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靜
(鄆城縣中醫醫院腦病科二區,山東 菏澤,274700)
腦梗死是神經內科常見疾病,為腦血管缺血缺氧所致。本病以中老年人為主要發病群體,近年隨著人口老齡化進一步加劇,發病率進一步上升,如何治療仍是社會關注的焦點。目前,隨著醫療科技取得的卓越發展成就,臨床對腦梗死的治愈率也隨之升高,明顯延長了患者生存時間。腦梗死恢復期是介于急性期與后遺癥期間的階段,患者易有程度不等的語言功能障礙、偏癱等神經功能表現,導致患者生活質量顯著下降。中醫將本病歸屬于“中風”范疇,病機與氣血虧虛相關,對于恢復期氣虛血瘀證患者,治療需以通血活絡為主。本研究針對2019年6月~2021年6月山東省鄆城縣中醫醫院收治的腦梗死恢復期氣虛血瘀證患者80例,采用益氣活血通絡湯治療,現將結果總結如下。
選取山東省鄆城縣中醫醫院收治的腦梗死恢復期氣虛血瘀證的患者80例,采用隨機數表法分組。觀察組40例中,男27例,女13例;年齡39~67歲,平均年齡(50.18±1.06)歲。對照組40例中,男25例,女15例;年齡40~68歲,平均年齡(50.21±1.09)歲。組間基線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均衡可比。患者均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并報經山東省鄆城縣中醫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西醫診斷:西醫與《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血管內治療中國專家共識》相關診斷標準符合。(1)臨床表現:對于臨床收治的罹患腦梗死的患者,以頸內動脈閉塞綜合征、大腦中動脈閉合綜合征、椎-基底動脈閉塞綜合征、大腦后動脈閉塞綜合征、大腦前動脈閉塞綜合征等為主要臨床表現。(2)影像學檢查:經對患者開展頭顱CT或MRI檢查,針對發病時間在6 h及以下者,運用CT檢查,以頭顱內有早期細微狀缺血性改變為表現,如皮層邊緣分界模糊、大腦中動脈高密度征、腦溝消失等。若患者發病時間在6~24 h,采用CT進行檢查,示機體頭顱有低密度呈均勻狀的梗死灶。運用MRI檢查,示頭顱處有缺血性梗死、小腦與腦干梗死、靜脈竇血栓形成。
中醫診斷:依據《中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相關內容予以診斷。(1)病名診斷:主癥:口舌歪斜、神昏不清、偏身感覺異常、言語功能不利、半身不遂;次癥:頭暈、共濟失調、頭痛、二便失禁、瞳神變化、飲水嗆咳、耳鳴;年齡:以40歲以上為好發年齡段。本病起病急驟,在發病前通常存在先兆癥狀,在發病前以氣候改變、情志過激等為誘因。上述癥狀中具有2個或2個以上主癥,或1個主癥2個次癥,并與發病誘因、先兆癥狀、年齡、疾病情況結合,即可作出明確診斷。若患者上述主癥和次癥均不具備,可通過影像學檢查來診斷。(2)疾病證候診斷標準:臨床在對氣虛血瘀證在判斷時,其主癥為言語不利、神志昏蒙、口眼歪斜、偏身感覺減退、半身不遂;次癥:口角流涎、面色蒼白、心慌心悸、氣虛乏力;舌脈象:舌苔白或白膩、脈細緩、細旋、沉細,具備兩項佐證,并與次證及脈象、舌相結合,即可作出辨證診斷。
納入標準:符合上述診斷標準,并與中醫氣虛血瘀證候標準符合;年齡18~70歲;腦梗死及發病在2周~6個月內,并經影像學檢查證實;無血液疾病、心肝腎等重要臟器疾病,資料齊全。
排除標準:與上述標準不符合者;合并造血系統疾病者;在開展治療前有其他藥物服用史者;合并意識障礙和嚴重精神疾病者;處于哺乳期和妊娠期的女性。
對照組:參考《中國腦卒中康復治療指南(2011完全版)》實施給藥。即取阿司匹林腸溶片(生產企業:拜耳醫藥保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J20160684)口服,100 mg/次,1次/d;針對高血壓者,取卡托普利片(生產企業:常州制藥廠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32023730)口服,12.5 mg/次,1次/d;或取纈沙坦膠囊口服(生產企業:北京諾華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40216)口服,80 mg/次,1次/d。針對感染者,需適當應用抗生素;針對合并糖尿病者,需采用降糖藥物展開治療。
觀察組:在應用上述藥物的同時,加用益氣活血通絡湯,處方組成:遠志12 g,生黃芪60 g,石菖蒲12 g,人參30 g,益智仁 12 g,桃仁 15 g,白術 12 g,紅花 15 g,地龍 12 g,丹參15 g,水蛭 12 g,當歸 15 g,川芎 12 g,赤芍 12 g,炙甘草 6 g。1劑/d,加水煎取汁液400 mL,并分開在早晚溫服,連續用藥6 d后,安排停用1 d。兩組患者均持續給藥2個月。
①對兩組患者臨床優良率展開對比。依據《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血管內治療中國專家共識》評定。優:經評定NIHSS評分呈91%~99%降低,0級病殘;良:經評定NIHSS評分呈46%~90%降低,病殘程度1~3級;可:經評定NIHSS評分呈18%~45%降低;差:經評定,NIHSS降低不及17%,或表現為有增加的情況。優良率 =(優+良)例數/總例數×100%。②對兩組患者神經功能缺損程度、中醫證候積分展開對比。即在開展治療工作前后,運用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對神經功能進行評定,該量表以42分為總分,測評分值越低,提示受損程度越輕。中醫證候積分主證包括口歪眼斜、半身不遂、偏身麻木、不語或舌強與語謇;次癥包括氣短乏力、自汗出。主證分值0~6分,其中無癥狀為0分,癥狀為輕度計2分,癥狀為中度計4分,癥狀為重度記6分;次癥:單個癥狀評分0~3分,無癥狀記0分,輕度癥狀記1分,中度癥狀記2分,重度癥狀記3分,所獲分值呈越高,提示臨床癥狀越嚴重。③對比兩組患者日常生活活動能力和運動功能。即在開展治療工作前后,運用Barthel指標評定日常生活活動能力,此量表為百分制,分值越高,提示狀況越理想;運用Fugl-Meyer評價量表對運動功能進行評分,分值0~100分,分值越高,表明運動功能恢復越理想。④對比兩組血液流變學指標。即在開展治療工作前后,對兩組血液流變學指標即血漿黏度、全血黏度低切、全血黏度高切進行檢測并比較。

