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玉華
(鄆城縣中醫醫院中風科二區,山東 菏澤,274700)
腦出血為神經內科常見疾病,有較高致殘和病死率,急性期出現的顱內血腫壓迫腦組織,進而促使占位效應及形成相關分解產物,并引發諸多繼發性損傷,如繼發性炎性反應、繼發性腦水腫等,造成患者神經功能損傷。故在病程早期,盡快有效清除處理血腫,能夠最大程度減輕機械力對鄰近組織構成的刺激與壓迫,并改善腦水腫,減輕系列病理過程,直接影響到疾病治療預后。現階段,西醫內科在對本病治療時,包括防治并發癥、一般治療、預防再出血、降低顱內壓、神經保護、亞低溫治療等內容,無有效迅速清除血腫的方法,也尚缺乏促進血腫吸收的手段。外科微創手術及開放手術,如血腫清除術是有效的治療本病的手段,但受醫療條件、手術并發癥、適應證等各方面的限制,針對不具手術條件者仍需采取內科手段治療。中醫認為,急性腦出血的發生是由于“離經之血瘀滯腦腑”,在治療方面應當“活血化瘀、開竅醒腦”。在常規治療基礎上,加用中醫方案,可減輕神經功能缺損程度,生活質量顯著提高。本研究針對腦出血急性期患者,運用活血化瘀湯劑開展治療,取得了理想效果,現總結結果如下。
選取2019年6月~2021年6月鄆城縣中醫醫院收治的腦出血急性期的患者80例,采用隨機數表法分組。觀察組40例中,男23例,女17例;年齡26~80歲,平均年齡(61.89±5.92)歲。對照組40例中,男21例,女19例;年齡28~79歲,平均年齡(61.93±5.80)歲。組間基線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患者均對本研究知情,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本研究經鄆城縣中醫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診斷標準:西醫與《中國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診治指南2014》診斷標準符合。中醫與《中風病中醫診斷與療效評定標準》主癥:口舌歪斜、偏癱、偏身感覺異常、言語譽塞、神識昏蒙;次癥:共計失調、頭痛、目偏不瞬、眩暈、飲水發嗆、瞳神變化;急性起病:發病由多種誘導因素,多有先兆癥狀,發病年齡以40歲以上為主。同時具上述2項主癥或2個次癥1個主癥,與誘因、起病、先兆癥狀,以及與患者所處的年齡水平結合,即可予以確診,與上述條件不符合者,可開展影像學檢查,也可達確診目標。
納入標準:①與上述診斷標準符合;②出血部位在基底節區分布;③出血量、所處的年齡段、性別不限;④開展治療的過程較為完整,具備評分評估條件;⑤入院時間在病發后72 h內;⑥無卒中病史,或存在卒中病史,但無明顯后遺癥遺留;⑦運用西醫和(或)中藥湯劑展開基礎治療操作的患者。
排除標準:①妊娠、傳染病患者;②出血誘發因素非高血壓;③缺乏完整的治療過程,不具評分條件;④腫瘤患者;⑤重要臟器合并損傷者;⑥運用中藥注射劑、中成藥口服、針刺等方案,未運用中藥湯藥者。
對照組:依達拉奉注射液(生產企業:揚州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110007,規格:20 mL/30 g)靜脈滴注,在用藥前,取0.9%氯化鈉注射液做適當稀釋,20 mL/次,2次/d。療程為8周。
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使用活血化瘀湯劑治療,包括柴胡3 g,當歸15 g,桔梗9 g,生地黃15 g,川芎9 g,赤芍10 g,紅花9 g,牛膝10 g,桃仁10 g,甘草3 g。水煎,取汁液200 mL,早晚分服,1劑/d,共用藥8周,并隨證加減用藥。
①對比兩組患者臨床治療總有效率,療效判定標準,痊愈:治療后患者腦出血后的臨床癥狀完全消失,意識狀態恢復正常;顯效:臨床癥狀獲得明顯改善;有效:臨床癥狀有所改善,但患者仍存在明顯的肢體功能障礙或語言障礙;無效:治療后臨床癥狀未得到緩解,甚至病情加重。總有效率=(痊愈+顯效+有效)例數/總例數×100%。②對比兩組患者腦梗死嚴重程度:即在開展治療前、治療后1月、3月,應用NIHSS評分表進行評定,總分42分,分值越高,表明狀況越嚴重。③對比兩組患者生活質量評分,采用SF-36生活質量評分表進行評價,包括軀體功能、社會功能、角色功能、認知功能4個方面,分值為1~100分,分數越高表示生活質量越高。④對比兩組患者治療前后顱內血腫體積:即在開展治療工作前后,計算血腫體積,其公式為血腫體積(cm)=經檢測獲取的血腫最大層面的長度×采用CT進行掃描獲取的陽性層數×所監測到的層厚×1/2。測量治療前血腫體積,入院時開展首次顱腦CT檢查結果,在完成治療后,測量血腫體積值,記錄10 d的CT檢查結果。⑤對比日常生活活動能力:即應用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評分評定治療前后患者日常生活活動能力,為百分制,分值越高,表明日常生活活動能力越佳。⑥對比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包括發熱、呼吸道感染、泌尿系統感染等。并發癥發生率 =(發熱+呼吸道感染+泌尿系統感染)例數/總例數×100%。

