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越 蘇 戈
(1.重慶北部寬仁醫院皮膚科,重慶,401121;2.重慶市中醫院皮膚美容科,重慶,400011)
黃褐斑多發于中老年女性患者,屬于色素沉著病,患者發病后,會產生面部皮損,受到陽光照射后,顏色加深,皮損數量增加。該病的發病機制尚不明確,通常認為與妊娠、長期服用避孕藥、月經紊亂等因素導致血清雌激素水平出現變化等情況有關。黃褐斑的治療難度相對較大,且復發率較高。若黃褐斑數量多、范圍大會影響患者外在形象,進而使患者產生負性情緒?,F代醫學研究表明,治療黃褐斑主要通過抑制黑色素產生,促進黑色素分解,患者一般通過外用氫醌乳膏、內服維生素等方法,雖然能夠產生一定臨床效果,但也會存在一些不良反應。中醫治療黃褐斑的歷史悠久,優勢顯著,外用中藥面膜配合指壓穴位治療黃褐斑得到廣泛應用。本研究選取2020年5月~2021年2月在重慶北部寬仁醫院接受治療的48例黃褐斑患者作為研究對象,觀察對比中藥面膜配合指壓穴位治療黃褐斑的臨床效果,現將研究結果報道如下。
選取2020年5月~2021年2月在重慶北部寬仁醫院接受治療的48例黃褐斑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24例。對照組中,男性5例,女性19例;年齡35~53歲,平均年齡(45.14±5.12)歲;黃褐斑位于面頰處12例,位于前額處9例,位于口周處3例。觀察組中,男性3例,女性21例;年齡37~55歲,平均年齡(44.09±4.77)歲;黃褐斑位于面頰處10例,位于前額處10例,位于口周處4例。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已通過重慶北部寬仁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的審批,所有患者知曉本研究內容,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納入標準:①符合黃褐斑臨床診斷標準者。中醫診斷標準:黃褐斑患者常有肝郁、肝熱與血瘀癥狀,有的患者則表現為脾胄虛寒證,或腎陽虛寒。肝郁氣滯,肝失條達,郁久化熱,灼傷陰血,使血液瘀滯于顏面;或因肝病及脾,脾失健運,導致清陽不升,濁陰下降,痰濕內停,晦濁之氣循經絡而上熏于面;或因肝郁化熱,熱灼腎陰,精不化血,血不養肝,導致肝腎同病,血虛不榮,火燥結滯而發病。西醫診斷標準:皮損為淡褐色、深褐色或黑褐色斑片。其境界清晰,邊緣常不整,形如地圖或蝴蝶,對稱分布于額、眉、頰、鼻、上唇等處,亦能使整個面部受累及。褐斑表面光滑,無鱗屑,無自覺癥狀。②神志清晰,溝通無障礙者。
排除標準:①對本研究中的藥物存在過敏史者;②哺乳期或者妊娠期者;③開展本研究前1個月采用其他方法進行治療者;④依從性差或中途退出者。
對照組采用維甲酸外涂進行治療?;颊呙客硭X前用溫水清洗面部,之后將維甲酸藥膏(生產企業:遂成藥業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53241)均勻涂抹在黃褐斑處。持續治療60 d。
觀察組同樣采用維甲酸外涂治療,治療方法和對照組相同,聯合外用中藥面膜配合指壓穴位進行治療。中藥組方如下:杏仁40 g、白芷40 g、珍珠粉40 g、三七粉40 g、龍血竭20 g、白茯苓40 g、白僵蠶20 g、制白附子20 g、白牽牛子20 g、白及20 g、桑葉40 g、生甘草20 g、黃芩20 g。打超細粉過200目篩,用蛋清、蜂蜜、溫水調成糊狀,外敷在黃褐斑處,3次/周,30 min/次。輕揉患者頭維穴、絲空竹穴、印堂穴、人迎穴、耳輪穴、頰車穴、四白穴、迎香穴和大迎穴,每個穴位點按25 s,揉按30 s。持續治療60 d。
觀察分析比較所有患者臨床治療有效率、不良反應發生率、皮損評分、治療前后的焦慮評分、抑郁評分。
①臨床治療有效率。通過觀察所有患者治療前后色斑面積的變化情況,來比較兩種治療方法的效果差異。顯效:肉眼觀察,色斑面積消退至少90%,黃斑顏色消退;有效:肉眼觀察,色斑面積消退≥60%且 <90%,黃斑顏色部分消退;好轉:色斑面積消退≥40%且 <60%,顏色稍微變淺;無效:肉眼觀察,色斑面積消退40%以下,黃斑顏色無變化??傆行?=(顯效+有效+好轉)例數/總例數×100%。
②不良反應發生率。不良反應包括瘙癢、灼熱、紅斑。不良反應發生率 =(瘙癢+灼熱+紅斑)例數/總例數×100%。
③皮損評分。皮損評分=皮損面積積分+顏色評分,皮損面積積分:無皮損計0分,皮損 <2 cm計1分,皮損在2~4 cm計2分,皮損 >4 cm計3分;顏色評分:正常計0分,淡褐色計1分,褐色計2分,深褐色計3分。