觀察組患者優良率高于對照,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 1。

兩組在開展治療工作前,比較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評分、中醫證候積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在開展治療后,各項評分均有降低,且觀察組更為顯著,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 2。

兩組在開展治療工作前,比較日常生活活動能力評分、運動功能評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在開展治療后,日常生活活動能力評分、運動功能評分均有上升,且觀察組更為顯著,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兩組在開展治療工作前,監測血液流變學指標即血漿黏度、全血黏度低切、全血黏度高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在開展治療后,各項檢測值均有降低,但觀察組水平更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依據現代醫學觀點,腦梗死是由腦組織局部供血急驟減少或停止,引發此供血區腦組織出現缺血、缺氧,進而導致腦組織軟化壞死,并有相應部位神經功能缺失伴發,如失語、偏癱等。西醫在治療時,多運用改善循環、抗凝等方案,但作用有限。本病以腦部為發病部位,同時與肝臟、脾臟、腎臟功能出現失調也緊密關聯。若機體營氣虛,則以不仁為表現;若衛氣虛,則以不用為表現;若兩者兼虛,即為不仁、不用。氣虛可引發血瘀,進而造成血流不暢,促使經脈失養,增加肢體麻木不仁的風險。本病以本虛標實為特征,以機體氣血虧虛為表現,故對于腦梗死氣虛血瘀證患者而言,在治療時需重視益氣,活血通絡。
觀察組患者運用益氣活血通絡湯展開治療,在此方藥中以黃芪為君藥,可養血、補氣益中、使氣血抵達腦部水平,氣行則為血行創造了條件,可促使瘀血消除,有效滋養腦絡。方中人參大補元氣,黃芪補氣健脾,脾胃強則氣旺,同時促進血行,進而可發揮去瘀效果,使脈絡暢通,為臣藥。白術可補益脾氣,脾與四肢肌肉密切相關,若脾氣健旺,可改善患者所存在的痙攣狀態,為佐藥。活血藥物是腦梗死治療過程中的重要用藥,其中川芎可活血、行氣,在黃芪的提升作用下,直達病灶,促進血液運行改善。當歸可活血祛瘀,紅花活血止痛,桃仁化瘀活血,丹參活血,地龍通絡熄風、解痙,水蛭活血祛瘀、通絡;遠志、石菖蒲、益智仁安神定志,共為使藥,炙甘草調和諸藥,共起去瘀通絡,益氣補血之效。本研究結果與上述論點符合,觀察組患者優良率高于對照組;兩組在開展治療工作后,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評分、中醫證候積分與治療前比均有降低,且觀察組更為顯著;在開展治療工作后,比較兩組日常生活活動能力評分、運動功能評分,日常生活活動能力評分、運動功能評分均有上升,且觀察組更為顯著;兩組在開展治療工作后,監測血液流變學指標即血漿黏度、全血黏度低切、全血黏度高切,各檢測值均有降低,但相較對照組,觀察組水平更低。
綜上所述,針對臨床收治的腦梗死恢復期且為氣虛血瘀證患者,應用益氣活血通絡湯展開治療,可提高總有效率,促進神經功能恢復,緩解臨床癥狀,并可增強日常生活活動能力和運動水平,同時可改善血液流變學指標。