觀察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 1。

兩組患者在開展治療前,評定及比較神經功能缺損評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在開展治療后1個月、3個月,評分均有降低,且觀察組更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觀察組生活質量各項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 3。

兩組患者在開展治療工作前,測定并比較血腫體積,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在開展治療后,各檢測值均有降低,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兩組患者在開展治療工作前,比較日常生活活動能力評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在開展治療后,各檢測值均有升高,且觀察組更為顯著,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5。

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經計算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 6。

中醫將腦出血歸屬于“中風”范疇,其治療方法與西醫有一定區別。依據中醫觀點,腦出血的病機為外邪侵入機體,引發情志不遂,同時,陰陽平衡喪失,致逆亂上行,引發脈絡破損,血向腦脈溢出,最終瘀阻脈絡。瘀、痰、火諸邪可出現膠結的情況,因水腫、痰濁、瘀血相繼形成,毒邪化生,故阻遏氣機;氣郁則生成痰、瘀、火,火諸邪膠,可蘊結于腦髓局部,迅速轉化為較強致病能力的邪氣,即內生毒邪,最終擾神閉竅。一旦生成,可對腦峰造成損傷,并攻臟腑,故在治療腦出血時,需以開竅醒神、化瘀消水、活血破瘀為主。常規的西藥治療需要嚴格把控用藥方式,精準把控用藥劑量,這對于急性期的腦出血患者來說,很難實施精準操作,操作難度較高,而且治療效果也難以保證。由于腦出血屬于腦血腫及周圍水腫,這種水腫往往伴隨著一系列的炎性變化,這也是患者病情不斷嚴重化,以及發生各種并發癥的重要原因。中醫認為,氣機升降異常、氣血逆亂于腦、瘀血阻滯是急性腦出血的基本病機,所以,對于此類患者的治療,活血化瘀是關鍵。
本研究所用的活血化瘀湯藥由紅花、當歸、牛膝、桃仁、赤芍、生地黃組成,這些藥材互相作用,可實現良好的活血化瘀效果,而且其中的甘草可以調和諸藥,全方可發揮散結通脈、活血化瘀之效。結合本研究結果示,觀察組總有效率90.00%,較對照組72.50%更高(P<0.05);在開展治療后,評定兩組神經功能缺損評分,均有降低,且觀察組更低(P<0.05);觀察組生活質量各項評分均高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日常生活活動能力評估上,也優于對照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這提示腦出血急性期患者,運用活血化瘀湯劑展開治療,臨床療效更佳,可明顯促進神經功能改善,同時可改善患者生活質量,減少并發癥的發生。究其原因,本研究中的活血化瘀湯劑,能夠促進新陳代謝,使其腑氣通暢,降低濁氣,進而降低顱內壓及血壓,促進氣血失調癥狀的有效改善,緩解臨床癥狀。該湯劑能夠促進微循環改善及腦供氧增加,調整血管通透性,減少腦組織壞死,恢復腦組織功能,最終有效改善患者神經意識狀態。患者臨床癥狀獲得顯著緩解后,身心狀態也得到良好改善,從而促使生活質量不斷提升。由于該方劑不會對患者產生明顯的刺激作用,藥物不良反應小,而且具有顯著的抗感染、抗菌作用,患者服用后,不會出現呼吸道感染和泌尿系統感染情況,也很少出現發熱現象,所以患者治療后各種并發癥發生率較低,安全性非常高。此外,血腫體積組間無差異,暫不能證明中藥湯劑在減輕血腫體積上較西醫更有限。
綜上所述,針對臨床收治的腦出血急性期的患者,運用活血化瘀湯劑展開治療,可提升總有效率,促進神經功能快速恢復,并可有效改善患者生活質量,減小血腫體積,提升日常生活活動能力,降低并發癥發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