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的根本屬性包含有三:目的性、創造性、持續性。目的性確保了所有的設計活動必將具有價值,無論是功能價值還是審美價值或是倫理價值。創造性意味著設計活動將具有各設計元素本體屬性不完全具備的新的屬性、新的功能、新的價值。持續性表明設計活動貫穿于人類文明過程的始終,但它永遠指向未來并推動人類向前發展。設計的終極目的就是讓各種資源更好地服務于人類的生活。
人類文明的演繹史就是一部設計史。從本質來說,人類區別動物界的根本標志就是——人類依據自身的需求主觀能動地改變了自然本體的屬性而出現了“造物”活動。打制石器有助于狩獵與耕種,讓人類獲取了更多的生活資料。原始住所的構建讓人類走出了黑暗的洞穴,使人們遷徙到平原成為可能,開啟了逐水草而居的生活方式,擴大了生存空間,豐富了食物來源,提高了生活水平。謀求更高生活水平永遠是一種無可懈怠的需求。在現實與愿望之間總是存在一段無法重合的距離,這種距離是動態的、沒有止境的。連接現實與愿望之間的紐帶就是在設計活動驅使下完成越來越豐富、越來越精致、越來越符合人們需求的“造物”。人類不斷進步的造物活動創造了建筑、服飾、陶瓷、金屬、玉器等與人們生活水平息息相關的文明成果。
設計作為人類文明進程中的有機組成部分,與政治、經濟、科學、藝術之間存在千絲萬縷的聯系。在中國傳統社會,禮制對社會結構形成了全方位、全層級的規約,人們的生活方式、人際關系被網羅在禮制的周密規約之中,與之相關的設計思想、理念、方式與結果呈現出明顯的禮儀化傾向。不同層級的人群被規約在社會的不同層級,對應著與之相匹配的生活空間,使用著不同的設計產品,當然也就有了相應的生活品質。世界不同的文化圈具有不同的哲學思想、不同的宗教信仰、不同的生活理念,也就有了不同的生活方式。文化的差異衍生了不同的設計思想與設計產品,不同的設計產品創造了不同的生活方式,二者互為表里,相輔相成。
人類設計文化的差異性延綿了漫長的歷史,也參與構建了多種文明形態,這種豐富的差異性隨著德國包豪斯現代設計興起而產生了歷史性轉折。功能至上、標準化、規模化的設計理念與方式在全球化交流中變得越來越成為可能并逐步演變成時尚。美國學者維克多·帕帕奈克在他的《為真實的世界設計》中嚴肅地提出了“設計目的”的倫理性思考與主張,這在學術上終結了設計的貴族化傳統,進而把設計理念納入到了為全人類服務的公平公正的道德范疇,從而為人們提高生活水平提供了平等的選擇權,清除了消費權的排他性障礙,從而在消費者的精神層面獲得了選擇權的公平與自由。

《桌上一盤花紅》 380mm×560mm 朱輝
凡事都有一體兩面的矛盾。過分標準化、規模化設計與生產滿足了人們普適性需求的同時也弱化了個性化設計,而每一個個體既有基本需求,也有個性需求,且個性化是決定和體現生活品質的重要因素,于是,個性化設計必然且已經成為大眾化設計的有效補充。從宏觀來看,不同的文化圈基于傳統的傳承與消費者文化取向的需求而采取了與之相適應的設計方式。從微觀來看,設計家推出了量身定制的個性化設計,最大限度地滿足不同人群的生活需求。
設計作為創造人類文明的方式與手段,又承擔著相應的社會責任和倫理道義,需要合理地平衡個體與大眾、集團利益與社會責任之間的利益關系。設計作為一種文化,需要社會成員的共同參與,每一個社會個體都有對設計的需求與要求,有權選擇適合自己的設計服務,為了提高自身的生活品質,在面對豐富且復雜的設計文化時,自我選擇要求個體具有良好的文化品格和審美素養。
設計文化自古以來推動著社會的文明演繹,引領著時代的消費潮流,培育著人們的消費習慣,影響著人們的生存方式,決定著人類的生活品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