皮損面積采用透明膠布貼敷或者顏料涂抹紙張印取+毫米方格坐標紙記數法。此方法是先用記號筆在待測皮膚損傷的輪廓描記,然后將描有標準坐標格子的圖紙平鋪在上面,通過目測計數格子的數目(覆蓋不滿一格的以一格算),再乘以每個小格子的面積,乘積則是皮膚損傷的面積。
④焦慮評分、抑郁評分。根據焦慮自評量表對焦慮程度進行評估,50分為分界值,<50為無焦慮,50~59分為輕度焦慮,60~69分為中度焦慮,>69分為重度焦慮;根據抑郁自評量表對抑郁程度進行評估,53分為分界值,<53分為無抑郁,53~62分為輕度抑郁,63~72分為中度抑郁,≥73分為重度抑郁。量表總分均為100分。

觀察組臨床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觀察組不良反應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 2。

治療前,兩組患者皮損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皮損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治療后,觀察組焦慮評分、抑郁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黃褐斑多發于中老年女性,致病的主要原因有服用避孕藥、雌激素水平異常等。中醫發現黃褐斑的產生與憂思有著較高的相關性,病灶在肝臟。從傳統中醫角度來看,并沒有黃褐斑的概念,以其臨床癥狀為根據,將黃褐斑歸為面塵范疇,該疾病的主要發病人群為女性。中醫學研究表明,女子以肝為先天。如果情志不暢、肝氣瘀滯,則會引發內生產瘀血,血瘀化熱主要發生在人類面部,因此引發黃褐斑。目前,學者對黃褐斑的病因以及病機的認識存在差異,但是,都離不開陰陽、氣血、經絡、臟腑失調的范疇。
黃褐斑的病變部位在皮,病因在里,肝、脾、腎功能失調和黃褐斑具有密切聯系。治療黃褐斑主要是內外結合,兼顧標本,外用面膜,起到清熱解毒、散結消腫、美白滋養的作用;指壓穴位,起到調節臟腑的作用,內外結合,共同起到潤膚、淡化色素的效果。該發現與程曉波等學者的研究結果相符合。從西醫角度來看,黃褐斑的病情發展緩慢,致病因素多種多樣,包括年齡增加、生活習慣不良、飲食習慣不良、精神壓力大等,中醫、西醫方法均能夠對患者進行有效治療。中藥面膜能夠加速面部皮膚細胞的代謝以及血液循環,進而實現淡化黃褐斑的目的。方中杏仁活血化瘀;生甘草清熱解毒;白芷、白茯苓解毒燥濕、健脾化濕;白及、白僵蠶涼血活血、祛瘀生新、潤澤皮膚?!侗静菪戮帯分杏涊d白僵蠶“去皮膚諸風,能滅黑干及諸瘡瘢痕”,白芷“去面干疵?!?,珍珠粉“除面干”“解毒生肌”?,F代研究發現,制白附子、白茯苓兩者均有消炎、增強免疫力的功效;三七粉可以加速組織修復;龍血竭具有活血散瘀、定痛止血、斂瘡生肌的功效;桑葉具有疏散風熱、清肺潤燥、平抑肝陽清肝明目的功效;黃芩具有清熱燥濕、清熱解毒的效果;蜂蜜具有美容養顏、潤腸通便、殺菌消毒、保護心血管的效果。在使用中藥溫潤肌膚的同時,在敷面膜過程中輔助予以適度的臉部穴位按摩,按摩頭維穴具有清熱解毒、除風祛邪、改善視力的作用;按摩絲空竹穴具有祛風明目、清熱明目、祛風通絡的作用;按摩印堂穴具有清頭明目、通鼻開竅的效果;按摩人迎穴具有延緩衰老的效果;按摩耳輪穴具有促進耳部血液循環、刺激聽神經、調整中樞神經的效果;按摩頰車穴具有祛風清熱、開關通絡的作用;按摩四白穴具有祛風通絡的作用;按摩迎香穴有疏散風熱、通利鼻竅的作用;按摩大迎穴具有祛風通絡的效果,同時按摩以上穴位,能夠有效加速面部升溫,增強血液循環,從而使中藥成分得以有效、快速透過皮膚滲入病灶,借助循環系統擴散至全身,實現標本兼治的治療目的。
本研究發現,觀察組臨床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不良反應發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和對照組患者在接受治療后的皮損積分均顯著低于治療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同時,在接受治療后,觀察組皮損積分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前兩組患者的焦慮評分、抑郁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焦慮評分、抑郁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由本研究結果表明,黃褐斑患者通過外用中藥面膜配合指壓穴位治療,可以有效提升臨床療效,改善皮損程度以及負性情緒,安全性高,不良反應發生率低。
綜上所述,采用外用中藥面膜配合指壓穴位治療黃褐斑的臨床效果顯著,值得臨床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