯著的成就。但現象總是從不同的側面表現本質,并從屬于本質。從調研結果看,陜西省普通高校公共藝術教育的發展仍有不足之處,原因如下:
第一,盡管各所高校不斷努力發展公共藝術教育事業,但在應試教育背景下,藝術教育目前仍相對較弱。因此,陜西省普通高校對藝術教育的重要性認識不夠到位,導致公共藝術教育發展緩慢。如部分高校公共藝術教育的硬件設施陳舊、師資隊伍管理不夠系統等,從而間接導致師生藝術學習環境氛圍不足,教師教學能力水平不等,學院藝術教育科研成果較少等問題出現。第二,時代的日新月異,致使課程設置與授課模式等方面也要隨之變化與調整。而陜西省普通高校公共藝術教育在課程設置與授課模式方面缺乏創新創意,疏忽了跨學科融合且與創業趨勢聯系度低。因此,開啟科學理性和人文感性并存的跨界現代化課程與教學模式是公共藝術教育創新的中心環節。第三,新時代“內卷化”現象嚴重,對于大學生而言,順利畢業和成功就業成了現階段最重要的目標。因此,陜西省普通高校的學生亦是忽略了藝術課堂的重要性,學生的敷衍現象導致自身全面發展受阻,并嚴重影響了高校公共藝術課程的教學質量。
在國外研究方面,藝術教育對21世紀世界各國的國家發展策略、人才培養標準、文化建設方案和經濟發展方向均有深刻的影響。德國強調藝術體驗、法國偏重美術與音樂的教育、日本傾向于通過藝術形式解決心理問題,激發創造思維。可值得效仿的高校,如“小而精”的研究型大學普林斯頓大學的博雅教育,麻省理工學院的精品文科建設及藝術與科技結合模式,劍橋大學的世界公民教育及導師制,牛津大學的人類情懷及通識讀本系列,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法國高等師范學院的公共藝術教育也值得研究,德國藝術教育、意大利藝術教育等都對中國國家藝術教育標準的確立和高校公共藝術教育有著重要啟發[4]。
在國內研究方面,北京大學、上海大學、北京師范大學等高校在我國早期公共藝術教育的發展上名列前茅。如北京大學早在1984年建立了藝術教研室,并開設“音樂”“美術”“影視”“戲曲”“攝影”“書法”等多門藝術類課程。上海大學公共藝術教育的發展得益于錢偉長先生獨特教育理念和對藝術教育的重視,其藝術中心工作的主要內容圍繞著理論教育、技能教育、鑒賞教育和社團建設[5]。目前為止,在世界一流大學的建設中,如清華大學、復旦大學、南開大學、浙江大學等開始注重公共藝術教育對學生的思維創造,通過多種途徑力圖與國際教育接軌,促使學生得到全面發展。
美育時代背景下,弘揚中國傳統文化,將文化根植于公共藝術教育的課堂中去,通過學生優秀的藝術作品等方式凸顯魅力中國。另一方面,不同地域有著不同的文化特色與優勢,地域文化的獨特之處也映射在高校公共藝術教育的課程之中。如陜西理工大學,邀請當地民間民俗藝術專家來校開設具有地域特色藝術教育選修課或講座,如“漢調桄桄”“漢水上游民歌曲式”“陜南民間刺繡藝術”“陜南民歌演唱方法與風格”等,增進學生對陜西特別是漢中歷史文化的了解和認同,豐富了校園文化藝術氛圍。再如西安交通大學舉辦了一場主題為“大秦之音”韻古今——解析當代交響音樂作品中的秦腔元素的全國直播見面課,當晚,近60萬人共同觀看了此次直播課程。課程最后,邵英老師與其團隊成員李群、馮金巧老師現場表演了“秦腔表演薈萃”,學生近距離欣賞到秦腔優美的唱段,也觀賞到了“水袖”“舞槍花”“舞扇子”“舞手絹”等表演。不僅使學生感受到了中國傳統文化魅力,還有助于增強民族自信。所以,注重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民間藝術,結合中國傳統文化與地方藝術特色對陜西省普通高校公共藝術教育的課堂發展有著重要意義。
各所高校文化個性的不同,導致其公共藝術教育的傾向性與重視度不同。如師范類高校相比理工科高校,對公共藝術教育的重要性認識早,且發展較為全面、系統,而理工科公共藝術教育更傾向于藝術學院對藝術教育的發展方向。因此,不難發現綜合類高校與師范類高校在公共藝術教育上比理工科高校略勝一籌。在彰顯學校文化個性方面,以西安文理學院為例,其公共藝術教育發展方向迎合時代的潮流,不拘泥于傳統,通過說唱的音樂形式傳達年輕一代的態度。X-ALL說唱廠牌是西安文理學院文化藝術教育中心Fresh現代樂團組成部分之一,成員由各個在校院系各專業學生組成,其表演風格多樣,成員皆為網易云平臺音樂人。其廠牌在2021年3月榮獲地下八英里全國大學生說唱聯盟半決賽預選賽冠軍,這樣的活動有助于豐富學生的藝術文化實踐生活。因此,在陜西省高校公共藝術教育發展中需要根據學校特有的文化、學生的興趣來調整方向,使其個性化發展,從而彰顯各所高校的藝術魅力,達到百花齊放、全面育人的效用。
公共藝術教育只圍繞著8門藝術限定選修課來開設是遠遠不夠的。教育部高教司司長吳巖在中國藝術大講堂開幕致辭中指出,世界上許多著名大學,像耶魯大學、MIT都相繼成立了與藝術相關的跨學科研究工作室,強調藝術教育要勇于“出圈”,要“跨界融合再出新”[6]。縱觀古今中外,擅做科研的藝術家和精通藝術的科學家不勝枚舉,如米開郎基羅、達·芬奇、愛因斯坦、李政道等。愛因斯坦曾說過:“如果沒有我早年的音樂教育,無論哪一方面,我都一事無成。”[7]李政道則說過:“科學和藝術是不可分割的,就像一個銀幣的兩面[8]。”因此,公共藝術課程如何跨界融合,課程如何有效結合創新創業知識結構已成為公共藝術教育的主要探索內容。無論陜西省還是全國,公共藝術教育課程建設的出發點必須遵循大學生成長和藝術規律的發展,要求教師站在時代的前端,把握社會發展新方向,緊跟創新創業趨勢,增強創造性思維訓練認知,融合創業新思想。通過MOOCs提供基礎知識的講解,結合線下師生面對面分享與答疑解惑的混合式教學,并加強藝術實踐課程的注入,有效構建學生創新創業的知識結構,以期為學生后期提供發展新方向與新思想。
通過陜西省普通高校公共藝術教育的概念、背景及相關關系的凝練,對陜西省普通高校公共藝術教育調研的現狀展開分析,并對國內外優秀經驗進行了回顧,研究基于“公共藝術教育課程以美育為支點”的共識話語,探索出陜西省公共藝術教育未來發展方向:第一,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民間美術,大力弘揚中國傳統文化,結合地方藝術特色,豐富課程多樣性;第二,突出學科背景,體現高校文化個性特色,彰顯獨特魅力;第三,提倡跨學科融合,緊跟創新創業,支撐學生專業,為社會注入鮮活血液。
公共藝術教育是社會守望的未來,引導年輕學生系好第一粒扣子,這是所有普通高校需要一起肩負起來的社會責任。未來,陜西省普通高校公共藝術教育的課堂會更加豐富與生動,在公共藝術教育構起全面育人的橋梁中,學生的人文素養和藝術審美提升也會更加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